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

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

一、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松[1](2020)在《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储量优化估算、成矿靶区预测对于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十分重要。矿床资源储量评估和深边部隐伏矿体的预测定位贯穿于矿床勘探、建设、运营、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山博塞卡林型金矿床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Surpac、Leapfrog、Supervisor等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地质多源数据信息挖掘、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质统计学和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山博塞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地质统计学估值参数优化、资源储量估值评价和三维成矿定量预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矿区原始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创建了多源地质数据库,完成了地形、地层、断层、物探异常区、化探异常区、矿化体等各种面模型与体模型的三维建模工作,并对包括岩石类型、矿物类型、围岩蚀变程度与类型、结构与构造类型、氧化程度、风化程度等地质模型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通过对影响矿床数据实验变异函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样品间距、样品组合方法与长度、品位特高值处理、数据偏态分布比例效应等进行的数据分析,明确了多种变异函数影响因素的实施与优化可以保证获得稳定性更高的实验变异函数曲线,同时可以简化后期的变异函数拟合过程。(3)通过Supervior地质统计学软件对矿床主要矿体进行钻孔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块金值;完成三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搜索椭球体参数和克里格估值参数;计算应用指数模型下的变异函数,并创建对应的转换矩阵。(4)通过克里格临域分析,借助于回归斜率(Slope ofregression,SR)、克里格效率值(Kriging efficiency,KE)以及协方差(Covariance,CO)等指示参数,完成克里格估值相关流程的参数优化。块体尺寸、最大样品数、单孔最大样品数和离散系数等估值参数得到了最优化处理,块体模型估值结果与原始样品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缩小,估值结果精度也得到了显着提高。(5)通过普通克里格估值方法完成矿体资源储量估值,并采用品位-体积分段图以及品位-吨位累积分布图对估值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指示克里格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对矿体进行二次估值,进而对估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并对不同估值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系统总结。(6)通过各个控矿因素的距离、密度场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地层约束、断层约束、物探异常区约束、汞锑砷三个化探元素异常区约束以及黄铁矿指示矿物密度分布约束为主要的控矿指标;通过灰色系统理论隶属度的复合计算得到成矿关联度数据;通过将成矿关联度与模糊层次评判法相结合构建模糊互补矩阵和模糊一致矩阵,得到成矿有利度数据;通过建立控矿指标与矿化品位分布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用到预测矿化块体得到预测品位;最后,结合成矿有利度数据以及矿块预测品位,在山博塞金矿床研究区域圈定了三个主要的勘探潜力靶区。山博塞金矿床三维成矿预测工作的最终研究成果,为类似矿山隐伏矿体三维成矿预测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崔改革[2](2019)在《多层矿体不同开采方案下矿坑涌水量预测》文中指出目前,人们对于涌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首采水平涌水量的预测上,而对于接替水平涌水量的预测往往忽略了前期采矿排水带来的影响,这使得预测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准确地预测开采过程中各个开采水平涌水量的大小对于矿山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九连山铁矿为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充分利用矿区已有勘探资料,建立起了与矿区实际地层信息相一致的三维地质实体模型,通过地质模型的展示,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矿体的分布特征,据此设定了两种不同的矿床开采方案:方案一:首采(2)号矿体,续采(1)号矿体;方案二:首采(1)号矿体,续采(2)号矿体;(2)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分别对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解析法仅预测了每种开采方案首采水平的涌水量;数值法充分结合矿床开采方案,预测了每种开采方案下各个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在对接替水平涌水量预测时,充分考虑了前期采矿排水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方案一第一、二阶段涌水量分别为10944 m3/d、20356 m3/d;方案二第一、二阶段涌水量分别为31125m3/d、8606m3/d;(3)根据数值法计算结果,从水资源保护、矿坑涌水的影响、矿山供排水设计以及经济技术角度分析比较了方案一与方案二,通过比较:开采方案一更加经济合理,更加符合水资源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可以作为生产单位优先考虑采用的开采方案。论文将涌水量的预测与矿山开采方案紧密结合,在对接替水平矿坑涌水量进行预测时,重点考虑了前期采矿排水对涌水量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各个开采阶段末地下水流场的变化,为该矿山开采方案的设计、矿区水资源论证以及防治水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类似矿床的涌水量预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潘世华[3](2017)在《霍各庄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霍各庄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所面临的隔离层厚度确定和露天最终边帮稳定性分析两个关键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霍各庄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厚度与露天边坡稳定性研究,基于指标函数分析法建立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隔离层厚度计算模型,运用(考虑爆破动荷载的)边坡稳定矢量分析法(VAM)计算了不同开采时期、不同开采条件下露天边坡的矢量法安全系数。