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肥料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东北地区肥料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刘素云吉林省抚松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34500

摘要本文综合各处理产量结果,‘郑单958’以密度为96000株/hm2株,施肥量为N:450kg/hrn2、P2O5:270kg/hm2、K2O:135kg/hm2、有机肥:7200kg/hm2时,产量最高(12513.0kg/hm2)。

关键词肥料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而我国的东北地区又是玉米的主要种植地。近几年玉米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如何提高玉米单产成为科研和推广部门的重点。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但密度过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易造成群体冠层密闭,群体内叶片相互遮蔽,下部叶片截获光能减少,光合能力显著下降,并会过早衰亡,并不利于提高群体产量。解除高密度条件下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关系,主要依靠栽培措施,如株行距配置、肥水管理及化学手段,以化学手段应用较多。化学手段以生长调节剂为主,可改善群体结构。在生产中以乙烯利或乙烯利的复配剂为主,乙烯利可明显降低玉米株高,改变株型,使玉米适于密植,增加植株抗倒性圈,但对穗部发育有抑制,大田表现为减产。鉴于以上原因,进行肥料和密度研究,用手机数据来说明其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本试验于20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前茬为玉米,2009年秋季秸秆粉碎随深翻还田。播后苗前亩喷施300ml42%玉草必灭除草,采用机械划行,人工播种。

1.2供试品种。供试品种为“郑单958”。

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因素有4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有6个水平。具体如下:设主区肥料因子为A共4个水平,即A1:低肥(N:150kg/hm2、P2O5:90kg/hm2、K2O:45kg/hm2);A2:中肥(N:300kg/hm2、P2O5:180kg/hm2、K20:90kg/hm2);A3.高肥(N:450kg/hm2、P2O5:270kg/hm2,K20:135kg/hm2):A4:高肥加有机肥(N:450kg/hm2、P2O5:270kg/hm2、K2O:135kg/hm2、有机肥7200kg/hm2)。设副区密度因子为B共6个水平,即B1:1O800O株/hm2、B2:9600O株/hm2、B3:84000株/hm2、B4:72000株/hm2、B5:60000株/hm2、B6:48000株/hm2。共24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3.1m2(长6m、宽3.85m),每处理7行,宽窄行种植,宽行:0.7m、窄行0.4m,株距依密度而定。

1.4测定项目。叶面积指数(LAI):测定时期用sunst~all冠层分析系统测定。每小区收获后测定果穗长、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每小区收中间两行计产。

1.5数据处理。试验结果采用农博士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差异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肥料、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LAI是决定群体吸收光能效率的重要因素,又是光合性能中对产量形成影响最大,最为活跃而又最容易变动和控制的因素。表1为肥料、密度处理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处理LAI均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在不同肥料处理中,96000株/hm2和84000株/hm22个密度处理在抽雄期的LAI在所有密度水平中最大。密度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贯穿于整个生育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肥料、密度之间在抽雄期、灌浆前期和成熟期有显著差异,可见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表1肥料密度处理生育期页面积指数

处理

拔节期

抽雄期

灌浆前期

灌浆中期

成熟期

A1B1

1.07

4.40

3.77

1.63

1.20

A1B2

1.07

5.37

3.00

2.07

1.00

A1B3

1.13

4.83

3.10

1.83

1.13

A1B4

0.93

4.53

2.53

0.70

1.87

A1B5

0.97

4.13

2.13

1.57

1.37

A1B6

0.70

9.97

2.17

0.80

1.00

2.2肥料、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肥料、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和差异显著性,试验结果表明,肥料因素对穗长、产量有显著影响,在4个肥料处理中,高肥加有机肥处理除在穗行数排第二外,其余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指标在4个处理中都是最高值。密度对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及产量都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基本上都是随着密度的增高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在降低,48000株/hm2的处理各种指标都最高。肥料及密度对产量有互作效应。

2.3肥料、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2肥料间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性

处理

抽雄期

1.07

4.40

1.07

5.37

1.13

4.83

0.93

4.53

0.97

4.13

0.70

9.97

产量(kg/hm2)

F0.05

F0.01

肥料

高肥加有机肥

11562.8

a

A

中肥

11118.9

a

AB

高肥

b

BC

低肥

c

C

密度

96000株/hm

2

11880.4

a

A

84000株/hm2

11734.0

a

A

108000株/hm2

10956.6

b

B

72000株/hm2

10742.4

b

BC

60000株/hm2

10190.7

c

C

48000株/hm2

9430.2

d

D

表2为肥料间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性,从中可以看出:主处理肥料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高肥加有机肥产量最高、其次依次是中肥、高肥和低肥,其中高肥加有机肥较高肥、低肥极显著增产,中肥较高肥显著增产、较低肥极显著增产,高肥较低肥显著增产。副处理密度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96000株/hm2产量最高,其次是84000株/hm2、108000株/hm2、72000株/hm2、60000株/hm2、48000株/hm2,其中96000株/hm284000株/hm2较其他密度极显著增产,108000株/hm2、72000株/hm2较60000株/hm2显著增产、较48000株/hm2极显著增产,60000株/hm2较4800株/hm2极显著增产。

3.结论

玉米群体子粒产量的变化取决于遗传性、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三者的相互作用时。大量的研究资料一致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玉米的密度与产量都密切相关。群体的子粒产量开始时随密度的提高而迅速提高,以后渐缓,再继续增加密度则产量开始明显下降。密度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则破坏了群体与个体发育的平衡关系。植株过密造成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特别是中下部叶片受光不好,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干物质积累减少。由于过密造成个体营养面积缩小,个体间竞争激烈导致植株发育不良,子粒败育,百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秃尖变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此试验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提高了‘郑单958’的密度上限,进一步提高了增产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开健.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研究.玉米科学,2001.9.

【2】赵化春,韩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玉米科学,2001,9

标签:;  ;  ;  

东北地区肥料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