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住宅论文-王茜雯

开放住宅论文-王茜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放住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放住宅理论,可持续,参与度

开放住宅论文文献综述

王茜雯[1](2018)在《开放住宅的理论设计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住宅理论是一个帮助提高住宅可持续性、适应性、灵活性的理论方法。理解它的理论方法以及理论基础包含的深刻意义,有助于在住宅政策和设计上以更长远的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06期)

李珊珊,郭航[2](2017)在《开放住宅的工业化建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住宅的提出和发展与工业化建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开放住宅的含义和背景出发,概述其方法与工业化建造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并以荷兰、日本、中国为例,探讨该领域相关实践成果,总结开放住宅与工业化建造的矛盾和联系,以及国外研究对我国实践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7年07期)

卫泽华,明磊,卜梅梅,周静敏[3](2017)在《开放住宅下的青年居住模式设计探讨——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工业化住宅设计(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大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职业灵活度也逐渐增加,随之产生工作与生活租住相结合的新模式。文章以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坊地块为背景,基于开放建筑的工业化住宅设计理论,通过对特定人群的调研,探索出青年住宅中自由职业者群体的需求,并以此为目标人群来进行青年居住模式的探讨,同时借助SI住宅手段来帮助实现工作与生活空间的融合。(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廖婉琪,吴垚梅,段辉林,杨峰,倪柳珍[4](2017)在《开放住宅小区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小区指城市在建设住宅小区的时候,不设围墙,小区内的道路、停车场、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小区外公众开放。我国推行开放式小区,是借鉴国外已有经验,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拟制定和推行的一项政策措施。自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开放式小区政策"以来,社会对此产生了热议,褒贬不一,也对物业公司提出了新挑战。(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7年05期)

陈云[5](2017)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空间共享正义——基于开放住宅小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宅小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特殊性表现为人为性建设、资本性裹挟和独享性排他。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于自然万物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的生态哲学意涵,这种特殊的生态空间从理论上应该获得共享正义的基调。从现实层面上看,这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共享正义则应该以"开放小区"的模式展示出来,其在空间资源的稀缺性、空间权利的尊重性、空间善恶物的分配性以及空间差异的包容性等方面可获得一定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7年01期)

黄杰,周静敏[6](2016)在《开放住宅体系的灵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住宅体系作为住宅领域一条新兴的发展脉络,具有明显的建筑特征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主要从住宅的5个特征分析建筑灵活可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开放住宅体系下实现建筑灵活性,从而增加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可改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杨晓琳[7](2016)在《基于体系分离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商品房住宅的发展历经30余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要求逐渐从对空间数量的追求转向对居住质量的提升,多样化的住户将不再满足于在有限的几种套型中做出选择;此外,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迁,住宅作为一种奢侈型消费品,如何在较长时间内满足住户不断变化的居住要求也成为影响住宅发展的一个难题。多样化、快速变化的居住要求成为当代住宅建筑短命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构建具有良好可持续性的住宅建筑,本文针对“开放住宅”理念深入拓展研究,旨在从根本上缓和当前住宅建筑中存在的两个矛盾:一是住宅单一化的产品形式与住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住宅建筑一成不变的状态与住户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效增加居住空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提高居住品质,实现住宅建筑的长效发展。本文的理论基础源于荷兰学者哈布瑞肯(N.John Habrak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的思想,其中两阶段供给方式是主要构成方法,包括支撑体系统(Support System)与填充体系统(Infill System),开放建筑在住宅领域相对完备成熟的实践即SI住宅(Skeleton Infill住宅),这一理念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与实践。此外,本文的实践基础源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工业化住宅及部品体系的完善均为开放住宅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在分段供给的思想基础上,本文所述的开放住宅设计采用了将建筑体系分离的方法,将住宅分离为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两个部分,其优势在于将住宅整体分离后可有效延长恒定体系的寿命,同时增加可变体系的灵活适应性。开放住宅的恒定体系由建筑师与开发商共同设计建造,它的意义在于为住户搭建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空中平台式“次级地面”,极大地提高了住户发挥主观性的自由度,它包括住宅的结构主体(柱、梁和楼板)、公共设备管井、楼梯电梯等公共空间;可变体系主要由住户完成(可咨询建筑师意见或请专业公司完成),包括外围护系统、内装部品、内装设备、主要部品群等。本文所述开放住宅以分离化的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为基础,实现了住宅建筑恒定体系长寿命化与可变体系灵活性的整合,实现了恒定体系的标准化建造与可变体系工业化、多样化生产的整合,实现了开发商、建筑师和住户共同参与住宅设计的理想,这是对传统住宅设计模式的挑战,是引发住宅设计革命的开端。鉴于城市密度不断提高、高层住宅日趋普及,故本文以城市高层多户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体系分离设计方法应用于高层多户住宅,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基于体系分离理念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之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符向军[8](2016)在《开放住宅小区知易行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叁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质量报》期刊2016-02-25)

