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频率论文-吕定辉

攻击频率论文-吕定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攻击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稳态网络,抗攻击频率,预测

攻击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吕定辉[1](2018)在《稳态网络抗攻击频率准确预测方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解决当前网络抗攻击频率预测方法中存在的预测准确性差、能耗高的问题为目的,提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稳态网络抗攻击频率预测方法。将网络攻击报警数据划分为以攻击报警的数据名称为特征、以攻击目的 IP地址为特征、以攻击时间间隔为特征的叁个类别。分别计算两个攻击报警事件间名称的相似隶属函数值、攻击目的 IP地址的相似隶属函数值、攻击时间间隔相似隶属函数值,并获取两个攻击报警事件间的总相似隶属度函数值,完成攻击报警数据聚合。将攻击报警聚合代入攻击证据计算中,并将攻击证据当作节点,组建贝叶斯网络蓄意攻击图。利用攻击图对攻击者于攻击时的攻击路径以及攻击状态进行分析,通过贝叶斯理论计算稳态网络内部危险后验概率,将后验概率和能耗控制阈值引入网络抗攻击频率的预测中,实现网络抗攻击预测。实验表明,上述方法预测准确性系数最高为0. 98,所用能耗低。所提方法鲁棒性强,具有可实践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11期)

刘金良,顾媛媛,费树岷[2](2018)在《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器设计问题.为了节约网络传输带宽资源,本文引入事件触发机制降低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测量输出的传输量.考虑网络环境下随机网络攻击的影响,建立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误差模型.基于此滤波误差模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分别给出了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均方渐近稳定的充分性条件和H_∞滤波器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本文所提H_∞滤波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申玉斌[3](2018)在《电力CPS功角与DoS攻击下频率的稳定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高效、便捷和灵活的电力输配能力,现代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均呈现规模日益增大、信息网络深度融入和控制技术广泛嵌入等特点,形成了融合电力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电力CPS)。当电力系统缺乏阻尼产生低频振荡以及工业生产等用电需求导致负荷突变时,电力系统功角和频率稳定性会相应发生改变,进而造成母线电压波动甚至地区停电事故。电力CPS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同步相量测量技术与广域测量系统的广泛应用,远程测量单元实时采集电网全局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使调度控制中心对电力系统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本地控制与网络化远程监控相结合,形成局部控制与全局协调控制共存的分层网络化系统结构,为提高电力系统功角和频率的稳定控制性能提供支撑。电力CPS使用的通信网络主要有以太网、无线通信以及GPS卫星通信等。通信网络带宽有限导致产生网络诱导延时、数据包丢失和错序等问题;同时实际环境存在的多源干扰也给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DoS等恶意网络攻击会造成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失效,使得调度控制中心无法对频率偏差进行实时远程监控,从而扩大电力系统频率失稳的故障范围。因此,为提高电力CPS网络化系统对功角和频率的稳定控制性能,降低网络化系统缺陷带来的影响,针对电力CPS功角与DoS攻击下频率的稳定控制问题,本文展开探索研究,主要贡献概括如下:(1)针对电力CPS单发电机组网络化自动电压控制系统中噪声干扰降低发电机功角稳定精度的问题,首先设计了 ZOH和LZOH排序策略以解决数据包错序,然后提出了抑制系统噪声干扰的H_2/H_∞滤波器设计方法,理论分析了误差系统平均指数稳定性,最后仿真实验验证了网络延时和噪声环境中滤波器在两种排序策略下,根据期望衰减率,能够使发电机功角偏差与转子电角速度偏差趋于稳定,从而提高了功角稳定精度要求。(2)针对电力CPS多区域网络化阻尼控制系统中区域间低频振荡对多发电机组功角稳定性影响的问题,首先考虑通信网络诱导延时以及有限带宽约束,设计了改进的事件触发机制,建立了融合事件触发参数和网络诱导延时的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系统渐进稳定性并给出了稳定性判定条件,然后为了获得时滞稳定范围并降低系统保守性,提出了时滞边界范围、事件触发机制参数和H_∞性能指标的协同设计方法,最后仿真实验模拟具有外部扰动以及延时的网络化系统环境,采用设计的鲁棒H_∞控制器,验证了多区域发电机组的功角稳定控制性能。(3)针对电力CPS单区域网络化负荷频率控制系统中间断性DoS攻击阻断采样数据通信的问题,首先考虑DoS攻击特性建立了网络化负荷频率控制闭环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系统指数稳定性,给出了指数稳定性条件,然后建立了间断性DoS攻击强度(即DoS攻击与无DoS攻击的时间比例关系)与频率稳定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仿真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DoS攻击强度对电力CPS单区域网络化负荷频率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4)针对电力CPS多区域网络化负荷频率控制系统中间断性DoS攻击影响全局采样数据通信问题,首先分析多区域网络化负荷频率控制系统互联结构,然后设计了二次型事件触发器以提高通信效率,进一步分析间断性DoS攻击对事件触发条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闭环切换控制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系统指数稳定性,并给出了 DoS攻击强度与多区域频率稳定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仿真实验分析比较了在不同DoS攻击强度下,全局数据通信量的变化情况以及负荷频率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验证了频率稳定性判定指标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6-01)

