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白卫国

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白卫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

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白卫国[1](2015)在《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 Beissn.)又名铁坚杉,为松科(Pinaceae)油杉属(Keteleeria)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种。因木材优质、株形优美,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和多功能城市森林树种。目前,关于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运用种群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对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的铁坚油杉开展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以期为铁坚油杉天然林的保护和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雅长林区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科、属分布类型基本一致,除世界分布外,均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为主。随着海拔的上升,热带分布类型逐渐减少,温带分布类型逐渐增多。(2)铁坚油杉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重要值表现不一致,重要值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降低。(3)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标在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表现不一致:乔木层,中海拔样地>低海拔样地>高海拔样地。灌木层及草本层的表现一致:中海拔样地>高海拔样地>低海拔样地。(4)3个不同海拔高度铁坚油杉群落在不同层次间的物种共有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海拔样地与中海拔样地物种在各层次的分布相似,而高海拔样地、中海拔样地与低海拔样地在各层次的物种共有度均偏低。(5)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大小级结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铁坚油杉纯林的年龄结构基部出现凹缺,中部较宽,属于衰退型;铁坚油杉混交林的大小级结构大致呈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铁坚油杉混交林种群内个体大小分布不均,结构介于稳定型和衰退型之间,属于成熟型;铁坚油杉散生林的大小级结构大致呈倒J型,整个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属于稳定型。(6)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高度级结构不一致:铁坚油杉纯林以幼苗1级和成年树7、8级为主。铁坚油杉散生林以1、2级的幼苗和幼树为主。与栓皮栎混交的2个样地基本以1级幼苗、2-3级幼树和4-5级成年树为主,且各树高级分布相对均匀。(7)不同海拔高度群落的铁坚油杉种群的年龄结构表明:铁坚油杉纯林和铁坚油杉散生林分别在幼龄级和老龄级出现断代现象。2个铁坚油杉混交林样地的铁坚油杉在各龄级均有分布。样地Ⅳ中的幼龄和中龄级株数较多,以1~3年龄级为主。静态生命表表明: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同一龄级的存活率差异不大,存活率和期望寿命随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种群在龄级中值2.5的个体最丰富,龄级中值2.5~32.5阶段种群个体的死亡率较低,龄级中值37.5及42.5以上的老龄个体死亡率高。存活曲线表明: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较一致,存活曲线类型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曲线之间。(8)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在不同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在2m×2m和4m×4m网格尺度上,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9)自然更新调查表明:铁坚油杉种群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其次为萌蘖繁殖。(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11-01)

刘海洋,金晓玲,薛会雯,罗雪梅,张日清[2](2012)在《珙桐的群落特征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生境现状,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珙桐群落特征和种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珙桐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组成以东亚分布最多,其次是北温带,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3)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珙桐群落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4)珙桐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实生苗少,主要以萌芽更新为主。中国珙桐群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濒危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22期)

