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壁论文-吕晓东

浮动壁论文-吕晓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动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动壁,随机振动,APDL,功率谱密度

浮动壁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东[1](2016)在《火焰筒浮动壁的随机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推重比的不断要求,导致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壁温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燃烧室火焰筒的寿命与可靠性,需要一种新的冷却技术形式。浮动壁式火焰筒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火焰筒壁温结构,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火焰筒内载荷很复杂,不可忽略浮动壁因振动而引起的结构破坏问题,因此需要对浮动壁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本文针对浮动壁模型进行随机振动特性研究,开展以下工作:一、以平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和随机振动响应实验,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二、对简化的浮动壁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对比分析了边界条件变化以及温度场载荷对浮动壁模态频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边界条件变化对其低阶模态频率有较大影响,对高阶模态频率影响不大;材料参数会随温度变化,导致温度场载荷对模型的模态频率影响很大。叁、计算了四种不同压力分布载荷下浮动壁的随机振动响应结果,得到了浮动壁在每种载荷下的1σ解。通过计算特殊位置的响应功率谱密度,得到了易引起结构失效的危险频率,并根据结构响应值的大小,比较了结构在不同载荷下的可靠度四、分析了两种不同边界条件和温度场对浮动壁随机振动响应结果的影响,计算了各响应值的1σ解及结构特殊位置的响应功率谱密度。结果发现:不同位置处响应结果和模态振型有关;引入的局部刚度对结构响应结果影响很小;温度场对模型的模态频率和响应结果影响很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浮壁式燃烧室火焰筒的浮动壁的随机振动特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不同载荷和不同边界条件对浮动壁的随机振动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以概率的方式描述的结构最有可能出现的响应结果,并得到了危险部位的响应功率谱密度,这些数据对于求解结构的可靠度和寿命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许帅,于冰[2](2014)在《浮动壁火焰筒群孔电火花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浮壁式火焰筒冲击孔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法证明了难加工材料、多空间自由度、复杂结构等小孔特征加工的工艺可行性,同时也为高速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加工与模具》期刊2014年03期)

商体松,赵明,涂冰怡[3](2013)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结构的发展及浮动壁结构的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性能的提高,燃烧室火焰筒热防护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燃烧室内采用浮动壁结构可以减小壁面热应力,改善火焰筒的受力状况。介绍了火焰筒冷却结构的发展历程,包括气膜冷却、多斜孔冷却和多孔层板冷却,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浮动壁冷却结构的发展状况、技术特点和在浮动壁结构基础上采用冲击/发散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效率;阐述了浮动壁结构的关键技术(材料、制造工艺和冷却结构特征等);展望了冷却结构和浮动壁火焰筒在未来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3年04期)

闫乃舜,董安平,张佼,王国祥,王俊[4](2013)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浮动壁瓦片调压精铸成形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浮动壁瓦片精密成形技术,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浮动壁瓦片铸件的充型与凝固特点,探索反重力调压铸造工艺用于复杂薄壁件精密铸造的可行性。研究调压铸造条件下,浇注系统、浇注工艺、调压参数、型壳特性等对熔体流态、充填行为、凝固顺序和补缩能力的影响规律,探索复杂薄壁铸件调压精密铸造浇注系统设计方法。从而实现铸件的顺序凝固,获得性能优异的铸件。(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3-11-02)

许帅,于冰[5](2013)在《浮动壁火焰筒电火花加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焰筒是燃烧室的承温部件,筒体壁上开有各种功能孔实现在其间气液两相流稳定高效的燃烧,并与冷气掺混,满足出口温度分布需要,同时壁面采取有效的冷却防护措施,防止烧坏。为了保证各种功能孔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分布在筒体壁上冲击孔的冷却效用,对冲击孔、对流孔等制造技术提出(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冷加工)》期刊2013年18期)

于冰[6](2013)在《浮动壁火焰简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壁式火焰简为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浮壁式结构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的精度是影响发动机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因而对冲击孔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的要求也尤为严格。本文针对浮壁式火焰简冲击孔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工艺分析,进一步证明了难加工材料、多空间自由度、复杂结构等小孔特征加工的工艺可行性,同时也为高速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5-25)

郭家良,温卫东,崔海涛,高建辉[7](2011)在《基于代理模型的浮动壁式火焰筒壁温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得浮动壁结构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开展了浮动壁壁温优化研究;将代理模型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并发展应用于某气动参数下的浮动壁式火焰筒壁温优化设计,使浮动壁的平均壁温降低了2.4%;同时根据构造所得的代理模型,对浮动壁壁温随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展开分析,研究了壁温随孔径和冲击间距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的尺寸约束范围内和气动参数条件下,浮动壁结构的冷却效果随着气膜孔直径Dd的增大而变好,随着冲击孔直径Di的减小而变好,随着冲击间距H的减小而变好.(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黎武[8](2011)在《浮动壁燃烧室关键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性能军、民用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发动机提高推重比和寿命循环的要求持续增加,燃烧室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燃烧室火焰筒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指标越来越高,而壁温梯度和最高壁温是限制火焰筒使用寿命的两项重要因素,这两项因素又直接与火焰筒的冷却方式(传热过程)和火焰筒结构布局相关联,因此先进的冷却方式和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燃烧室火焰筒获得满意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关键。国内外在燃烧室火焰筒的冷却方式和结构方案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综合比较,浮动壁燃烧室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燃烧室寿命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其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合理选取冷却结构、连接结构形式及特征尺寸。本论文在分析国外浮动壁燃烧室结构特点基础上,以模型浮动壁燃烧室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冲击+致密孔发散气膜作为本文浮动壁燃烧室结构冷却方案,对关键结构特征进行分解,确定模型浮动壁燃烧室基本结构和关键特征基础尺寸;基于UG开发模型浮动壁燃烧室参数化造型系统,完成模型浮动壁燃烧室结构设计;分别从流—固耦合叁维壁温分析和结构强度计算分析两方面入手,解决壁温、强度计算的建模、分网、载荷施加、分析求解等问题;然后分别对壁温分布和应力分布进行优化;在解决结构模型、壁温分布计算模型与强度计算模型的传递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浮动壁火焰筒冷却—结构一体化优化,最终获得理想的模型浮动壁火焰筒结构方案,为浮动壁燃烧室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1-03-01)

