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吴珊

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吴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吴珊[1](2019)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Even-Zoha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以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翻译活动。该理论除了受文本约束以外还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该理论为等文学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结合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论证和解释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以及文学翻译实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渠天花[2](2019)在《布迪厄惯习理论视域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的社会属性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翻译学界开始从社会学角度探索翻译现象,带来了全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基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从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的惯习形成分析入手,从文本选择、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叁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进而凸显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薇[3](2019)在《从多元系统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以《铁路边的孩子们》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铁路边的孩子们》汉译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实例,对译者在翻译策略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爱珍,蒋冰清[4](2019)在《论《飘》叁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分析《飘》的叁个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各自体现。发现:男译者的确流露出较明显的男性意识,对女性较严厉苛刻,甚至有轻视之嫌;男女合译本在这方面略偏中性;女译者对女主人公明显有维护,而对男主人公则毫不客气,笔下无情。男女译者对性别认知有差别,所以翻译时发挥了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受动性、体现了不同的为我性等主体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潘思菁[5](2019)在《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张培基英译《想北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翻译注重作者和原着,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常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多元化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本文以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想北平》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8期)

韩德英[6](2019)在《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长期以来遭到遮蔽。随着20世纪末"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翻译观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阐释翻译观对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阶段。葛浩文先生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体现了译者从信赖作品阶段到融入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去解读作品,从同化及异化的过程到译者游刃于忠实与保持译文语义的平衡之间,无时无刻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进行探究,进一步探索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龙璐[7](2019)在《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项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于一体的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翻译与美学息息相关。本文借助翻译美学视角,对译者在翻译泰戈尔诗歌中发挥的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6期)

潘云昊[8](2019)在《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雪漠小说《大漠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漠祭》是雪漠的代表作品,是当代西部文学的优秀代表,文中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西部民间文化。《大漠祭》英文版由享誉国际的着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与妻子林丽君合作翻译完成。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角度分析了《大漠祭》英译本译者是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本文列举了译本中的一系列翻译实例,分析在不同情况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成功之处以及所受到的局限。同时,本文也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不同步骤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翻译策略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笔者发现,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大漠祭》英译本充分实践了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是一部成功的译本。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5)

魏清云[9](2019)在《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视域下《狼图腾》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葛浩文先生所译的《狼图腾》正式出版发行。该译本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该译本中充分体现了葛浩文的译者主体性。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关于《狼图腾》的研究,但从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视域下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以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描述性研究方法,探究葛浩文在《狼图腾》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译者主体性作用。同时,《狼图腾》的成功为其他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发现:在信任阶段,葛浩文对原文内容的欣赏和个人语言能力、文化涵养共同决定了他的文本选择;在侵入阶段,葛浩文将自己的个人理解和译语的社会文化意识融入了整个文本理解的过程,灵活运用了意译、音译和省略等翻译方法,避免了文化差异带给读者的困惑;在吸收阶段,葛浩文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符合译语规范的方式,将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呈现给译语读者;最后,在补偿阶段,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缺失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意义做出了必要的补偿。同时,葛浩文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之处:首先,译者的文本选择要将目的语读者的喜好和原文本在目的语场域中的市场潜力考虑在内;在文本理解和译文输出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渴求。(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婉茹[10](2019)在《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飞鸟集》两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对比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此时翻译家在研究文本的时候不拘泥于语言层面的研究,而是转向了文本背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不谋而合。乔治·斯坦纳将哲学阐释学跟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翻译四步骤中每一步都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更推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他的作品被大量译成汉文,其中最为着名的则是创作于1913年的《飞鸟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飞鸟集》在我国有多种译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振铎的译本以及最具争议性的是冯唐的译本。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比较分析《飞鸟集》不同译本的翻译,从译者主体性因素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却略显不足。因此本文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对比法,通过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来深入对比分析郑振铎和冯唐在翻译《飞鸟集》时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地位的。通过对《飞鸟集》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本文发现郑振铎和冯唐在翻译《飞鸟集》时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性,这可以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来进行解释。在第一步中,郑振铎“信任”《飞鸟集》是基于自己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冯唐翻译《飞鸟集》主要是受出版商的影响,两位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也是其选择“信任”并翻译《飞鸟集》的影响因素。在第二步中,两位译者“侵入”原文,对原文的不同理解是由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在第叁步中,郑振铎和冯唐在翻译《飞鸟集》时候,对内容和形式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对诗歌内容的“吸收”上,郑振铎倾向于用异化来保留意义,使自己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而冯唐则倾向于用归化来让目标读者更好理解。在对诗歌形式的“吸收”上,郑振铎忠实地呈现了原文的风格和面貌。然而,冯唐认为诗歌应该用押韵。在第四步中,为了保持原文本和译本的平衡,两位译者都对译本做出“补偿”。总之,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笔者希望译者日后能够在翻译活动中跨越文化的障碍,冲破时代的隔阂,充分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译本层出不穷,这必然会引起翻译界的探讨和关注,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重译,因此,笔者建议人们日后在研究译本的时候,应该多结合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该译本产生的原因、特点、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的社会属性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翻译学界开始从社会学角度探索翻译现象,带来了全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基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从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的惯习形成分析入手,从文本选择、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叁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进而凸显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吴珊.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青年文学家.2019

[2].渠天花.布迪厄惯习理论视域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郭薇.从多元系统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以《铁路边的孩子们》汉译本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

[4].王爱珍,蒋冰清.论《飘》叁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潘思菁.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张培基英译《想北平》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6].韩德英.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译本《生死疲劳》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9

[7].龙璐.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J].文教资料.2019

[8].潘云昊.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雪漠小说《大漠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9].魏清云.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视域下《狼图腾》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10].王婉茹.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关照下《飞鸟集》两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对比探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标签:;  ;  ;  

译者主体性理论论文-吴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