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张刚,卓宽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张刚,卓宽

导读:本文包含了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新疆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张刚,卓宽[1](2013)在《基于结构视角的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任何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器。本文首先从支出结构上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进行描述,接着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从总量上看,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在不断增加,但从支出结构上看,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极不合理,并没有根据贡献程度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陈力予[2](2012)在《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转型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农业怎样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实现有效地转型。农业不应该成为现代化发展被摒弃的部分,现代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才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而言,庞大的传统农业体系的转型有赖于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保障,然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广大县域地区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农业支出更是捉襟见肘,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相比于其他县域发展农业所面临财政支出不足的困窘,经济强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有着突出的优势,应起到标杆作用,这是因为经济强县有着依靠前期工业化积累起来的财政实力,财政农业支出在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上都具备了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可能。但现实情况是,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我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上级政府重“GDP”考核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强县对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视程度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农业人口和实际耕地双降,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强县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一方面未有效地将财政农业支出用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推进,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优势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强县自身的财政支出总量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财政农业支出也随着增加;其次是经济强县有着更强的行政资源和行政能力,善于获得上级的财政农业支出。经济强县在有着相比其他县域明显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优势的同时,在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方面却并不合理,在财政农业支出的对象、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他县域尤其是经济一般而农业有基础的县域,更加注重有限的财政农业支出的使用,充分将其合理配置,而经济强县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等投入由于耕地荒芜、农民角色转变使高投入但边际效益递减,这也直接导致了本该成为农业现代化引领者的经济强县在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上甚至会弱于其他县域。然而,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长期在低水平会导致错过农业现代化发展机遇期。经济强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农业问题远比经济薄弱县来的严重,农民身份“工人化”趋势扩展了农民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同时,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的情况。农地的低回报率,理性的农民转而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这使得耕地抛荒的情况在经济强县十分普遍。农业实际从业人口和农村实际耕种面积在经济强县的“双降”,使经济强县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或发展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的工业化带来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或将使农业彻底沦为配角。因此,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之前关于财政农业、县级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等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实践的基础上,采用一元回归分析、DEA模型等测算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及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尝试以路径依赖理论解释经济强县在财政农业支出上的支出轨迹;从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出发解释经济强县对农业补贴的效益;从农村公共产品属性及变更视角解释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及模式,提出适宜的提高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具体政策建议。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厘清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本质、基础概念。(2)运用一元回归和灰色关联等计量方法分析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3)以DEA模型为计量方式,分析经济强县近10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效益与其他县域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4)通过对世界各国财政农业支出经验的国际比较,为提高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结构和资金效益指明方向。(5)围绕研究结论展开政策讨论,提出政策建议。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1)本文尝试通过运用文献归纳方法,系统梳理财政农业支出在一些概念上的差异,提出假设及研究模型。(2)运用一元回归和灰色关联等计量方法分析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表明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在规模上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农业产出弹性变化却不明显。结构上经济强县的科技叁项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中具有社会性的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占的比重较大,而直接惠利于农民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则较小。(3)以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益为对象,以DEA模型为计量方式,得出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总量过度与缺乏,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支出地区不平衡,重点不突出,体制不完善、监督手段落后。本研究的结论有:(1)在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方面上,经济强县并未与其他县域经济拉大距离,甚至一些经济强县明显弱于其他县域。(2)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及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等的计量分析,得出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路径依赖效果明显。(3)经济强县的农业补贴边际效应递减,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的同时农业人口减少、实际耕地减少。(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对象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发挥农业工业化企业的带动作用,但目前这些工作开展得十分有限。(5)经济强县工农混用的公共产品是影响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重要原因。(6)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中的科技支出普遍不足,主要是现行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科技支出流向最重要的主体——企业和第叁方。(7)导致经济强县无法专注于财政农业支出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原因是当前压力型政治体制下的考核指标。本文还总结了在经济百强县中,形成了以“优秀农业—政府主导型”的“整合型”、“优秀农业—民营主导型”的“融合型”、“薄弱农业—政府主导型”的“磨合型”、“薄弱农业—民营主导型”的“竞合型”四种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模式。同时,本文还专门研究西方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的有效做法,重点考察了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对财政农业支出对象的选择。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1)财政支出管理立法,规范财政支出的法律依据;(2)构建全过程监督体系,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透明度;(3)部署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4)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化投入。实现经济强县以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目标。(5)实现经济强县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由于当前对县级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研究的前期积累有限,而发现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低的事实,并强调经济强县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因此本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有机结合了计量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方法,分析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但由于本研究条件所限,与江苏省、山东省等地的经济强县相比,福建省的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无法有效地囊括全国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对此总结出全国范围的财政农业支出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似性,但也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本课题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张刚[3](2011)在《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任何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只有实现了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但是,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其自身具有先天的弱质性,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农业是严重不足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口关税逐步降低,对国内农产品的保护减弱,国外大量优质、价廉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内农业长期处于保护状态,缺乏竞争,大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面对国外的竞争压力,其发展困难重重。鉴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应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护农业,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近年来,新疆在支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通过增加财政农业支出促进新疆农业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解决“叁农”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大,仅依靠单一的增加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方式,来促进农业发展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促进新疆农业发展,应该从实现最优的支出规模、最合理的支出结构等方面入手,提高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新疆“叁农”问题的解决和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财政支出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规模、强度和结构叁个方面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紧接着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新疆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大小,对新疆农业GDP具有显着影响,但从弹性系数上看,其贡献程度没有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信贷的贡献大;其次,利用指标分析法,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强度效益进行分析,发现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变化,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明显;最后,仍然利用eviews软件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效益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各项,对新疆农业GDP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贡献最小的是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支出。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从总量上看,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在不断增加,但从相对量上看新疆财政农业支出占新疆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新疆财政农业支出数量仍然偏低;从支出结构上看,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极不合理,并没有根据贡献程度,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通过增加新疆财政农业支出资金量,调整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使新疆财政农业支出资金达到总量上充裕,结构上合理的最优状态,逐步解决新疆的“叁农”问题,实现新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建成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1-06-01)

