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的护考形势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新的护考形势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王秀琴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护考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结果。方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在3年的教学过程中,“2+1”人才培养模式组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是一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培养环境主要是学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组按照虚拟仿真训练为基础、实际操作训练为突破口、技能岗位顺序渐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三对接三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前对两组高职护生学习成绩、职业能力评价结果比较。结果:“1+1+1”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较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有明显提高,教师与行业专家对“1+1+1”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写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评价相比较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也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理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更加符合新护考形式下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新护考;“2+1”人才培养模式;“1+1+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246-03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因素就是人才问题,而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周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辽东湾新区,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心区域,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为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就需要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改革和变化,结合教学实际,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引导,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因此,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研究对象

以我院两个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年级采取“2+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年级采取“1+1+1”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年级挑选60人,“2+1”人才培养模式组120名,“1+1+1”人才培养模式组120人。采用统一教材,两组开设课程相同,相同的教课老师。

2.方法

2.1“2+1”人才培养模式组高职护生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两年在校内教学主要进行理论课教育,并将实验、实训等实践课作为辅助教学,最后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第1学年主要开设公共、医学基础课程,第2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其中以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技术》、《内护》和《急救》作为主要的考核课程,第3学年顶岗实习。这是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流程。

2.2“1+1+1”人才培养模式组第1学年高职护生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年护生在校内完成护理临床专业理论课程,由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承担专业性强的主干课程实训内容,同时学校安排教课老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其余实训内容在校内仿真环境中完成,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任务,使授课、见习、岗位体验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第3年到医院顶岗实习一年[2]。

新护考中增加许多案例分析,这就要求学校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要以实践工作为课程设计基础,以任务引领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护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实践的机会,更加符合新护考的要求。

2.3效果评价

2.3.1考试成绩考核对两组护生的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技术》、《内护》和《急救》的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按照同一评分标准,试卷批阅采用常规的封卷盲阅方法,护生实践技能考核由各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考核。

2.3.2职业能力评价各院校护理专业行业专家和教师团队对在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3年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活动等进行观察,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写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5类与职业能力有关的能力。每一要素结果得分有“强”、“一般”、“较差”“差”4种。调查共发放240份问卷,由教师、行业专家填写并反馈问卷,最后收回240份。

2.4统计学方法

学习成绩相关数据属计量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两组间的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师、行业专家对学生评价结果属计数资料,采用频次、百分率对“2+1”人才培养模式组和“1+1+1”人才培养模式组进行描述。

3.结果

3.1考试成绩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护生在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技术》、《内护》和《急救》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的成绩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1+1+1”人才培养模式组明显高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

4.讨论

“1+1+1”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于“2+1”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都有显著性的提高,这说明新模式的改革是有效的。新模式根据学生的职业教育、认知规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交替,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交替,护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提升,为护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机会,护生学习效果也得到提高。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发展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新模式实现了临床护理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部分实践专业课在实习医院由专任教师进行教学,有利于提升护生的职业能力[3]。

“1+1+1”人才培养模式使护理行业真正参与到学校护理教育评价标准、发展规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等环节的建设之中,成功实现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学校护理教育,同时护理工作岗位更加与实际需求接轨,有利于提高护理人才质量,有利于促进优质资源多方共享[4]。新护考要求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需求,培养医护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素养高的实用型护理人才。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社交能力,从而适应医院的工作要求。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医院两种育人环境同时得以强化提高,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医疗环境需要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5]。面临新的护考形势,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命题形式灵活多变,同时增加更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衔接立体整合,护生在发现和解决护理问题上得到更多的注重,因此研究在这种新的护考形势下,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更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护生的护考通过率。因此,新护考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将有利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更加与未来工作相结合,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作出了重要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熊建萍,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1671-1246.

[3]邵红英.高职护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5,22(11):13-16.

[4]王群,陈国忠,吕颖.新医改视阈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5):87-89.

[5]涂明华,沈宁,戴宝珍,姜小鹰,张培生,尹克森,顾炳余,汪娩南,梁立,周郁秋,简雅娟.护理高职高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3(4):1-4.

基金项目名称: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新的护考形势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LZY15324

标签:;  ;  ;  

基于新的护考形势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