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电缆铝护套与地绝缘的措施

保持电缆铝护套与地绝缘的措施

一、保持电缆铝护套对地绝缘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淼,张洪亮,闫志雨,严彦[1](2021)在《不同金属屏蔽形式高压电力电缆的机械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复杂环境下不同金属屏蔽形式高压电力电缆的机械性能表现,选取铜丝屏蔽和皱纹铝套两种形式的电缆,基于两种电缆在机械冲击试验和侧压力试验的形变数据,分析了两种屏蔽形式电缆的机械性能。机械冲击试验分别采用27 kg重锤从0.27 m高度落下和5 kg重锤从1 m高度落下两种方式进行试验。侧压力试验,选取两种电缆样品各20 cm,模拟在盘具、转盘、牵引和导轮下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27 kg重锤对皱纹铝套电缆的护套、金属屏蔽、缓冲层和绝缘屏蔽造成的压痕深度分别为1.9,0.3,0,0.02 mm; 27 kg重锤对铜丝屏蔽电缆的护套、金属屏蔽、缓冲层和绝缘屏蔽造成的压痕深度分别为1.1,0.1,0.05,0 mm; 5 kg重锤对皱纹铝套电缆的护套、金属屏蔽和绝缘屏蔽造成的压痕深度分别为0.5,0,0 mm; 5 kg重锤对铜丝屏蔽电缆的护套、金属屏蔽和绝缘屏蔽造成的压痕深度分别为0.2,0,0 mm。试验结果对今后电缆结构的选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韩钊,周霖轩,陈明,黎平[2](2021)在《洪屏抽水蓄能电站500kV电缆C相本体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本文针对一起因500kV电缆绝缘屏蔽与铝护套局部电气接触不良导致电缆击穿事件,详细介绍了事件经过、故障处理及成因分析。故障处理后电缆运行情况良好,该电站对事故处理全过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对策,可为行业内相关单位设备运维、改造提供参考。

黄会贤,刘云龙,张午阳,黄华勇[3](2021)在《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高压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接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高压单芯电缆在城市输电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接地系统发生异常时会产生高悬浮电压进而引发严重后果。在对电缆"导体芯-铝护套-石墨层-接地体"三级电容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单端接地系统和交叉互联接地系统两种工况,计算分析了由接地系统异常引起的电缆线路高悬浮电压,并通过案例进行实证,提出了解决电缆线路高悬浮电压的措施。

刘宏亮,刘若溪,赵西元,任志刚,陈平,李华春,高景晖[4](2021)在《径向电流集中诱发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缓冲层烧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皱纹铝护套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缓冲层烧蚀机理,首先,通过对发生烧蚀的110 kV XLPE绝缘电缆进行故障分析,提出电缆径向电流集中是导致烧蚀故障的原因。其次,建立故障电缆的仿真模型,计算缓冲层与皱纹铝护套接触部分的电流密度最大值及其分布情况,并通过模型试验与公式计算验证仿真结果,发现皱纹铝护套波谷嵌入缓冲层的深度和缓冲层体积电阻率影响着径向电流的大小与分布。最后,通过设计模拟试验,证明径向电流集中是导致缓冲层烧蚀的原因之一,并在恒温箱中对模拟烧蚀试验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通过偏光显微镜对比试验样品和烧蚀铝护套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模拟烧蚀试验中发生的烧蚀过程与实际故障电缆中的烧蚀过程相同,且随着缓冲层中电流密度最大值的增大,烧蚀的起始时间缩短。本文揭示了皱纹铝护套烧蚀故障径向电流集中的物理机理,为相关故障诊断及防护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王华楠,王霞,余栋,舒子航,崔江静,仇炜[5](2021)在《1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合闸过电压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发生多起110 kV电缆中间接头在断路器合闸时爆炸的事故。为研究110 kV电缆接头在断路器合闸送电时的过电压特性,首先建立了电缆中间接头的RLC等效模型;然后在PSCAD软件中搭建含有中间接头的电缆线路模型,分析合闸相角、电缆长度、接头数量对接头过电压的影响,找出过电压最严重的接头;再利用Ansys软件仿真过电压情况最严重的接头内部电场分布。结果表明:B相线路60%~90%处的接头过电压最严重;合闸过程中接头屏蔽层的电压含有超过40 kHz的高频分量;过电压最严重的接头内部硅橡胶与交联聚乙烯界面场强最大值和高压屏蔽管端部场强最大值均比没有过电压时增加1倍,界面场强最大值超过了安全阈值;且断路器的不同期合闸使得接头承受多次过电压造成的复合界面和高压屏蔽管端部场强的突增以及屏蔽层的高频振荡,容易引发接头故障。

