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荞地组论文-陈泽明

大荞地组论文-陈泽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荞地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沉积特征

大荞地组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明[1](2014)在《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沉积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充分应用各种收集的地质资料,结合野外露头、与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沉积相特征及成煤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利煤区进行预测。通过野外露头与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沉积相划分为4种类型,即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和叁角洲相,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了9个沉积亚相和13个沉积微相。垂向上,大荞地组一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相,叁段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平面上,大荞地组早期在研究区发育曲流河相沉积,研究区西部发育叁角洲;大荞地组中期,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向西迁移;大荞地组晚期,冲积扇相当发育,沉积面积比较广。根据研究区构造演化结合本地区沉积相的展布和聚煤环境的变化编制出区内晚叁迭世大荞地组岩相古地理图。指出聚煤中心有向研究区西及西北部迁移的规律。通过对研究区各个沉积相成煤条件的研究,指出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一段发育曲流河相的河漫沼泽微相,容易形成煤层,向上与向下发育的煤层数都递减,厚度也变薄。从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展布可以看出越往红坭地区其煤层越发育,厚度也相应地变厚。最后本文在上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就成煤条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总结出较厚的煤层主要发育于曲流河的河漫沼泽和辫状河的泛滥平原2种微相中。(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卢忠伟[2](2009)在《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体系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沉积学、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相特征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利煤区进行预测。通过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相划分为4种类型,即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和叁角洲相,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了8个沉积亚相和11个沉积微相。大荞地组一段到五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六段到八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辫状河相,九段到十一段主要发育冲积扇相。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发现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岩层主要经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早期在研究区发育河流相沉积,宝鼎矿区及大箐向斜发育叁角洲和湖泊相;大荞地组中期,河流相沉积环境逐渐向宝鼎矿区延伸,沉积中心也往大箐向斜迁移;大荞地组晚期,冲积扇相当发育,沉积面积比较广,延伸到大箐向斜周边地区。根据研究区构造演化结合本地区沉积相的展布和聚煤环境的变化编制出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岩相古地理图。指出聚煤中心有向研究区沟边地区西及西北部迁移的规律。通过对各个沉积相聚煤环境的研究,指出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七段发育曲流河沉积相岸后沼泽微相,容易形成煤层,向上向下发育的煤层数都递减,厚度也变薄。从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展布可以看出越往沟边地区其煤层越发育,厚度也相应地变厚。最后本文在上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就聚煤规律特征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总结出较厚的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的泛滥平原和曲流河的岸后沼泽2种微相中。(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4-27)

卢忠伟,刘家铎,孟万斌,王峻[3](2008)在《宝鼎南部大荞地组沉积相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攀枝花市宝鼎南部沟边、宝顶林场、磨盘山、史家垭口地区大荞地组露头的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宝鼎南部地区大荞地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分段,对宝鼎南部地区大荞地组沉积相提出更明确的划分。本文依据野外剖面的研究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划分出宝鼎南部地区大荞地组是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的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8年24期)

大荞地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沉积学、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相特征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利煤区进行预测。通过野外露头、钻孔、岩石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将攀枝花市宝鼎南部地区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相划分为4种类型,即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和叁角洲相,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了8个沉积亚相和11个沉积微相。大荞地组一段到五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六段到八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辫状河相,九段到十一段主要发育冲积扇相。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发现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岩层主要经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早期在研究区发育河流相沉积,宝鼎矿区及大箐向斜发育叁角洲和湖泊相;大荞地组中期,河流相沉积环境逐渐向宝鼎矿区延伸,沉积中心也往大箐向斜迁移;大荞地组晚期,冲积扇相当发育,沉积面积比较广,延伸到大箐向斜周边地区。根据研究区构造演化结合本地区沉积相的展布和聚煤环境的变化编制出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岩相古地理图。指出聚煤中心有向研究区沟边地区西及西北部迁移的规律。通过对各个沉积相聚煤环境的研究,指出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七段发育曲流河沉积相岸后沼泽微相,容易形成煤层,向上向下发育的煤层数都递减,厚度也变薄。从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展布可以看出越往沟边地区其煤层越发育,厚度也相应地变厚。最后本文在上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就聚煤规律特征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总结出较厚的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的泛滥平原和曲流河的岸后沼泽2种微相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荞地组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泽明.攀枝花市红坭盆地晚叁迭世大荞地组沉积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2].卢忠伟.攀枝花市宝鼎南部上叁迭统大荞地组沉积体系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3].卢忠伟,刘家铎,孟万斌,王峻.宝鼎南部大荞地组沉积相的划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

标签:;  ;  ;  ;  

大荞地组论文-陈泽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