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演化论文-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

景观生态演化论文-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生态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黔西北,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景观生态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1](2019)在《黔西北高原湿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西北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黔西北高原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中河流、水库坑塘和滩地等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较为严重,而水田、湖泊等湿地景观类型在受到人类活动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3)除滩地景观类型外,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NP和PD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田景观类型的LPI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LPI则是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来看,河流景观类型变化最为严重.(4)研究区在近20年内湿地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不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95-201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总体呈下降趋势,SHDI和SHEI均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任金铜,瞿倩,周丽梅,欧阳力剑,冯图[2](2019)在《六冲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位于贵州六冲河流域的夹岩水利枢纽区域近20 a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2)20a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形状复杂性在缓慢下降;(3)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水域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但研究区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3](2019)在《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而构建湖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95—2005年以年均2.4%的速率缩减了28.95 km~2,2005—2015年以年均1.8%的速率缩减了17.47 km~2。(2)研究期湖泊系统的斑块密度、分维数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这表明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破碎化程度在不断降低,湖泊形状趋于简化;而连接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湖泊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加强,空间结构趋于紧凑集中。(3)武汉城市湖泊系统总体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而次级湖泊水系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同的演化特征。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展、湖泊由农业生产对象转化为可利用发展用地、房地产事业成为支柱产业是湖泊系统遭填占最主要的动力,直接危害了其景观生态安全,而市民环境意识提高引发湖泊保护倡议和实践,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产生着积极影响。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武汉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木易,何翔[4](2016)在《近20年来巢湖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与时空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5、2005、2013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DEM,应用GIS方法开展巢湖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网格化定量评估.研究表明:(1)近20年来,巢湖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明显,表现为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农地、林地与水体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均呈上升趋势.(2)生态风险时序分析表明,19952013年,巢湖流域低、较低和中等级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在逐渐缩小,而较高和高等级生态风险区域范围在不断蔓延.近20年来,巢湖流域生态风险主要由低级向高级转化,面积达6025 km2,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面积的2.30倍.(3)生态风险时空演化机制分析表明,巢湖流域生态风险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西南和东南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近20年来,巢湖流域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受到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影响,高强度土地利用模式及县域经济活力的释放迭加于本身脆弱的流域生态条件,对景观生态系统造成的强烈干扰促进流域生态风险整体有恶化趋势,需重点加强中级以上生态风险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因此,生态风险演化趋势体现了该流域自然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生态系统干扰的压力响应.(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杨青生,乔纪纲,艾彬[5](2013)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以东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建立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东莞市为例,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发展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988、1997和2005年东莞市的平均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97、0.436和0.395,区域总体生态安全从中高安全状态逐步降低到中低安全状态;生态中低安全的区域空间上从"市中心—镇中心"沿"市中心—镇中心—道路"不断扩张。采用以像元为中心的公里网格滑动模板的指标作为像元的评价指标,可以有效解决景观结构指数等指标的计算,在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时边界过度很平滑,景观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吴希[6](2008)在《大布苏地区土地资源景观生态演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景观生态演化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布苏狼牙坝自然保护区以其特有的狼牙坝泥林景观、晚更新古生物化石产地、大布苏湿地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而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保护价值。然而气候干燥,土地盐碱化,再加上人类对该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的开发利用,导致土壤盐碱化、沙化、贫瘠化加重,土地资源质量下降,产出功能降低,脆弱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论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大布苏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数据及地理辅助数据的处理分析,进行综合分类,提取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布苏地区叁个时相(1975年、1996年、2001年)的区域景观类型,从数量变化、空间变化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演化情况。再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为模拟初期图,选取了11种内在和外在驱动因子和叁种情景下的土地需求量,利用CLUE-S模型模拟大布苏地区从2001年到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再根据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景观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25)

刘存丽,陆铭峰[7](2006)在《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南京市域1988年、1995年和2003年3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南京市市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景观格局1988~2003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旱地明显减少,城镇、农村居民点、工矿等用地面积显着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空间破碎度增加,斑块的自相似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赵旭阳,许凤莲,李朝阳,高占国[8](2004)在《滹沱河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滹沱河岗黄段及其支流湿地属于内陆湿地,滹沱河干支流、水库、河漫滩等分别属于永久性河流、湖泊以及人工蓄水区及池塘、农用泛洪湿地等内陆湿地。其形成受到地形、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人类活动改变水循环路径,湿地景观发生变化;湿地演化受人为影响,正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保护湿地景观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李春雁,殷效彩,李悦[9](2000)在《青岛地区景观生态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卫星遥感调查、地面调查与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重点研究不同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探讨景观结构和功能变化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青岛市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过程中居于次要地位;景观演化的基本格局是城市要素迅速膨胀,农业和自然要素则不断减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设计,在青岛市景观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青岛市景观生态保护的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曾辉,郭庆华,刘静艳[10](1997)在《东莞市景观生态演化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时相遥感手段,对东莞市的景观演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不同景观要素从1986~1994年的变化情况,探讨景观结构和功能变化与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东莞市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过程中,居于次要地位;景观演化的基本格局是城市要素迅速膨胀,农业和自然要素则不断减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设计,在东莞市景观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初步探讨了东莞市景观生态保护的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1997年05期)

景观生态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位于贵州六冲河流域的夹岩水利枢纽区域近20 a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2)20a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林地和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形状复杂性在缓慢下降;(3)研究区内耕地、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水域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但研究区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生态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黔西北高原湿地景观生态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任金铜,瞿倩,周丽梅,欧阳力剑,冯图.六冲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演化分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

[3].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J].生态学报.2019

[4].黄木易,何翔.近20年来巢湖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与时空演化机制[J].湖泊科学.2016

[5].杨青生,乔纪纲,艾彬.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以东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

[6].吴希.大布苏地区土地资源景观生态演化模拟[D].吉林大学.2008

[7].刘存丽,陆铭峰.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

[8].赵旭阳,许凤莲,李朝阳,高占国.滹沱河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演化分析[C].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2004

[9].李春雁,殷效彩,李悦.青岛地区景观生态演化特征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0].曾辉,郭庆华,刘静艳.东莞市景观生态演化特征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97

标签:;  ;  ;  ;  

景观生态演化论文-任金铜,陈凡美,陈群利,冯图,王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