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弛豫论文-张克声,张世功,张向群,周正达

激发弛豫论文-张克声,张世功,张向群,周正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发弛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声弛豫频率,气体压强,声学测量,气体压力容器

激发弛豫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声,张世功,张向群,周正达[1](2019)在《基于声弛豫频率的可激发气体压强合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弛豫频率是声吸收谱峰值点的频率,包含可激发气体成分、环境温度和压强信息.利用声弛豫频率线性正比气体压强的特性,提出一种通过两频点声吸收系数和声速测量值计算声弛豫频率,并通过查表方式合成气体压强的算法.算法的声弛豫频率测量误差具有随声测量值误差线性变换的特性,且当两频点的声吸收测量误差相等时,压强的合成误差为零.对于一定温度下的甲烷及其混合气体,仿真计算证明算法的有效性和声测量误差的稳健性.提供一种简单、稳健性好、可实时连续在线检测可激发气体腔体压强的声学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6期)

张克声,张向群,唐文勇,肖迎群,蒋学勤[2](2018)在《可激发气体分子声弛豫过程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可激发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和声弛豫过程形成的关系,将单一气体Tanczos弛豫方程理论[J.Chem.Phys.25,439(1956)]扩展应用于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的振动-振动(V-V)和振动-平动(V-T)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在室温下CO_2,CH_4,CL_2,N_2和O_2组成的多种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多个振动模式所形成的声复合弛豫过程,各振动模式的声激发能可由V-V能量转移相互耦合后传递给具有最快V-T转移速率的最低振动频率振动模式,再通过该振动模式的V-T转移退激发形成主弛豫过程。这种选择最快转移路径的声激发量弛豫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可激发气体中声弛豫吸收谱的实测数据只存在一个吸收峰的现象。从而提供了一个可通过计算微观振动能量转移速率分析混合气体声弛豫过程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克声,张向群,邵芳,唐文勇[3](2019)在《多元可激发气体声弛豫频率的环境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多元可激发气体中声弛豫频率和环境温度、压强的解析关系.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声弛豫频率线性反比于主弛豫过程的弛豫时间,正比于主弛豫过程的振动耦合热容,反比于外自由度热容;温度升高导致振动耦合热容增加、内外自由度能量转移速率增大引起弛豫时间减少,进而造成声弛豫频率正比于环境温度;压强增加使得分子碰撞速率增加引起弛豫时间减少,进而使得声弛豫频率线性正比于环境压强.(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1期)

张克声,朱明,唐文勇,欧卫华,蒋学勤[4](2016)在《可激发气体振动弛豫时间的两频点声测量重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弛豫时间是可激发气体分子内外自由度能量转移速率的宏观体现,它决定了声吸收谱峰值点对应的弛豫频率.本文给出了等温、绝热定压和绝热定容叁种不同热力学过程下振动弛豫时间的相互关系;基于Petculescu和Lueptow[2005 Phys.Rev.Lett.94 238301]的弛豫过程合成算法,推导了单一压强下两频点声测量值的弛豫时间重建算法.该算法可应用于等温、绝热定压、绝热定容弛豫时间和弛豫频率的重建测量,并避免了弛豫时间传统声测量方法需要不断改变气体腔体压强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室温下CO_2,CH_4,Cl_2,N_2和O_2组成的多种气体,重建的弛豫时间和弛豫频率与实验数据相符.(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3期)

童茂松[5](2015)在《泥质砂岩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的正则化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极化衰减谱是一系列单指数衰减的线性迭加,因此可以对衰减谱进行多指数反演,得到的弛豫时间谱可用于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评价,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由于实际测井的信噪比相对较低,常规的奇异值分解方法难以获得合理的弛豫时间谱,为此,采用正则化约束,结合奇异值分解,对合成数据和实际测量的衰减谱进行反演,得到连续的弛豫时间谱;同时,讨论了弛豫时间谱的时间常数分布、正则化因子以及信噪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信噪比较低的实际测量结果的反演,弛豫时间常数的分布点数为32~64较为合适;随着正则化因子的增加,反演结果逐渐变得平滑,存在一个最优的正则化因子,用于获得最为合理的弛豫时间谱;在双对数图中,最优正则化因子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线性降低,因此通过测量结果的信噪比,可以求取最优正则化因子,进而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5年01期)