张磊,董锴[4](2010)在《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对农业进行干预和扶持成为经济学界和社会实践工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0年11期)

战春宏[5](2010)在《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各级财政工作的重点。财政支农是解决“叁农”问题的直接方式之一。“十一五”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一直呈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资金使用效果、使用效率缺乏监督和考核,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和无效投资,如何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成为改善财政农业支出现状的关键。因此,系统研究财政农业支出运行及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对于效益型财政农业支出机制的建立,财政对农业支出效果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分析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角度对黑龙江省1992-2008年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主要对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在农业资金投入体系中,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财政农业支出、农户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的作用,而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不大;而且,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具有3年期左右的滞后。实证研究表明近20多年来黑龙江财政农业支出经济效益、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处于不稳定状态;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表现出低水平的状态,财政农业支出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财政农业支出总体呈现的低效益状态是必然的。最后,针对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低,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财政支农环节错位且效益不高,对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对策建议: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加强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及相关的法律约束机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刘辉[6](2009)在《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支持政策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有效投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长期存在着效益不高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的总量较少,导致效率提高较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投入效果较差。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优化路径,以提升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雪阳[7](2009)在《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这是当前在取消农业税、跨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加入WTO之后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它对农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支出增长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支出效益也比较低下,不利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受财政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农业支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重点不突出、投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系统深入地研究财政农业支出运行及其效益问题,对建立效益型财政农业支出机制,并完善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利用湖北省财政预算统计资料和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当前的财政农业支出现状进行分析考察,综合评价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找到影响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原因,为改进和强化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提供参考建议,以达到促进湖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更为有效地发挥政府财政对农业支持保护职能的作用。基于该思路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回顾借鉴与财政农业支出有关的基础理论,对财政农业支出及效益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了理论阐释,确定了研究范围。其次结合湖北省农业发展特点,分析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个方面对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并与其他代表性省市财政农业支出规模进行比较分析;运用年度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特征。最终得出对现阶段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总体情况的评价:湖北省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和强度在全国范围内较低,若不考虑物价变动因素,财政农业支出中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速度较快,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增长速度较慢,近年来有合理优化支出结构的趋势。接下来本文开始对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进行综合具体的效益评价。主要对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所取得的数据,对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分析评价及结论包括:用生产函数从资金投入的角度考察在整个农业资金投入体系中,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得到的结论是农业贷款、农户投入对农业产出增长有积极的作用,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计算弹性系数衡量湖北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得出的结论是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和隐蔽性,近二十多年来湖北政府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益始终处于低水平的不稳定状态;比较分析财政农业支出的合理性结构选择与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特征,评价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效益。根据分析,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表现出低水平的状态,体现在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中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所占比重过大,而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投入的总量不足,所占比例偏低。这样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与财政农业支出投入的合理结构选择是相违背的,财政农业支出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财政农业支出总体呈现的低效益状态是必然的。对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主要原因包括: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不足,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宏观财政政策和财政农业支出体制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有效对策:加大财政农业支出力度,保证支出规模;合理优化农业财政投入结构;强化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导向功能,优化投入方式等。最后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长期以来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状况并不理想,虽然具有增长趋势,但存在效益不高的现象,这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是长期以来农业与农民为支持湖北省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牺牲。但是这一局面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到一定阶段,必须进入到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反哺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业经济稳定为目标,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益,促进湖北省农业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9)

