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础工程施工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探析

基于基础工程施工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探析

张彦军1,高超杰2,尹玉杰3

1.河北科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石家庄创品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3河北科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大,这样对建筑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在探讨了基础工程质量构成的基础上,阐述了基础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工程;问题;对策

引言

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以工程规范检验为主的“后验”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建筑工程项目位置固定,是呈多面体行分布的一种人工构筑物,且形体庞大、复杂多样,材料品种众多,数量巨大,整体难分,不能移动。由此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单体性而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产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和外界干扰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大,这样对建筑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桩基础的应用日益增多。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构成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2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成因

2.1基坑、基槽的开挖存在的问题

一是挖土出现边坡塌方。其主要原因是放坡不够;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使土层受水后降低内康力而失稳;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振动影响,使土体失稳;开挖方法不当等。二是基坑(槽)受冻,破坏持力层土质。基主要原因是坑(槽)暴露未做保温覆盖,基础施工完未及时回填。三是基坑(槽)超挖基土。其主要原因是底标高未控制好,运输机具直接进入持力层,扰动基土。四是填土出现软塑状态的橡皮土。其主要原因是回填的土料含水率过大或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回填,在夯(压)时表面土层水份散发结硬,而下面土的水份难以散发,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五是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土质不好,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填土虚铺厚度过大、夯〔压)遍数不够或夯(压)机具能量不够。六是回填土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其主要原因是单侧回填,使基础、墙体受到较大的侧压力;墙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靠基础墙的一侧堆荷过大或行走重型机械,形成单侧压力。

2.2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一是孔底虚土过厚,超过规范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或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的规定。其主要原因有:

在松散填土或含大量杂物的土层、以及淤泥松散砂石夹层中成孔,土体易塌落;钻杆不直,钻进进晃动,加大桩孔,提钻时漏土;孔口积土未清理而回落,孔口未盖好或孔口土被扰动掉落;放混凝土漏斗或钢筋笼时,孔口或孔壁被碰掉人;浇混凝土前.土被水冲刷成或孔璧长时间暴露.水份蒸发.孔壁土塌落。

二是混凝土桩身有蜂窝、空洞、夹土等缺陷。其主要原因有:

混凝土浇灌时振捣不实,产生蜂窝、空洞;在浇部分混凝土后才放钢筋笼,碰掉孔壁,使土掉入孔内,再浇棍凝土后.造成桩身夹土;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原标材料质量有问题.计量不准确造成桩身强度低。

3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对策

3.1与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3.3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首先,开工前检查要到位

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其次,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制度化

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再次,工序检查程序要全方位进行

一是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二是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三是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四是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

最后,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

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

结束语:质量、安全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标签:;  ;  ;  

基于基础工程施工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