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内伤论文-王炳权,刘春柳,曹璐璐,李庆和

情志内伤论文-王炳权,刘春柳,曹璐璐,李庆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志内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热,情志内伤,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论文文献综述

王炳权,刘春柳,曹璐璐,李庆和[1](2019)在《情志内伤致热钩玄》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现以中医情志内伤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志的致病特点,辨析其对五脏气、血、阴、阳的影响,进而阐释情志失调导致发热的病理机制,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03期)

史亚飞,张荣[2](2018)在《基于生命早期应激探讨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早期应激不仅诱发个体青幼期精神障碍的发生,更导致成年后抑郁症等易感性的显着增加。针对早期应激因素自身的重要作用及其与青幼期神经发育的交互影响,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应激或与成年后应激迭加后,病证过程仍表现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药物的有效干预作用。关注生命早期应激负性作用,并与成年后应激有机结合,有助于动态观察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变化,阐释情志内伤潜伏期或缓解期病机,研究青幼期应激有效干预手段,基于早期应激效应开展肝失疏泄病证研究成为肝藏象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杨艳妮,李益生[3](2016)在《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机理及中医治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情志理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形成,笔者在本文中对情志内伤病症的含义及现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分析了情志内伤病症的发病机理,对如今的中医治疗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与情志内伤病症相关的治疗体系,总结出了情志病症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以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西药治疗,是一套行之有效,思路清晰,操作相对简易的治疗方案,可为临床诊疗情志病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6年09期)

孙薇,邹全,徐金凤,杨建波,张倩[4](2016)在《基于《内经》浅谈情志内伤致痴呆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痴呆是多种病因渐致的神志疾病,其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相关,本文以《内经》为依托,分别从怒伤肝,思伤心脾,恐伤肾等角度,论述情志内伤会使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引起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而导致或诱发痴呆的发生,为加强对痴呆发病的认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史亚飞,郭丽丽,吴皓萌,徐志伟[5](2015)在《青少期“肝常有余”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过程模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病证过程模拟是开展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现代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从证候的判别、病因的模拟与肝藏象功能主体性体现的3个方面来看,目前通过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模拟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理变化过程建立的肝失疏泄动物模型仍须深入探讨。基于青少期"肝常有余"理论,肝藏象功能在青少期脏腑功能的主体性以及青少期阴性情绪的多发性与共病性,青少期应激及其诱发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动物模型可以成为构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动物模型的一个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韩晨霞,李峰,宋月晗,刘燕,毛萌[6](2013)在《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机理研究与治疗研究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概念进行阐述,归纳现阶段理论及临床研究从中医、西医两个角度对情志内伤病症致病机理的研究结果,并逐一阐述评析情志病症现阶段的中医治疗方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疗体系概念。通过对现阶段研究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情志病症可由中医辨证施治为治疗基础,辅以心理疏导和物理疗法,可在临床根据适宜的情况少量使用西药,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不良反应极少,概念清晰,操作相对简便的治疗体系。为情志病症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和不断完善,期待未来情志症候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3年07期)

刘晓伟,杨健,彭树灵,张真瑞[7](2010)在《对中医情志内伤疲劳病证辨治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际关系复杂,心理应激增加,使疲劳疾病疾病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医学界丞待解决的问题。疲劳疾病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引起的,以躯体病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单纯生物躯体医学不能完全认识和阐释心身疾病,并尚缺乏有效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继承、发掘中医药学的优势,深入研究中医情志(本文来源于《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7-01)

姚杰良,黎忠民[8](2009)在《情志内伤治从心肝肾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病属中医情志内伤范畴,与富贵病同被称为现代病,本文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要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拟提出"养神以调心"、"镇静以调肝"、"定志以调肾"的治法,并结合心理治疗,颇具临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09年06期)

张铮铮,严灿[9](2006)在《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两种理论的异同点的思考,提出两者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从而促进现代心理学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方面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赵益业[10](2004)在《情志内伤与冠心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因素与冠心病(CHD)发病关系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心身医学工作者、心血管医生的普遍重视。中医学中的心身医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医理论以生命活动的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之一,认为心理与躯体以及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协调的。形神合一,(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4年15期)

情志内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命早期应激不仅诱发个体青幼期精神障碍的发生,更导致成年后抑郁症等易感性的显着增加。针对早期应激因素自身的重要作用及其与青幼期神经发育的交互影响,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应激或与成年后应激迭加后,病证过程仍表现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药物的有效干预作用。关注生命早期应激负性作用,并与成年后应激有机结合,有助于动态观察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变化,阐释情志内伤潜伏期或缓解期病机,研究青幼期应激有效干预手段,基于早期应激效应开展肝失疏泄病证研究成为肝藏象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志内伤论文参考文献

[1].王炳权,刘春柳,曹璐璐,李庆和.情志内伤致热钩玄[J].中国民间疗法.2019

[2].史亚飞,张荣.基于生命早期应激探讨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

[3].杨艳妮,李益生.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机理及中医治疗现状[J].陕西中医.2016

[4].孙薇,邹全,徐金凤,杨建波,张倩.基于《内经》浅谈情志内伤致痴呆的发生[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

[5].史亚飞,郭丽丽,吴皓萌,徐志伟.青少期“肝常有余”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病证过程模拟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

[6].韩晨霞,李峰,宋月晗,刘燕,毛萌.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机理研究与治疗研究评析[J].环球中医药.2013

[7].刘晓伟,杨健,彭树灵,张真瑞.对中医情志内伤疲劳病证辨治的思考[C].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8].姚杰良,黎忠民.情志内伤治从心肝肾浅探[J].黑龙江中医药.2009

[9].张铮铮,严灿.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

[10].赵益业.情志内伤与冠心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标签:;  ;  ;  

情志内伤论文-王炳权,刘春柳,曹璐璐,李庆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