李继弘,彭昌宁,张耀文,赵金雄[6](2015)在《内壳层电子激发诱发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子关联效应和相对论效应的Hartree-Fock(HFR)自洽场方法(SCF),计算了Kr原子在基态4p6和激发态1s-15s,2s-15s,2p-15s,3s-15s,3p-15s,3d-15s,4s-15s,4p-15s情况下的各壳层电子的轨道半径、有效量子数、束缚能及径向波函数,系统地研究了内壳层电子激发导致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现象。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电子轨道,越是内壳层电子激发,驰豫效应的影响越明显;对于同一激发态,驰豫效应对较外壳层电子的影响要大于对较内壳层电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淑英,李佳灵,戴康,沈异凡[7](2014)在《高振动激发Na_2与Ar,H_2的碰撞弛豫》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激发射泵浦(SEP)激发Na2(X1Σ+g)的(v=33~51,J=11)高位振动态,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IF)光谱研究了Na2(X)高位振动态分别与Ar和H2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SEP布居的高位态粒子的衰减曲线是一纯指数函数,由此得到总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它们随振动能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测量从νp=48,Jp=11转移到(47,J)态上布居的LIF光强的相对强度,得到相对转移速率系数,再由总转移速率系数得到态—态转移的绝对速率系数。对于Na2(ν)+Ar,多量子弛豫没有观察到。对于Na(ν=48)+H2,由泵浦得到的高位态ν=48上的布居的相当大的部分直接弛豫到较低能级ν=43(Δν=-5),所用的弛豫时间比位于ν=48和43中间的态之间的碰撞时间还要短,故相继单量子弛豫的机制可消除。对于ν=48,至少有占其布居数的40%的粒子经历了多量子振动弛豫过程,对这种过程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4年11期)

杨青,杜广庆,陈烽,吴艳敏,司金海[8](2014)在《飞秒激光整形脉冲激发金膜的超快热弛豫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双温模型中引入傅里叶热扩散机制,提出了一种时间序列热弛豫模型。数值研究获得了飞秒激光整形脉冲与金膜作用的跨时间尺度(飞秒纳秒)热弛豫特性及温度场时空进化规律,并获得了双温弛豫周期与整形冲间隔的依赖关系。该研究对于澄清飞秒激光与金属作用的超快热弛豫机制,调控飞秒激光微纳加工中的超快加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4年05期)

栾楠楠,蔡勤,张利平,戴康,沈异凡[9](2011)在《NaK(1~3Ⅱ)亚稳电子态中高位振动能级的激发和弛豫》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NaK(1 3Ⅱ)和He间的振动能量转移。脉冲(泵浦)激光激发自旋禁戒跃迁1 3Ⅱ←1 1Σ+,得到亚稳电子态1 3Π的很高振动态ν=22,21,20,利用激光感生荧光(LIF)探测1 3Π(ν)的弛豫过程,由时间分辨LIF的对数描绘得到振动态的有效寿命,从不同He密度下的有效寿命利用Stern-Volmer公式得到振动能级总的弛豫率,对于ν=22,21,20,速率系数(10-11 cm3.s-1)分别为1.4±0.1,1.2±0.1和1.0±0.1。速率系数随v的增大而增加。泵浦激光激发ν=22态,检测激光分别检测ν=22,21和20态的布居数分布,改变检测激光与泵浦激光之间的延迟时间,测量LIF的相对强度随时间的演化,从而得到积分布居数密度比,从叁粒子速率方程组,得到ν=22→21和ν=22→20转移速率系数(10-11 cm3.s-1单位)分别为0.67±0.15和0.49±0.22。单量子弛豫(Δν=1)占ν=22总弛豫率的48%,多量子弛豫(Δν>1)在高位振动态弛豫过程中是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1年11期)

