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市场效应论文-祁飞

母市场效应论文-祁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母市场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母市场效应”,区域不平衡,比较优势,集聚

母市场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祁飞[1](2015)在《区域不平衡的内生性——基于“母市场效应”文献述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母市场效应"直接导致了厂商在空间上的集聚,而这一集聚又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结构和部门内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此二者共同导致了区域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区域不平衡发展。贸易成本、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重要变量影响到了"母市场效应"的强度,从而决定了区域不平衡的程度。运用"母市场效应"理论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区域政策等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宣烨,徐圆,宣思源[2](2015)在《内需驱动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基于“母市场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靠国内市场推动服务业发展进而塑造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实现经济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论证服务业的"母市场效应",探讨内需驱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形成机制,并利用我国1997-2012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化产品特征的服务业同样存在"母市场效应",伴随贸易成本下降该效应更加明显;母国需求扩张通过引致成本降低、创新差异化产品驱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实证检验表明,短期内内需驱动效应体现为显着增加服务出口的技术含量,长期则表现为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受内需驱动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5年03期)

陈爱玮,曹丹,周林[3](2012)在《中国制造业母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母市场效应是指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产品市场规模最大的地方建厂生产,需求大国将最终成为该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与GDP等的截面数据,对中国的塑料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钢铁制品、机电和音像设备、车辆及其零附件六个行业进行了母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这六个行业都存在着明显的母市场效应,不同的行业间母市场效应存在着强弱差别。从行业看,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母市场效应较强,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母市场效应较弱。(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2年31期)

祁飞,李慧中[4](2012)在《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过往低价竞争的畸形出口遇到了阻碍,因而应扩大内需,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应是内外并举的,内需拉动增长和出口拉动增长并不矛盾,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并未过时,中国的就业等压力也不允许出口大幅被替代,我们要的是在内需的扩大中寻找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新优势,同时优化出口结构,而不是排挤或替代出口。本文利用"母市场效应"理论,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证明了扩大内需政策会导致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2年10期)

卢仁祥[5](2012)在《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基于母市场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母市场效应是指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迎合本国需求的产品,需求大国将最终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从分析历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入手,依据母市场效应的理论框架,探讨了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金融危机期间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确实能促进出口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2年06期)

