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100期《室内》杂志看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从第100期《室内》杂志看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一、从“室内”杂志100期,看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寒露[1](2021)在《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这座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美食之都。西安的美食,延续了周、秦、汉、唐等10多个历史王朝的遗风。并且西安位于我国大陆的中原腹地,南北沟通交流便捷,更使得西安美食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而陕菜本身就是一个以小吃为主的美食体系,数量多达百余种。厨房区域作为餐饮店中提供服务和供应菜肴的基地,是整个餐饮店的核心区域,也是对设计要求最高的部分。西安传统小吃店的厨房区域具有西安本土鲜明的地域性,是西安这座古城烹饪技艺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留下的结晶。如何将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设计,由传统经验式的经营布局提升至功能合理品质一流的小吃店,并使其成为西安餐饮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在发扬传播文化的基础上,又如何使厨房区域从现阶段仅满足功能发展成一个设计精良且富有情趣的空间,并打造成为吸引食客的重要亮点?这些都是西安餐饮业升级发展中,传统小吃店所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将西安最具代表性的四种传统小吃,分别为biangbiang面、肉夹馍、凉皮和牛羊肉泡馍小吃店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调查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店面厨房区域空间布局记录的基础上,从地域性美食角度研究小吃店在不同类型经营方向下厨房区域的发展演变、布局现状、设备器具、空间尺度等特点,探索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魅力与反映出的西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明确选题的研究内容即通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其设计提升改造的策略,为当前西安小吃店餐厨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填补不足,同时也为西安小吃产业化、规模化提供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对于西安传统小吃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厨房区域发展的漫长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此次实地调研的西安市传统小吃店进行了现状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实际案例从布局面积、功能流线、设备尺度、室内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空间现状的典型案例,同时对于空间特色也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记录和分析解读,并总结出小吃店设计中的基本需求和不足。第五部分结合调研案例梳理了小吃店厨房区域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借鉴经验,并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具体提升方法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七章节为结论部分,围绕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期望本文对西安传统小吃以及餐饮业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丁俊[2](2020)在《20世纪中美室内设计本土化实践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室内设计在中美两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美国在20世纪早期经历了对于英国维多利亚装饰手法的摒弃,并在融合欧洲室内装饰多元化手法的同时形成了美国自身的特色。中国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过程中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化的装饰手法,1980-90年代在学习欧美过程中探寻了传统复兴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室内设计本土化经验与1980-9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的本土探索进行比较。比较的开展从设计动机、风格特征、设计方式三个维度展开。通过比较发现:从设计动机看,美国室内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富裕阶层的生活品位,中国室内设计服务于酒店业,体现了对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追求。从风格特征看,美国形成了现代巴洛克、好莱坞、美国现代等多种风格,中国在学习西方1980年代多元化思潮的过程中融入传统特征,形成地域风格倾向、传统复兴倾向、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倾向。设计方式上,美国在注重整体设计、量化生产的基础上存在装饰艺术、理性主义和抽象处理的方式,中国采用了界面装饰、空间布景、意境营造、空间转换等装饰化做法。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陈冰鑫[4](2020)在《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住宅的需求量持续上涨,住宅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效率低、资源消耗高、质量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正在积极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式住宅建设方式,这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与我国相比,欧洲作为工业化建筑的发源地,始终保持着发展上的先进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欧洲各国在设计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管理模式转型等方面的发展都很成熟。因此研究欧洲各国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对于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讲解,并对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合理的阶段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70-20世纪80年代)和信息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些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这三个时代进行深入的研究,每个时代的研究路径如下:首先,对各时代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各时代的欧洲集合住宅设计、生产、施工三个层面的工业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层面工业化方法的特点;其次,针对工业化时代标准化、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工业化时代实现标准化的路径、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多样化的路径以及信息化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在欧洲集合住宅工业化发展三个阶段的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欧洲集合住宅的工业化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然后结合我国的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我国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三化融合发展,并提出了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建议,从而对我国未来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博涵[5](2019)在《基于商业模式发展下的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腾飞带来商业的快速增长,进而推动国内零售业的发展。