(1)露天开采终了时,露天最终边帮稳定性较好,可以在保留已有露天边坡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入地下开采;地下首中段开采时,露天边坡底帮的潜在滑移面为坡脚—坡顶,底帮基本不受地下开采影响,其一直处于稳定状态;露天边坡顶帮的潜在滑移面为地下采空区—坡顶,露天边坡顶帮的安全系数随隔离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2)在现有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指标函数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某一元素与其评价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总评价函数来确定多因素综合分析下的元素最优解。分别分析了隔离层安全系数、露天边坡安全系数、矿石利用率和隔离层承载力与隔离层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指标函数分析法,建立了考虑边坡稳定性的隔离层厚度计算数学模型,运用该计算模型确定霍各庄矿最优隔离层厚度为36.2m。(3)隔离层厚度取36.2m时,霍各庄矿露天边坡顶、底帮在整个地下开采爆破过程中均处于稳定状态;其中,露天边坡的最小静荷载安全系数和最小动荷载安全系数均出现在地下首中段开采时的顶帮边坡,分别为1.248和1.176,均满足边坡稳定的规范值;与只考虑静荷载相比,现有爆破条件下的露天边坡安全系数均有所下降,其降低率在7%以内。

任美霖[4](2016)在《弓长岭井下矿急倾斜薄矿体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弓长岭井下矿为沉积变质磁铁矿床,包含上、下盘两条含铁带计6条急倾斜矿体,矿岩稳定到不稳定,厚度大于8m的矿体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厚度小于8m的薄矿体或小矿体,一般弃之不采,由此造成大量矿石损失。为有效利用薄矿体资源,本文运用矿山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移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从研究矿岩稳定性、崩落矿岩移动空间条件、采准工程地压显现等特征出发,系统研究了急倾斜薄矿体的采矿方法。首先、根据弓长岭井下矿深部岩体稳定性分级结果与采准工程的地压显现特点,将采矿方法定格为进路作业方法;其次、根据矿体下盘倾角大于空场下散体放出角而小于覆岩下放出角的特征,确定尽可能采用空场放矿条件;第三、本着与附近厚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协同开采的原则,采用中深孔凿岩与铲运机出矿;第四、根据崩落于空场内的矿石需在下分段回收和空场围岩达到一定暴露面积可快速冒落形成覆盖层的特性,确定在采场底部设置采场矿石的回收分段。由此构建出以中深孔落矿、端部控制出矿为特征的分段空场-崩落组合法开采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弓长岭井下矿急倾斜薄矿体地质条件,分析建立了空场围岩的失稳模型,据此分析空场围岩失稳条件,得出空场尺度的估算方法;同时,实验研究了冒落气浪的冲击力度,研制了悬吊块体自然下落冲击与冲击气浪速度自动测定系统,并利用此系统模拟了采空区顶板冒落时冲击风速随落体初始高度与落地点距离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冲击气浪的计算模型,从而为确定分段空场-崩落组合法采场结构参数与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了依据。对这种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弓长岭井下矿在-220m中段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采场根据空场围岩失稳与冒落气浪冲击模型的计算结果,设计采用2个分段空场出矿、一个分段崩落回收的采场结构,以及在第2个空场出矿分段出矿到进路端部口微露空区为止、防止围岩冒落气浪冲击的安全保障措施。试验研究工作历经三年,其中在第2空场出矿分段回采后,围岩如期自然冒落,在崩落回收分段回采时,达到了进路端部口放不空的程度。在整个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未感受到围岩冒落的任何气浪冲击。两个空场出矿分段与一个崩落回收分段的总体回采指标:矿石回采率78%,矿石贫化率10.63%。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试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空区围岩失稳模型以及冒落气浪冲击模型的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分段空场-崩落组法方案设计与生产管理要求;据此构建的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新方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弓长岭井下矿厚度小于8m的急倾斜薄矿体条件,并可用于厚度小于12m的盲矿体,取得安全高效的开采效果。

潘健[5](2016)在《大红山铁矿地表塌陷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的规模越来越大,开采深度越来越深,上部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也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引起矿区地表移动和塌陷,对矿山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而目前对金属矿床的地表变形塌陷研究较少,故研究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塌陷规律非常迫切,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以大红山铁矿为依托,采用监测数据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表变形塌陷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阐述了地裂缝发展过程及规律特征。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采矿进度与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大红山铁矿地表变形塌陷机理,并探讨了上部岩体变形塌陷的七个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目前地表的开裂范围:基本上达到了地下各崩落法开采采空区的上方,地表塌陷区裂缝范围在东北及东部方向上变化较小,其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目前主要对地表开裂下沉造成影响的采区是主采区、南翼采区、中Ⅰ采区、中Ⅱ采区,Ⅲ、Ⅳ号矿体和头部采区对地表塌陷的影响较小。2、阐述了井下采空区上部岩体的冒落规律:主要经历了逐步开裂后的冒落并逐步向上发展,表现到地表为首先出现裂隙而后出现小范围塌陷,再逐步向以空区为中心的外围发展,即首先在地表形成一个经历过小沉降、开裂、下沉过程的塌陷区,该地表塌陷区域与井下空区总体上先形成一个倒漏斗型塌陷,再逐步扩张形成正漏斗型的塌陷区,并逐步以地表裂缝为先导而扩大成区域性的塌陷区。3、探讨了大红山铁矿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后逐步发展到地表的时间:从采空区形成到发展至地表大约需要4年左右;而从地表开始塌陷的倒漏斗到裂缝扩张至地表的角度76o大约经历了4年时间。即从开始进行地下回采到地表裂缝扩张至地表76°大约经历了近8年时间。4、提出了大红山铁矿上部岩体从采空区形成到顶板围岩冒落再到到地表出现塌陷并逐步向外扩展可分为以下七个阶段:(1)顶板围岩相对稳定阶段;(2)上部岩体间断崩落阶段;(3)上部岩体连续崩落阶段;(4)地表塌陷阶段;(5)地表塌陷快速向四周扩展阶段;(6)地表敞开式发展阶段;(7)向矿体赋存方向发展阶段。5、通过数值模拟对未来地表的塌陷趋势进行了预测:目前矿山已开采至400分段,随着下部矿体赋存情况向西南和西北方向移动,采空区的逐渐增大会造成地表变形区也将向西南和西北方向移动,尤其320分段以下,地表向西北和西南方向塌陷扩展速度变快;东北部处于形成正漏斗并缓慢发展阶段,所以东北侧的塌陷变形边界变化不大,现有塌陷区域内沉降量值的增大将是东北侧的变形发展趋势。