吴天宇[9](2015)在《北方集约化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乡村住区形塑空间的逻辑表现为建造者与使用者的一体化。但是,受工业化、产业化分工的影响,现今住宅的建造者与使用者被迫分离,表现为住户在城市住宅与乡村住宅建造过程中的权力失配,建造的权力转由专业的建筑师和建造商掌控。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乡村住区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套用城市的住宅户型和规划模式,使得乡村风貌变得机械、生硬,原本尺度宜人、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聚落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单调社区,“以城代乡”、“千村一面”的倾向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专业团队建设的住宅产品虽能改善居住舒适度和建造质量,但多数住宅未能契合村民的生活、生产习惯,农民对空间使用的自主性较之以前受到极大限制,难以满足村民的多功能需求。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1408343)《双重组织驱动的集约化乡村住区:逻辑建构、模型演化与空间生成》为依托,针对以上这两方面乡村住区空间发展的问题,尝试在集约化乡村住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基础上,将部分建造权力归还给村民,指导并协助他们参与乡村住区建设,以期协同改善乡村风貌。首先,对国内、外乡村住区的开放体系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综述,通过研究乡村住区空间组织的叁种模式——统一建造模式、自发建造模式以及多方参与模式——梳理分析既有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更适用于北方集约化乡村住区规划建设的理论模型。其次,从自发建造要素、宅基地及其住宅形态特征要素、乡村住宅生活与生产空间形态要素、乡村住宅基础服务设施特征和乡村住宅结构体系特征等五个层面,对乡村住区不同空间特征要素进行分类、调研,选取200个宅基地形态样本和40个户型样本,归纳出宅基地形态、生产生活空间形态及基础服务设施和结构体系特征等要素的规律。最后,以乡村住宅的统建单元为基础,建立北方集约化乡村住区开放住宅的空间组织模型——以统一建造为主要特征的统建单元和以自助建造为主要特征的单元拓展空间——分别从建造模式研究的初始条件、统建单元及各要素衔接设计、统建单元拓展原则等叁个层次开展研究,通过设定一系列控制乡村住区空间组织与演化的关键规则,借助计算机模拟完成对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的拓展研究,达到乡村住区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的协同共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5-06-01)

邵郁,周小慧[10](2015)在《东北粮食主产区绿色开放住宅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农村住宅问题是一类值得研究的建筑类型,如何在适应东北传统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满足建筑师与用户双向意愿的设计策略;同时体现出可持续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筑师对社会变迁的一种宏观思考,构建出一种适合未来中国东北农村发展模式、大规模的、灵活多变的绿色开放住宅体系,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具体从支撑体和填充体研究开放住宅体系在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与绿色节能技术结合的可能性,为实现东北农村住宅节能技术与建筑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0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期刊2015-03-24)

开放住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放住宅的提出和发展与工业化建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开放住宅的含义和背景出发,概述其方法与工业化建造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并以荷兰、日本、中国为例,探讨该领域相关实践成果,总结开放住宅与工业化建造的矛盾和联系,以及国外研究对我国实践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放住宅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茜雯.开放住宅的理论设计策略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

[2].李珊珊,郭航.开放住宅的工业化建造研究[J].城市住宅.2017

[3].卫泽华,明磊,卜梅梅,周静敏.开放住宅下的青年居住模式设计探讨——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工业化住宅设计(上)[J].住宅科技.2017

[4].廖婉琪,吴垚梅,段辉林,杨峰,倪柳珍.开放住宅小区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商业故事.2017

[5].陈云.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空间共享正义——基于开放住宅小区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7

[6].黄杰,周静敏.开放住宅体系的灵活性初探[J].住宅科技.2016

[7].杨晓琳.基于体系分离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8].符向军.开放住宅小区知易行难[N].中国质量报.2016

[9].吴天宇.北方集约化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

[10].邵郁,周小慧.东北粮食主产区绿色开放住宅的探索与思考[C].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0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2015

标签:;  ;  ;  

开放住宅论文-王茜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