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王琳,张灿影,于维樱,冯志纲,张晓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王琳,张灿影,于维樱,冯志纲,张晓琨

导读:本文包含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战略,态势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张灿影,于维樱,冯志纲,张晓琨[1](2019)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战略部署与研究热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影响着全球气候,被认为与众多全球灾害性天气事件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ENSO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全球海洋事务的影响,本文对WCRP、GOOS和TPOS 2020等与ENSO研究相关的国际研究计划和各国家地区的ENSO研究战略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ENSO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以便为我国ENSO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9年01期)

王远泽[2](2018)在《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指数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气候变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具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征,而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显着的影响。前人开发出了不同的ENSO指数来研究和预测ENSO变化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ENSO事件的物理机制存在不同,因此目前对ENSO事件的诊断、预测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数标准。所以ENSO指数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大数据的搜集和归纳以及一个合理的科学方法的提出。(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8年23期)

段晚锁,封凡,侯美夷[3](2018)在《粒子滤波同化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目标观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粒子滤波—目标观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能够克服该局限性的新目标观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可预报性研究,揭示了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目标观测敏感区。通过同化该敏感区的目标观测,显着减小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不确定性,验证了新方法揭示的目标观测敏感区在改进厄尔尼诺预报技巧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韩祥临,汪维刚,林万涛,莫嘉琪[4](2018)在《一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耦合时滞振子动力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大气物理动力系统.利用对时滞函数幂级数展开和微分方程解析理论,得到了海-气振子系统的幂级数解,并通过弱阻尼和强阻尼两个典型的例子叙述了相应解在对应的相平面上的轨线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出了海-气振子的后效情况.(本文来源于《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期刊2018年01期)

侯建华,代滇,龚美玲,金晶,陆建兵[5](2018)在《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事件对皖西地区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60多年皖西地区6个站点的月降水量等资料,研究ENSO事件对皖西地区四季、各月降水的影响以及对事件当年和次年的降水的影响,分析皖西地区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皖西地区降水量的影响随季节、月份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春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变化为50.4%,而在秋冬季,降水量较常年的变化为-42%。ENSO事件对次年降水也有影响,春季开始的ENSO事件次年年均降雨量减少了23.8%,夏秋季开始的ENSO事件次年春夏季降水量增加了71.1%,而秋冬季减少了30.3%。在ENSO事件当年或次年,皖西地区出现旱涝灾害的可能性约为75%。(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王梦阳[6](2017)在《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北太平洋热带外信号会对热带海气系统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产生影响,可作为帮助提高ENSO预报的重要因素。副热带东北太平洋(主要指180至90W,10N至30N范围内的区域)作为连接赤道中东太平洋与热带外北太平洋的关键海区,在热带外信号向热带传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基于1948年至2016年间的ERSST v4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 Reanalysis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回归分析、超前滞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对海气系统以及ENSO现象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与赤道中太平洋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北半球春季前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暖事件与随后的ENSO暖事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2)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暖信号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结构,由副热带延伸至赤道中太平洋。(3)控制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冬季的海面向上潜热通量负异常逐渐加热下方海洋,在春季形成海表面温度异常。海表面风速通过影响其下方海气界面的蒸发过程调制潜热通量,进而影响海表面温度。(4)热带外大气系统的年际波动北太平洋涛动(NPO)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产生有紧密的联系,NPO南低北高的相位对应了东北信风的减弱和相应的海面向上潜热通量负异常。同时,NPO也与海表面温度信号的空间结构有一定关联。(5)热力学海气耦合过程(风-蒸发-SST反馈机制)在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向赤道传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表面温度异常引起了其上方的海表面气压异常,变化的气压梯度力导致海表面风场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潜热通量场,最终使海表面温度信号向西南方向传递。本文使用CAM3-GRGO海气耦合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数值实验,以验证诊断分析中的结论。在SSTA实验中的特定时刻,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施加海表面温度异常信号,后令模式继续自由演变。SSTA实验与控制实验之差,即可用来表征模式海气系统对异常信号的响应,合成的一整套SSTA实验与控制实验之差,即可用来表征海气系统响应的一般形式。实验结果证实,出现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信号,的确会对海表面气压场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风场与潜热通量场,而变化后的潜热通量场重新作用于海表面温度,最终导致异常信号向西南方向传递。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以及信号空间结构形成上发挥作用的正是热力学海气耦合过程,即风-蒸发-海温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12-01)