李根[6](2021)在《高压电缆系统典型缺陷建模与分类识别》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高压电缆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城市架空线路成为市内电能传输的主要通道。虽然电缆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远低于架空输电线路,但由于电力电缆多位于沟道内,故障发生后定位难度大、恢复供电时间长,往往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巡检是高压电缆运行维护的重要手段,作为巡检关键状态量之一的护层电流能有效反映高压电缆的运行状态。然而目前基于护层电流的诊断标准较为简略,未能建立起护层电流特征与不同缺陷类型之间的联系。近年来以缓冲层缺陷和接地系统缺陷为代表的高压电缆典型缺陷时有发生,相关诊断方法的制定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电缆线路实际结构,本文首先结合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高压电缆电气参数计算模型。其次针对缓冲层缺陷分析了波纹护套空气间隙电场分布的影响因素,推导了缓冲层缺陷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该类缺陷对于接地电流泄漏分量的影响。通过计算电缆线路正常状态下小段长度、相间距离、负载电流对感应总电压的影响,明确了线路运行环境对接地电流的影响程度。接着针对接地系统缺陷分析了不同缺陷电路拓扑下的接地电流感应分量幅值相位特征,在统筹考虑上述接地电流影响因素后,依据运行环境与缺陷状态对于接地电流影响的方式不同,制定了缺陷诊断接地电流采集方案。最后通过引入逻辑回归智能算法构建了高压电缆典型缺陷识别模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巡检场景的高压电缆典型缺陷识别方法。研究表明,当缓冲层浸水或存在设计缺陷致使其阻抗增大后,波纹护套与缓冲层接触部位附近的区域可能因场强过大而导致空气击穿,放电产生的热量累积会烧损电缆缓冲层及外半导电层引发绝缘故障。高压电缆缓冲层缺陷会改变接地电流泄漏分量,接地系统缺陷则因电路拓扑的改变而使接地电流感应分量呈现相应的特征。采用幅值比与相角差的接地电流综合采集方式能抵消运行环境差异对缺陷诊断的影响,逻辑回归算法的引入提高了缺陷诊断的效率与精度。利用仿真数据对模型评估后的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等评价指标均在92%以上。

严有祥,张玮玮,王蕾,杨智鹏,史志寒,徐子峻,罗汪彬[7](2020)在《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灼伤问题仿真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高压XLPE电缆中频繁出现的缓冲层灼伤问题,对城市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尚无定论。在对厦门地区电缆缓冲层灼伤案例分析、局部放电试验检测的基础上,建立了110kV电缆三维螺旋形模型,应用有限元法对缓冲层电流分布进行仿真,并设计开展了灼伤模拟试验,探讨了缓冲层灼伤机理。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电压下,电缆本体产生的泄漏电流可在一定程度上灼伤缓冲层阻水带;缓冲层间隙的存在不利于电缆内部散热,且会导致阻水带上部分区域的电流过于集中,从而引起灼伤;过电压侵入会使电缆泄漏电流增大,加剧灼伤;阻水带电阻率变化对泄露电流影响不大,不是灼伤的主要原因。