李慧中,祁飞[6](2012)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母市场效应”——基于ISIC面板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2~2008年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贸易ISIC(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两位数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木制品业、纸制品和印刷品制造业、化学产品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杂项制品及废弃资源回收业这8个行业存在显着的"母市场效应",而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造业、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橡胶和塑料、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则不存在"母市场效应",其中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橡胶和塑料这两个行业甚至呈现微弱的"逆母市场效应"。检验结果对中国扩大内需同时带来新的出口优势的部门提供了政策支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邓光娅[7](2011)在《中国对外贸易内生比较利益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母市场效应”再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可持续性,作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国,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替代,一味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必须创造出具有内生性的比较利益优势。本文经过再推导引力模型建立了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分解式,分解出基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内生比较利益优势和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外生比较利益优势。用中国和26个OECD国家2005-2009年SITC项下ITEM7的数据做了实证检验,论证了中国对外贸易存在两种比较利益优势,提出扩大内需有利于培育内生比较利益优势、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祁飞[8](2011)在《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出口的拉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出口拉动型增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在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将经济增长方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时,中国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否已经过时?中国的出口给经济带来的贡献是否真可以在不长的时期内由内需来填补?内需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从量上和结构上将造成何种影响?在出口面临困境,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必然趋势时,中国制造业出口优势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贸易理论特别是“母市场效应”理论,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内需和出口关系的探讨,来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新贸易理论的一部分,“母市场效应”是指双边贸易中,在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下,需求大国将成为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母市场效应”理论建立了行业内需和出口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市场规模对贸易模式的决定作用,这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补充。本文首先对中国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与一直以来的出口拉动增长政策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国制造业出口面临的问题,提出扩大内需对制造业出口及其结构会造成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并引入“母市场效应”理论来分析内需与出口的关系,从而寻找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新优势。然后对“母市场效应”在理论上的存在性及其强度进行考察,探讨“母市场效应”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母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路径作一介绍;然后集中探讨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既考察制造业总体,又具体到制造业各子部门;最后作结论并提出和扩大内需政策相配套的一些政策。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中国过往低价竞争的的畸形出口遇到了阻碍,中国应扩大内需,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应是内外并举的,内需拉动增长和出口拉动增长并不矛盾,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并未过时,中国的就业等压力也不允许出口大幅被替代,我们要的是在内需的扩大中寻找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新优势,同时优化出口结构,而不是排挤或替代出口。鼓励一定结构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会促进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同时会为中国制造业出口寻求到“母市场效应”这一新的比较优势。“母市场效应”在非常一般的情形下会存在,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是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存在运输成本,且是双边贸易情形。“母市场效应”的强度受到国家间贸易障碍和行业特征的影响,贸易障碍的降低会导致更强的“母市场效应”,同时在比较静态的意义上,行业在具有更大的相对市场、更高的运输成本、更高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更高的规模经济程度时会呈现更强的“母市场效应”。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存在显着的“母市场效应”,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由“母市场效应”和比较优势效应共同决定,在比较优势日减的今后,中国要重视“母市场效应”的新优势。中国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由于行业特征的差异,在“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及强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中国制造业HS两位数产品的经验研究,我们发现,钢铁、无机化学、车辆等产品呈现较强的“母市场效应”,而纺织品、精密仪器等产品则呈现较弱的“母市场效应”,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通过放松双边贸易中两国代表性消费者在某产品上具有相同支出份额这一假定所做的经验研究显示纸制品和印刷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木制品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化学产品制造业、杂项制品及废弃资源回收业这8个行业存在显着的“母市场效应”,这8个部门的内需和出口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橡胶和塑料、纺织、服装和皮革、食品、饮料和烟草、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这四个行业没有“母市场效应”,其中食品、饮料和烟草、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这两个行业甚至呈现显着的逆“母市场效应”。同时应转变出口增长模式,实行制造业出口价格扩张,加快制造业资本积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充分发挥“母市场效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3-20)

祁飞,李慧中[9](2011)在《“母市场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面板数据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模型的建构证明了"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文章采用Bergstrand(1989)的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中出口额较大、出口国较多的HS码共28章产品。通过对各章产品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除了陶瓷品外,其余27章产品均存在显着的"母市场效应"。其中钢铁、无机化学和车辆等产品呈现较强的"母市场效应",而纺织品、精密仪器等产品则呈现较弱的"母市场效应"。28章产品中除了陶瓷外其余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绝大部分产品对伙伴国来说为奢侈品。距离、是否接壤和是否有共同语言等变量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影响并不太显着,对各章产品影响方向也不一致。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李慧中,祁飞[10](2011)在《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的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模型的建构从理论上证明了"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同时提出一个融合"母市场效应"和比较优势效应的检验模型,做了中国与其他31个国家2004—2008年制造业对欧盟出口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存在显着的"母市场效应",但是比较优势效应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强于"母市场效应"。在假定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不存在的情况下,"母市场效应"会更加强烈。(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母市场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靠国内市场推动服务业发展进而塑造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实现经济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论证服务业的"母市场效应",探讨内需驱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形成机制,并利用我国1997-2012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化产品特征的服务业同样存在"母市场效应",伴随贸易成本下降该效应更加明显;母国需求扩张通过引致成本降低、创新差异化产品驱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实证检验表明,短期内内需驱动效应体现为显着增加服务出口的技术含量,长期则表现为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受内需驱动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市场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祁飞.区域不平衡的内生性——基于“母市场效应”文献述评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5

[2].宣烨,徐圆,宣思源.内需驱动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基于“母市场效应”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5

[3].陈爱玮,曹丹,周林.中国制造业母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

[4].祁飞,李慧中.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

[5].卢仁祥.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基于母市场效应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2

[6].李慧中,祁飞.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母市场效应”——基于ISIC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

[7].邓光娅.中国对外贸易内生比较利益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母市场效应”再推导[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8].祁飞.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D].复旦大学.2011

[9].祁飞,李慧中.“母市场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

[10].李慧中,祁飞.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的经验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  

母市场效应论文-祁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