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张希琛

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张希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界文学,全球化,“一带一路”,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希琛[1](2018)在《从“全球化”到“一带一路”:中国视角下的世界文学格局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研究领域仅仅将"世界文学"视作一个美好、虚幻的文学乌托邦。然而,随着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不断密切各国交流,"世界文学"理念再一次被文学领域频频提及;到了2013年,中国提出了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的旗帜性倡议——"一带一路",其平等、包容之精神内核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学"新体系的逐步形成。本文以"世界文学"为出发点,聚焦于"全球化"兴起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两个重要节点,探讨在这两段进程中,以中国文学作者及研究者为代表的中国视角下,世界文学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中国文学将以怎样的身份参与到这一变化之中。(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佳[2](2016)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至20世纪中,随着各国文学不断走向国际化,世界文学也日益形成了新格局。要想把握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文学演化的脉搏。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其随着文化移动而发生着微妙的转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08期)

孟智慧[3](2004)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作为世界性的大事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作家不断地去表现、挖掘和提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国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批评界对其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只仅仅侧重于对战时抗日战争文学的研究,而没有把它作为大的整体独立地放在整个文学史中进行综合地观照与全面系统地评述,更少在世界文学过程的范围内对其进行类型学的比较研究。 本文所选取的角度就是将中国抗日战争文学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总体格局中,在一个大的参照系中,以小说体裁为例,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来论述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整体的关系,探讨它们在主题内涵和寓意构造上的异同,并分析现象生成的原因。在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中进行探讨,有助于摆脱就战争文学谈战争文学的自我封闭,有助于消除中国抗日战争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某种隔膜感,也可能有利于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文学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清醒的把握。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编主要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格局中从战时的融入状态转向战后的疏离状态。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在主题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文学具有共时性的特征,都是在国家民族的话语下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战后,它们却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五十年代起,西方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就开始把“人”作为价值尺度,从人道、人情、人性来审视战争。而战后叁十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则依旧在原来的道路上行走,主要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描绘英雄们传奇般的斗争故事,来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下编则对出现这种疏离状态的原因进行探讨,从战争文化传统、政治文化语境、作家文化心态等方面来寻找战后中西反法西斯战争小说存在差异的缘由。(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栾栋[4](2002)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叁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02年04期)

王宁[5](2001)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比较文学的接受—影响之角度,试图将20世纪中国文学置于一个广阔的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之下来考察。作者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由此,作者从接受美学和新历史主义等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汲取灵感,并借鉴西方汉学界的一些成功的研究成果,在对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的反思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构想,即中国现代文学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当代文学则始于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作者看来,这种划分既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也可与世界文学史的断代相契合。(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01年06期)

朱志荣[6](1998)在《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域间的差异在日渐缩小。所谓“地球村”,正是这种差异缩小的形象概括。于是有人提出世界文学一体化的观点。这种提法当然有某种合理因素,例如世界性的沟通,使得由地域封闭带来的某些特点被扬弃。但是,从根本上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理想是不现实的(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1998年02期)

王列生[7](1998)在《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单向牵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向牵引模式”是文学移动的一种文化范式,作为逻辑界面的学理设定,它到底发生在历史梯级的何种空间位置与时间位置,在范式研究的本身并不需要给予穷尽性的逐一解答,其基本任务应该限定在澄明这一范式的存在结构,并对其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给予必要的分析和阐释。就文明历史的整个“抛入状态”而言,一种模式的存在必然不是孤立和可以彻底“悬分”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分析”,因为某种被关注的纯粹性问题之外的实际生存,可以在操作中给予暂时性的悬置,从而使问题绑缚在设定的系统内(此在的本文),并被清理出它存在的脉络。由这个理解基点出发,我把单向牵引模式限定在:(1)承认“中心”位置的存在合理性,并意味着“中心”的文化辐射力,实际已经抵达特定的“边缘”位置,并且“边缘”的文化接受乃既定的文化事实。(2)强调“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的民族文学之间,共时性存在中蕴含着历时性的“传统”建构意义。(3)勾勒线性结构关系的“文化形貌”(Cultural Confiquation),取文化发生的“布局”(arrangment)和“体系”(system)两层内涵,从而显性化地显示出一种范式描述原则,而非价值学意义上对沙文主义的容忍和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1998年01期)

王列生[8](1997)在《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双向互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互动模式"乃是世界文学格局中文化移动的另外一种范式。设定这一范式的现实理由,在于任何两种民族文化之间,其联接并不一定处于线性结构的背景之中,即它们事实上并不构成"中心—→边缘"关系,而是"存在A≒存在B"的平行关系。两种平行文化以及与之相应的平行文学,在世界格局中发生"文化互化"(Trans culturation),~①彼此在互补利益方面寻找交流、交(本文来源于《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期刊1997-12-01)

王如青[9](1995)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827年,歌德在评论剐作《塔索》的法国改编本时指出:“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其中替我们德国人保留着一个光荣的角色。”歌德开拓了视野,他要求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所以,他又说过,“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时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在此20年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更深刻、更科学的角度再次论述了这个命题:“资产阶级,由于(本文来源于《叁峡学刊》期刊1995年04期)

关福堃[10](1995)在《20世纪世界文学的历史格局与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世界文学思潮、流派和创作倾向荣然纷呈,变动不居。但从它的基本格局和历史走向来看:东、西方文学的相互认同和差异,促进了世界文学一体化的进程;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并行与交融,实际是由实证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相互冲突所致;文学与哲学心理学的趋同与结合及其神话倾向,将孕育着新的文学突破。(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6期)

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9至20世纪中,随着各国文学不断走向国际化,世界文学也日益形成了新格局。要想把握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文学演化的脉搏。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其随着文化移动而发生着微妙的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希琛.从“全球化”到“一带一路”:中国视角下的世界文学格局新变化[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

[2].刘佳.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6

[3].孟智慧.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小说[D].西南师范大学.2004

[4].栾栋.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2

[5].王宁.世界文学格局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J].文艺研究.2001

[6].朱志荣.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J].江淮论坛.1998

[7].王列生.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单向牵引模式[J].社会科学战线.1998

[8].王列生.论世界文学格局的双向互动模式[C].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总第二十二辑).1997

[9].王如青.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新时期文学[J].叁峡学刊.1995

[10].关福堃.20世纪世界文学的历史格局与走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标签:;  ;  ;  ;  

世界文学格局论文-张希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