黄红兰[3](2012)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种群生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目前面临资源破坏较严重,濒危局势日趋严峻。在自然保护区内,其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同样面临缩减趋势。本文以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种群层面研究分析其有性、无性繁殖特性与种群动态变化特征,种子雨、土壤种子库以及林窗对其种群天然更新的影响,寻求制约其种群繁衍更新的关键因子,初步揭示其致濒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调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现存虾公塘与大丘田2个毛红椿天然群落,分析其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毛红椿占据优势地位,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本层,群落组成的植物种类多、结构较复杂,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分别共有维管束植物63科、95属和138种(含变种)和62科,94属,128种(含变种)。(2)以虾公塘观测站毛红椿人工林为参照,通过天然群落结实标准株的野外花期观察和分析表明,毛红椿花期为5月底至7月初,2010年单枝花序开花数200朵以上,但天然林林分落花率超过70%,结实率较低。开花位置是影响毛红椿结实格局的主要因素,蒴果常集中在主花轴的中上部,垂直分布以树冠中、上层为主,水平分布东、南向居多。主成分分析表明,以结实母树数量、结实母树比率、乔冠层林分密度、母树胸径作为单株母树种子产量的测产依据。结果枝的结果数、结实率、单果种子数、种子饱满率均较低,分别在12-44、7.99%-13.19%、23~43、2.9%-40.4%之间,遗传变异系数2%~37%,单果枝结果数的遗传变化最大。(3)毛红椿天然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等研究表明,种子雨散布时间为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高峰期为11月中下旬。2010年种子雨强度251.6~284.7粒.m-2,以22.6-34.3粒.m-2完好种子供土壤萌发更新。天然种群的种子雨强度空间差异性不明显,随时间变化表现一定的差异性。种子库以3-6m树冠内的地表枯落层空间分布的种子密度最大,不同方位间种子的腐烂量及其腐烂率差异显着,北部居高。土壤种子储量取决于结实量、鸟类取食和种子活力保存等因素,鸟类取食是其种子储量大幅下降的首要因素;种子不耐储藏以及大量腐烂,有效贮藏期不足1个月。12月天然林不同种群结实单株种子库8.8~15.7粒.m-2,平均萌发数≤2株.m-2,次年1月土壤种子库种子量最少,6.7~11.8粒·m-2,平均仅萌发为0.4-0.6株.m-2,与林下实生幼苗分布极少吻合。(4)林窗对毛红椿天然群落更新研究表明,天然林窗下种子发芽率5.98%,土壤湿度过高是影响种子发芽低的重要因子,光照是其主要影响因子,但不一定与其种子发芽率正相关。林窗内幼苗数量变化经历5-6月的第1次高死亡率,6-8月和越冬期间又出现第2和第3次较高死亡,其余月份间趋于平稳,12月毛红椿实生苗存活率仅2.89%。(5)毛红椿种群动态及其生命活动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种群变化以第Ⅰ龄级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死率,进入Ⅱ龄级及以后,死亡率和致死率曲线总体变化趋于平缓,在Ⅶ龄级、Ⅷ龄级的死亡率和致死率小幅度上升。毛红椿天然种群结构波动性较大,幼龄个体数量少,中老年个体大,属衰退型种群。大丘田毛红椿天然种群以有性生殖为主,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天然有性生殖能力弱;虾公塘毛红椿天然种群以无性生殖为主,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具有一定的无性更新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2-04-01)

阿尔孜古力·沙塔尔[4](2010)在《塔里木兔种群生态学及其头骨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塔里木兔种群特征,预测塔里木兔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从头骨形态学角度揭示塔里木兔种群分化,对塔里木兔种群有效、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塔里木盆地周围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县进行随机采样,共采集了性别和年龄无知的275个塔里木兔头部样本。利用双重PCR扩增方法鉴定塔里木兔的性别。然后制作头骨标本,并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测量头骨颅全长长度,鉴定塔里木兔的年龄并对其种群进行划分年龄组。最后在性比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编制塔里木兔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使用SPSS10. 0统计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个塔里木兔种群头骨的24项测量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通过双重PCR方法扩增高度保守的SRY基因,成功鉴定出275个塔里木兔样本的性别,其中137个为雄性,138个为雌性,性别比例接近于1:1。(2)塔里木兔种群划分为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Ⅰ、成年组Ⅱ和老年组等5个年龄组。从种群组成来看,虽然幼体比重较少,但亚成年组数量则较多,占40.73 %,种群的发展呈现数量增长的趋势。(3)从生命表看塔里木兔种群幼龄时死亡率低,成年以后死亡率明显增加。塔里木兔种群存活曲线属于Ⅰ型(A型),说明该种群保持持续发展,种群呈增长趋势。(4)从塔里木兔的沙雅、库车、尉犁、皮山和且末5个种群的头骨形态特征差异来看沙雅与尉犁种群的相似性最高,皮山和其他四个种群的差异比较大。结论:塔里木兔自然种群的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生命表分析结果都表明:塔里木兔自然种群呈增长性,处于种群数量增多的趋势,对农庄和林业破坏的可能性大。从不同地理种群的头骨形态差异来看皮山和其他四个种群的差异大,皮山种群将来可能有种群分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对塔里木兔进行有效、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并加强防控工作。(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0-05-23)