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业建筑作为新兴的商业形态在商业发展过程中被市场和商业经营者及开发商广泛认可。在各大城市,大型商业建筑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商业地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业项目的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建筑设计从业者,并不了解消费模式、商业经营以及商业地产的开发逻辑,现阶段的设计研究也很少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论述。这就导致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很难深入理解消费者及经营方需求,使最终的设计成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本课题研究目的旨在研究商业变化趋势,从商业模式发展角度提出更优化商业项目策划及设计策略,为商业建筑开发商、设计者的工作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商业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经营是多学科、跨专业的工程,本文将针对大型商业项目的研究,从策划、设计、运营三个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大型商业项目的发展历程,并综合商业、地产、建筑学等学科角度,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入手,探讨商业建筑设计及策划策略。本文从商业理论角度,研究消费者、商业市场、商业地产等相关概念,探讨商业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分析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的设计特点,总结出商业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原则,并通过商业项目的发展归纳其背后的消费模式及经营模式的变化,并总结设计理论和策略,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把理论同实际方案设计实践相结合,提出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以及建筑形态,对大型商业建筑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在未来,商业项目的发展必将更加快速,但本质上会秉承“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在设计中更加注重“情感化、综合化、融合化”的特征,进而产生更适应未来市场的商业形态。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和分析,阐述大型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未来大型商业建筑项目的策划和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佟鹏斌[6](2019)在《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什么是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规律?千百年来中国室内设计专家一直在追求室内设计发展这一永恒的主题。时代在变,室内设计正在由南向北、从东到西在无止境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室内设计先贤们敏锐地意识到,除了设计发展的自然诞生、衰老和消失之外,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室内设计形成一种独特的主旨,即室内设计的发展规律。

俞左平[7](2019)在《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的日本建筑在国际建筑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融合了现代性与民族特色的建筑创作是西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之外的国家进行现代建筑创作的成功代表,而这一切都是以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日本建筑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为前提基础的。从19世纪50年代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被西方国家强迫打开国门,传统建筑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革,到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日本现代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获得广泛声誉为止,中间仅仅经历了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建筑就脱胎于过往上千年的建筑历史传统积淀,成功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以往对日本建筑现代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史实陈述,而缺少对其转型能够顺利实现之原因的深入系统探讨。本文将日本建筑现代化视为日本社会整体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部分,通过对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日本社会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阻力在于文化冲突,这种现象也同样表现在建筑领域,因此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日本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建筑现代化转型中所面对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的研究逻辑是一个纵横向展开的十字坐标轴,将日本建筑一百年的现代化转型置于原点位置。运用历史研究法,纵向往上追溯日本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探讨其作为转型基础的特殊性,向下延续至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的文化融合,分析建筑现代化实现的方式对当代日本建筑创作的影响。运用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与日本的建筑现代化转型过程,分析两者在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特质。运用归纳研究法,将纵、横两向展开的研究结果归纳为四个方面:“功用性”——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特质、“自然性”——日本传统文化对西方建筑发展的影响、“机械性”——西方建筑现代化对日本建筑发展的影响、“简朴性”——现代主义者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功用性、自然性、机械性和简朴性是日本建筑经过一百年的现代化转型后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特质,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因而日本传统建筑最终得以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实现文化融合,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本文结论认为日本建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内脱胎于一千多年传统建筑的历史积淀,顺利与西方现代建筑融合,完成现代化转型,原因有三点:一是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中本身就存在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极为相似的特质,即功用性特质;二是日本与西方的建筑现代化转型是同时期展开的,在相互文化交流中形成共同特质,即自然性和机械性特质,其中日本对西方现代的机械性建筑观念的认同尤为重要;三是通过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简朴性特质进行过滤修改,使其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准,从而为西方现代建筑赋予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使西方建筑在日本的发展获得了正当性。

