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张雪艳,田蕾,高艳明,李建设

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张雪艳,田蕾,高艳明,李建设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瘤菌,大豆还田,连作土壤,黄瓜

土壤化学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艳,田蕾,高艳明,李建设[1](2015)在《填闲大豆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连作黄瓜土壤为研究对象,夏季休闲期设定接种与非接种根瘤菌还田处理,主栽作物时期设定传统施肥、75%施肥、50%施肥裂区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填闲大豆显着增加不同土层pH,降低土壤可溶性盐浓度和速效氮质量分数,且接种优于非接种处理;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增加秋冬茬土壤pH,降低电导率效果显着;接种还田50%施肥处理黄瓜拉秧期显着增加速效钾质量分数;黄瓜结瓜初期接种还田75%、50%施肥以及非接种还田50%施肥显着增加速效氮质量分数。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显着高于其他土层,填闲非接种大豆增加显着,黄瓜初瓜期和拉秧期接种大豆还田下传统施肥显着增加0~20cm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总之,填闲大豆可有效降低夏季休闲期土壤电导率和表层速效氮累积,增加土壤pH,接种根瘤菌大豆还田75%、50%施肥可提供秋冬茬作物较高的速效氮养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代斌[2](2014)在《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化学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的全量养分、速效养分、pH值和电导率等是重要的土壤化学因子,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养分的有效性以及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以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核心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公里网格法布点,运用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pH值、电导率做了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化学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制作质量等级图,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毛竹经营、管理和土壤改良,进而推动该区生态竹林旅游业的快速而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同一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异程度相同,且两层的变异系数最大差值小于5%,说明变异程度不受土层深度增加的影响。除了pH值表现为弱变异外,其余化学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00%~100%之间,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从均值上看,除pH值和速效钾外,其余化学指标在0~20cm层的含量高于20~40cm层,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养分含量降低。从土壤酸碱度上看,上下两层pH值相当,均值分别为4.87、4.95,说明整个研究区的土壤呈酸性,且在0~40cm土层都很稳定。在分布类型上,除0~20、20~40cm层速效磷和20-40cm层碱解氮为对数正态分布外,其余全为正态分布。(2)通过半方差分析得出,同一化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空间相关程度相同,pH值的块基比大于25%,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余指标的块基比均小于25%,说明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这些性质的变化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变程上看,两土层的变程均大于采样距离,介于1062.32m-1952.56 m之间,表明采用公里网格法布点是合理的。从拟合模型上看,同一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相同。(3)通过空间分析得出,在同一土层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呈块状分布且地域性分布不明显,大致表现为西部较低,中部到东部整体较高,相对高值区出现在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有效磷在两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地域分布都不太明显,主要呈块状分布。pH值在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块状或条带状交错分布,具体表现为由西向东相对高值区带和相对低值区带交错分布。电导率在两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地域分布都不太明显,主要呈块状分布,0-20cm层分布较散乱。(4)研究区土壤化学肥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面积表现为叁等地>二等地>四等地>一等地>五等地。研究得出该区有1/2面积上的毛竹林具有较高生产力。研究区土壤化学肥力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呈块状分布,中部和东北部的土壤化学肥力等级较高,西部和东南部的土壤化学肥力等级较低,人为干扰或许是造成这些区域土壤肥力较差的直接原因。应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制定适宜的施肥和治理措施。如施用磷肥、钾肥,在旅游旺季疏导人流,在维护和新建工程时,制定合理施工措施。(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建峰,孙燕,邬华松,鱼欢,郑维全[3](2011)在《种植年限对胡椒园土壤化学肥力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探讨了不同种植年限胡椒园土壤化学肥力指标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推移,上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土壤有效锰含量明显下降,有效硼与下层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上升,部分养分含量有下降趋势,须通过强化土壤养分管理、改进施肥方式等措施,阻止老龄胡椒园部分养分继续下降。(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吴左娜[4](2010)在《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省肇东市宋站镇为代表的盐碱土壤进行试验,分别对土壤进行化肥(T1)、厩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有机肥(T4)、生物肥配施化肥(T5)的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物指标的影响,并对这几种生物指标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六种化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种培肥方式均可提高盐碱土壤化学肥力,其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化学指标含量提高效果最明显,其次是生物肥配施化肥的处理。2、化肥(T1)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厩肥(T2)、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肥可大幅提高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其中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施肥能使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显着增加,从放线菌数量各时期的平均值来看,各种施肥处理对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影响强弱表现为以下顺序:(T3,T5)>(T4,T2)>T1;化肥不能明显增加土壤中真菌数量,其余各处理都使土壤中真菌数量显着提高。T3对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影响最显着,其次是T5、T4和T2。3、化肥(T1)不能明显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厩肥(T2)能缓慢地促进脲酶活性,有机肥(T4)能在施肥初期对脲酶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后期表现不如生物肥配施化肥(T5)的处理,而有机-无机肥配施(T3)则在作物整个生长时期都对脲酶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施肥并不能大幅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比之下,化肥在施肥初期对其促进效果较明显,但随着作物的生长,T3、T5表现出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的促进作用。4、化肥(T1)在作物的营养生长期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T5可使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持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T2和T4使土壤微生物量碳一直保持着较显着的水平。而T3在作物生长前期使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提高达到显着水平,后期有所下降。T1使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幅度较小,T3极大幅度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T5使土壤微生物量氮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T2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使微生物量氮保持一定的高水平。5、土壤中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着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全氮、碱解氮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显着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全氮、速效钾呈显着相关。6、土壤中脲酶活性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7、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以及速效钾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呈显着正相;生物量N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含量呈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4-08)