曹祖宁[5](2008)在《小叶青冈林分生长模型及其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是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分布于海拔500~1 600 m的山地。本文对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的小叶青冈种群生长特点、分布和更新规律及林分主要种群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小叶青冈林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单株树木树干含水分布规律是反映生物量的重要指标,其测定在生产实践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小叶青冈树干含水率的测定和分析,表明小叶青冈树干含水率与树干的离地高度关系显着,其含水率随着树干上的位置升高而逐渐上升。本研究以小叶青冈的树干高度为自变量,以相应高度的主干含水率为因变量,采用线性回归理论构建树干含水率分布估测数学模型,并选择最优数学模型y=1/(2.4253-0.0276x)。(2)根据小叶青冈树干解析材料,利用理查兹方程、逻辑斯蒂方程、对数方程、Korf方程以及二次曲线方程等方程模拟各测树因子与年龄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对比,选择理查兹方程作为最优的生长方程,并分别建立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模型,从而对小叶青冈生长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青冈胸径与树高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年龄分别为25 a和22 a,而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6 a时达到最大,平均生长量在26 a达到最大。并由此确定其数量成熟龄,从而为小叶青冈的生产经营提供有益的参考。(3)为探明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的小叶青冈种群进行更新规律,通过编制小叶青冈种群静态生命表,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生存曲线、死亡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损失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群幼苗库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的90%以上,整个种群处于增长状态;在其幼苗到幼株的成长过程,因自疏和他疏作用,幼苗死亡率较高,环境筛的选择强度很高,仅有很小比例的幼苗能穿过此筛进入幼株阶段;在小叶青冈种群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死亡率和损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出现了四个高峰期。(4)以小叶青冈天然林5块标准地资料为依据,应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Beta分布,Gamma分布拟合小叶青冈天然林直径分布,用卡方统计量对5种分布进行检验,选出最适合于该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结果表明,贝塔分布对小叶青冈林分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最好。并模拟小叶青冈的胸径与树高、材积之间相关关系式,选出最佳回归方程。(5)采用扩散系数C、丛生指数I、扩散指数I_δ、Cassie RM指标C_A、聚块指数M~*/(?)五种聚集度指标及Iwao方程、Taylor幂法则测定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南平市延平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小叶青冈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6)采用对数分布模型对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的小叶青冈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预测和检验,并用卡方临界值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分布模型。对数分布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小叶青冈天然林不同的主要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所有木本植物物种多度分布,表明对数分布模型是小叶青冈天然林物种多度特征模拟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10-01)