姚志雄[7](2017)在《不同大气模块及水平分辨率对模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分别是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气候模态。对两个模态的模拟是气候模式发展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特别地,评估物理模块的改进以及分辨率的提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进ENSO和IOD的模拟效果会为气候模式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本文利用当今主流的气候模式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version 1.2.0),并结合观测与再分析资料,从空间特征、周期、位相锁定和强度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大气模块和水平分辨率对ENSO和IOD的模拟效果。此外,我们也从动力的角度探讨了模式间模拟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大气模块和水平分辨率对ENSO的模拟具有显着影响。CAM5使得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周期变长,而且CAM5能增大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温跃层深度异常的变化幅值。所有耦合试验都能准确模拟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位相锁定,但是大气模块为CAM4(CPL4)试验模拟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位相锁定不是很理想。CAM5和低分辨率使得厄尔尼诺强度变大。耦合试验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时SSTA的发展,但是对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模拟较差。耦合试验对纬向平流项的模拟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温度异常的纬向梯度导致的温度变化项直接影响了模式对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模拟效果。模式模拟拉尼娜事件时,CPL4试验的降水负异常强度比CPL5的要大。高分辨率有利于模式对拉尼娜事件温跃层深度异常变化的模拟。高分辨率使得周期变短;CPL5(1°)的周期与观测最接近。低分辨率和CAM5大气模块能使拉尼娜强度变大。方程余项在对CPL5试验中SSTA的发展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海洋模式(POP2)能够很好地模拟出IOD的不同特征。高分辨率的耦合试验对IOD周期和强度模拟比低分辨率的更准确。CPL5的耦合试验在热带印度洋气候态SST和位相锁定方面模拟得比CPL4试验要好,但是前者比后者模拟的风场异常更强,IOD周期更长。在所有的耦合试验中,IOD的强度都比观测强度要大,这主要归因于风—温跃层深度反馈和温跃层深度—次表层温度反馈。CAM5有利于赤道东印度洋夏季降水的模拟,而CAM4则能减小在赤道西印度洋的模拟偏差。高分辨率反而会引起不合实际的强经向风。耦合试验能够很好地模拟出IOD—ENSO间的关系,而且CAM5相比CAM4的模拟效果更好。但是,IOD—印度洋夏季风和ENSO—印度洋夏季风之间的遥相关关系却模拟得不好。4个CESM不同设置的耦合试验对ENSO事件和IOD的模拟存在相似性,耦合试验模拟的ENSO和IOD强度几乎都比观测的要大,低分辨率试验得到的强度比高分辨率的大,CPL5试验比CPL4的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晓静,陈绚青,严静,曹毅[8](2016)在《具广义非线性阻尼项的11年周期太阳循环强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的周期解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一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的周期解问题.首先建立一类具广义非线性阻尼项的11年周期太阳循环强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其次得到对应无阻尼系统的精确解,以及得到对应自治系统的周期解不存在性结果;再次运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得到该模型的周期解存在性结果,推广了已有的结果;最后举例证明本文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期刊2016年03期)

