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区域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热带区域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带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潮延伸体,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中尺度涡,Okubo-Weiss方法

热带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茹,李海艳,孟雷[1](2019)在《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科研工作者对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的中尺度现象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对两区域中尺度涡进行统一比较分析的工作较少。因此,本文利用11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分别对这两个区域的中尺度现象特征及其能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两区域的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在分布、振幅、能量和寿命上均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动能谱分析和能量串级讨论发现:两区域的动能谱密度虽均集中在2×10~(-3)~4×10~(-3)周/km的波数域上,但黑潮延伸体区域大部分涡旋信号分布在经向上,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主要分布在纬向上,这可能与两区域中尺度涡能量来源的不同有关。由于两区域在2×10~(-3)~3×10~(-3)周/km的波数域上动能转移项以负值为主,这说明两区域在此波数域上均存在能量源,并且发生能量逆向串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殷田园,殷淑燕,李富民[2](2019)在《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总体成正相关;与西伸脊点总体上成负相关,但会出现一些异常年份和负相关年份;而各极端降水指数与脊线位置的关系呈现正负相关交替的现象。年代际分析和M-K检验表明,副高指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增强、增大的突变。②把秦岭南北划分为4个区域后,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当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和汉水流域中部趋于干旱,汉水流域东西部和巴巫谷地极端降水偏多;反之,相反。这样的极端降水格局应是秦岭等山脉对副高在气候上的响应结果。③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年与面积指数偏大、强度指数偏强、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相联系,反之,相反。副高西伸可能是秦岭南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厉晓杭,王博,杨磊[3](2019)在《“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激发区域活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厉晓杭 王博 鄞州区委报道组杨磊)伏尔肯是一家生产特种陶瓷密封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久前,该公司承担的“高端陶瓷密封环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改变了以往我国80%的高端陶瓷密封环依赖进口的局面,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公司董(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09-16)

桑文军[4](2019)在《热带对流层顶区域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主要物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对流层顶是对流层空气进入平流层的主要源区,因此成为全球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过程的关键区域。研究热带对流层顶的物理过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论文结合英国气象局大涡模式LEM和美国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的WRF模式,以及多种探空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模拟研究了热带深对流活动在对流层顶区域触发的物理过程以及深对流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物理机制,定量化分析了大气环境因子影响深对流对低平流层水汽贡献的程度,分析了热带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对低平流层水汽的影响,探讨了对流层顶冰面过饱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高分辨率的大涡模式能较好地模拟热带穿透性深对流在热带对流层顶区域触发的小尺度物理过程,深对流首先将对流层低层的冰晶粒子输送至对流层顶附近,一部分冰晶粒子可以跨越390 K等熵面被直接输送进入至低平流层,还有一部分冰晶粒子可以通过对流层顶的湍流混合作用进入到低平流层,在对流层顶附近由对流重力波造成的空气块的下沉增温作用使得这些冰晶升华转化为水汽,当重力波破碎后,等熵面开始恢复,这部分水汽随着等熵面的恢复完全进入到低平流层中从而对低平流层起到增湿的作用。整个模拟时间段内低平流层区域水汽混合比表现为持续增加的特征,此次个例中由深对流造成低平流层水汽增加约0.13 ppmv,增加的水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水汽是由深对流直接输送进入到低平流层的冰晶升华转化的水汽;后一部分的水汽增加是由湍流混合作用造成小尺度的冰晶粒子进入低平流层升华产生的。2、所有改变对流强度的敏感性试验中冰云顶高度呈现两个峰值结构:第一个峰值是由深对流上冲云顶第一次到达对流层顶附近时形成的;第二个峰值是重力波破碎过程造成冰晶和水汽进入到低平流层中形成的羽卷云向上传输造成的。对流强度越大,由深对流输送至低平流层的冰晶越多,深对流造成的低平流层水汽增加的也越多。改变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对水汽和冰晶的向上输送作用有明显影响,较大的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试验中,低平流层增加的冰晶和水汽较少,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较小的试验中,低平流层增加的冰晶和水汽较多。改变对流层顶温度对水汽和冰晶的向上输送作用也有显着影响,对流云将大量冰晶粒子输送至对流层顶附近时,对流层顶温度造成冰晶粒子的升华作用加强,使得进入低平流层的水汽增多,并且这其中由温度变化造成的湍流活动的变化影响较小。3、1979-2016年热带地区(30°S—30°N)剔除了季节变化以及线性趋势的100 hPa水汽异常和对流层顶风切变异常呈现较好的反相关。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异常和低平流层水汽异常年平均时间序列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72,月平均时间序列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1,且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在不同对流条件下,根据强弱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分别合成100 hPa水汽异常、100 hPa温度异常、150 hPa垂直速度异常得到以下结论:弱对流条件下,弱垂直风切变合成的对流层顶温度异常与水汽异常表现为一致的特征,而强垂直风切变合成的对流层顶温度异常与水汽异常并非完全一致,强垂直风切变合成的150 hPa垂直速度小于弱垂直风切变合成结果,说明强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下,150 hPa左右的垂直输送作用较弱,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可以通过影响对流层顶附近的垂直输送作用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变化;强对流条件下,强弱垂直风切变合成的100 hPa温度异常与低平流层水汽异常保持一致变化,强垂直风切变相比于弱垂直风切变合成的150 hPa垂直速度明显偏小,垂直风切变对对流层顶附近的垂直速度有显着影响。对比强弱对流两种条件,发现对流层顶垂直风切变对150 hPa垂直速度的影响在强对流条件下要比弱对流条件下大。4、通过叁重嵌套的中尺度天气模式WRF模式对气球探空观测资料中昆明地区对流层顶附近出现的冰面过饱和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四种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出现的冰面过饱和现象都能较好地模拟,其中Thompson aerosol-aware方案模拟的冰面相对湿度与实际观测结果最为接近。对比同一高度发生冰面过饱和区域的温度和未发生冰面过饱和区域的温度,二者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排除温度是这一区域形成冰面过饱和现象的原因。分析冰面过饱和区的气溶胶浓度,发现气溶胶浓度低至5.8×10~7 kg~(-1)就可以出现冰面过饱和现象,而当气溶胶浓度超过这个临界值时,在这个高度(110 hPa)就不易出现冰面相对湿度超过100%的情况。模式结果显示可以作为云凝结核的吸湿性气溶胶是此次个例中对流层顶附近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浓度偏低造成云凝结核个数偏少是此次个例中对流层顶冰面过饱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群娜,黄燕燕,陈静[5](2019)在《热带区域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杨群娜 通讯员黄燕燕陈静报道4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热带地区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启动。该项目将促进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发展,特别是提高对暴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4-22)