尹娟[6](2008)在《两座南亚热带河流型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秀体溞的种群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亚热带河流型水库—飞来峡和东江剑谭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点。与其它类型的水库相比,这两座水库的浮游动物丰度均较低,这是由河流型水库的水文特点决定的。河流型水库水流速度快,水体滞留时间短,不利于浮游动物的数量积累。飞来峡湖泊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1种,其中轮虫11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4种,总丰度为1.73-166.08 ind.·L~(-1)。桡足类是该水库主要的数量优势类群,其次为轮虫。在枯水期早期由于水温适宜,水力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导致水体中浮游动物丰度高于其它时期。东江剑谭水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31种,桡足类4种,枝角类14种。总丰度为0.02-98.7 ind.·L~(-1),其中,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以龟甲轮属和晶囊轮虫为主,桡足类丰度次之。在东江,谭屋,虾村,汝湖和横沥4个采样点由于频繁挖沙搅动水体,水体泥沙含量大量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导致浮游动物丰度极低。在水文站和剑谭大坝两处由于西枝江汇入带来污染物,营养水平升高导致这两个采样点浮游动物丰度较高。剑谭大坝于2007年初开始蓄水,蓄水后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丰度与蓄水之前同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可见水库蓄水第一年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还不显着。飞来峡于1999年4月开始蓄水,到采样时期已成为一座相对较为稳定的水库。两座水库在浮游动物的组成和丰度上有较大差异。秀体溞是热带以及我国南亚热带水库的常见种类,在多数水体中成为枝角类的优势种。以模糊秀体溞为研究对象,在实验条件下对其种群生态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食物浓度、食物类型和培养温度,观察了模糊秀体溞的生长、繁殖以及摄食特点。食物培养实验中,分别采用了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两种藻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的5个浓度为0.05 mgC·L~(-1)、0.1 mgC·L~(-1)、0.3 mgC·L~(-1)、0.6 mgC·L~(-1)和1.0 mgC·L~(-1);6个铜绿微囊藻浓度为0.5 mgC·L~(-1)、1.0 mgC·L~(-1)、2.0mgC·L~(-1),4.0 mgC·L~(-1)、6.0 mgC·L~(-1)、8.0 mgC·L~(-1)。摄食率实验中,蛋白核小球藻浓度设置为0.1 mgC·L~(-1)、0.3 mgC·L~(-1)、0.6 mgC·L~(-1)和1.0 mgC·L~(-1),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则分别为0.5、1.0、2.0、4.0mgC·L~(-1);温度培养实验的叁个梯度分别为23℃、26℃和29℃。在食物培养实验中,小球藻浓度为0.05 mgC·L~(-1)时,模糊秀体溞存活率很低且未观察到繁殖现象。其它4个浓度小球藻喂养的模糊秀体溞体长生长率和最大体长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体长分别为1.087mm、1.125mm、1.225mm、1.313mm;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溞的胚胎发育时间,平均寿命,个体累计产幼数无显着影响;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模糊秀体溞初次怀卵体长显着增加,繁殖前期的历时相应缩短,平均每胎产幼数增加;内禀增长率随食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达到0.6 mgC·L~(-1)后比较稳定。当小球藻浓度为0.6 mgC·L~(-1)时,模糊秀体溞的净生殖率达到最大值。小球藻浓度为1.0 mgC·L~(-1)组的世代时间最短,内禀增长率接近最大值。在以微囊藻作为食物的实验中,随着铜绿微囊藻浓度的升高,模糊秀体溞存活率随之降低,两个高浓度组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新生模糊秀体溞幼体的产出。推测主要原因是随着铜绿微囊藻浓度的升高毒素含量相应增加。较高含量的毒素含量对模糊秀体溞存活,生长和繁殖的抑制现象愈加明显。模糊秀体溞的摄食率实验中,蛋白核小球藻浓度为1.0 mgC·L~(-1)时,在实验最初的7h,模糊秀体溞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明显较高,随后的时间内滤水率和摄食率将显着降低并趋于稳定。以铜绿微囊藻为食物,不同的浓度条件下,模糊秀体溞滤水率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摄食率则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培养实验中,在26℃和29℃下模糊秀体溞生长速度较23℃要快,但寿命和最终的体长均小于23℃,存活率也低于23℃时,温度对模糊秀体溞平均寿命,个体累计产幼数,首次产幼体长,首次产幼时间,平均每胎产幼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26℃和29℃下的个体累计产幼数大于23℃条件下。温度为23℃时,模糊秀体溞的平均寿命长于其它两个温度条件下,其首次产幼时间则比其它两个温度晚。26℃和29℃条件下的首次产幼时间和平均寿命则无显着差异。23℃和26℃下的首次首次产幼体长无显着差异,均小于29℃。而23℃下的个体累计产幼数小于26℃和29℃,而26℃和29℃下的个体累计产幼数无显着差异,平均每胎产幼数则随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加,内禀增长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世代时间则相反。模糊秀体溞体型较小、身体透明、行动敏捷,容易逃避鱼类的捕食;较低的食物阀值,仅靠水中的有机碎屑可进行生长和繁殖;热带地区较高的水温有利于种群增长可能是模糊秀体溞能在热带水体分布广泛,且往往能够成为枝角类中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5-01)