水亚军[8](2019)在《5W模式下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途径研究》文中指出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使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群众对体育文化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为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助推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甘肃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途径为研究对象,以甘肃省从事气排球运动的人群为调查对象,从传播学的角度运用5W模式分别对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分析气排球运动在甘肃省的传播要素,并相应的提出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途径,为寻求适合甘肃省全民健身发展体系,提高大众对气排球运动的科学认知,推动气排球运动在甘肃省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1.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者呈现出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多元性特征。传播者途径主要有:履行政府职能,甘肃省各市州应加强政策的监督和实施工作,加大气排球运动场地的建设力度,促进气排球运动在各市州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企事业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形成企事业气排球运动发展体系;健全气排球运动专业人才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2.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内容特征归结为大众性、创新性和团体性。传播内容途径主要有:依托气排球运动文化、健身和娱乐为主的观念进行气排球运动的传播。3.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媒介组织主要包括甘肃省排球协会及排球俱乐部等组织机构,通过举办比赛和培训传播气排球运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赛事媒介相对较少,影响力和宣传力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体还需继续融合和延伸。传播媒介途径主要有:加强甘肃省排球协会及排球俱乐部等媒介组织的管理;大力组织开展气排球运动竞赛活动;加大媒体宣传效果以及提高各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融。4.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受众女性相对较多;年龄偏中年化;文化程度和职业结构存在差异性;参加气排球运动的年限相对较短;每周参加气排球运动的频数较少,影响技术的提高,参与时间适中;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健身、休闲、娱乐、交友等。传播受众途径主要有:根据个体差异性需求,细化受众,满足受众需求及激发受众学习兴趣。5.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传播效果特征使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在认知方面,情感态度方面及行为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播效果途径主要有:建立反馈机制,对受众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指导受众继续参与气排球运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甘肃省气排球运动的发展,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其他各市县应积极效仿兰州市气排球运动的发展模式,促进气排球运动在甘肃省各地区的发展和传播,使气排球运动项目成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2.在甘肃省高校大学体育课中开设和推广气排球运动,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在中小学中推广气排球运动,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做准备。3.加大各媒体宣传力度以及提高各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融,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气排球运动。4.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利用率,为气排球运动提供基础保障;提升气排球运动裁判员的培训力度,加强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充分利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指导作用,促进气排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

马睿[9](2018)在《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见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乡村建设的研究层出不穷,针对乡村改造、乡村激活的实践建造活动也在大规模的进行,但是现阶段针对乡村建设的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刚接触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学者很难理清现阶段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利用年鉴、书籍、期刊论文等回归年代,总结历年的乡村政策、乡村理论研究、乡村建设实践情况等等,进行归纳总结,按照实践所处的历史背景、性质、引导阶层、成果等的差异,将建国后的68年分成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又对这三个大的时期分别分析并进行详细分期。研究对各个分期归纳整理内容包括乡村理论研究情况和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乡村理论研究情况主要借助于分析权威期刊《建筑学报》1954年创刊以来有关乡村的576篇论文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内容、数量变化等等,来得出乡村理论研究的变化趋势;对于乡村建设实际情况的研究主要通过论文、书籍、年鉴等资料中对乡村建设实际情况的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包括各个时期的乡村发展政策,得出每个时间段的乡村建设实践的背景、引导阶层与引导方式、最终成果等等。最后,对建国以来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归纳整理,从乡村单体建筑建设、乡村规划建设层面分别分析,归纳出建国以来的三次“设计下乡”的内容、性质、方式、成果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李乾[10](2018)在《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以路斯与赖特的作品比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源于对室内设计的探讨。