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器协议论文-吴中平,刘勇,刘朝阳,任超逸

读写器协议论文-吴中平,刘勇,刘朝阳,任超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读写器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TM32,GB,T,29768-2013协议,超高频读写器,TPP编码

读写器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吴中平,刘勇,刘朝阳,任超逸[1](2018)在《STM32的超高频国标读写器空口协议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TM32F205提出一种适用于超高频国际读写器空口协议实现方式。设计中使用该芯片的普通TIMER定时器控制DAC进行输出编码,并使用高级TIMER捕获通道和DMA实现I/Q两路并行解码。通过分析示波器捕捉到的FM0波形验证了该设计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张姝妹[2](2018)在《自主协议超高频读写器产品设计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已经正式发布,其与现在业界常规使用的EPC标准相比有显着改进,通过读写器产品的定制开发,可以实现快速升级,完成产品对国家自主标准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8年18期)

陈俊,张博阳,黄钟,李建,文光俊[3](2018)在《一种小型化多协议超高频RFID读写器模块》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兼容国际标准ISO/IEC 18000-6C和中国标准GB/T 29768-2013的超高频射频识别读写器模块。基于定向耦合器的双调谐射频收发电路以紧凑的结构实现了较高的隔离度,降低了对接收前端电路的线性度要求。利用定向耦合器的耦合信号作为解调本振,以提高其与射频自干扰的相关性,降低下变频后的基带残留相位噪声。设计的读写器模块工作在920~925 MHz频段,饱和输出功率为29.6 d Bm,对6C和国标标签的盘存距离均超过15 m。读写器模块的小型化通过采用小尺寸的收发隔离电路和电路板的叁维堆迭封装得以实现,其体积仅为70 mm×60 mm×15 mm。(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丑纯胤[4](2018)在《基于GB/T29768协议的UHF RFID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频射频识别(UHF RFID)因其识别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与标签通信速率快等特点,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各国之间并没有就RFID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均致力于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RFID行业标准。为适应RFID技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趋势,我国于2013年9月18日发布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并于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基于我国自主提出的GB/T29768协议,设计、开发了一款超高频读写器,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框图,并设计了控制器STM32F103RCT6、串口、复位电路及SPI通信电路;2、对读写器与上位机的通信做了通信流程和帧结构设计,并通过代码实现;3、设计了读写器的控制函数、加密算法、典型的通信流程及整个系统的流程图,并通过代码实现了读写器的控制程序;4、通过一致性测试系统捕捉读写器和标签通信过程的信号,详细解析了 Query、ACK、Read信号所代表的数据及含义,结果完全符合协议的要求。读写器的射频输出功率在10 dBm~30 dBm之间,可以实现1 dB步进控制。在连接7 dBi增益陶瓷天线时,有效识别距离超过9米。抗冲突性能为120个/秒。(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1-20)

孙永林[5](2017)在《基于OMAP-L138的多协议专用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IC卡普及的同时,IC卡的安全性受到广泛的关注,IC卡安全性分析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边信道攻击方法是IC卡安全性分析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可以用于IC卡边信息采集的多协议专用读写器,包括基于ISO7816协议的接触式智能卡读写器和基于ISO14443协议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读写器,并完成功耗信息、电磁波辐射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接着对安全检测读写器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读写器系统相关理论,主要包括ISO7816协议、ISO14443协议和射频识别原理以及边信息采集技术。接下来完成了基于OMAP-L138的专用读写器系统电路设计,该部分首先给出了读写器系统方案设计,然后分别完成OMAP-L138系统电路设计、多协议读写器电路设计和功耗测量系统设计,其中,多协议读写器电路设计包括接触式读写器电路设计、非接触读写器电路设计以及射频天线设计。在进行功耗测量系统设计时,首先完成了接触式智能卡功耗信息测量电路设计,接着对非接触式智能卡功耗信息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对功耗信息采集前端模拟滤波器进行电路设计并给出仿真结果。读写器系统电路设计完成之后,对OMAP-L138系统进行了硬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MAP-L138系统可以正常工作。然后对基于OMAP-L138的读写器系统进行软件设计,该部分首先给出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接着分别完成了Linux内核移植、接触式读写器软件设计和非接触式读写器软件设计、通信接口程序设计等,最后给出了系统软件总体实现流程。论文最后对整个读写器系统进行测试,首先对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读写器基本功能进行测试,并对读写器进行了部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读写器系统可以完成对智能卡的通用操作。然后将读写器系统用于功耗信息采集平台中,进行了功耗信息采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读写器满足边信息采集专用读写器的设计要求,可以用于IC卡边信息采集平台。(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0)

