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理想论文-路文

诗性理想论文-路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性理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真性,诗性智慧,现代性

诗性理想论文文献综述

路文[1](2019)在《从诗性智慧到本真性理想——对泰勒与维柯在现代性问题上的路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泰勒在《本真性的伦理》中将现代性的困境概括为叁个隐忧: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和政治自由的丧失,同时在其中看到了值得追求的本真性理想。但是泰勒并未具体谈论本真性理想的诠释角度与具体内涵。维柯在《新科学》中考察了原始异教民族的诗性智慧与人类共通性,区分了人类知识的两个领域。通过回到维柯提出的个体性、民族性等现代性概念的根源,分析诗性智慧与共同原则,泰勒的本真性理想展现出一种可能的维度。(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郑利萍[2](2018)在《从诗性理想到寻常生活——王安忆《启蒙时代》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长小说作为特殊的文体类型,其显着的特点是个体特性与人的普遍性的和谐统一。更多的小说则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在青春期的求索过程中所共有的悸动,体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志趣,表达出成长中的年轻个体健全的人生愿望。大多数小说更倾向于塑造男性成长主人公,借由他们的社会化历程,映射出历史演进、社会伦理、经济变革等宏阔主题。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一般而言,男性始终处于社(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李杨[3](2018)在《理想关系的诗性重构——主体间性视角下鲁迅《故乡》的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乡》是鲁迅用文字探索理想关系建构的代表作。在归乡的经验中,文本对"我与你"a关系的重构进行了探索,批判了他者关系对于生命力的损害,希冀以诗性回溯的方式重构理想关系。在关系的重构中,鲁迅以批判和反思的视角自觉寻求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与认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6期)

徐岱[4](2018)在《诗性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与神话"的关系。在"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景观社会",人们对作为诗性文化之主体的"艺术作品"的需要,早已不在于"艺术之名",而在于其是否拥有真正的审美品质。在当下,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都离不开对艺术精神的反思,这让我们有必要将"艺术与神话"的诗学命题再度置入研究视野。(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田艳[5](2016)在《施莱格尔的“新神话”诗学及其“诗性共和国”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本文试图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新神话"从美学、伦理学、政治学角度进行剖析,指出爱的伦理这一早期浪漫派共有的思想,在"新神话"理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施莱格尔正是以此为基础,将审美、伦理与政治统一起来,在大地之上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诗性理想国。(本文来源于《中外文论》期刊2016年02期)

王锦丽[6](2016)在《诗性的理想和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初"借山而居"爆红网络,如果将其爆红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破坏性结果,或者技术有违人性的影响,似乎都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因为如果将"借山而居"还原为日常生活审美实践来审视,那么对其热切关注的缘由,还至少应包括在社会生态变化、日常生活空间异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叁个阐释角度的探讨。诗意栖居本身是对自然的人文改变和诗意的守护。"借山而居"的爆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闲适生活、诗意空间的向往,更是诗性日常居住空间对现代消费文化下机械、沉闷、枯燥的日常生活的反抗,对日常生活空间异化的抵制。其具有的文化符码更使得"借山而居"这一生活方式引人瞩目。诗意栖居打动人的不仅仅是诗意,更多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冯清贵[7](2015)在《诗性乌托邦——论孙春平小说的理想主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族作家孙春平是一个对底层世界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理想主义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点,它有效地击溃了盘压在人性深处的幽暗。孙春平的小说有一种乌托邦式的人性关爱,是对人类精神保护圈的极力呵护,这就意味着孙春平的小说以绿色、健康的姿态进入公众精神渴求的期待视域。叙事的诗性格调给他的小说增添了浪漫、温馨、柔美的气息,一旦经过诗性的润色,那沉重不堪的现实也会散发温暖。(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方雅玲[8](2014)在《诗性教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理想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让古典诗词回归"诗性"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理想追求。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诗性教学的意义阐释和高中古典诗词诗性教学的策略探微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有回归诗性,才能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成为富有诗意和美的清溪,浸润到每一个学生纯洁的生命深处。(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21期)

张静[9](2014)在《诗性的叩问 理想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天问》则是楚辞中最奇特的篇章。全诗共95节,今存376句,170余问。《天问》全篇约可分为七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七个部分中,问夏、殷、西周叁代史实是全诗主体部分,问楚国史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诗人满怀激情地对天体宇宙、社(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12期)

胡霄[10](2013)在《理想与隐喻——风景绘画的诗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景绘画因其诗性特征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风景画诗性特征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理想化与隐喻。本文详细介绍了理想化和隐喻表达方式在风景绘画中的运用和对诗性特征的体现。(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3年12期)

诗性理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长小说作为特殊的文体类型,其显着的特点是个体特性与人的普遍性的和谐统一。更多的小说则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在青春期的求索过程中所共有的悸动,体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志趣,表达出成长中的年轻个体健全的人生愿望。大多数小说更倾向于塑造男性成长主人公,借由他们的社会化历程,映射出历史演进、社会伦理、经济变革等宏阔主题。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一般而言,男性始终处于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性理想论文参考文献

[1].路文.从诗性智慧到本真性理想——对泰勒与维柯在现代性问题上的路径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郑利萍.从诗性理想到寻常生活——王安忆《启蒙时代》主人公的成长之路[J].新文学评论.2018

[3].李杨.理想关系的诗性重构——主体间性视角下鲁迅《故乡》的文本解读[J].名作欣赏.2018

[4].徐岱.诗性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J].美育学刊.2018

[5].田艳.施莱格尔的“新神话”诗学及其“诗性共和国”理想[J].中外文论.2016

[6].王锦丽.诗性的理想和现实[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冯清贵.诗性乌托邦——论孙春平小说的理想主义建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方雅玲.诗性教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理想追求[J].语文学刊.2014

[9].张静.诗性的叩问理想的追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10].胡霄.理想与隐喻——风景绘画的诗性表达[J].美术大观.2013

标签:;  ;  ;  

诗性理想论文-路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