室内设计无论是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极为年轻的学科。我国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室内设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受制于美术教育的背景,始终没有摆脱对于风格和装饰的重视,总是将其作为各个独立平面设计的组合,而缺乏空间观念。对比之下国外的室内设计也被称为室内建筑学极其重视和关注内部的空间状态。空间理论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并迅速成为了建筑学的核心话题。现代的室内设计是受到现代主义所带来的空间思想的变革而诞生,并将设计的重心由装饰艺术转换到空间。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对于空间的重视使其以内部空间为设计的目标,同时他们的作品从建筑到室内再到家具都由同一人整体完成。因此本文选择了路斯和赖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进行对比。路斯的“容积规划”和赖特的“有机建筑”分别孕育了两种的空间思想和空间状态,并且被贯彻到室内设计的实践中。本研究的核心是探讨空间与室内设计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路斯和赖特两位建筑师在空间组织,界面和家具设置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挖掘其室内设计背后所蕴藏的空间设计动因。最后在路斯与赖特的作品分析研究基础上,归纳出空间整体性以及空间组织、界面和家具三个方面的各自的设计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室内设计策略,在文章的最后将设计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本文在第一章的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讲述了我国室内设计、空间理论和路斯与赖特的研究现状。在第二章梳理了室内设计和空间以及两位建筑师三者之间的关联,建筑师通常带着空间观念进行室内设计创作。从第三章到第四章是分别对路斯和赖特的室内设计进行论述。在空间组织方面,两位建筑师分别以体量和构件作为空间构成要素对组织。在界面设计方面,是以显现体量和构件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呈现出围合和分离两种界面状态。在家具方面,家具分别作为体量和构件的组成部分进行布置,并呈现出围合和连续的状态。第五章是通过对上述的分析做出的总结,并以实践案例来分析。

二、从“室内”杂志100期,看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室内”杂志100期,看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厨房区域感性经营经验性布局
        1.1.2 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彰显需求
        1.1.3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小吃行业的现状研究
        1.3.2 厨房区域的设计研究
        1.3.3 理论研究基础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1.4.1 研究对象界定与初步选择
        1.4.2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选择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西安传统小吃店及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背景
    2.1 西安传统小吃的发展与文化背景
    2.2 西安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研究
    2.3 厨房区域的历史发展研究
    2.4 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的相关规范及理论
    2.5 本章小结
3.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调研分析
    3.1 实地调研
        3.1.1 调研对象分布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方式
    3.2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概况的信息统计
        3.2.1 开业年份与营业时间
        3.2.2 建筑现状
        3.2.3 经营现状
        3.2.4 厨房概况
        3.2.5 厨房布局与设备
    3.3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概况总结
    3.4 小吃店厨房区域类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的分析总结
    4.1 案例研究选取与说明
        4.1.1 案例选择
        4.1.2 基于案例的分析框架
    4.2 单一品类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2.1 手工制作面条现场——灞原嘹咋咧面馆
        4.2.2 玻璃橱窗里的演绎——彬县御面凉皮店
        4.2.3 类型小结
    4.3 一种为主多种复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3.1 西羊市的典型泡馍店——毅祥斋老孙家泡馍店
        4.3.2 家门口的百年老字号——赵亚东赵记腊汁肉店
        4.3.3 类型小结
    4.4 多种复合快餐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4.1 陕派快餐店的佼佼者——魏家凉皮(南大街店)
        4.4.2 类型小结
    4.5 大排档集合式小吃店厨房区域
        4.5.1 室外摊位式小吃街——金水路夜市一条街
        4.5.2 一站式民俗美食城——袁家村关中体验基地
        4.5.3 类型小结
    4.6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总结
        4.6.1 位置面积
        4.6.2 功能构成
        4.6.3 空间尺度
        4.6.4 室内环境
    4.7 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案例存在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5.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设计优化
    5.1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5.2 保障小吃店厨房区域的安全性
    5.3 增强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规范性
    5.4 提升小吃店厨房区域的特色性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调研案例汇总表
附录二:调查问卷

(2)20世纪中美室内设计本土化实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问题的提出
2.比较结果
    2.1 设计动机
    2.2 风格特征
    2.3 设计方式
3.结语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1 相关概念辩析
        2.1.1 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
        2.1.2 新型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2.2 研究范围界定
        2.2.1 工业化住宅的分类
        2.2.2 本文的研究范围确定
        2.2.3 几种典型的建筑结构体系
    2.3 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发展阶段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标准化(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3.1 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3.1.1 发展背景
        3.1.2 发展概述
    3.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3.2.1 设计层面:设计标准样本
