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卢秀云

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卢秀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中国日报,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卢秀云[1](2018)在《语言接触理论下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语言不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载体,而且还由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而形成了世界英语并演变成了不同的英语变体。如今,英语融入了日本,印尼,中国等非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语言在吸收非英语国家的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英语变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的英语变体已经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以及被世界认可,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于中国英语的肯定和普及还存在一些疑问,同时从语言接触角度来分析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有必要在语言接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日报》的中国英语词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与其他数据来源不同的是,《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内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对外英文报纸,含有大量的中国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是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重要渠道。语言接触分为自然接触和非自然接触,其中文化接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明确了内外因联系引起的接触型变化以及词汇借用和语义变化作为语言接触的主要结果。因此,将语言接触与中国英语词汇从形成,语义变化,影响因素等方面特征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合理可行的,同时还有利于中国英语的传播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总的来说,本文主要研究了叁个问题:(一)中国英语词汇是如何构成的?(二)中国英语的词汇意义如何变化?(叁)从语言接触理论来看,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最近两年的中国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些词汇之前已经出现过,在此期间的具体语境中仍然有所提及,同样作为研究的数据。整个研究过程如下:首先从《中国日报》中词汇的收集和选取的一些典型实例入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索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其次,在详细分析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语义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内外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国英语的形成主要涉及汉语借词,译借词和新造词叁个方面。汉语借词来源包括标准普通话,粤语方言词和闽语借词;其中纯借词和混合词也属于汉语借词。译借词则分析了其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在结构上,译借词主要由名词词组构成,其中补充式和偏正式为两大类型特点;在形式上,译借词采用数字组合和对应关系;在内容上,中国英语具体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新造词中有叁种缩写形式:英文单词缩写,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形成新词,以及英文单词和汉语拼音混合缩写词。另外,新造词还分为英语新造词,英汉新造词和汉语新造词。(二)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变化包括外延意义,内涵意义以及词义转移。在范围上,词义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在内容变化上,表现为词义的褒贬转换;词义的转移则主要以修辞手法体现出来,主要包括隐喻,转喻,夸张和拟人。(叁)在分析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和语义变化的基础上,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中国人对语言新变化的积极态度等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语言内在的变化,语言特征可并入系统的程度以及语言机制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中国英语词汇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英语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接触,学习中国英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因此,全面掌握中国英语词汇是一个既基础又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能丰富世界英语的多样性,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4)

程煜琦[2](2017)在《语言接触理论视域下外来语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多黎各作为美国的自治区,其西班牙语呈现出区别于美洲其他国家的独特性。本文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波多黎各历史及社会文化的梳理,发现印第安语、西班牙各地方言、非洲语言、英语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波多黎各西班牙语有过语言接触,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10期)

何嫣[3](2016)在《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看安第斯西班牙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安第斯西班牙语"是标准西班牙语与当地土着语产生语言接触后的语言变体。其叁类与标准西班牙语相异的句法结构:宾格代词lo(s)缺失、使役结构hacer+infinitivo以及重迭结构ya…ya并非是语法错误。讨论上述结构、分析语言变体的产生机制,对探索盖丘亚土着语对标准西班牙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12期)

张西平[4](2016)在《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过程,是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与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接触的过程。汉语国际传播当然是文化的相遇与交流,但首先是语言的接触与交流,如何从语言接触的理论入手,展开国际汉学传播的理论研究,是一个亟待展开的研究领域。语言接触理论的基本要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11-18)