云腾[8](2020)在《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高压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在城市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使得电缆的使用寿命及性能受到广泛关注。XLPE电缆的电、热特性是影响电缆性能的重要因素,电缆的金属护层和阻水带作为电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的特性参数与相邻的绝缘层和护套等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而目前的研究缺乏对金属护层和阻水带的相关电、热特性影响的深入研究。通过对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的电、热特性进行专门分析研究,能够为提高电缆的载流量计算精度及电缆运行寿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不同温度下对XLPE主绝缘材料及护层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进行了实际测量,获得11OkV电缆绝缘及护层材料的电、热、力学参数及其随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根据11OkV高压XLPE电缆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电缆径向和轴向结构的物理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了具有不同的结构参数的电缆金属护层和阻水带对电缆本体电场分布、温度分布及热应力分布特性的影响。电场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金属护套环流的情况下,正常运行中XLPE电缆各层结构的电场强度均不会高于介质的击穿场强;当阻水带与金属护套间有间隙时,气隙中的电场强度将大于空气的击穿场强,会发生气隙击穿。温度分布及热应力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改变皱纹铝护套轧纹节距、轧纹深度及阻水带厚度等电缆护层结构参数会影响电缆整体导热性。通过分析对比仿真结果,提出将电缆的皱纹铝护套轧纹节距缩短至原尺寸2/3和1/2区间以及减小铝护套的轧纹深度和阻水带厚度作为优化方案以提高电缆的电、热性能,同时铝护套的厚度、气隙厚度以及XLPE电缆的其他结构尺寸保持不变的设计尺寸。最后,通过仿真计算和统计分析,并与原结构的对比,验证了优化后的护层结构温差和热应力较原护层结构减小,具有更优的电、热特性。

张林,张祥华,李健,李晓龙,韦兴磊,张振昌,刘露[9](2020)在《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此文分析了110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产生的原理,并结合某市电网110 kV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的测试情况,分析了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力求从源头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韩卓展[10](2020)在《高压单芯XLPE电缆暂态热路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电缆导体温度是限制电缆载流量的主要因素,导体温度的准确计算对电缆线路的调度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热路法是载流量和导体温度计算的常用方法,而暂态热路计算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并给出整个热路的优化方法凸显其必要性。本文首先构建电缆本体的传统暂态热路模型,以电缆表面温度为边界,基于电缆表面温度并结合电缆内部参数计算导体的温度。探究不同电缆结构层热路模型的合理性、参数选取的有效性,分析计算误差来源,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逐步优化各个影响因数,分析优化的效果和合理性,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构建传统的暂态热路模型,综合分析模型假设、模型构建和热路参数选取等,探究传统热路存在的不足,指出模型计算误差的主要来源,其中包括:绝缘层单层建模和包覆层分3层建模不合理、绝缘层和包覆层的计算热参数与实际热参数存在很大差异、表面温度测量误差较大等。(2)采用等厚度分层的方法,将电缆绝缘层分若干层构建热路模型,验证了绝缘分层对提高模型计算精度的有效性;根据计算误差随绝缘分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绝缘层最佳分层数的计算方法,在能满足工程需要的同时简化了计算。(3)研究电缆绝缘层热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实验测量结合计算的方法,实时测量计算不同类型电缆绝缘层热参数。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电缆绝缘层的体积热容差异不大,但热阻率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测量的电缆热阻率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且和IEC标准推荐值有所不同。(4)将绕包带、气隙层、铝护套封装为黑匣子,统称为包覆层,优化包覆层不合理的3层串联建模,包覆层的热参数采用测量和归一逆推的方法计算,解决了绕包带和气隙层参数难以独立计算的难题。实验对比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热路模型可以明显提高暂态热路计算精度。(5)对比现有的测温手段,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热电偶等点测传感器对表面温度测量的影响。热电偶测量电缆表面温度会带来负误差,而在热电偶触头与测温面之间加入银硅脂等导热脂可以提高测量温度,有效提高测量精度。研究表明,若表面测量温度叠加负误差,计算导体温度时误差会被进一步放大,导体温度计算误差和表面温度测量误差的比值将会稳定在一个大于1的值。

二、保持电缆铝护套对地绝缘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持电缆铝护套对地绝缘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金属屏蔽形式高压电力电缆的机械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两种金属屏蔽形式电缆的基本对比
2 机械冲击试验
    2.1 试验的环境条件
    2.2 试验设备
    2.3 机械冲击试验要求
    2.4 机械冲击试验步骤
    2.5 两种金属屏蔽试验数据的对比
    2.6 机械冲击对电缆的影响
    2.7 机械冲击试验结论
3 侧压力试验
    3.1 载荷的选取
        3.1.1 堆叠过程
        3.1.2 牵引机下
        3.1.3 电缆施工时经过转向导轮
    3.2 两种金属屏蔽试验数据的对比
4 结束语