杜广庆,陈烽,杨青,司金海,侯洵[10](2011)在《飞秒激光激发固体薄膜超快热弛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秒激光具有脉冲宽度极窄、峰值功率极高的特点,飞秒脉冲与固体薄膜作用的超快热弛豫过程不同于长脉冲激光作用的情况。对于金属薄膜,长脉冲激光(ns脉冲激光)激发过程中金属自由电子和晶格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然而,飞秒脉冲会导致薄膜内出现非平衡热弛豫过程(电声解耦弛豫)。飞秒激光与金属作用的超快热弛豫过程通常用双温模型(Two Temperature Model)描述,该模型中涉及到飞秒激光自由电子吸收及超快电声热弛豫过程。大约在几十个ps量级金属自由电子和晶格温度达到热平衡,双温弛豫结束。本文在传统的双温模型(TTM)基础上,提出了时间序列热弛豫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双温弛豫结束后的傅里叶热扩散弛豫过程,借助有限元方法数值求解了该模型并得到了飞秒脉冲与Au膜及多层金属膜系作用的2-D温度场进化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激光参数和薄膜参数对电声弛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脉宽、激光能量密度、脉冲链间隔、脉冲数以及薄膜厚度、反射率等都对电声弛豫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结论对于调节金属烧蚀中电声弛豫周期,进而为控制飞秒激光烧蚀过程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膜层配置会导致不同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我们分析了多金属层膜系中不同膜层配置导致温度场分布变化的原因,该研究对于寻找高损伤阈值膜系及其在强场激光领域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激发弛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可激发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和声弛豫过程形成的关系,将单一气体Tanczos弛豫方程理论[J.Chem.Phys.25,439(1956)]扩展应用于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的振动-振动(V-V)和振动-平动(V-T)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在室温下CO_2,CH_4,CL_2,N_2和O_2组成的多种混合气体中,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多个振动模式所形成的声复合弛豫过程,各振动模式的声激发能可由V-V能量转移相互耦合后传递给具有最快V-T转移速率的最低振动频率振动模式,再通过该振动模式的V-T转移退激发形成主弛豫过程。这种选择最快转移路径的声激发量弛豫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可激发气体中声弛豫吸收谱的实测数据只存在一个吸收峰的现象。从而提供了一个可通过计算微观振动能量转移速率分析混合气体声弛豫过程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发弛豫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克声,张世功,张向群,周正达.基于声弛豫频率的可激发气体压强合成算法[J].计算物理.2019

[2].张克声,张向群,唐文勇,肖迎群,蒋学勤.可激发气体分子声弛豫过程振动模式能量转移速率计算[J].声学学报.2018

[3].张克声,张向群,邵芳,唐文勇.多元可激发气体声弛豫频率的环境影响分析[J].计算物理.2019

[4].张克声,朱明,唐文勇,欧卫华,蒋学勤.可激发气体振动弛豫时间的两频点声测量重建算法[J].物理学报.2016

[5].童茂松.泥质砂岩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的正则化反演[J].物探与化探.2015

[6].李继弘,彭昌宁,张耀文,赵金雄.内壳层电子激发诱发的电子波函数的弛豫效应[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王淑英,李佳灵,戴康,沈异凡.高振动激发Na_2与Ar,H_2的碰撞弛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8].杨青,杜广庆,陈烽,吴艳敏,司金海.飞秒激光整形脉冲激发金膜的超快热弛豫特性[J].中国激光.2014

[9].栾楠楠,蔡勤,张利平,戴康,沈异凡.NaK(1~3Ⅱ)亚稳电子态中高位振动能级的激发和弛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

[10].杜广庆,陈烽,杨青,司金海,侯洵.飞秒激光激发固体薄膜超快热弛豫特性研究[C].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激发弛豫论文-张克声,张世功,张向群,周正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