郑合勋[7](2006)在《河南省卢氏县大鲵种群生态学及生态适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1871)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有尾两栖动物。大鲵曾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于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分布范围和资源已急剧下降,其中一些地方种群已经灭绝,部分种群已面临灭绝的危险。目前大鲵已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因对大鲵的生物学和保护现状缺乏研究,而列入IUCN红皮书中的Data Deficient,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大鲵被列为极危级。因此,加强大鲵基础生物学、栖息地特征、种群状况的研究,弄清其资源状况,切实落实保护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我们于2003年7~8月,采用查阅县志、外贸收购记录、大鲵管理所立案、走访居民、河段取样计数等方法,结合20世纪90年代初获得的取样调查数据,对河南省卢氏县30多年来大鲵种群的分布、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2004年4~5月、7~8月和2005年5~10月,在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分别对不同条件下大鲵的肺呼吸特征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4年7~8和月2005年5~10月,首次通过连续跟踪观察和无线电遥测对大鲵的活动规律和活动区域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大鲵的肺呼吸采取了肺腔贮存气体、间歇式浮出水面、以1次呼气和1~3次吸气、咽气过程构成的换气方式来适应水栖生活,其肺呼吸活动方式属于四程式呼吸。在第一轮口腔膨胀和压缩完成后,以无重复吸气、重复1次吸气、重复2吸气3种类型进行换气活动。静水条件下,大鲵只表现出重复1次吸气换气类型,在白天休息状态下,平均换气(2.42±1.68)次/h(n=1080)[平均气温(16.80±6.80)℃;平均水温(16.00±1.50)℃;平均气压(90.59±0.48)kPa];平均换气间隔时间(23±18)min(n=1035)。流水条件下,大鲵的换气表现出3种换气活动类型,其中无重复吸气占总体的21.93%,重复1次吸气占总体的66.28%,重复2次吸气占总体的11.79%,以重复1次吸气的换气类型为主;平均换气(1.34±0.58)/h次(n=602),[平均气温(21.25±4.20)℃;平均水温(18.78±2.75)℃;平均气压(100.70±2.53)kPa;平均水溶氧(8.66±1.15)μg],平均换气间隔时间(45.02±17.27)min(n=569)。 2.大鲵在白天休息状态下的肺换气频次受气温、水温、大气压和水溶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静水条件下,换气频次的多少与水温的高低变化呈正相关(R(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艾尼瓦尔·吐米尔,阿孜古丽·克依木,马合木提·哈力克[8](2005)在《用标志重捕法研究废弃地小型兽类群落物种组成及种群生态学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废弃地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地小型兽类群落由以下八个物种组成:共捕鼠类529只,分别是普通田鼠52只,小家鼠230只,中麝鼠句103只,黑家鼠24只,褐家鼠96只,小林姬鼠15只,田鼠5只和Pygmy中麝鼠句1只,根据活动区大小的分析发现各物种在废弃地具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微栖息地.各物种的种群密度,繁殖周期,迁移特征表明,它们在不同的样地之间进行交流.总的来说,废弃地为不同的小型兽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繁殖活动场所,同时有利于小型兽类的隐蔽,减少捕食危险,因此该景观中的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比较大,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鼠类群落.(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徐军[9](2003)在《贵州中部喀斯特小生境月月青植物种群生态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位于贵州高原中部亚热带湿润气候碳酸盐类岩石发育的土壤上月月青植物种群大小、分布格局、多样性指数及径级和树高结构范围共计 13个样地、 130个样方进行了调查与测定 ,得出的结论是 :该植物种群的生长包括种群的侵入、增长、稳定与衰退四个阶段 ,并且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月月青分布格局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群大小的变化都与密度效应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03年01期)

张文辉,祖元刚,刘国彬[10](2002)在《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对 1 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 ;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 Leslie矩阵、刻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模型、刻画种群生长和数量增长的 Logistic方程和多元回归模型所反映出的生态学特征。分析了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针对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生态学角度对我国未来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9期)

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生境现状,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珙桐群落特征和种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珙桐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组成以东亚分布最多,其次是北温带,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3)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珙桐群落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4)珙桐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实生苗少,主要以萌芽更新为主。中国珙桐群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濒危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白卫国.南盘江流域(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2].刘海洋,金晓玲,薛会雯,罗雪梅,张日清.珙桐的群落特征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

[3].黄红兰.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种群生态学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2

[4].阿尔孜古力·沙塔尔.塔里木兔种群生态学及其头骨形态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0

[5].曹祖宁.小叶青冈林分生长模型及其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6].尹娟.两座南亚热带河流型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秀体溞的种群生态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8

[7].郑合勋.河南省卢氏县大鲵种群生态学及生态适应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艾尼瓦尔·吐米尔,阿孜古丽·克依木,马合木提·哈力克.用标志重捕法研究废弃地小型兽类群落物种组成及种群生态学特征(英文)[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徐军.贵州中部喀斯特小生境月月青植物种群生态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03

[10].张文辉,祖元刚,刘国彬.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2

标签:;  ;  ;  ;  

种群生态学特征论文-白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