魏欣越[6](2017)在《基于ISO/IEC 15693协议的RFID读写器和标签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的领域中都有了普遍的应用,也产生了相应的自动识别技术,用来提升各种工作的系统效率。在自动识别技术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有存储量大、非接触性、识别速率快和可擦写等优点。现在在物流、防伪和图书馆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现在RFID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对RFID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基本的标签防碰撞算法进行了改进,同时设计了一款基于ISO/IEC 15693协议的读写器和其相对应的标签,读写器可以对标签进行数据读取和写入,标签中加入了一个温度传感器芯片,可以对周围的温度测量和显示。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介绍了RFID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RFID技术的相关理论: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的工作流程、通信基础原理、耦合方式、主要分类方式和本文应用的协议标准,并介绍了其中的碰撞问题,着重描述和分析了一些基本的标签防碰撞算法的优缺点。其次,进一步研究了防碰撞的方法,对基本的时隙ALOHA算法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种算法增加了监听功能,标签可以监听信道的的状态,当信道空闲时发送数据,从而减少碰撞。而第二种算法结合码分多址的原理,通过使用扩频码,读写器可以在一个时隙内识别多个标签,当发生碰撞时,运用分组重传方法,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再次,分析所要设计的读写器和标签的技术指标和所要满足的ISO/IEC15693协议,然后确定读写器和标签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确定模块中使用的芯片及其相应的外围电路,通过硬件平台完成各个模块的基本电路图及其整体PCB图,并对电路板进行焊接。最后,对读写器和标签进行软件设计,然后将程序下载到芯片中进行调试。并对读写器和读写距离进行测试,再对标签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C端可以通过软件对标签中的数据完成读取和写入功能,标签的LCD可以显示温度和电压值,说明该RFID读写器和标签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1-01)

林杰[7](2016)在《多协议超高频RFID读写器基带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物联网技术正高速发展,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主流的ISO/IEC 18000-6C协议是一种国际通用标准,由于其核心专利都由国外机构掌握,对于目前中国的RFID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限制。中国的“GB/T29768-2013 800 900MHz空中接口协议”于近期正式发布,这为推进我国自主射频识别产业、加快物联网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支持该标准的RFID设备仍处于研发阶段,市面上缺少符合国标的RFID产品。本文介绍了一种UHF RFID读写器数字基带电路的设计方案,设计中利用Xilinx ZYNQ系列SOPC作为开发平台,基于Verilog硬件语言,实现了符合GB/T29768-2013 800 900MHz协议,同时兼容ISO/IEC 18000-6C协议的RFID读写器数字处理电路。本文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介绍了RFID的技术发展,分析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GB/T29768-2013 800900M协议”,同时与ISO/IEC 18000-6C协议进行了对比。2、通过分析两种RFID协议的通信指标,确定了读写器基带电路的基本架构,制定了各模块的设计方案,同时分析了设计参数。3、利用Verilog语言完成了读写器基带电路的代码描述,并对电路单元进行了的行为仿真。4、设计了基于Xilinx ZYNQ SOPC的读写器硬件模块。5、通过连接射频前端模块与天线,读写器基带模块模块可以和RFID标签正常交互,完成了GB/T29768-2013与ISO/IEC 18000-6C的协议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5-10)

付丽华,杨抒浓,张家鑫,康嘉宁[8](2016)在《具有LCD显示功能的多协议RFID读写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LCD显示功能的多协议RFID读写器的设计方案。该设计以STC12系列单片机为处理器,以LCD1602为显示器,设计一款具有SPI接口和多个串行接口的RFID读写器。在本方案中,设计了一个扩展串口的电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对多个RFID读头的选择,从而实现在一块电路板上对多种RFID协议的支持,并通过LCD,将读写器的操作信息和结果显示出来。该读写器具有体积小、适用性强、操作简单、效果直观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6年05期)