(3)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高压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接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缆电路模型
    1.1 多级电容结构
    1.2 不同接地工况分析
    1.3 感应电压的影响
2 电缆线路悬浮电压分析
    2.1 单端接地系统分析
        2.1.1 铝护套是否接地
        2.1.2 石墨层是否接地
    2.2 交叉互联接地系统分析
        2.2.1 仅O1*O与O2*O同时断开
        2.2.2 两端接地线全部断开
3 案例实证
    3.1 案例1——站内联络电缆放电
    3.2 案例2——进出站电缆烧损
4 防范措施和建议
5 结语

(4)径向电流集中诱发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缓冲层烧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缓冲层烧蚀故障案例分析
2 110 k V电缆电流密度的研究
    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2.2 仿真结果分析
        2.2.1 电流密度随嵌入缓冲层深度的变化
        2.2.2 电流密度随缓冲层性能的变化
    2.3 模型试验与公式计算验证
        2.3.1 电流密度模型试验
        2.3.2 等效电阻与等效容抗公式计算
3 模拟烧蚀试验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5)1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合闸过电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缆线路与中间接头的仿真模型
    1.1 电缆接头的等效模型
    1.2 电缆线路的模型建立
2 中间接头的合闸过电压特性分析
    2.1 合闸相角对接头过电压的影响
    2.2 电缆长度对接头过电压的影响
    2.3 接头数量对接头过电压的影响
    2.4 合闸时接头过电压的频率特性
3 中间接头内部电场仿真
4 讨论
5 结论

(6)高压电缆系统典型缺陷建模与分类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电缆缓冲层缺陷
        1.2.2 交叉互联高压电缆接地系统缺陷
        1.2.3 高压电缆状态监测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主体结构
2 高压电缆数学物理模型
    2.1 高压电缆线路结构及功能
        2.1.1 高压电缆径向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1.2 高压电缆轴向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2 麦克斯韦方程简介
    2.3 高压电缆缓冲层电势电场计算模型
        2.3.1 波纹护套缓冲层空气间隙电势数值计算模型
        2.3.2 平滑护套缓冲层电路简化模型
    2.4 交叉互联高压电缆线路接地电流计算模型
        2.4.1 泄漏电流计算模型
        2.4.2 感应电流计算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单芯高压电缆缓冲层缺陷研究
    3.1 缓冲层材料对其电气性能的影响
    3.2 波纹护套几何结构对空气间隙电场的影响
        3.2.1 空气间隙电势电场分布
        3.2.2 波纹护套几何结构对空气间隙电场的影响
    3.3 局限性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交叉互联高压电缆接地系统缺陷研究
    4.1 交叉互联高压电缆接地电流影响因素
        4.1.1 小段长度对金属护层感应总电压的影响
        4.1.2 相间距离对金属护层感应总电压的影响
        4.1.3 负载电流对金属护层感应总电压的影响
    4.2 交叉互联高压电缆缺陷分类与接地电流计算模型
        4.2.1 护层回路开路缺陷
        4.2.2 护层回路间新增支路缺陷
        4.2.3 护层回路新增对地支路
    4.3 局限性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高压电缆线路典型缺陷智能识别
    5.1 高压电缆线路缺陷状态接地电流表征方法
    5.2 高压电缆接地系统缺陷分类模型
    5.3 接地电流样本实例构建
    5.4 高压电缆接地系统缺陷分类模型性能评估
    5.5 局限性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8)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概况
        1.2.1 国内外高压电力电缆的发展
        1.2.2 国内外电力电缆护层结构特性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110kV高压XLPE电缆材料特性参数测量
    2.1 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
        2.1.1 测量原理
        2.1.2 XLPE绝缘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2.1.3 半导电屏蔽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2.1.4 阻水带的相对介电常数
    2.2 导热系数的测量
        2.2.1 测量原理
        2.2.2 XLPE绝缘料的导热系数
        2.2.3 半导电屏蔽料的导热系数
        2.2.4 阻水带的导热系数
    2.3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2.3.1 测量原理
        2.3.2 XLPE绝缘料的热膨胀系数
        2.3.3 半导电屏蔽料的热膨胀系数
    2.4 弹性模量的测量
        2.4.1 测量原理
        2.4.2 XLPE绝缘料的弹性模量
        2.4.3 半导电屏蔽料的弹性模量
    2.5 电缆护层材料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及关联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计算及结构优化设计
    3.1 110 kV高压XLPE电缆电场、热场分布理论分析
        3.1.1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电场分布特性理论分析
        3.1.2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热场分布特性理论分析
    3.2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假设条件
        3.2.2 仿真计算模型
    3.3 110kV高压XLPE电缆仿真计算
        3.3.1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电场分布
        3.3.2 11O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热场分布
    3.4 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3.4.1 110kV 1×400电缆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3.4.2 110kV 1×1200电缆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产生的原理
2 电缆金属护套常用接地形式
3 接地电流异常原因分析
    3.1 原因分析
    3.2 处理方式
4 结语