6、根据矿区地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矿山建立完善的地表及台阶位移监测系统,包括目前塌陷坑至露天台阶区域、未来二期开展方向(西南部)及露天上部台阶处,以便及时发现并预测地表裂缝扩展,采取有效安全控制措施,以确保回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董金奎[6](2016)在《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文中指出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焦家金矿属于中温热液蚀变花岗岩型金矿床,矿体赋存条件极为复杂,矿岩稳固性差,矿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品位分布不均,特别是矿体上盘为焦家破碎带,且紧覆矿体之上,暴露面积稍大即垮落。矿体倾角30°左右,真厚度15m,属于典型缓倾斜破碎中厚难采矿体。地表不允许陷落,目前的开采方式为上向进路充填法。该法实施过程中存在进路规格小,爆破量小,采场多,施工组织繁琐,设备利用率低,导致矿山生产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矿块生产能力小。因此,针对焦家金矿缓倾斜破碎矿体开展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寻求安全、经济、合理、高效的开采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焦家金矿缓倾斜破碎蚀变岩型矿床开采条件,开展岩体力学性质及岩体稳定性分级研究,建立岩石力学参数与采场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对采场矿岩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数值方法对采场开挖、支护、充填的回采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优化进路布置方式与回采顺序;采用声波测量、钻孔摄像技术对开采过程中矿岩体损伤演化进行监测分析,据此对回采顺序及参数进行动态调控,实现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以岩石质量的Q系统分级为手段,建立了焦家金矿试验采场的岩体稳定性分级模型;确定了焦家金矿矿岩的稳定性分为Ⅲ~Ⅳ级。(2)通过地质钻孔摄像和超声波监测对开采过程中岩体损伤进行评估。确定焦家进路开采引起岩体松动范围在1.5m左右,为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围岩支护参数选取提供依据。(3)基于修正的Mathews稳定图设计方法,开展焦家金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回采进路跨度小于8m时可保证采场的稳定性。工业试验采用暴露面尺寸为7.4m×15m的进路进行回采时,进路稳定性良好。(4)根据超声波速度变异性,建立了基于岩体波速变异性的动态调控方法。从工业试验数据分析可知,随着进路的回采,波速频率特性变低,塑性松动区的范围在扩大,围岩稳定性降低,通过回采过程中引入调控手段,实现了进路跨度超过原值2倍情况下试验采场稳定。

徐飞[7](2014)在《“三下”矿体开采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研究》文中指出“三下”矿体安全开采一直是采矿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充填采矿法因其独特的优势,在“三下”开采矿山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起来,但是对充填体强度方面的研究一般只停留在充填材料试验方面,而充填体强度与采场稳定性、地表沉降等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以河南杨家湾铁锌矿二期采矿工程作为研究背景,该矿山属于典型的“三下”矿山,矿体位于公路与河床下,矿体及围岩稳固性较差,截至2012年底开采造成地表3处塌陷,地表移动边界距矿区西侧公路约42m。若继续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地表岩石移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进而引起公路、河流等的破坏。因此本文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法,研究充填体充入采空区的力学特性、充填体与围岩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对地表沉降等稳定性影响,以解决该矿山公路、河流下开采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如下:首先收集矿山全尾砂进行全尾砂胶结充填材料试验。以充填材料试验为支撑得出充填体强度的形成机理、规律及其力学参数和充填料浆的流变和输送特性等,为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还可指导矿山的充填系统设计与建设和充填采矿工艺的顺利实施。根据矿山生产现状、地质条件等,选用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多种因素将其定量化、数值化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手段,在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对初选的4种充填采矿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优选,推荐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作为矿山的主要采矿方法,提高了所选采矿方法的可靠性、先进性,该方法回采顺序为由下向上分层开采,每一分层划分成若干进路,每个进路为一个采场,进行回采与充填。中段高度为50m,设5个分段,分段高度10m,采场(进路)长度40m50m,进路的规格为3.0m×3.0m。该采矿方法能够适应矿岩稳固性差,保证作业安全,能够降低回采贫化损失率,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首次采用计算分析法结合FLAC3D对“三下”开采充填体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维持采场稳定性及地表沉降大小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突破了传统经验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模拟开挖充填过程中不同强度充填体对采场及围岩的应力及位移变化的作用,得出充填体强度达到0.6MPa以上时就能起到支撑作用,可以保证采场及围岩的稳定性。再以《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9.24、9.25章节中对“三下”采矿的地表变形及允许值为标准,采用计算分析法记录地表的移动变形,研究不同强度充填体对地表沉降变形的作用。结合充填材料试验得出的强度与灰砂比、料浆浓度关系曲线,得出当充填体强度≥0.9MPa时,才能满足保护地表公路和河流变形的要求。采用PC32.5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时满足矿山安全开采,同时保证地表河流和公路不破坏的料浆浓度为72%,灰砂比为1:41:6。本文结合充填材料试验、模糊数学以及计算分析及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适合该矿山的充填采矿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最终得出了适合矿山开采的充填体强度,进一步丰富了充填体强度研究的手段,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减缓了地表沉降,保护了矿山生态环境,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燕[8](2013)在《弓长岭铁矿东南区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弓长岭铁矿东南区包含两条平行含铁带,下盘含铁带为磁铁矿,用井下开采方式先行开采;上盘含铁带为赤铁矿,用露天开采方式滞后开采。