崔岿[9](2016)在《多协议UHF RFID读写器射频前端电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作为一种实时、准确、快速采集以及处理相应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可以说是新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中国国家标准的发布对我国物联网事业有很大帮助。本学位论文主要的工作在于设计出同时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和ISO/IEC18000-6c协议的读写器射频前端/收发机电路。射频前端电路采用收发合一的电路结构,发射链路使用直接正交幅移键控调制方式,能够实现DSB-ASK,SSB-ASK,PR-ASK叁种调制方式,工作频段是920MHz~925MHz,发射功率为3~33dBm,频率精度为173Hz,频率步进为250KHz,功率步进为0.5dB,输出叁阶交调截点为32.74dBm。接收链路采用的结构是直接下变频接收机结构,灵敏度为-80dBm,动态范围为78.97dB,噪声系数为20.28dB,输入叁阶交调截点为-2.674dBm,输入1dB压缩点是-2.5d Bm。本论文设计的射频前端电路主要的工作是对频综电路和收发链路的设计、仿真与调试,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论文文献的研读,首先从理论上对RFID系统、两种协议以及常用的发射机、接收机结构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本论文设计的射频前端电路指标,并且使用软件ADS对本射频前端电路进行了链路预算与仿真,包括发射机的功率控制、线性度等,接收机的噪声系数、线性度、动态范围等。接着根据平时的积累对频率源电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本射频前端电路使用的频综电路进行设计与仿真,包括对环路滤波器、相位噪声和杂散的分析等。然后对本论文射频前端/收发机电路具体的电路模块实现进行了介绍,包括隔离度调节匹配网络、功率放大电路、直接正交幅移键控调制电路、功率检波电路、印刷电路板设计等。最后,对实际的射频电路进行了调试与测试,给出了测试结果并且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马伟濠[10](2016)在《符合多协议的UHF RFID读写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其自动识别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服务业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频段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凭借识别距离远、数据传输速率高、传输可靠且安全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UHF RFID已经在智能图书馆管理、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等领域得到推广。然而,目前应用较多的仍为ISO/IEC 18000-6C协议。尽管,国家在2014年也提出了GB/T29768-2013协议。但是,国内基于该协议的研究仍旧有限。因此,设计出可以同时符合这两个协议的UHF RFID读写器对研究与发展GB/T 29768-2013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的RFID技术的发展近况做了研究与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研究一款符合ISO/IEC 18000-6C及GB/T 29768-2013协议的读写器需求。紧接着,针对这两个协议不同的物理层参数、协议层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由同一个读写器实现多协议的可行性方案。之后,针对基于这个两个协议的两个不同的防碰撞机制做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深入的推导与计算,提出了一种易于实现的防碰撞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读写器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然后,按照实现功能的不同,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来实现该设计方案。将上层应用软件划分为界面程序与以动态链接库存在的通信接口。将读写器软件系统细化为读写器控制程序模块、硬件配置模块以及协议实现模块叁大部分。而在协议实现模块中,详细的分析了针对两个不同协议盘存、读取、写入等操作的设计与实现。在实现了该软件系统的整体方案的情况下,对整个读写器的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依据不同协议的标签对两个协议进行了权协议的验证与分析。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基于18000-6C协议的产品应用也很多。因此,研究出同时符合ISO/IEC 18000-6C及GB/T 29768-2013协议的读写器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读写器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已经正式发布,其与现在业界常规使用的EPC标准相比有显着改进,通过读写器产品的定制开发,可以实现快速升级,完成产品对国家自主标准的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读写器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中平,刘勇,刘朝阳,任超逸.STM32的超高频国标读写器空口协议实现方法[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8

[2].张姝妹.自主协议超高频读写器产品设计实现[J].现代经济信息.2018

[3].陈俊,张博阳,黄钟,李建,文光俊.一种小型化多协议超高频RFID读写器模块[J].微波学报.2018

[4].丑纯胤.基于GB/T29768协议的UHFRFID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5].孙永林.基于OMAP-L138的多协议专用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7

[6].魏欣越.基于ISO/IEC15693协议的RFID读写器和标签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7].林杰.多协议超高频RFID读写器基带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8].付丽华,杨抒浓,张家鑫,康嘉宁.具有LCD显示功能的多协议RFID读写器的设计[J].数码世界.2016

[9].崔岿.多协议UHFRFID读写器射频前端电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10].马伟濠.符合多协议的UHFRFID读写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  ;  

读写器协议论文-吴中平,刘勇,刘朝阳,任超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