        3.2.2 生产层面:构件预制化生产
        3.2.3 建造层面: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3.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标准化路径
        3.3.1 采用标准化定型设计
        3.3.2 实现构件标准化
        3.3.3 标准化基础:模数协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工业化时代-多样化(20世纪70-80年代)
    4.1 后工业化时代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4.1.1 发展背景
        4.1.2 发展概述
    4.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4.2.1 设计层面:从构件到房屋的设计思路
        4.2.2 生产层面:构件集成为部品
        4.2.3 建造层面:多元化的建造方式
    4.3 工业化集合住宅的多样化路径
        4.3.1 缩小定型单位
        4.3.2 开放住宅设计
        4.3.3 立面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5.1 信息化时代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概述
        5.1.1 发展背景
        5.1.2 发展概述
    5.2 集合住宅的工业化方法分析
        5.2.1 设计层面:模块化设计
        5.2.2 生产层面:协同生产
        5.2.3 建造层面:智能化建造
    5.3 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5.3.1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整合
        5.3.2 考虑住宅更新的开放设计
        5.3.3 预制技术用于住宅再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1 工业化理念下欧洲集合住宅发展总结
        6.1.1 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可持续的三步发展
        6.1.2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设计方法
        6.1.3 由专用体系向通用体系发展
        6.1.4 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整合的发展趋势
    6.2 从欧洲的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看我国未来的发展
        6.2.1 我国工业化集合住宅发展现状分析
        6.2.2 应实现住宅建设转型期的跨越式发展
        6.2.3 跨越式发展的结果:模块化住宅
    6.3 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6.3.1 开放建筑发展缓慢
        6.3.2 部品体系不成熟
        6.3.3 可持续发展不全面
    6.4 对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6.4.1 发展开放建筑CSI住宅体系
        6.4.2 优化部品体系
        6.4.3 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化集合住宅
        6.4.4 大力发展BIM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欧洲工业化集合住宅案例年表
致谢

(5)基于商业模式发展下的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发达国家商业理论
        1.4.2 国内理论实践
    1.5 研究结构及研究方法
        1.5.1 论文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商业建筑理论基础研究
    2.1 消费者行为研究
        2.1.1 消费者行为学发展背景
        2.1.2 消费者行为概述
        2.1.3 消费者行为与建筑设计
    2.2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2.2.1 商业地产运营
        2.2.2 大型商业建筑的运营模式
    2.3 商业项目规模
        2.3.1 等级分类
        2.3.2 建设趋势
    2.4 商业业态
        2.4.1 商业业态的发展历史
        2.4.2 大型商业项目中业态及业态分类
    2.5 实体商业在未来的发展
        2.5.1 精准
        2.5.2 温度
        2.5.3 融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建筑及模式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3.1 发达国家经验的影响和启示
        3.1.1 城郊大体量商业目的地
        3.1.2 市中心百货型商业
        3.1.3 集约式城市综合体
    3.2 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3.2.1 传统型百货
        3.2.2 购物中心
        3.2.3 主题式商业综合体
        3.2.4 主力店集合式步行街商业
        3.2.5 生活方式集合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策略
    4.1 商业定位
        4.1.1 主要消费群体分析及用户画像
        4.1.2 区域环境研究
        4.1.3 竞品项目的研究
    4.2 功能落位
        4.2.1 面积需求
        4.2.2 辅助功能
        4.2.3 工程条件
    4.3 流线规划
        4.3.1 人流动线
        4.3.2 业态落位
    4.4 商业公共空间设计
        4.4.1 商业动线
        4.4.2 广场布局
        4.4.3 城市接口
    4.5 情感化的主题设计
        4.5.1 人文情怀的认同
        4.5.2 自然环境的引入
        4.5.3 跨界业态的扩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项目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市场概况
        5.1.3 客群定位
    5.2 设计理念
    5.3 业态构成
        5.3.1 业态需求
        5.3.2 面积配比
    5.4 总体规划
        5.4.1 基于城市文脉的规划理念
        5.4.2 基于业态聚客能力分区
        5.4.3 主题商业空间功能落位
        5.4.4 交通系统分流
    5.5 内部空间探索
        5.5.1 灵活互通的内部空间组织
        5.5.2 特殊空间的针对性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A 厦门商业项目设计方案图纸(商业部分)
致谢

(6)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设计追随时代的规律
    1.1 80年代, 大型公共建筑成为室内设计实践的主战场
    1.2 家庭室内设计和装饰热的兴起
    1.3 二十一世纪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
2 室内设计由南向北的发展规律
3 室内设计由东向西的发展规律
4 室内设计先实践再理论的发展规律

(7)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日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渊源和相似性
        1.1.2 日本与中国遭遇西方建筑时的相似境况
        1.1.3 日本与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不同结果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
    1.5 研究意义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日本建筑从传统到现代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1.6.2 近代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研究