(10)高压单芯XLPE电缆暂态热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单芯电缆暂态热路模型误差分析
    2.1 传统的电缆暂态热路模型
        2.1.1 简化的波纹铝护套电缆结构和参数
        2.1.2 传统暂态热路模型的构建
        2.1.3 暂态热路中各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
    2.2 模型误差分析
        2.2.1 绝缘层集中参数模型带来的误差
        2.2.2 包覆层分层独立建模带来的误差
    2.3 参数误差分析
    2.4 测量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缆绝缘层优化分层研究
    3.1 优化分层后的绝缘层暂态热路模型
    3.2 电缆暂态温升验证实验
        3.2.1 实验系统设置
        3.2.2 电缆载流温升实验测量
    3.3 对比验证及绝缘最佳分层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缆绝缘层热参数实验分析研究
    4.1 绝缘层热参数主要影响因数
    4.2 电缆绝缘层热参数测量
        4.2.1 测量设置和要求
        4.2.2 绝缘层热参数的获取方法
    4.3 实验测量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缆包覆层的暂态热路优化建模分析
    5.1 皱纹铝护套电缆包覆层实际结构
    5.2 优化包覆层暂态热路建模
        5.2.1 优化建模的结构基础
        5.2.2 优化建模的温度分布基础
        5.2.3 包覆层暂态热路优化模型
    5.3 包覆层优化暂态热路参数的获取
        5.3.1 试验要求
        5.3.2 包覆层热阻测量
        5.3.3 包覆层热容测量
    5.4 实验分析
        5.4.1 包覆层热参数测量实验
        5.4.2 验证实验与对比分析
        5.4.3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缆表面温度测量实验研究
    6.1 温度测量技术
        6.1.1 常见测温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6.1.2 试验研究常用的温度传感器
    6.2 热电偶表面温度测量影响因数分析
        6.2.1 热电偶工作原理
        6.2.2 接触热阻对热电偶表面测温的影响
    6.3 电缆表面温度测量优化方法及实验验证
        6.3.1 电缆表面温度测量优化布置
        6.3.2 表面温度测量对比分析
        6.3.3 表面温度测量误差对暂态热路计算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应用前景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保持电缆铝护套对地绝缘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金属屏蔽形式高压电力电缆的机械性能分析[J]. 于洪淼,张洪亮,闫志雨,严彦. 电线电缆, 2021(06)
  • [2]洪屏抽水蓄能电站500kV电缆C相本体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及处理[A]. 韩钊,周霖轩,陈明,黎平.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21, 2021
  • [3]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高压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接地系统研究[J]. 黄会贤,刘云龙,张午阳,黄华勇. 电工技术, 2021(16)
  • [4]径向电流集中诱发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缓冲层烧蚀研究[J]. 刘宏亮,刘若溪,赵西元,任志刚,陈平,李华春,高景晖. 绝缘材料, 2021(08)
  • [5]110 kV电缆中间接头的合闸过电压仿真研究[J]. 王华楠,王霞,余栋,舒子航,崔江静,仇炜. 高压电器, 2021(07)
  • [6]高压电缆系统典型缺陷建模与分类识别[D]. 李根.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7]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灼伤问题仿真及试验研究[A]. 严有祥,张玮玮,王蕾,杨智鹏,史志寒,徐子峻,罗汪彬. 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 2020
  • [8]110kV高压XLPE电缆护层结构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 云腾. 山东大学, 2020(12)
  • [9]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金属护套接地电流异常分析[J]. 张林,张祥华,李健,李晓龙,韦兴磊,张振昌,刘露.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10]高压单芯XLPE电缆暂态热路优化研究[D]. 韩卓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保持电缆铝护套与地绝缘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