陈艺[4](2014)在《时频对偶重排网络群攻击频率扩展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群攻击模式下,对群攻击信号频率扩展可以达到降低攻击强度、衰减攻击效能的目的。传统方法中,采用时频分析Viterbi算法,计算群攻击信号的瞬时频率值,通过瞬时频率线性扩展的方法,衰减攻击性能。由于损失频率的大小非均匀性,扩展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于Viterbi时频分析算法的群攻击信号频率扩展技术,构建网络群攻击模型,采用时频分析Viterbi算法得到该瞬时谱的瞬时频率。基于频域自适应算法,计算信号的Viterbi时频分析对偶特征,在瞬时频率估计值进行修正,实现频率扩展,得到频率扩展后输出的群攻击信号幅值,通过频率扩展衰减攻击信号的强度能量聚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频率估计精度优于传统方法,网络群攻击频率得到有效扩展,对攻击强度的衰减效果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4年12期)

杨春,巴华杰,高志勤,赵汉清,余海鹰[5](2013)在《男性冲动攻击行为的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病例对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遗传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分析是用于检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关联的公认方法 ,但它以前没有在冲动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中使用。目的 :在有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和无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对照组之间,比较15个STR基因位点(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和FGA)不同多态性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AmpFlSTR?Identifiler?试剂盒比较407个有冲动性攻击行为的案例和415个对照的15个STR基因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 :有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以下等位基因的平均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H01的等位基因10(OR=0.29,95%CI=0.16-0.52,p<0.0001),TPOX的等位基因8(OR=0.71,95%CI=0.58-0.86,p=0.0005),TPOX的等位基因9(OR=0.65,95%CI=0.47-0.89,p=0.0072),和CSF1PO的等位基因14(OR=0.27,95%CI=0.11-0.68,p=0.0035)。而案例组有一个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TPOX的等位基因11(OR=1.79,95%CI=1.45-2.22,p<0.0001)。结论 :据我们所知,本项行为遗传学研究首次清楚表明了特定的遗传标记与非精神病罪犯的冲动暴力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前瞻性工作将需要确定已辨识出的等位基因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冲动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以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基本机制。(本文来源于《上海精神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杨春,巴华杰,高志勤,余海鹰,赵汉清[6](2013)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基因频率在主、被动攻击行为群体分布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行为指采用任何形式伤害另一个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1],可分为"冲动性"和"预谋性"两类[2]。如果攻击行为是计划过的、有意识的,则归为预谋性攻击行为或主动攻击行为;如果是自发的或对刺激的反应,个体丧失了对行为的控制,在激怒状态下出现,则归为冲动性攻击行为或被动攻击行为[3]。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4],并与(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7](2012)在《香港成为亚太地区受到针对性攻击频率最高的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赛门铁克2011年11月网络安全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垃圾邮件数量创下3年来的新低,然而针对性网上攻击相对2011年1月的水平而言,目前每天的增幅高达400%,情况相当严峻。中国香港是亚太区受到针对性攻击频率最高的城市,在全球排名第叁。更使人担忧的是,网上骗徒利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管理的弊病,视公共机构为头号攻击目标。(本文来源于《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期刊2012年01期)