刘少姗[6](2019)在《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亚洲区域办事处主任访问中国热科院》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6~7日,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亚洲区域办事处主任Dindo Campilan博士访问中国热科院,双方就合作办公室及联合实验室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交流会由院国际合作处黄贵修处长主持,刘国道副院长出席会议。合作研讨会上,刘国道副院长回顾中国热科院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农业科技合作35年来取得(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杜岩,张涟漪,张玉红[7](2019)在《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热盐输运及其对区域气候模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在北印度洋尤其明显。但在气候平均态意义上,热带印度洋环流在赤道为东向流动,在赤道以南为西向流动,在东、西部边界分别向南、向北流动,从而与其他大洋类似,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热带环流圈,称之为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立足于此环流圈,从环流热盐输运及其气候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讨论了印度洋热带环流系统与温盐分布和区域主要气候模态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陈宪,钟中,江静,孙源[8](2019)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区域大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模式手术"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频繁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季风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增强,北太平洋(东亚大陆)上急流轴偏北(偏南);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异常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并且从低纬向高纬呈现异常上升气流和异常下沉气流交替分布特征.在中国东南沿海,TC降水导致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TC活动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使夏季降水量显着减少.因此,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霍银涓[9](2019)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以“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地理体系下核心素养的研究已广泛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近年来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多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模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石运昊,雷小途[10](2018)在《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区域气候漂移及成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1949—2015年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1949—2015年TC快速增强(RI)集中区位置变化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RI的发生频数及伴有RI发生的TC频数均呈减少趋势,RI持续时间占TC生命史的比例及伴有RI发生的TC占TC总频数的比例呈震荡减小趋势。(2) RI集中区北界南移、南界北移,总体收缩南移,东界西移、西界东移,总体收缩西移。(3)西北太平洋环境风垂直切变(VWS)的弱切变区向西向南的气候漂移和海表面温度正距平区域的向南扩展是导致发生RI的TC最北纬度显着向南漂移的可能原因,发生RI的TC最南纬度向北的漂移则可能与高海表面温度(SST)向北扩展密切相关。(4) RI集中区的200 hPa高空辐散变强、850 hPa水汽输送加强等有利环境场条件的迭加,也对RI集中区的气候漂移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8年06期)

热带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总体成正相关;与西伸脊点总体上成负相关,但会出现一些异常年份和负相关年份;而各极端降水指数与脊线位置的关系呈现正负相关交替的现象。年代际分析和M-K检验表明,副高指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增强、增大的突变。②把秦岭南北划分为4个区域后,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当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和汉水流域中部趋于干旱,汉水流域东西部和巴巫谷地极端降水偏多;反之,相反。这样的极端降水格局应是秦岭等山脉对副高在气候上的响应结果。③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年与面积指数偏大、强度指数偏强、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相联系,反之,相反。副高西伸可能是秦岭南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带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茹,李海艳,孟雷.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2].殷田园,殷淑燕,李富民.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9

[3].厉晓杭,王博,杨磊.“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激发区域活力[N].宁波日报.2019

[4].桑文军.热带对流层顶区域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主要物理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杨群娜,黄燕燕,陈静.热带区域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9

[6].刘少姗.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亚洲区域办事处主任访问中国热科院[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

[7].杜岩,张涟漪,张玉红.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热盐输运及其对区域气候模态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19

[8].陈宪,钟中,江静,孙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区域大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霍银涓.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以“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19

[10].石运昊,雷小途.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区域气候漂移及成因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18

标签:;  ;  ;  ;  

热带区域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