张惠茹[8](2009)在《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农业是弱质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会不断的降低,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着名经济学家基姆安德森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越快,农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就越快。因此,但凡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对农业实行各种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长期以来,甘肃农业投资的不足,农村公共品缺位,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因此,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显得更加重要。基于以上宏观背景和现实要求,本文对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梳理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对甘肃省1990-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主要从宏观上探讨了甘肃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考察了财政农业支出在规模上、不同结构项目上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而从微观上研究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具体关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通过财政农业投资这一手段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流量与流向,部分地解决甘肃农业目前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郝保权,陈伟[9](2008)在《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是解决中国农业贫困的必由之路——规模与效益比较研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此转交过程中势必要求财政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而面对刚性的财政预算约束,中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增长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政府更新财政农业支出观念,由单纯注重规模的增长,转变为既注重规模的稳定增长,又强调效益的提高。同时使财政农业支出更加合理以及运用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更加高效,从而为解决农业"贫困的恶性循环"探求新的出路。(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08年09期)

孙少茹[10](2007)在《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小、商品率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1990年以后,我国的“叁农”问题日益突出,加入WTO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更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农业投资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无疑在解决“叁农”问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建国50多年来,我国政府也逐渐重视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WTO等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措施却显得软弱无力,财政支农效益表现出较低水平。因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对策,能为政府制定并实施高效财政支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的。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为了对全文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做简要概括。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国内外关于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的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构想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第二章:财政农业支出及效益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论述了公共支出的相关理论,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的概念、性质、意义、及其政策效应。然后阐述了公共财政支农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提出了公共财政支出急需倾向农业领域的理论观点。后来论述了公共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的要素构成和功能特征,与农业增长的关系,目标及适度规模等内容。最后论述了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相关理论包括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内涵、特征并指出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了财政农业支出投入运行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统一。第叁章:国外财政农业投资状况分析。本章主要阐述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状况,以便借鉴其财政支农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高效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状况分析。本章主要论述了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运行状况,主要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的支出规模和结构,其中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用了不同的指标分别来衡量,研究参考的时间区域是从1984-2005年。第五章: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分析。本章用了定量和定型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管理效益并给出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管理效益水平较低而导致的总体效益较低状况的结论,最后提出我国急需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效益水平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第六章: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对策。本章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及成功发展农业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提高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效益,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主要有:(1)加大财政农业支出力度,确定合理支出规模(2)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确定合理性支出结构(3)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管理和监督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指出了过去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弊端—“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在公共财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效益型财政支农理论。2.提出了合理性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也是提高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的观点,并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效益较低的表现和具体原因,分析给出合理高效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3.提出了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管理与监督是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关键的关点,分析了政府相关部门在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与监督的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转型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农业怎样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实现有效地转型。农业不应该成为现代化发展被摒弃的部分,现代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才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而言,庞大的传统农业体系的转型有赖于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保障,然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广大县域地区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农业支出更是捉襟见肘,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相比于其他县域发展农业所面临财政支出不足的困窘,经济强县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有着突出的优势,应起到标杆作用,这是因为经济强县有着依靠前期工业化积累起来的财政实力,财政农业支出在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上都具备了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可能。