当井下开采到+196m~+152m中段时,露天开采+448m~+388m台阶,露天与井下的工作面最大高差近300m,而且井下采空区冒透地表后,紧靠露天采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塌陷坑,使露天采场生产安全受到塌陷区岩移的威胁。同时按原设计井下开采到+152m水平后,等到露天开采结束后才能继续向下开采,由此将造成东南区未来5-10年之间产量难以衔接。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矿山三律(散体移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系统研究了上、下盘含铁带高落差协同技术。首先、分析了边壁岩体片落或滑落的发生条件,得到塌陷坑边壁稳定性是由边壁岩体的强度与坑内的移动散体的侧向支撑力共同维护的结果,而这种平衡关系与散体有无陷落可归结为散体移动状态。其次、实验研究了塌陷坑散体的流动连续性。根据塌陷坑底部的散体和井下出矿口出露的散体的组成,综合评估了塌陷坑内散体的组成及块度分布;根据块度组成进行了结拱实验,得到出矿过程中散体结拱的临界跨径比,据此分析得出,在塌陷坑的实际宽度下,塌陷坑内的散体在下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大的结拱现象。第三、统计分析中央区地表塌陷范围与采深的变化关系。利用中央区上盘含铁带开采年限长,采深大以及塌陷坑发育充分的特点,统计了该区的地表塌陷范围、采深和上盘倾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塌陷范围大小起作用的散体柱高度一般不足整个散体柱高度的1/3,而对地表陷落范围影响极小的深部散体柱最大高度占整个散体柱高度的82%,根据这种现象,提出了临界散体柱支撑边壁岩体稳定的新概念,并分析了临界散体柱高度与矿体倾角的变化关系。第四、分析了塌陷坑散体对边壁的支撑作用,得出塌陷坑内散体柱的主动侧压力和被动侧压力共同作用阻碍边壁岩体大面积片落,使临界散体柱形成较稳定的支撑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侧压力的变化。并总结了采深、上盘倾角、传统移动角和临界深度与实际移动角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减小临界深度是减少地面塌陷范围的有效途径。第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临界散体柱理论的合理性。对中央区上盘含铁带的地表塌陷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建立了PFC散体离散元的数值模型,对地表位移和速度的变化、塌陷坑上盘边壁散体的位移变化、边壁散体的应力应变情况以及岩体裂隙等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塌陷坑内散体达到一定厚度后上盘边壁变形接近于零,验证临界散体柱是存在的。第六、基于物理模拟得出塌陷坑内散体流动连续的结论,分析了塌陷坑排岩的安全性,提出了东南区露天剥离废石就近向塌陷坑排岩的技术方案。现场实施后,减小了排放废石的运距,有效的增大了露天开采的生产能力。第七、依据本文提出的临界散体柱的确定方法,推测了东南区下盘含铁带的临界散体柱高度,按照此高度分析了东南区井下的合理采深,即在现有开采水平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下盘含铁带的开采速度,露天井下的高差最大可达475m,由此可释放井下开采的产能。本研究提出了临界散体柱的新概念,开发了向塌陷坑排岩技术,保证了露天开采的安全,提高了排岩效率,节省了排岩费用,解除了下盘含铁带限采的制约。这种急倾斜平行矿带的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技术,即急倾斜多层矿体先井下开采下盘矿体后露天开采上盘矿体,井下开采为露天开采形成排放剥离岩石的场地,露天开采为井下深部开采起到卸压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的协调开采技术,为国内金属矿山高效开采急倾斜平行矿带提供新的途径。

杨红军[9](2010)在《缓薄矿体残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赋存条件不规则、采矿作业危险,使得残矿资源回收难度较大。沃溪坑口矿针对缓薄残矿开采技术条件,在利用原有巷道和设备,尽量采用小采幅、安全可靠的回收方法、采矿成本低等原则下,采用房柱法和削壁充填法联合回采残矿,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王旭[10](2010)在《陕西凤县东塘子层控铅锌矿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是在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整个矿山项目的开发技术条件、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为矿山项目的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上,地区的还是矿床的,都是矿产资源开发、采选等各种可行技术方案的选取及其经济效益的预算与评估,最后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与要求加以优化、优选的过程。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东塘子铅锌矿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来得出一个能使技术与经济达到最佳结合的方案。本文首先对东塘子铅锌矿地质特征做了详细描述,根据其地层构造及矿床成因类型及矿床开发技术条件的分析,通过对比确定了采矿方法和选矿方法。这些指标及方法的确定,为东塘子铅锌矿的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依据。本文从当前的铅锌矿产品市场形势出发,结合已有的可采储量设计了三个不同选矿规模的方案,即日采100吨、200吨和300吨,并通过技术经济评价中常用的动态评价方法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计算得出了三个方案相应的投资利润率、投资偿还期、净现值和企业内部收益率等重要经济效益指标,经分析比较后认为从建设总投资、服务年限、投资收益率等多方面综合对比,Ⅱ方案更具有优势,同时运用灰色理论模型进行验证,Ⅱ方案确实是三个方案中能使现行技术条件与未来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结合的一个方案。考虑到由于价格等因素变化引起方案的潜在风险,又对Ⅱ方案的售收入、销售成本、建设资金、投资利润率等指标进行了单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了各项指标所受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文章最后对东塘子铅锌矿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认为该矿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有利的资源潜力,在其现行技术条件下采用Ⅱ方案,将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金矿床勘查研究现状
        2.1.1 金矿资源分布情况
        2.1.2 金矿主要矿床类型
        2.1.3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2.2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
        2.2.1 地质统计学的诞生与理论发展
        2.2.2 地质统计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4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 数据准备与三维地质建模
    3.1 矿床建模流程介绍
    3.2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3.2.3 矿床类型
    3.3 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审核
