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刘筱娣,杜宁,郭丽宏

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刘筱娣,杜宁,郭丽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形链球菌,密度感应系统,comE基因,框内缺失突变

框内缺失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筱娣,杜宁,郭丽宏[1](2009)在《框内缺失突变法构建变形链球菌comE基因突变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链球菌的种内密度感应系统由com基因家族编码控制。膜受体ComD接受密度感应信号后激活菌体内的反应调节子ComE,ComE作为启动子可以调节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应用框内缺失突变法(in-frame deletion),通过两次同源性重组,成功构建了变形链球菌comE基因突变株IFD140ΔcomE。由于框内缺失突变没有引入任何的遗传标记物,所以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基因失活方法---插入重复(insertion duplication)和等位交换(allelic exchange),所导致的下游基因极性效应(polar effect)。经过PCR、测序分析及RT-PCR,证实IFD140ΔcomE仅在comE基因内部缺失了717bp的片段,未引入任何外源性DNA,且comE下游的comD基因可以正常转录,无极性效应产生。对IFD140Δcom表型特征的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基中IFD140Δcom更易发生沉淀性生长和贴壁性生长。菌体呈长链状排列。IFD140ΔcomE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变形链球菌种内密度感应系统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9年07期)

栾秋云,马张妹,张菁,成伟忠,闻玉梅[2](1999)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内缺失突变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核心基因内缺失突变株( C I D) 在慢性乙肝及肝癌患者中存在的状态及意义。方法 提取标本 D N A 作 Southern 印迹及杂交,或用 P C R 扩增核心基因,分析片段大小,部分作克隆及测定。结果 35 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30 例(85 % ) 核心基因为阳性。30例中3 例(10 % ) 除有正常大小片段外,还有相对小分子质量片段。15 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 P C R C 基因阳性为9 例(60 % ) ,未见小片段。肝癌组织中2 份存在 C I D(2/9 ,22 % ) 。克隆测序证明有大小不等的缺失突变,自6 ~324 个核苷酸不等的符合框架的缺失,位于 C 基因的中段。结论 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 C I D 株阳性率仅10 % ,不是构成我国多数乙肝患者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肝癌组织中 C I D 的阳性率高于乙肝患者血清的阳性率, C I D 在肝癌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1999年10期)

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核心基因内缺失突变株( C I D) 在慢性乙肝及肝癌患者中存在的状态及意义。方法 提取标本 D N A 作 Southern 印迹及杂交,或用 P C R 扩增核心基因,分析片段大小,部分作克隆及测定。结果 35 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30 例(85 % ) 核心基因为阳性。30例中3 例(10 % ) 除有正常大小片段外,还有相对小分子质量片段。15 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 P C R C 基因阳性为9 例(60 % ) ,未见小片段。肝癌组织中2 份存在 C I D(2/9 ,22 % ) 。克隆测序证明有大小不等的缺失突变,自6 ~324 个核苷酸不等的符合框架的缺失,位于 C 基因的中段。结论 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 C I D 株阳性率仅10 % ,不是构成我国多数乙肝患者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肝癌组织中 C I D 的阳性率高于乙肝患者血清的阳性率, C I D 在肝癌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筱娣,杜宁,郭丽宏.框内缺失突变法构建变形链球菌comE基因突变株[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

[2].栾秋云,马张妹,张菁,成伟忠,闻玉梅.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内缺失突变株的研究[J].上海医学.1999

标签:;  ;  ;  ;  

框内缺失突变论文-刘筱娣,杜宁,郭丽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