        1.6.3 日本建筑现代化转型文化碰撞的相关研究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1.9 研究框架
    本章参考文献
2 引子:日本建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2.1 日本现代化前夕的社会背景
        2.1.1 二元政治
        2.1.2 商品经济
        2.1.3 武士文化
    2.2 政治经济转型与文化冲突
        2.2.1 皇权推动的政治转型
        2.2.2 战争刺激的经济转型
        2.2.3 两极分化的文化冲突
    2.3 建筑在日本现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3.1 明治政府权力象征
        2.3.2 西方先进技术载体
    2.4 日本建筑现代化中的文化碰撞
        2.4.1 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
        2.4.2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
        2.4.3 日本建筑现代化文化碰撞的四个维度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维度一:功用性——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特质
    3.1 日本传统建筑的界定
        3.1.1 日本传统建筑的类型界定
        3.1.2 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界定
    3.2 神社建筑的功用性
        3.2.1 造替制度反映祭祀需求
        3.2.2 简约形式反映原始崇拜
        3.2.3 自然材料反映现世观
    3.3 住宅建筑的功用性
        3.3.1 布局应对自然环境需求
        3.3.2 形式应对使用功能需求
        3.3.3 规格化应对军事性需求
        3.3.4 少装饰应对节约生产力需求
    3.4 茶室建筑的功用性
        3.4.1 俭朴风格阐释“佗寂”审美
        3.4.2 不对称形式阐释“佗寂”审美
        3.4.3 中性色彩阐释“佗寂”审美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维度二:自然性——日本传统文化对西方建筑发展的影响
    4.1 工业社会对西方传统艺术与建筑的冲击
        4.1.1 工业社会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4.1.2 工业社会对传统建筑的冲击
    4.2 西方现代艺术中源自日本的自然性
        4.2.1 从古典艺术表现到自然本真呈现
        4.2.2 从自然本真呈现到纯粹内在表达
        4.2.3 纯粹内在表达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4.3 西方现代建筑中源自日本的自然性
        4.3.1 赖特与日本文化的渊源
        4.3.2 自然性对早期赖特设计理念的影响
        4.3.3 自然性对早期赖特设计手法的影响
        4.3.4 赖特对欧洲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维度三:机械性——西方建筑现代化对日本建筑发展的影响
    5.1 西方现代建筑“机械”审美的形成
        5.1.1 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审美的矛盾
        5.1.2 探索反映工业时代的新建筑形式
        5.1.3 机械性建筑的发展与成型
    5.2 日本对西方“机械化”建筑技术的引进
        5.2.1 政府主导的西式工厂
        5.2.2 正统西式建筑的传入
        5.2.3 美国建筑技术的引进
    5.3 日本自身对现代建筑机械性的初探
        5.3.1 对钢筋混凝土建筑形式的初探
        5.3.2 地震火灾引发技术优先的考虑
    5.4 西方现代建筑的机械性形式对日本的影响
        5.4.1 表现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2 风格派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3 包豪斯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4.4 柯布西耶式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维度四:简朴性——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6.1 日本对建筑全盘西化的反思
        6.1.1 对日本传统建筑“美”的肯定
        6.1.2 “进化主义”建筑的提出
        6.1.3 走向偏激的“帝冠式”建筑
    6.2 西方现代主义者发掘日本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2.1 陶特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2 格罗皮乌斯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2.3 柯布西耶对日本传统建筑简朴性的发掘
    6.3 确立简朴性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特质
        6.3.1 对于“日本趣味”建筑的抨击
        6.3.2 以简朴性为核心的“纯正”日本建筑标准
        6.3.3 透过现代主义滤镜拣选传统建筑的简朴性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维度统一: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
    7.1 现代主义建筑观下四个维度的统一
        7.1.1 现代主义建筑的四项基本建筑观
        7.1.2 注重功用性的功能观
        7.1.3 追求机械性的技术观
        7.1.4 讲求自然性的空间观
        7.1.5 偏好简朴性的美学观
    7.2 文化融合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的体现
        7.2.1 建筑创作中功能观的改变
        7.2.2 建筑技术应用中的文化融合
        7.2.3 建筑空间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2.4 建筑审美创作中的文化融合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语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表格
    图片
附录
    附录1: 19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日本近代建筑概览
    附录2: 西方现代建筑中简约观念的形成渊源
    附录3: 日本历代纪元表
作者简历

(8)5W模式下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1.1 传播
        1.3.1.2 传播类型
        1.3.1.3 “5W”传播模式
        1.3.2 “5W”传播模式研究综述
        1.3.2.1 “5W”传播模式在传播学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1.3.2.2 “5W”传播模式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1.3.3 气排球运动研究综述
        1.3.3.1 气排球运动起源研究
        1.3.3.2 气排球运动推广与发展研究
        1.3.3.3 气排球运动特点研究
        1.3.3.4 气排球运动健身价值研究
        1.3.3.5 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研究
        1.3.3.6 气排球运动技、战术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推理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5W”传播模式下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要素解析
        3.1.1 传播者特征
        3.1.2 传播内容特征
        3.1.3 传播媒介特征
        3.1.4 传播受众特征
        3.1.5 传播效果特征
    3.2 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途径研究