    3.4 三维模型圈定与地质解译
        3.4.1 地形模型
        3.4.2 矿体模型
        3.4.3 地层模型
        3.4.4 断层模型
        3.4.5 地球物理异常区模型
        3.4.6 地球化学异常区模型
        3.4.7 其它地质信息分析
        3.4.8 地质三维模型总结
    3.5 数据预处理
        3.5.1 区域化变量与地质域分析
        3.5.2 样品组合与统计分析
        3.5.3 特高品位处理
        3.5.4 样品分类处理
        3.5.5 无效与缺失样品处理
    3.6 本章小结
4 变异函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优化拟合
    4.1 变异函数定义和性质
    4.2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取样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4.2.2 组合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4.2.3 特高品位影响因素分析
        4.2.4 比例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4.2.5 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4.3 变异函数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4.3.1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4.3.2 变异函数的套合
        4.3.3 山博塞金矿区理论变异函数拟合
        4.3.4 本章小结
5 块体模型构建与资源储量估算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概述
        5.1.1 普通克里格估值法
        5.1.2 指示克里格估值法
        5.1.3 距离幂次反比法
    5.2 块体模型估值影响因素分析
        5.2.1 块体尺寸KNA分析
        5.2.2 最大样品数KNA分析
        5.2.3 离散化系数KNA分析
    5.3 块体模型估值
        5.3.1 块体模型参数
        5.3.2 克里格估值参数
        5.3.3 克里格估值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矿床地质条件分析与三维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分析与指标提取
        6.1.1 地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2 断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3 地球物理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4 地球化学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5 矿物分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6 其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分析
        6.1.7 控矿指标与矿化分布相关性分析
    6.2 三维成矿预测体系构建
    6.3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的权重确定
        6.3.1 预测因素隶属度确定
        6.3.2 控矿因素灰度关联法分析
        6.3.3 因素权重值模糊层次法分析
        6.3.4 预测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5 三维成矿预测成果分析
        6.5.1 预测结果二维可视化分析
        6.5.2 预测结果三维可视化分析
        6.5.3 预测结果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多层矿体不同开采方案下矿坑涌水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与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矿区构造特征
    2.3 矿区矿体分布
第三章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岩组分布及其特征
    3.2 矿区地下水补给、排泄及动态变化规律
        3.2.1 地下水的补给和迳流途径
        3.2.2 地下水排泄条件
        3.2.3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3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3.4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第四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及开采方案设定
    4.1 三维地质模型
        4.1.1 地质条件的概化
        4.1.2 地质模型建立
    4.2 地质模型的阐释
        4.2.1 矿区地形地貌分布特征
        4.2.2 地质模型的展示
    4.3 开采方案的设定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开采方案下的涌水量预测
    5.1 解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
        5.1.1 计算模型的概化
        5.1.2 涌水量预测结果
        5.1.3 预测结果分析
    5.2 数值法预测矿坑涌水量
        5.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3 数学模型的求解
        5.2.4 方案一及预测结果
        5.2.5 方案二及预测结果
        5.2.6 预测结果分析
    5.3 解析法与数值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4 开采方案优选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霍各庄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荷载作用下的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爆破振动下的露天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霍各庄矿开采技术条件及开采现状
    2.1 引言
    2.2 矿区地质条件
    2.3 矿山开采技术现状
    2.4 露天边坡及预留隔离层设计安全系数规范
    2.5 小结
第3章 霍各庄矿露采终了时最终边帮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边坡稳定的矢量分析法概述
    3.4 露天境界最终边帮稳定性分析
        3.4.1 确定潜在滑移面
        3.4.2 计算潜在滑移面的矢量法安全系数
    3.5 小结
第4章 地下首中段开采时隔离层厚度与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隔离层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1 理论分析
        4.3.2 数值模拟
    4.4 隔离层厚度与露天边坡稳定性关系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考虑边坡稳定性的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厚度计算
    5.1 引言
