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何志文

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何志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吐蕃统治时期,雇佣,断代,性质

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文[1](2017)在《吐蕃统治敦煌西域时期的雇佣问题探析——兼与陷蕃之前及归义军统治时期雇佣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统治敦煌西域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雇佣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吐蕃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本文对雇佣契约的年代重新进行了推定;通过对雇契具体内涵的探讨,分析出雇佣的具体性质,归纳出雇佣关系的五种类型;将吐蕃与唐前期、归义军统治时期的雇佣进行对比,可知唐、五代雇契形式发展具有连续性,并渐趋完整与固定化;研究证明,吐蕃统治时期的雇佣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民族特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7年05期)

朱国立[2](2017)在《《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祥伟先生大作《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王祥伟《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下文简称《敦煌佛教经济研究》)业已问梓,该书的面世对还原敦煌区域佛教经济史原貌、全面研究敦煌佛教发展历程、丰富中国佛教经济史乃至中国经济史都具有积(本文来源于《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期刊2017年00期)

王祥伟[3](2014)在《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司”名机构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设有招提司、堂斋司、修造司、功德司、公廨司、灯司、行像司和厨田司等诸司机构,其中有的机构等同于寺院仓司机构负责管理着寺院的斛斗等财物,有的机构虽然掌管着寺院的部分斛斗等财物,但其与仓司有别而主要是负责其他相关事宜。(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祥伟[4](2013)在《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经济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在吐蕃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团内部是独立的单元而拥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它们与其他寺院一样拥有自己的依附人户、地产、斛斗和什物等财产,同时亦有自己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东[5](2012)在《从姓名特征看归义军时期河陇吐蕃民众社会生活——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在河陇统治结束后,部分吐蕃民众依然散布于河陇地区;敦煌文献载大量有关吐蕃民众的信息资料,通过对归义军时期以敦煌为中心的吐蕃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示这一时期吐蕃民众及其后裔的姓名信息与民族融合、职业特征、佛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再现河陇吐蕃民众社会生活的缩影。(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明成满[6](2011)在《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都司的经济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文书显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教团都司对教团经济进行严格的管理。都司发布了防止教团财产外流的宣言,不定期对教团的全部资产进行总体清点与核算;都司僧官亲自收取佃户缴纳的地租,参加寺院及教团其它机构财物的算会和点检,审核交割点检历状和算会牒;寺院等机构的僧官和僧职人员的任职和辞职都必须经过都司的同意。都僧统还亲自过问普通僧职人员和依附阶层的经济利益。敦煌都司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它地区教团的经济管理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陈于柱[7](2011)在《敦煌文书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藏文本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文化精英根据汉文本《宅经》改编而成的一部有关姓氏分类的占卜典籍,使用群体主要为吐蕃移民。《人姓归属五音经》的发现,对于解决归义军时期吐蕃移民曾普遍采用汉族姓氏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包括《人姓归属五音经》在内的P.T.127,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在面临因"卑户"身份导致诸如在地区请占田经济体制中土地耕种权无法保障的困境下,为提升族群社会地位与认同,取得现实生存合法性,对族群文化进行重塑的产物。P.T.127这类看似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本,其实隐喻着吐蕃移民如何利用地方秩序语言,在区域社会中以提升自身地位、建立身份认同的族群历史变迁。因此弥足珍贵,甚堪关注。(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王祥伟[8](2011)在《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的占田及税役负担——敦煌世俗政权对佛教教团经济管理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可以通过博换、买卖、请田、继承祖业等方式占有土地,而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在认可僧侣占田的同时,还通过对僧侣据地征税课役、控制僧侣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等方式对僧人的私有土地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对敦煌佛教教团经济管制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敦煌学辑刊》期刊2011年02期)

王祥伟[9](2010)在《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众与僧众经济收入差距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众与僧众的经济收入主要由宗教收入和世俗收入两部分组成,宗教收入主要包括从儭司领取的儭利和为他人举行法事活动之所得,世俗收入主要包括俸禄赏赐、家庭财产继承、商贸贷便收入等。但由于尼众与僧众在教团内部和世俗社会上地位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尼众与僧众之间无论是在宗教收入方面还是在世俗收入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王祥伟[10](2009)在《试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敦煌寺院经济发展规模的量化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基本上持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不同寺院在地产、利息、磑课、梁课等主要收入来源中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敦煌寺院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某些寺院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而有些寺院却相当穷困,贫富差距较为悬殊。(本文来源于《兰州商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祥伟先生大作《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王祥伟《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下文简称《敦煌佛教经济研究》)业已问梓,该书的面世对还原敦煌区域佛教经济史原貌、全面研究敦煌佛教发展历程、丰富中国佛教经济史乃至中国经济史都具有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志文.吐蕃统治敦煌西域时期的雇佣问题探析——兼与陷蕃之前及归义军统治时期雇佣比较[J].中国农史.2017

[2].朱国立.《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经济研究》评介[J].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2017

[3].王祥伟.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司”名机构探论[J].敦煌研究.2014

[4].王祥伟.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经济论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

[5].王东.从姓名特征看归义军时期河陇吐蕃民众社会生活——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的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12

[6].明成满.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都司的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

[7].陈于柱.敦煌文书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社会研究[J].民族研究.2011

[8].王祥伟.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的占田及税役负担——敦煌世俗政权对佛教教团经济管理研究之二[J].敦煌学辑刊.2011

[9].王祥伟.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众与僧众经济收入差距辨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

[10].王祥伟.试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敦煌寺院经济发展规模的量化考察[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  

吐蕃归义军时期论文-何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