        3.2.1 传播者途径
        3.2.1.1 履行政府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
        3.2.1.2 形成企事业单位气排球运动发展体系
        3.2.1.3 健全气排球运动专业人才培训制度
        3.2.2 传播内容途径
        3.2.2.1 依托气排球运动文化
        3.2.2.2 以观念传播为途径
        3.2.3 传播媒介途径
        3.2.3.1 加强媒介组织管理
        3.2.3.2 大力开展气排球运动竞赛活动
        3.2.3.3 加大媒体宣传效果
        3.2.4 传播受众途径
        3.2.4.1 细化受众,满足受众需求
        3.2.4.2 激发受众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3.2.5 传播效果途径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大纲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乡村
        1.4.2 乡村建设与乡村建设实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建设(1949-1978)
    2.1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1950-1952)
        2.1.1 土地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及成就
        2.1.2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
        2.1.2.1 解放以前乡村状况
        2.1.2.2 土地改革之后的乡村变化
    2.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乡村建设(1953-1956)
        2.2.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背景
        2.2.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2.2.3 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业合作社规划
        2.2.4 合作社时期的乡村单体建造情况
    2.3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建设(1958-1978)
        2.3.1 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2.3.1.1 人民公社制度的两个发展阶段
        2.3.1.2 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2.3.1.3 集体化之后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
        2.3.2 人民公社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2.3.3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规划与建筑
        2.3.3.1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规划
        2.3.3.2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建筑
        2.3.4 人民公社后期的乡村规划与建筑
        2.3.4.1 人民公社后期的大队新村规划
        2.3.4.2 人民公社后期的乡村建筑
    2.4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建设(1978-2003)
    3.1 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
    3.2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建设(1978—1994)
        3.2.1 乡村工业化时期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3.2.2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
        3.2.3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住宅建设实际情况
        3.2.3.1 乡村住宅数量的变化
        3.2.3.2 乡村住宅建设材料的变化
        3.2.3.3 乡村住宅平面功能的变化
        3.2.4 乡村工业化时期乡村规划与集镇建设
        3.2.5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公共设施建设
    3.3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的乡村建设(1995-2003)
        3.3.1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3.3.2 城市单向主导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3.3.2.1 土地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3.3.2.2 城镇化变成各级城市政府圈地扩张的指挥棒
        3.3.2.3 城市越来越不宜居
        3.3.2.4 “城不城、乡不乡”
        3.3.2.5 “回不去的是故乡”
        3.3.3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乡村住宅建设的实际情况
        3.3.4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的乡村规划及公用设施建设
        3.3.5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
    3.4 小结
第四章 城乡统筹理念下的乡村建设(2003 至今)
    4.1 2003 年后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乡村的论文议题及重要论点梳理
        4.1.2 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4.2 城乡统筹理念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
        4.2.1 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综述
        4.2.1.1 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
        4.2.1.2 农房建设指导加强
        4.2.1.3 危房改造推进
        4.2.1.4 “建材下乡”与建筑节能
        4.2.1.5 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4.2.1.6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评选和保护
        4.2.2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4.3 新时期个人、社会团体引导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4.3.1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社会性实验
        4.3.2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社区营造”
        4.3.3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建造技术的延续与更新
        4.3.3.1 建筑的自然调节
        4.3.3.2 传统材料的优化利用
        4.3.3.3 新型建造系统
    4.4 小结
第五章 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分析
    5.1 建国后乡村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分析