    5.2 指标函数分析法概述
    5.3 考虑边坡稳定性的隔离层厚度计算数学模型
        5.3.1 隔离层厚度的各评价指标的函数关系分析
        5.3.2 隔离层厚度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5.3.3 隔离层厚度的安全性检验
    5.4 霍各庄矿最优隔离层厚度确定
        5.4.1 隔离层厚度数学计算模型的应用
        5.4.2 计算结果安全性检验
    5.5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地采爆破动荷载下的露天边坡稳定性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3 考虑爆破动荷载的边坡稳定矢量分析法概述
    6.4 爆破动荷载作用下的矢量法安全系数计算
        6.4.1 计算工况
        6.4.2 爆破振动惯性力计算
        6.4.3 静荷载下的露天边坡矢量法安全系数
        6.4.4 爆破振动下露天边坡矢量法安全系数
        6.4.5 各工况计算结果与分析
    6.5 爆破振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详细摘要

(4)弓长岭井下矿急倾斜薄矿体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充填采矿法
        1.2.3 分段凿岩阶段出矿空场采矿法
        1.2.4 分段空场法
        1.2.5 浅孔留矿法
        1.2.6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1.2.7 国外研究现状
    1.3 急倾斜薄矿体开采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弓长岭井下矿薄矿体的开采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弓长岭井下铁矿地质生产概况
    2.1 矿山概况
        2.1.1 矿区地层
        2.1.2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2.1.3 矿体产状特征和分布
        2.1.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1.5 矿区水文地质
        2.1.6 工程地质
    2.2 弓长岭井下矿采矿方法更替特征
    2.3 弓长岭井下矿薄矿体的开采问题
第3章 岩体三律特性分析
    3.1 岩体可冒性分析
        3.1.1 岩体结构面调查
        3.1.2 矿岩点载荷强度测定
        3.1.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3.1.4 岩体可冒性分析
    3.2 散体流动参数测定
        3.2.1 试验材料制备与试验模型
        3.2.2 试验方法
        3.2.3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3.3 地压显现特点调查分析
        3.3.1 巷道破坏主要形式
        3.3.2 地压大规模显现的位置
        3.3.3 地压显现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新型采矿方法构建
    4.1 构建原则
    4.2 采场结构
    4.3 空场尺寸确定方法
        4.3.1 采场的受力分析
        4.3.2 空场尺寸估算式
    4.4 岩脉巷道不稳围岩的支护技术
    4.5 小结
第5章 空区冒落危害与防治措施
    5.1 冒落形式与冒落冲击模型
    5.2 筒流冲击的防治措施
    5.3 绕流冲击的数学模型
    5.4 空区冒落块体冲击危害的防治方法
    5.5 小结
第6章 冒落气浪冲击试验研究
    6.1 实验方案
        6.1.1 实验原理
        6.1.2 实验模型设计
        6.1.3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3 测点最大风速值分布规律分析
    6.4 安全距离确定
    6.5 小结
第7章 分段空场-崩落组合法工业试验
    7.1 试验采场基本条件
    7.2 采场结构与回采顺序
    7.3 分段空场-崩落组合法的适用条件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5)大红山铁矿地表塌陷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3 金属矿山地表变形研究现状
        1.2.4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矿床地质及开采现状
    2.1 引言
    2.2 工程地质概况
        2.2.1 矿山地理概况
        2.2.2 矿区地层
        2.2.3 矿区断层构造
        2.2.4 矿区水文地质
        2.2.5 矿区主要岩性
        2.2.6 开采技术条件
    2.3 矿山岩石力学试验
        2.3.1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2.3.2 岩体质量评价
    2.4 开采现状
        2.4.1 矿山生产规模
        2.4.2 采区划分及露地开采相对位置关系
        2.4.3 井下各采区开采现状
        2.4.4 露天开采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的现场监测分析
    3.1 引言
    3.2 地表裂缝演变过程分析
    3.3 地下开采引起的塌陷范围分析
    3.4 地表沉降观测点的监测分析
    3.5 上部岩体移动规律监测分析
        3.5.1 1090m巷道围岩变形监测分析
        3.5.2 微震监测分析
        3.5.3 上部岩体冒落监测分析
    3.6 地下开采对地表产生影响的滞后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表塌陷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地表塌陷变形判据
    4.3 建模
        4.3.1 计算模型
        4.3.2 力学参数和屈服准则
        4.3.3 初始应力场和边界条件
    4.4 模拟方案
    4.5 模拟结果
    4.6 模拟结果分析
        4.6.1 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分析
        4.6.2 地表产生变形和塌陷的时空分析
        4.6.3 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的变化趋势分析
    4.7 小结
5 大红山铁矿地表变形塌陷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地表变形塌陷影响因素
    5.3 大红山铁矿地表变形塌陷规律
    5.4 上部岩体变形过程分析
        5.4.1 三带理论
        5.4.2 大红山铁矿主采区上部岩体变形过程分析
    5.5 地表变形塌陷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5.6 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体系结构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焦家破碎矿体矿区地质概况
        2.1.1 焦家矿区地层
        2.1.2 构造
        2.1.3 矿体和围岩蚀变地质情况
    2.2 焦家破碎矿体开采方法
        2.2.1 焦家金矿当前开采方法
        2.2.2 当前开采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小结
第3章 破碎矿岩岩体结构及力学特性分析
    3.1 破碎矿体岩体结构调查
        3.1.1 岩体完整性评价
        3.1.2 岩石RQD分类
