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回族论文-苏杰

四川回族论文-苏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川回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四川回族,爱国斗争,国家至上

四川回族论文文献综述

苏杰[1](2019)在《近代四川回族的爱国斗争与历史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至上是贯穿近代四川回族历次爱国斗争活动的一条鲜明主线,四川回族人民在近代历次爱国斗争活动中加深了对回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不断强化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川回族人民在近代历次爱国斗争活动中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苏杰,罗灿辉[2](2018)在《少数民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湖广填四川”中的回族移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为例,一大批回族移民迁入四川,呈现出持续迁移、广泛分布、聚族而居、紧密联系,亦农亦商、多样谋生等特点。回族移民不仅融入并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又促进了回族在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分散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在广泛参与近代民主进步事业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湖广填四川"中回族移民的迁徙历史,既是我国广大回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历史,也是我国回族外徙内迁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对"湖广填四川"中回族移民过程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微观过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西部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苏杰,郭嵩明[3](2018)在《论红军在四川建立的回族革命政权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少数民族的革命政权,实现民族解放,是红军长征时期执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红军在民族工作和地方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四川建立了十余个回族苏维埃革命政权。这些革命政权具有政治立场的一致性、人员构成的民族性、政权组织的多级性、存在时间的短暂性、作用发展的广泛性等特点。党和红军帮助建立的四川回族革命政权是中国回族革命史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其历史意义甚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海兵[4](2017)在《明至民国时期四川藏区回族的分布、生计与文化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族在四川藏区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小聚居、大杂居特点。四川藏区回族主要分布在以松潘为中心的川西北地区、川藏大道沿线的康定、巴塘以及康东地区的丹巴等地。农业、商业、屠宰业、餐饮业等是四川藏区回族的重要生计选择。四川藏区回族人口虽少,但在商品流通、民族关系等方面却起着重要作用。生产方式上的互补共生为回藏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随着长期的交往交流,回藏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涵化现象,但从四川藏区回藏互动的整体来看,"和而不同"仍然是回藏关系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苏杰[5](2016)在《长征时期红军在四川建立的回族政权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是红军长征时期转战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自然环境最恶劣、斗争形势最复杂、接触少数民族群众最多的一个重要省区。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被认为是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四川期间,红军曾经过了藏、羌、彝、回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和散居区,为了顺利通过(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6-12-16)

苏杰[6](2016)在《四川回族进士杨光瓒事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隆昌回族杨氏一门,为国家立功,为社会立德,业绩显赫,其中尤以杨光瓒最具代表性。杨光瓒从隆昌这个小县城走出来,成为清末民初四川士大夫阶层的重要一员。杨光瓒曾长期在政府为官,政绩突出,同时也为四川回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诸多贡献。(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杨柳[7](2016)在《四川阆中回族抗战研究(1937-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共同创造了悠久光辉的中华文化,建设了一个统一的、伟大的中华民族。1931年至1945年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之战,与当时世界其他战场共同组成了相互支撑的战略格局,共同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是关键,也与独立自主的抗战路线与政策、正确的战争策略分不开。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领导和推动下,全国各民族被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轰轰烈烈的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精诚团结,荣辱与共,不畏牺牲,与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最终取得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本文以抗战时期为大背景,以当时世居于四川省阆中县(现阆中市)的回族人作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的阐述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四川阆中回族这一族群的历史活动,通过重建“阆中回民救国协会”、“阆中回民自卫队”等社团活动的历史事实,归纳阆中回族这一族群在中华民族伟大抗战中的活动规律,凸显其代表人物唐梦吉(1912?1948)等人的历史活动,总结其历史地位,表彰其为中华民族解放作出的贡献。在牢记历史、居安思危、保卫和平、开创未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篇章的现今中国,本文的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6-10)

马尚林,罗凉昭[8](2013)在《四川回族源流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叶以来,四川回族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版了一些关于四川回族研究的综合性成果。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仅就四川回族来源新近发现的史料进行勾稽排列,以期充实该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马尚林[9](2010)在《多视角下的四川回族——90年来四川回族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叶以来,四川回族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四川回族研究甚少,只在他们的专着中简略地介绍了四川回族的人口、贸易情况。国内学者则对四川回族的源流、教育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其中,综合性研究成果大都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本文通过对四川回族研究90年的回顾,以展示该领域研究的状况。(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0年12期)

李付兵[10](2008)在《历史上四川回族的地域分布及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析历史上回族在四川的地域分布是当前四川回族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首先就回族进入四川的历史过程及在四川的地域分布做一基本回顾,在基本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回族在四川的地域分布特点后,进一步探寻造成这种地域分布差异的成因。本文以回族进入四川的历史时空为经线,以其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空间为纬线,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特点和差异的原因,并将历史上回族在四川的地域分布特点与当今回族在四川的分布格局进行对比和总结。全文由绪言和正文的叁大部分组成。在绪言中,笔者首先对研究内容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作了限定,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接着,笔者对当前四川回族相关的研究领域及成果做了基本概括和总结,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文的第一大部分主要是回顾了元朝以前回族先民进入四川的历史事实与过程,初步总结回族先民留居四川的原因和特点。第二大部分则以元、明、清叁朝的历史发展为经线,以四川的地理空间坐标为纬线,分别对回族在元、明、清历史时期徙居四川及区域分布进行了初步复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回族在四川的分布特点及造成其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元、明、清历史时期整个四川境内回族在各个地区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探寻这种历史地域分布特点与当今四川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01)

四川回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少数民族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为例,一大批回族移民迁入四川,呈现出持续迁移、广泛分布、聚族而居、紧密联系,亦农亦商、多样谋生等特点。回族移民不仅融入并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又促进了回族在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分散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在广泛参与近代民主进步事业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湖广填四川"中回族移民的迁徙历史,既是我国广大回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历史,也是我国回族外徙内迁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对"湖广填四川"中回族移民过程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微观过程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川回族论文参考文献

[1].苏杰.近代四川回族的爱国斗争与历史贡献[J].回族研究.2019

[2].苏杰,罗灿辉.少数民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湖广填四川”中的回族移民为例[J].西部发展研究.2018

[3].苏杰,郭嵩明.论红军在四川建立的回族革命政权及其历史意义[J].回族研究.2018

[4].王海兵.明至民国时期四川藏区回族的分布、生计与文化适应[J].回族研究.2017

[5].苏杰.长征时期红军在四川建立的回族政权及其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6

[6].苏杰.四川回族进士杨光瓒事略[J].回族研究.2016

[7].杨柳.四川阆中回族抗战研究(1937-1945)[D].四川师范大学.2016

[8].马尚林,罗凉昭.四川回族源流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9].马尚林.多视角下的四川回族——90年来四川回族研究概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

[10].李付兵.历史上四川回族的地域分布及其变迁[D].西南大学.2008

标签:;  ;  ;  ;  

四川回族论文-苏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