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部论文-赵雪婷,朱彬,潘晨

中国中东部论文-赵雪婷,朱彬,潘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中东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温差,大气热源(汇),水汽汇,物理机制

中国中东部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婷,朱彬,潘晨[1](2019)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叁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_(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_(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的长叁角地区ΔT_(城乡)存在显着昼夜差异:白天长叁角地区ΔT_(城乡)大于京津冀地区;夜间则反之,京津冀地区ΔT_(城乡)大于长叁角地区;黄淮地区昼夜ΔT_(城乡)特征介于前两个区域之间。分析发现,各地区昼夜ΔT_(城乡)与城市和乡村的地表温差(ΔT_(d城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不是造成南北方昼夜ΔT_(城乡)差异的原因。结合大气热源(汇)Q_1和水汽汇Q_2等要素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发现,大气热源(汇)Q_1是表征南北方ΔT_(城乡)昼夜差异的较好物理指标:(1)白天,南方乡村和城市比北方乡村和城市Q_1皆较大,但南北方城市下垫面类型类似导致其Q_2基本相同,而南方乡村地表蒸散发强烈、地表大气升温较慢,使得南方地区ΔT_(城乡)大于北方地区ΔT_(城乡);(2)夜间,北方乡村地区Q_1负值绝对值高于南方乡村、也高于北方城市,即北方乡村感热降温显着强于南方乡村和北方城市,而南北方城市Q_1值基本相同,使得北方地区ΔT_(城乡)大于南方地区ΔT_(城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湿润地区白天城乡温差更大,而低温干燥地区夜间城乡温差更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生动,亓菲[2](2019)在《青岛—南京输气管道工程开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6月14日,中国石化青宁(青岛—南京)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实现中国石化华北管网与川气东送管网的互联互通,极大提高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资源灵活调配和市场保供能力。青宁管道全长531公里,设计年输气量72亿立方米,北起中国石化青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6-20)

林伟,许德如,侯泉林,李双建,孟令通[3](2019)在《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中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着,表现为大量发育伸展成因的穹隆构造和地堑-半地堑盆地。对这些伸展穹隆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中国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区域上,这些伸展构造均具有NW-SE的伸展方向,与蒙古及俄罗斯泛贝加尔-鄂霍茨克带一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中下地壳的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并使一些中深变质岩出露到地表。在华北地区,这期伸展构造具有对称性的特点,即华北西部带向NW拆离,相关的岩石变形大体上具有上部向SE的运动学特征;而华北东部带向SE拆离,伸展穹隆主体具有上部向NW的运动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伸展穹隆形成的峰期时间十分相近:集中在130~120 Ma之间。高大地热流值背景所代表的岩石圈伸展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大规模壳-幔作用具有非常好的耦合性,并诱发了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岩浆-热液活动及其相关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中东部的成矿带与同时代的伸展构造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龙,崔磊磊,葛琴,姜玲玲,江媛[4](2019)在《中国中东部能源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中东部地区是能源的负荷中心,其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事关中国能源革命的成败。长期以来,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成为习惯,国家已给予足够重视。然而,由于对西部能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煤和电,势必降低能源利用的效率并增加成本。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地区能源供需现状及特征,发现中东部地区化石能源严重依赖外部供给,电力不能满足自给且本地电力以煤为主,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过低。为此,本文提出了将"远方来"与"身边来"相结合的战略新思路,即充分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辅以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来解决中国中东部能源问题。为了验证这一思路的可行性,本文深入分析了中东部地区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以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等因素,认为中国中东部地区完全有可能做到能源高比例自给。为了实现中国中东部地区能源高比例自给,本文提出了节能提效优先,发展集中式智能化电网和分布式微网,以及通过局域的"虚拟电厂",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将源、储、调、用等统管起来的主要途径。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支持,以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等方面给出了政策措施建议。本文特别强调,中国中东部地区逐步降低煤电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各方下定决心付出巨大努力,需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科学评估、认真规划、理顺体制和政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何其全,史岚,谭璐璐,万逸波,王茜雯[5](2019)在《中国中东部区域TRMM降水产品降尺度研究及其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中国中东部区域(17°~50°N,98°~135°E)为研究范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水汽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基于MOD05水汽产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中国中东部区域2001—2010年10 a平均TRMM3B43_V 7月降水产品进行降尺度,旨在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的月降水空间分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该降尺度模型能大幅提高TRMM产品空间分辨率,估算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5.35%,与地面观测较接近,能体现中国中东部区域降水宏观分布趋势,且估算结果精度高于前人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降尺度模型,能满足降水产品的精细化需求。(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徐冬,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曹芳东[6](2019)在《中国中东部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发展的典型区中国中东部为例,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函数、重心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了1998-2016年雾霾污染与城市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层面,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雾霾污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会对入境旅游的稳健性产生显着负向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趋于缓和;空间层面,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偏移,研究期间两者空间重迭性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整体上两者呈显着空间负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高—低和低—高集聚为主,雾霾对豫东、徽北和鄂中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空间依赖性。本研究可为区域入境旅游业合理应对雾霾天气,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永丽[7](2019)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蒙华铁路将助推中东部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华铁路今年年底预计建成运行,这条从华北到东南的煤炭大通道设计标准很高,可以开行30吨的重载列车。如果经济形势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我估计过几年蒙华铁路的年运量会超过1亿吨,这对于中国中部和东部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助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报》期刊2019-03-05)