        3.1.3 RQD应用的前提和条件
        3.1.4 破碎矿岩RQD的分析
    3.2 岩体强度点载荷试验
        3.2.1 点荷载试验的破坏机理
        3.2.2 点荷载试验方法
        3.2.3 焦家破碎矿岩现场点荷载试验
    3.3 岩石力学室内试验
        3.3.1 试样制备
        3.3.2 试验仪器
        3.3.3 单轴压缩试验
        3.3.4 常规三轴试验
    3.4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3.4.1 广义修正Hoek-Brown强度准则
        3.4.2 岩体强度与力学参数估计方法
        3.4.3 岩体质量分级及焦家岩体强度参数
    3.5 小结
第4章 岩体稳定性评价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4.1 岩体稳定性分级的基本理论
    4.2 巴顿岩体质量(Q)分类
    4.3 改进的Mathews稳定性图表法
    4.4 焦家矿区破碎矿体稳定性分级
    4.5 基于稳定性分级的开采参数设计
        4.5.1 基于Mathews方法的开采参数选择
        4.5.2 临界跨度方法采场设计验证
        4.5.3 基于岩体质量评价采场设计方法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开采过程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采场参数优化基本理论
        5.1.1 节理化模型
        5.1.2 计算工具FLAC~(3D)
        5.1.3 分析方法
    5.2 采场进路极限跨度研究
        5.2.1 单进路矿岩稳定性分析
        5.2.2 隔—采—矿岩的稳定性分析
        5.2.3 不同开采断面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
    5.3 开采顺序研究
        5.3.1 开采方案
        5.3.2 不同开采顺序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开采过程岩体稳定性监测
    6.1 声波监测
        6.1.1 基本原理
        6.1.2 设备
        6.1.3 监测方案
        6.1.4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6.2 数字全景钻孔摄像
        6.2.1 基本原理
        6.2.2 设备
        6.2.3 监测方案
        6.2.4 数据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基于动态调控的试验采场工业试验
    7.1 试验采场概述
    7.2 岩体波速与岩体稳定性的关系
    7.3 开采行为对波速和裂隙扩展的影响
    7.4 基于采动监测的开采过程动态调控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7)“三下”矿体开采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下”资源概况
        1.2.2 “三下”矿体国内外开采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全尾砂胶结充填材料试验
    2.1 全尾砂的物理、化学等性质
        2.1.1 全尾砂的基本力学性质
        2.1.2 全尾砂的化学成分
        2.1.3 全尾砂的粒度分布
    2.2 全尾砂配合比优化试验
        2.2.1 配合比试验的试验方案
        2.2.3 单轴抗压强度测定结果
        2.2.4 配合比试验结果分析
    2.3 全尾砂胶结充填料流变特性和输送特性
        2.3.1 塌落度试验
        2.3.2 L 管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填采矿方法选择
    3.1 采矿方法选择的原则
    3.2 开采技术条件
    3.3 采矿方法的选择
    3.4 采矿方法优选
        3.4.1 模糊综合评判法概述
        3.4.2 模糊综合评判
        3.4.3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5 采矿方案
        3.5.1 工艺概述
        3.5.2 采场结构尺寸要素
        3.5.3 采准切割
        3.5.4 回采工艺
        3.5.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5.6 采矿生产成本估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及过程
    4.1 充填体强度研究手段
        4.1.1 充填体强度国内外现状
        4.1.2 充填体强度分析手段及方法
    4.2 采矿方法
    4.3 分析工具
        4.3.1 FLAC~(3D)概述
        4.3.2 FLAC~(3D)基本原理
        4.3.3 FLAC~(3D)模拟分析步骤
    4.4 问题的描述
    4.5 模拟原理
    4.6 模型的建立
        4.6.1 模拟方案
        4.6.2 计算模型的确定
        4.6.3 本构模型的选择
        4.6.4 模型力学参数的确定
        4.6.5 边界条件的确定
    4.7 开挖充填过程
        4.7.1 模型的初始应力平衡状态
        4.7.2 开挖充填过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充填体强度研究
    5.1 充填体的力学作用分析
    5.2 围岩的稳定性分析
    5.3 充填区顶板稳定性分析
    5.4 沉降分析
        5.4.1 沉降模拟及数据处理
        5.4.2 结果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展望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与项目情况

(8)弓长岭铁矿东南区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层矿体开采顺序优化原则与方法及应用现状
        1.2.2 地表移动范围的研究现状
        1.2.3 散体流动性规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矿山地质与生产概况
    2.1 东南区地质概况
        2.1.1 地质概况
        2.1.2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1.3 工程地质
    2.2 生产现状
        2.2.1 上盘含铁带开采现状
        2.2.2 下盘含铁带开采现状
    2.3 存在问题
第3章 塌陷坑散体流动性研究
    3.1 塌陷坑散体的状态
        3.1.1 塌陷坑散体的组成
        3.1.2 散体块度评估
    3.2 散体流动性分析
        3.2.1 崩落矿柱时的散体移动
        3.2.2 放矿时塌陷坑内散体的移动
        3.2.3 散体移动连续性实验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矿岩的稳定性分析
    4.1 结构面调查与数据整理
        4.1.1 矿岩点荷载强度测定
        4.1.2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4.2 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4.2.1 Hoek-Brown准则
        4.2.2 弓长岭铁矿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4.3 塌陷坑边壁的稳定性分析
        4.3.1 塌陷坑边壁破坏形式
        4.3.2 塌陷坑边壁稳定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地表塌陷范围与采深关系统计分析