陈萍,张莉华[8](2011)在《基于混沌理论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入侵网络攻击准确预测问题。网络攻击频率是进行网络入侵检测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攻击频率具有随机性、混沌性和不连续性等特性,传统预测方法不能对随机的攻击频率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测试,导致预测精度低。为了提高网络攻击预测精度,提出一种根据混沌理论的网络攻击频率预测模型。首先对网络攻击频率进行相空间重构,然后将重构后的数据输入神经网络中学习并预测,获得网络攻击频率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解决了传统预测方法不能很好测试网络攻击频率数据特征的难题,提高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精度,对降低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1年10期)

刘文星[9](2007)在《网络攻击频率混沌时间序列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入侵防范技术是通过修补漏洞、入侵检测、防火墙日志检测、系统日志检测等来建立安全防御系统,阻止可能出现的攻击。这些方法往往是在攻击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某些弥补措施,比较被动,并且不能及时有效地反制相应的攻击。如果能通过某些方法和措施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攻击规模与危害,网络安全人员就可以及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策略,避免遭受攻击时所带来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和人员还可以提前实施有针对性的反制手段,在攻击未发生前就将其阻止。本文侧重研究网络攻击频率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判别和预测,目的是判别网络攻击频率的数据特征,同时用一种新的方法更为准确地预测网络攻击特别是大规模攻击的频率。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了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难以获取到完整且连续的网络攻击频率数据,二是现有的预测方法不能很好地刻画网络攻击频率的数据特征。②研究了两种相空间重构参数的选择方法——C-C方法和虚假邻点法,并对虚假邻点法进行了改进。结合C-C方法和改进的虚假邻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相空间重构参数选择方法——基于虚假邻点的C-C方法,将其应用到网络攻击频率序列的相空间重构参数选择中,验证了该方法用于相空间重构参数选择的可行性。③研究并实现了两种互为补充的时间序列混沌特性判别方法——Lyapunov指数法和替代数据法,采用这两种方法验证了网络攻击频率序列具有混沌性。④分析了网络攻击频率序列的特殊性,指出传统误差统计量在衡量网络攻击频率预测误差时存在不足。基于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提出了一种更为合适的误差统计量——加权平均绝对百分误差(WMAPE),通过实际的误差检验效果验证了WMAPE的优越性。⑤研究并实现了四种典型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采用这些方法预测了真实的网络攻击频率序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预测误差统计量的比较选择出两种最适合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的方法——零阶局域法和RBF神经网络法,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⑥采用统计学ARIMA模型预测了真实网络攻击频率序列,通过对ARIMA模型和混沌方法预测效果的比较,验证了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在预测网络攻击频率时比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7-11-01)

攻击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器设计问题.为了节约网络传输带宽资源,本文引入事件触发机制降低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测量输出的传输量.考虑网络环境下随机网络攻击的影响,建立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误差模型.基于此滤波误差模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分别给出了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均方渐近稳定的充分性条件和H_∞滤波器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本文所提H_∞滤波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攻击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吕定辉.稳态网络抗攻击频率准确预测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8

[2].刘金良,顾媛媛,费树岷.基于事件触发和网络攻击的负荷频率控制电力系统H_∞滤波器设计[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

[3].申玉斌.电力CPS功角与DoS攻击下频率的稳定控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8

[4].陈艺.时频对偶重排网络群攻击频率扩展技术[J].科技通报.2014

[5].杨春,巴华杰,高志勤,赵汉清,余海鹰.男性冲动攻击行为的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病例对照研究(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3

[6].杨春,巴华杰,高志勤,余海鹰,赵汉清.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基因频率在主、被动攻击行为群体分布的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

[7]..香港成为亚太地区受到针对性攻击频率最高的城市[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

[8].陈萍,张莉华.基于混沌理论网络攻击频率预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

[9].刘文星.网络攻击频率混沌时间序列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标签:;  ;  ;  

攻击频率论文-吕定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