孙启祥,张建锋,Franz,Makeschin[5](20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状与酶学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河叁角洲地区,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淤积,每年形成一定面积的陆地。新生陆地一般营养丰富,适宜耕作,常常被开垦为耕地。由于干旱,天然降雨少,土壤蒸发量大,导致深层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可溶性盐分离子随之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离子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发生土壤盐渍化。进行农业耕作20年后,土壤返盐严重,不再适宜继续耕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本研究选择了5种利用方式,分别测定了土壤溶液电导率、N、P、K、有机质含量等营养状况以及几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耕地(E)的土壤含盐量最低,营养水平最高,土壤酶活性也最高。草地(G)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比较高。灌木林地(S)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却比较低,属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与盐碱荒地(U)相比,它的含盐量降低不少,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有所改善,说明通过栽植耐盐树木,提高植被覆盖率来改良盐碱荒地是可行的。林地(F和M F)的土壤含盐量比较低,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比较高。另外,刺槐与紫穗槐混交林的效果很好,一方面它们都有一定的耐盐性,另一方面都是固氮植物,能够自我积累营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Л.К.Садовниква,杨金简[6](1988)在《土壤化学监测中土壤被重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的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圈的人为污染,是自然生态体系退化的原因。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土壤被重金属和其他化学元素污染的监测,还没有通用的极限容许浓度,也没有随饲料和食物进入动物和人体的土壤重金属和其他化学元素含量的极限标准,更设有金属在植物中积累高于极限容许浓度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标准。所有这些都给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监测和实际应用带来困难。国立莫斯科大学土壤系进行了多年研究,拟定了检查土壤状况的方法及自然土壤和(本文来源于《土壤学进展》期刊1988年05期)

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的全量养分、速效养分、pH值和电导率等是重要的土壤化学因子,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养分的有效性以及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以四川宜宾蜀南竹海核心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公里网格法布点,运用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pH值、电导率做了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化学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制作质量等级图,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毛竹经营、管理和土壤改良,进而推动该区生态竹林旅游业的快速而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同一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异程度相同,且两层的变异系数最大差值小于5%,说明变异程度不受土层深度增加的影响。除了pH值表现为弱变异外,其余化学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100%~100%之间,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从均值上看,除pH值和速效钾外,其余化学指标在0~20cm层的含量高于20~40cm层,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养分含量降低。从土壤酸碱度上看,上下两层pH值相当,均值分别为4.87、4.95,说明整个研究区的土壤呈酸性,且在0~40cm土层都很稳定。在分布类型上,除0~20、20~40cm层速效磷和20-40cm层碱解氮为对数正态分布外,其余全为正态分布。(2)通过半方差分析得出,同一化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空间相关程度相同,pH值的块基比大于25%,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余指标的块基比均小于25%,说明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这些性质的变化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变程上看,两土层的变程均大于采样距离,介于1062.32m-1952.56 m之间,表明采用公里网格法布点是合理的。从拟合模型上看,同一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相同。(3)通过空间分析得出,在同一土层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呈块状分布且地域性分布不明显,大致表现为西部较低,中部到东部整体较高,相对高值区出现在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有效磷在两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地域分布都不太明显,主要呈块状分布。pH值在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块状或条带状交错分布,具体表现为由西向东相对高值区带和相对低值区带交错分布。电导率在两土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地域分布都不太明显,主要呈块状分布,0-20cm层分布较散乱。(4)研究区土壤化学肥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面积表现为叁等地>二等地>四等地>一等地>五等地。研究得出该区有1/2面积上的毛竹林具有较高生产力。研究区土壤化学肥力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呈块状分布,中部和东北部的土壤化学肥力等级较高,西部和东南部的土壤化学肥力等级较低,人为干扰或许是造成这些区域土壤肥力较差的直接原因。应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制定适宜的施肥和治理措施。如施用磷肥、钾肥,在旅游旺季疏导人流,在维护和新建工程时,制定合理施工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艳,田蕾,高艳明,李建设.填闲大豆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5

[2].代斌.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化学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4

[3].杨建峰,孙燕,邬华松,鱼欢,郑维全.种植年限对胡椒园土壤化学肥力指标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1

[4].吴左娜.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

[5].孙启祥,张建锋,Franz,Makeschin.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状与酶学指标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

[6].Л.К.Садовниква,杨金简.土壤化学监测中土壤被重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的指标[J].土壤学进展.1988

标签:;  ;  ;  ;  

土壤化学指标论文-张雪艳,田蕾,高艳明,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