    5.1 地表塌陷范围与采深关系
        5.1.1 临界散体柱
        5.1.2 临界散体柱的统计
        5.1.3 临界散体柱的分析
    5.2 塌陷范围PFC数值模拟
        5.2.1 PFC岩体模型细观参数标定
        5.2.2 中央区塌陷坑数值模型的建立
        5.2.3 地表位移、速度变化结果
        5.2.4 上盘与散体接触处位移变化结果
        5.2.5 上盘近散体处应力应变结果
        5.2.6 岩体裂隙结果
    5.3 塌落角与采深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技术
    6.1 向塌陷坑排放废石
        6.1.1 向塌陷坑充填废石的安全性分析
        6.1.2 排岩方案
    6.2 井下高强度开采方案
        6.2.1 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
        6.2.2 采场结构
    6.3 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方案
    6.4 小结
第7章 露天井下协同开采的最大高差
    7.1 上盘岩体强度对临界散体柱的影响
    7.2 东南区塌陷坑PFC模拟及塌陷范围分析
        7.2.1 东南区塌陷坑数值模型的建立
        7.2.2 地表位移、速度变化模拟结果
        7.2.3 散体上盘界面位移变化模拟结果
        7.2.4 散体上盘边界应力应变模拟结果
        7.2.5 上盘岩体破坏范围模拟结果
    7.3 东南区露天井下最大高差
    7.4 小结
第8章 方案实施效果
    8.1 向塌陷坑排放剥离废石的实施效果
    8.2 保障了上、下盘含铁带同时生产的安全
    8.3 释放产能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情况

(9)缓薄矿体残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情况
2 采矿方法选择
    2.1 采准
    2.2 回采
    2.3 回采安全措施
    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 结 论

(10)陕西凤县东塘子层控铅锌矿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概述
        1.1.1 技术经济评价
        1.1.2 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
        1.1.3 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的意义
    1.2 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拟解决的重要问题
        1.4.3 本文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东塘子层控铅锌矿地质概况
    2.1 矿区地理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
        2.1.1 矿区交通、地理位置
        2.1.2 矿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特征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特征
        2.3.2 构造特征
    2.4 矿体特征
        2.4.1 矿体
        2.4.2 矿石矿物
    2.5 矿山勘查工作详述
    2.6 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分析
第三章 矿床开发技术条件分析
    3.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3 矿石加工性能评述
第四章 矿产品资源、供需分析和需求预测
    4.1 国内外资源现状及分布
    4.2 国内外资源的消费结构及市场价格
        4.2.1 国内外铅锌消费构成
        4.2.2 世界铅锌市场价格的变化
    4.3 国内需求量调查分析与预测
第五章 矿山建设方案的确定
    5.1 采矿方法的确定
        5.1.1 开采方案的选择
        5.1.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1.3 采矿方法的确定
        5.1.4 主要采矿技术经济指标的选取
    5.2 选矿工艺流程的选择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
        5.2.1 选矿方法的选择
        5.2.2 选矿工艺流程的选择
        5.2.3 主要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
    5.3 矿山建设方案确定
        5.3.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中储量的确定
        5.3.2 矿山规模选择
第六章 矿床开发经济效益的评价
    6.1 基本数据计算
    6.2 企业内部财务评价
        6.2.1 财务评价及其意义
        6.2.2 财务基本报表中各项基础评价指标的确定
        6.2.3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6.3 净现值法与内部收益率法的比较
        6.3.1 净现值法评价方案的优点与局限性
        6.3.2 内部收益率法评价方案的优点与局限性
    6.4 灰色经济评价方法的应用
    6.5 宏观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6.6 小结
第七章 不确定性分析
    7.1 不确定性分析的必要性及内容
    7.2 敏感性分析
第八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和建议
    8.1 综合评价
    8.2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四、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D]. 黄松.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2]多层矿体不同开采方案下矿坑涌水量预测[D]. 崔改革.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霍各庄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厚度与边坡稳定性研究[D]. 潘世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4]弓长岭井下矿急倾斜薄矿体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研究[D]. 任美霖. 东北大学, 2016(01)
  • [5]大红山铁矿地表塌陷规律研究[D]. 潘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焦家金矿破碎矿体高效开采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调控研究[D]. 董金奎. 东北大学, 2016(09)
  • [7]“三下”矿体开采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研究[D]. 徐飞. 长沙矿山研究院, 2014(08)
  • [8]弓长岭铁矿东南区露天井下协同开采技术研究[D]. 王燕. 东北大学, 2013(03)
  • [9]缓薄矿体残采工艺研究[J]. 杨红军. 现代矿业, 2010(11)
  • [10]陕西凤县东塘子层控铅锌矿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D]. 王旭.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