郭家良[9](2010)在《浮动壁式火焰筒壁温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动壁结构的燃烧室可以有效改善火焰筒壁温分布和提高冷却效果,是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将遗传算法与代理模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代理模型-遗传优化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浮动壁壁温优化分析,得到一种具有冷却效果好、壁温分布平稳的最优浮动壁结构。与此同时,本文开展了几何参数对浮动壁壁温分布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开展浮动壁壁温的数值仿真计算技术研究。通过对浮动壁结构的研究,建立了浮动壁式火焰筒的参数化几何模型;实现了高质量结构化网格的自动划分;选择整场求解的方法以及适当的简化模型求解浮动壁壁温并实现浮动壁壁温数值计算的自动运行;并通过与现有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数值仿真研究方法的正确性。2.开展浮动壁壁温优化的优化方法研究。建立了浮动壁壁温优化模型;将代理模型与标准遗传算法结合,建立一种适用于浮动壁壁温优化的代理模型-遗传优化方法;以ISIGHT软件为平台,实现浮动壁壁温优化的优化流程,并且通过算例验证本文优化方法在浮动壁壁温优化中的适用性。3.在给定气动参数下,对六种浮动壁结构方案进行壁温优化分析,得到最优浮动壁结构;同时,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孔间距、孔径、冲击高度、气膜孔角度等几何变量对浮动壁壁温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0-01-01)

李彬[10](2008)在《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火焰筒冷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飞速提升,各种新颖的燃烧室火焰筒冷却方法和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火焰筒冷却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对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复合冷却方式的基础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冲击-致密微孔壁当量孔流量特性、致密微孔壁冷侧冲击换热、气膜侧对流换热、孔内对流换热以及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等。实验中考虑了多个气动和结构参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分析了该复合冷却方式流动与换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拟合了换热经验准则关系式。其次,分别对采用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冷却方式的单头部燃烧室和全尺寸环形燃烧室的火焰筒壁面冷却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头部燃烧室实验,分析对比了多种孔配置的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的冷却效果,为筛选具有最佳综合冷效的浮动壁结构奠定了基础。环形燃烧室的实验完全模拟发动机的工况,验证了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结构的冷却效果。然后,通过数值模拟,采用ANSYS软件的热分析模块,结合本文基础传热实验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换热准则关系式进行了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叁维壁温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最后,本文就如何将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这一新颖的火焰筒冷却技术可靠有效地运用到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上进行了简要的展望,提出了一些研究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a.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火焰筒冷却技术的冷却用气量较少,冷却气量仅为火焰筒总进气量的18%~20%;火焰筒壁温较低,均不高于900℃;壁温梯度较小,在一个瓦块上沿流动方向最大的温差约为200℃左右,远比一段缝槽气膜冷却的壁温差要小。b.影响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综合冷却效果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矛盾和制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冷却结构的参数配置应灵活选取和调配,以利于与燃烧室的其它设计性能参数相匹配。c.浮动瓦块叁维壁温场计算方法具有工程适用性,快捷方便,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为火焰筒壁的强度和寿命预估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有助于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设计体系的完整建立。总之,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火焰筒冷却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冷却技术,对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8-01)

浮动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浮壁式火焰筒冲击孔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法证明了难加工材料、多空间自由度、复杂结构等小孔特征加工的工艺可行性,同时也为高速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动壁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晓东.火焰筒浮动壁的随机振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2].许帅,于冰.浮动壁火焰筒群孔电火花加工工艺参数优化[J].电加工与模具.2014

[3].商体松,赵明,涂冰怡.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结构的发展及浮动壁结构的关键技术[J].航空工程进展.2013

[4].闫乃舜,董安平,张佼,王国祥,王俊.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浮动壁瓦片调压精铸成形模拟研究[C].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3

[5].许帅,于冰.浮动壁火焰筒电火花加工工艺[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3

[6].于冰.浮动壁火焰简电火花加工工艺研究[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郭家良,温卫东,崔海涛,高建辉.基于代理模型的浮动壁式火焰筒壁温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1

[8].黎武.浮动壁燃烧室关键结构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9].郭家良.浮动壁式火焰筒壁温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10].李彬.冲击—致密微孔浮动壁火焰筒冷却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标签:;  ;  ;  ;  

浮动壁论文-吕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