杨德权[5](2015)在《新加坡英语中闽南语借词词形特点及变化趋势——基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对新加坡英语中闽南语借词词形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认为新加坡英语中的闽南语借词词形具有拼写随意性、变体简洁性、不同词性变体数量分布不均等特点。提出新加坡英语中的闽南语借词词形变化趋势为:闽南语借词与标准英语词汇搭配,形成紧密结合的新词组;与标准英语词根结合,使新词汇具有典型的英语语法特征;与用标准英语直译的新加坡英语词汇并存。(本文来源于《黎明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西平[6](2015)在《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接触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中国语言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主要是在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中展开,但汉语在其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海外非汉语的接触。本文从语言接触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初步探究了语言接触理论在汉语传播中的运用,认为无论是汉语传播的历史还是现状都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语言规划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宝玉柱[7](2013)在《关于语言接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接触涉及面很广,需要从语言与语言竞争力、语言本质及语言选择、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教育、语言与民族发展、语言与国家政治等多重角度去反复认识。(本文来源于《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余河[8](2012)在《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铁路科技术语英译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铁路作为国家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应用,为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铁路投资和建设中,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在铁路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铁路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铁路科技术语往往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如果翻译工作者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处理铁路科技术语英译汉的问题,势必影响译文读者对此类术语的理解,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铁路技术交流与合作,妨碍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离不开翻译。本文以语言接触理论为框架。在英汉两种分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接触中,一方面,铁路科技术语的英译汉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为主导,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汉语铁路科技术语;另一方面,铁路科技术语自身的特点,要求译者考虑源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词汇借用等问题就会出现在译入语中。本文以专业的铁路科技术语词典为语料,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对铁路科技术语进行语言特点的归纳和概括。作者通过对铁路科技术语翻译的回顾和语言接触理论在科技术语翻译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对术语的分析和翻译,找到了这类翻译的某种规律,探讨出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使铁路科技术语翻译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作者希望将这些有特色的翻译方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科技术语翻译中,并反过来证明语言接触理论的实用性。本论文以语言接触理论为指导,对铁路科技术语英译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策,以期为铁路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各章总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铁路科技术语在本文中的定义及铁路科技术语的一般特征。一般来说铁路科技术语属于科技术语的范畴,科技术语具有确切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正确性、简洁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等八大基本特征。另外,铁路科技术语还具有特有的特征,即:吸收其它领域的成就、古代和现代词汇的结合、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科技变得越来越重要、经常使用首字母缩略词及缩写词。本章还以《TB10415-200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汉译英稿件为例,对术语翻译错误进行了统计,列举了当前铁路科技术语翻译存在的六大问题,即:(1)中式术语翻译可接受性差;(2)术语误译成普通名词;(3)近义词混淆;(4)语法错误;(5)拼写错误;(6)漏译。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语言接触理论。英汉铁路科技术语的接触不同于其它的语言接触,它不是发生在一个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纯粹的双语环境中,而主要是在书面语的翻译中。作者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结合实例,对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难点和翻译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概括。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难点为以下四点:(1)常见常用的词往往使我们落入“陷阱”;(2)英语词汇具有屈折变化;(3)常常需要对合成术语做结构和语义分析;(4)汉英表达习惯有差异。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概括为以下五点:(1)正确使用术语口径;(2)重视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调动;(3)适当增词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4)处理好几对主要矛盾:(5)勤查字典,虚心请教。第叁章从语言接触的交接和交融方面讨论了铁路科技术语翻译的若干方法和策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铁路交通的日趋重要,中国铁路科技与外国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中文与外文得到了接触。通过结合语言接触理论,在语言交接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四个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即:意译、音译、增译、省略;在语言交融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叁个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即:零翻译、直译、混合译。第四章运用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对合成铁路科技术语进行了翻译。词组型科技术语越来越多,已被认为是现代科技术语产生和发展的个规律。对合成铁路科技术语的翻译不仅要运用第叁章得出的方法和策略,而且要通过语义分析,准确理解它的结构。总之,铁路科技术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认为在进行铁路术语翻译时不仅要遵循科技术语的一般翻译原则,而且要根据其特点,以语言接触理论为框架,灵活选用意译、音译、增译、省略、零翻译、直译、混合译。当碰到合成铁路科技术语时,如果从字典上都查不到其对应的译法,则应该将科技术语翻译的一般原则与语义分析结合起来,尽量地将其恰当地译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11-01)

曾晓渝[9](2012)在《语言接触的类型差距及语言质变现象的理论探讨——以中国境内几种特殊语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境内的倒话、诶话、莫语、回辉话等特殊语言的分析研究,发现深度接触语言间的类型差距大小与其语言质变的不同结构模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进而探讨了语言质变的充要条件、语言质变结果的预测等理论问题。(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林霞[10](2011)在《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廿四都闽南语词汇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变化”为理论框架,从词汇的角度对廿四都闽南语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叁大语言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部分。本论文侧重研究廿四都闽南语的词汇借用,其借词来源于叁大语言:普通话、吴语和英语。语言接触在词汇借用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词汇借用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语言借用。语言接触是在社会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必然产生的,在参与接触的语言中留下影像。赣东北地区的汉语方言是极为复杂与丰富的,方言的种类和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语言特色。在汉语八大方言中,赣东北地区就有六种: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语和徽语。这些方言,有的成片分布,有的形成方言岛,有的是两种方言共存于同一语言系统内,这就构成了赣东北地区方言的多元接触特征。方言岛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是观察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的最好窗口。本论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观察、描写、比较以及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汉语方言调查词汇表》为依托,对廿四都一个镇、五个乡进行了全面的词汇调查,最后拟定出廿四都闽南方言词汇表,并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与比较,统计出相应的数据以便做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对引起廿四都闽南语词汇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语言政策、经济发展、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进行详细地分析与探讨。研究结论表明,在廿四都闽南方言岛里,闽南语的通行范围逐渐缩小,使用人数也逐渐减少,说闽南语的人平均年龄趋向老龄化,闽南语的社会使用功能逐渐衰退。因此,闽南语正慢慢走向衰落,有向普通话、吴语靠拢的趋势,同时也间接地受到英语影响。然而借词中的一些发音系统仍然保留着当地土语的特点。在词汇方面,借入词语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词形面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借入词语在不断发展壮大,土话的固有词汇可能会被遗忘或丢失。(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1-12-01)

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多黎各作为美国的自治区,其西班牙语呈现出区别于美洲其他国家的独特性。本文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波多黎各历史及社会文化的梳理,发现印第安语、西班牙各地方言、非洲语言、英语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波多黎各西班牙语有过语言接触,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卢秀云.语言接触理论下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2].程煜琦.语言接触理论视域下外来语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7

[3].何嫣.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看安第斯西班牙语[J].语文学刊.2016

[4].张西平.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5].杨德权.新加坡英语中闽南语借词词形特点及变化趋势——基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

[6].张西平.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5

[7].宝玉柱.关于语言接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

[8].余河.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铁路科技术语英译汉探析[D].中南大学.2012

[9].曾晓渝.语言接触的类型差距及语言质变现象的理论探讨——以中国境内几种特殊语言为例[J].语言科学.2012

[10].林霞.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廿四都闽南语词汇演变分析[D].燕山大学.2011

标签:;  ;  ;  ;  

语言接触理论论文-卢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