王闪闪[9](2015)在《黑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的相互联系及对气候影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是太平洋叁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叁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有着重要影响,是气候预测的关键因子。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黑潮的海温和净热通量的变化特征,探究其与PDO和ENSO的关系、对大气环流及周边气候的影响;并从PDO的角度解释目前关注度较高的北美和东亚半干旱地区干湿变化趋势相反的原因,并给出了在不同的PDO年代际背景下,ENSO对全球干湿变化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定义了一个黑潮温度指数KI,该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吐噶喇海峡以东的下游黑潮变化特征,易于与气候变化建立联系。结果表明,KI具有多重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它在1975年前后经历了由冷位相向暖位相的气候跃变,即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周期约为20年;KI具有准3年和准7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准3年振荡在20世纪70-80年代最为剧烈,准7年振荡主要发生在1965年之前;此外它还具有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KI与PDO和ENSO有较强的滞后相关,黑潮海温在PDO出现异常后的2个月开始响应其变化,在ENSO发生变化后4个月响应其变化。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海温异常变暖,导致哈德莱环流的增强,致使阿留申低压加深(PDO出现暖相位),加深的阿留申低压中心西侧的风应力随之增强,从而驱动大量冷水从极地到中纬度输送,致使黑潮延伸区及北太平洋中部海温降低(海温异常分布出现“马蹄铁”分布,即PDO型);此外加深的阿留申低压中心南侧的风应力的增强也会影响黑潮延伸区的强度及范围;反过来黑潮海温的变化又会对上述过程进行调制,通过阿留申低压、大气环流、遥相关等影响PDO和ENSO。即从厄尔尼诺发生到PDO表现为暖相位到黑潮延伸区海表温度降低有一个响应过程,因此,ENSO指数及PDO指数可作为下游黑潮温度变异的前兆因子,这对预测黑潮温度变化及周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用北太平洋地区净热通量Qnet的第一模态定义了一个更为直接表征海气相互作用强度的指数,能较好地刻画黑潮地区Qnet的强度变化。从1984年至2009年冬季黑潮Qnet呈显着的增强趋势,每年以2.6 W/m2的速度增长;冬季黑潮Qnet不仅具有准5年的年际变化特征,还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中期,Qnet强度较弱,到90年代中期,其强度开始逐渐增强,出现正异常。研究发现,冬季黑潮Qnet异常高时,能激发下游的阿留申低压加深、上游的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从而导致东亚冬季风(EAWM)增强,干冷强劲西北风使得中国北方出现冷冬;当冬季黑潮Qnet异常低时,减弱的EAWM配合上南海地区异常的反气旋,导致大量的暖湿气流被输送到中国南方地区,造成该地区降水增多。此外,前冬异常的Qnet会持续到次年春天,但是强度相对变弱,进而对中国中、东部的气候产生影响。譬如,当前冬黑潮Qnet相对较低时,次年春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会偏冷、降水会偏多,这对提高中国春季的气候预报水平有重要意义。(3)探究了PDO对其上游东亚和下游北美半干旱地区干湿变化趋势相反的影响,结果表明,PDO指数与东亚半干旱地区降水有显着的负相关,而与北美半干旱地区的降水有显着的正相关。PDO暖位相时,阿留申低压加深,尤其在冬季,一方面其中心南侧西风增强,利于水汽向北美西部的半干旱地区输送,另一方面其东侧出现异常东南风,阻挡了高纬度的干冷空气南下,造成北美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增多和湿润化;东亚大陆存在一个异常高压中心,尤其在夏、秋季节,中心东侧的异常北风导致夏季风明显减弱,进而造成东亚半干旱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化。近60年PDO发生了2次突变,1976/77由冷转暖,2001/02年左右出现转冷迹象,但整体呈上升趋势。PDO这种上升趋势对近60年东亚半干旱地区干旱化贡献了32.6%,对北美半干旱地区的湿润化贡献了58.4%。(4)率先在全球尺度研究在PDO和ENSO共同影响下陆地的干湿变化分布。研究发现,当ENSO与PDO同位相时,ENSO造成的干湿异常强度要剧烈的多,而且影响范围增大;当PDO与ENSO反位相时,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干湿异常强度相对较弱,在有些区域甚至会消失。厄尔尼诺发生在暖PDO位相时,全球陆地约18%的区域遭受干旱,而在冷位相时,仅有10%的地区出现显着干旱,发生干旱的面积几乎翻倍;同样,拉尼娜事件在与PDO同位相时,全球16%的地区显着变湿,而与PDO反位相时只有13%的地区出现显着变湿的现象;ENSO与PDO同位相时,全球陆地受到显着干旱或洪涝影响的地区明显增多,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8%。这一结果对预测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当PDO为暖位相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较频繁,引起的干旱事件相比冷位相时较为严重、范围扩大,进而解释了为什么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陆地上干旱区的面积扩张;2000年左右,PDO转为冷位相,未来几十年La Nina事件发生会较为频繁,全球降水增多,美国西南地区近些年的干旱仍会持续,中国的降水类型由“南涝北旱”转为“南旱北涝”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张妩帆,赵强[10](2014)在《太阳强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充电振子模型的Hopf分岔与混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类太阳强迫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充电振子数理模型,通过数学变换将此ENSO振子方程组变换为有周期强迫项的van der Pol-Duffing方程,利用谐波平衡法定性分析得到此ENSO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条件并做简单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强迫作用增大,11年周期太阳循环强迫的ENSO系统经历准周期、倍频锁相到混沌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21期)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气候变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具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征,而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显着的影响。前人开发出了不同的ENSO指数来研究和预测ENSO变化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ENSO事件的物理机制存在不同,因此目前对ENSO事件的诊断、预测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数标准。所以ENSO指数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大数据的搜集和归纳以及一个合理的科学方法的提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张灿影,于维樱,冯志纲,张晓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战略部署与研究热点[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

[2].王远泽.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指数的研究综述[J].科技与创新.2018

[3].段晚锁,封凡,侯美夷.粒子滤波同化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目标观测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8

[4].韩祥临,汪维刚,林万涛,莫嘉琪.一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耦合时滞振子动力系统[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2018

[5].侯建华,代滇,龚美玲,金晶,陆建兵.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事件对皖西地区降水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王梦阳.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7].姚志雄.不同大气模块及水平分辨率对模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李晓静,陈绚青,严静,曹毅.具广义非线性阻尼项的11年周期太阳循环强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的周期解问题[J].应用数学.2016

[9].王闪闪.黑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的相互联系及对气候影晌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

[10].张妩帆,赵强.太阳强迫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充电振子模型的Hopf分岔与混沌[J].物理学报.2014

标签:;  ;  ;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论文-王琳,张灿影,于维樱,冯志纲,张晓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