田笑[8](2018)在《欧亚冬季温带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对中国中东部风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冬季温带反气旋活动对当地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冬季最主要的天气灾害,寒潮爆发就是强大的反气旋向南、向东移动的结果,最南可至南海造成冷涌。东亚地区的冬季气候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Zhi et al.,2010;Cheung et al.,2014;Ou et al.,2015)。反气旋的活动不仅造成大范围的低温天气,也能导致风速增加,造成大风天气。已有研究发现,冷高压是形成我国西北地区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在20世纪70年代拉尼娜事件期间占优势,我国北方由寒潮引起的大风天气频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占优势,由寒潮引起的大风天气出现较少(姚正毅等,2006)。反气旋不仅是形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造成中国中东部冬季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陈家辉,1997;李超等,2013;石雪,2014)。已有研究表明寒潮日数减少必然导致大风日数显着减少(王遵娅和丁一汇,2006;钱维宏和张玮玮,2007),但寒潮发生时只有叁分之一的比例会有风速增加情况,大风发生时对应的降温事件小于10%(钱维宏和张玮玮,2007)。由于寒潮是以温度为标准定义的,不能很好地表明中国冬季中东部风速变化情况。本章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出欧亚反气旋活动与中国中东部风速变化以及大风天气的关系。由于1958年以前台站数量较少(钱维宏和张玮玮,2007),所以本文主要针对1958-2013年的情况研究。4 结论(1)根据反气旋生成区的地理分布将欧亚地区分为8个区域,反气旋的主要源地位于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和伊朗及其周边等地,其中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等地也是强反气旋过程最主要的源地。次大值源地为邻近波罗的海西北部,地中海区域,和中国东北北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源于不同区域的反气旋移动情况和消亡地不同,主要向东、东南方移动。源于东亚的反气旋有少部分能移到东太平洋,甚至北美西海岸。(2)移动性反气旋活动的大值分布区和反气旋生成的大值中心分布十分相似,蒙古高原以及黑海和里海以南的反气旋活跃区对应低空平均经向温度梯度大值区,有利于反气旋发生发展,贝加尔湖西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地中海西北部位于高空脊前。反气旋中心气压的大值区分布于亚州中部,中心相对气压的大值区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较高纬度。(3)不同区域的反气旋的移动距离与反气旋过程的强度的关系不完全一样。源于Ⅲ区,伊朗及其周边地区,Ⅳ区,波罗的海区,Ⅵ区,地中海区,Ⅶ区,中国南部和Ⅷ区.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反气旋不论经向还是纬向,较弱的反气旋均移动更长距离。源于Ⅱ.中西伯利亚区的强反气旋比弱的更易向低纬度移动。但是源于Ⅰ区,蒙古高原区和Ⅴ区,中国东北及其周边区域的强、弱反气旋移动距离并无明显差别。(4)类似于北半球其他区域的温带反气旋,生命史1—2 d的反气旋占总数的44.2%,而只有3.2%的反气旋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另外强反气旋比弱的反气旋更易持续较长时间。(5)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大风日数一般在4-23天,而大部分站点超过40%的大风天气都是由反气旋活动造成的。可引起中国中东部大风天气的强反气旋中心主要分布在叁个区域:Ⅰ区(85°-92.5E°,45°-52.5°N),Ⅱ区(95°-102.5°E,45°-55°N),和Ⅲ区(107.5°-115°E,45°-57.5°N)。冬季中国中东部的大风天气主要是由中心位于蒙古国中部的Ⅱ区的强反气旋引起的,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且相关关系显着。当强反气旋中心位于Ⅱ区时,中国东部海面上有一个异常低压。由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受强反气旋的东南部的冷锋影响,并且在异常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大气压梯度区,从而极易产生大风天气。(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高翠翠,李昀英,陈浩伟[9](2018)在《中国中东部云日变化特征及云-降水日变化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85~2011年的逐时地面观测云资料,分析了不同类型云日变化的气候特征,结合逐时融合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云日变化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总云和不同类型的云呈现显着的日变化特征。高积云和层积云发生频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清晨和傍晚,高积云和层积云清晨的日峰值在夏季出现时间较其它季节早,而傍晚的日峰值在夏季出现的时间较其它季节晚。雨层云发生频率的日峰值出现在上午7-12时,长江流域附近雨层云日峰值出现的时间(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10](2018)在《畜牧业绿色发展中国行活动走进中东部地区(第四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6月15-16日,在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举办"畜牧业绿色发展中国行活动(走进中东部地区,第四站)暨2018年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安徽省农业委员(本文来源于《畜牧业环境》期刊2018年01期)

中国中东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6月14日,中国石化青宁(青岛—南京)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实现中国石化华北管网与川气东送管网的互联互通,极大提高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资源灵活调配和市场保供能力。青宁管道全长531公里,设计年输气量72亿立方米,北起中国石化青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中东部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雪婷,朱彬,潘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J].气象科学.2019

[2].生动,亓菲.青岛—南京输气管道工程开工[N].中国石化报.2019

[3].林伟,许德如,侯泉林,李双建,孟令通.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4].刘晓龙,崔磊磊,葛琴,姜玲玲,江媛.中国中东部能源发展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5].何其全,史岚,谭璐璐,万逸波,王茜雯.中国中东部区域TRMM降水产品降尺度研究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9

[6].徐冬,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曹芳东.中国中东部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

[7].何永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蒙华铁路将助推中东部经济发展[N].中国煤炭报.2019

[8].田笑.欧亚冬季温带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对中国中东部风速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9].高翠翠,李昀英,陈浩伟.中国中东部云日变化特征及云-降水日变化的联系[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10]..畜牧业绿色发展中国行活动走进中东部地区(第四站)[J].畜牧业环境.2018

标签:;  ;  ;  ;  

中国中东部论文-赵雪婷,朱彬,潘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