但现实情况是,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我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上级政府重“GDP”考核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强县对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视程度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农业人口和实际耕地双降,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强县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一方面未有效地将财政农业支出用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推进,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优势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强县自身的财政支出总量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财政农业支出也随着增加;其次是经济强县有着更强的行政资源和行政能力,善于获得上级的财政农业支出。经济强县在有着相比其他县域明显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优势的同时,在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方面却并不合理,在财政农业支出的对象、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他县域尤其是经济一般而农业有基础的县域,更加注重有限的财政农业支出的使用,充分将其合理配置,而经济强县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等投入由于耕地荒芜、农民角色转变使高投入但边际效益递减,这也直接导致了本该成为农业现代化引领者的经济强县在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上甚至会弱于其他县域。然而,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长期在低水平会导致错过农业现代化发展机遇期。经济强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农业问题远比经济薄弱县来的严重,农民身份“工人化”趋势扩展了农民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同时,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的情况。农地的低回报率,理性的农民转而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这使得耕地抛荒的情况在经济强县十分普遍。农业实际从业人口和农村实际耕种面积在经济强县的“双降”,使经济强县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或发展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的工业化带来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或将使农业彻底沦为配角。因此,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之前关于财政农业、县级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等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实践的基础上,采用一元回归分析、DEA模型等测算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及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尝试以路径依赖理论解释经济强县在财政农业支出上的支出轨迹;从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出发解释经济强县对农业补贴的效益;从农村公共产品属性及变更视角解释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及模式,提出适宜的提高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具体政策建议。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厘清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本质、基础概念。(2)运用一元回归和灰色关联等计量方法分析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3)以DEA模型为计量方式,分析经济强县近10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效益与其他县域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4)通过对世界各国财政农业支出经验的国际比较,为提高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结构和资金效益指明方向。(5)围绕研究结论展开政策讨论,提出政策建议。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1)本文尝试通过运用文献归纳方法,系统梳理财政农业支出在一些概念上的差异,提出假设及研究模型。(2)运用一元回归和灰色关联等计量方法分析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表明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在规模上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农业产出弹性变化却不明显。结构上经济强县的科技叁项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中具有社会性的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占的比重较大,而直接惠利于农民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则较小。(3)以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益为对象,以DEA模型为计量方式,得出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总量过度与缺乏,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支出地区不平衡,重点不突出,体制不完善、监督手段落后。本研究的结论有:(1)在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方面上,经济强县并未与其他县域经济拉大距离,甚至一些经济强县明显弱于其他县域。(2)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及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等的计量分析,得出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路径依赖效果明显。(3)经济强县的农业补贴边际效应递减,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增长的同时农业人口减少、实际耕地减少。(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对象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发挥农业工业化企业的带动作用,但目前这些工作开展得十分有限。(5)经济强县工农混用的公共产品是影响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重要原因。(6)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中的科技支出普遍不足,主要是现行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科技支出流向最重要的主体——企业和第叁方。(7)导致经济强县无法专注于财政农业支出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原因是当前压力型政治体制下的考核指标。本文还总结了在经济百强县中,形成了以“优秀农业—政府主导型”的“整合型”、“优秀农业—民营主导型”的“融合型”、“薄弱农业—政府主导型”的“磨合型”、“薄弱农业—民营主导型”的“竞合型”四种经济强县的财政农业支出模式。同时,本文还专门研究西方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的有效做法,重点考察了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对财政农业支出对象的选择。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1)财政支出管理立法,规范财政支出的法律依据;(2)构建全过程监督体系,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透明度;(3)部署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4)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化投入。实现经济强县以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目标。(5)实现经济强县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由于当前对县级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研究的前期积累有限,而发现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低的事实,并强调经济强县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因此本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有机结合了计量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方法,分析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但由于本研究条件所限,与江苏省、山东省等地的经济强县相比,福建省的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无法有效地囊括全国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的特征。对此总结出全国范围的财政农业支出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似性,但也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本课题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刚,卓宽.基于结构视角的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评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3

[2].陈力予.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3].张刚.新疆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4].张磊,董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5].战春宏.黑龙江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6].刘辉.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支持政策取向[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

[7].李雪阳.湖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研究[D].西南大学.2009

[8].张惠茹.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益研究[D].兰州大学.2009

[9].郝保权,陈伟.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是解决中国农业贫困的必由之路——规模与效益比较研究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8

[10].孙少茹.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论文-张刚,卓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