        5.1.1 第一阶段:乡村集体化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5.1.1.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5.1.1.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5.1.1.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5.1.2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5.1.2.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5.1.2.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5.1.2.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5.1.3 第三阶段:城乡统筹下得乡村建设实践
        5.1.3.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5.1.3.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5.1.3.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5.2 建国后乡村建设实践发展趋势分析
        5.2.1 政府、设计师态度的转变趋势
        5.2.1.1 政府对乡村建设的态度转变
        5.2.1.2 设计师职能的转变
        5.2.2 建造组织形式的转变分析
        5.2.3 建筑设计层面的发展趋势
        5.2.3.1 民居选址的变化
        5.2.3.2 建筑形式的变化
        5.2.3.3 民居功能布局的变化
        5.2.4 建造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
        5.2.4.1 建造材料、结构的变化
        5.2.4.2 建筑装饰的变化
        5.2.5 规划层面的发展趋势
    5.3 建国后的三次“设计下乡”
        5.3.1 第一次“设计下乡”
        5.3.2 第二次“设计下乡”
        5.3.3 第三次“设计下乡”
        5.3.4 三次“设计下乡”的比较研究
    5.4 对当今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反思
        5.4.1 专业层面
        5.4.1.1 实践先行,理论滞后
        5.4.1.2 社区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割裂
        5.4.2 社会层面
        5.4.2.1 保障、激励机制的缺乏
        5.4.2.2 各方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5.4.2.3 教育上重城轻乡
    5.5 展望
        5.5.1 多元产业导向、激发市场活力
        5.5.2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5.5.3 加强从业者保障,培养乡村建筑师
        5.5.4 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农村软实力
        5.5.5 乡村自治导向,完善民主体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改革开放后城乡建设基本数据
附录2 :建国后我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一览表

(10)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以路斯与赖特的作品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建筑空间理论
        1.3.2 关于室内设计
        1.3.3 关于路斯和赖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空间—室内设计的内在意义
    2.1 我国室内设计的沿革
        2.1.1 我国室内设计的背景
        2.1.2 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2.2 空间是建筑和室内设计共同的核心
        2.2.1 空间是建筑和室内功能的承载
        2.2.2 空间是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目标
    2.3 路斯和赖特的作品选择缘由
        2.3.1 共同属于现代主义先驱人物
        2.3.2 共同对空间的认同
        2.3.3 共同具有室内设计实践
    2.4 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斯的室内设计特点
    3.1 空间组织策略
        3.1.1 体积单元的组织形式
        3.1.2 轴线组织体系
        3.1.3 并置多单元序列
    3.2 界面设计特点
        3.2.1 完整与连续的界面特征
        3.2.2 横向分段的界面划分
        3.2.3 多样化的界面材料
    3.3 家具设置特点
        3.3.1 嵌入式的家具特征
        3.3.2 合为墙体的家具建构思维
        3.3.3 家具对空间的围合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赖特的室内设计特点
    4.1 空间组织特点
        4.1.1 构件单元的组织形式
        4.1.2 网格线组织体系
        4.1.3 复合多单元空间序列
    4.2 界面设计特点
        4.2.1 分离的界面特征
        4.2.2 依照形体的界面划分
        4.2.3 内外统一的界面材料
    4.3 家具布局设置特点
        4.3.1 咬合式的家具特征
        4.3.2 作为构件的家具建构思维
        4.3.3 家具对空间的连贯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总结、策略与实践
    5.1 路斯与赖特的室内设计的总结
        5.1.1 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5.1.2 空间组织的逻辑规律
        5.1.3 界面与空间的共生关系
        5.1.4 家具是建筑和室内的有机组成部分
    5.2 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策略
        5.2.1 基于“要素”与“秩序”的空间组织方法
        5.2.2 以反映空间为目标的界面设计
        5.2.3 家具应融入空间整体环境
    5.3 设计实践——某别墅室内空间改造设计
        5.3.1 项目概况
        5.3.2 问题分析
        5.3.3 方案设计分析
        5.3.4 方案成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从“室内”杂志100期,看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传统小吃店厨房区域的调查研究[D]. 刘寒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20世纪中美室内设计本土化实践比较研究[J]. 丁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04)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工业化理念下的欧洲集合住宅发展研究[D]. 陈冰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商业模式发展下的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策略[D]. 张博涵.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6]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规律[J]. 佟鹏斌. 居舍, 2019(19)
  • [7]日本建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研究[D]. 俞左平. 浙江大学, 2019(01)
  • [8]5W模式下甘肃省气排球运动传播途径研究[D]. 水亚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D]. 马睿.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基于空间的室内设计研究 ——以路斯与赖特的作品比较为例[D]. 李乾.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从第100期《室内》杂志看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