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全脑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

一、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彭剑英,周佩洋,贺萍,张琳君[1](2021)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在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将2019年的9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1例。两组患者均运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3 d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即刻、6 h、12 h、24 h和术后第3天的舒适度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不同时间点舒适度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着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林道云,陈高俊,华如鹏,马骏[2](2021)在《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ICVD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评估治疗后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NIHSS)、生活质量(ADL评分)、内皮血管功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两侧踝肱指数(ABI)及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病变血管血流情况[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MD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BI及ba-PWV水平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Vs及Vd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Vs及Vd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ICVD患者疗效好,能促进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部血流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朱林洁[3](2021)在《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进行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基本情况及干预后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不了解DSA知识、担心治疗方法、担心手术过程、担心后遗症、担心疼痛问题占比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患者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欢,王巧红,赵菲,张雅静[4](2021)在《经股动脉穿刺DSA术后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对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发生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二病区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检查的1 051例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分为对照组(943例)和观察组(10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术后常规护理,静卧24 h撤除弹力绷带;观察组术后卧床未达到24 h即撤除绷带,原因包括术后患者强烈要求入厕排便、病情需要外出检查、皮肤过敏严重、患者依从性差、穿刺侧肢体随意活动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淤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淤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腰背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检查术后卧床未达到24 h撤除弹力绷带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增加患者舒适度。

赵艳艳,陈俭慰,叶向红[5](2021)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668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6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穿刺次数等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穿刺次数是导致穿刺口血肿的可疑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肥胖、有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高危因素包括有肥胖、有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应针对性的护理贯穿于手术前、中、后全过程,降低穿刺口血肿的发生率。

行君,顾晓乐,许悦悦,康路,冯英璞[6](2021)在《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28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膀胱剩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排尿完全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排尿功能的完全恢复。

王晓燕[7](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术后3小时内的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疼痛感,焦虑,抑郁,排尿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兰州市某三甲医院脑卒中单元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安排顺序随机进行编号,将340名患者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70人。对照组:常规给予术前备皮,术前床上排尿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SA术后的首次排尿时间,DSA术后的首次排尿量,DSA术后的3小时内饮水量,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排尿功能分级的相关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陪员关系及性别、居住地、医保类型、疾病诊断、DSA术史、造影剂过敏史、DSA术后尿潴留史、前列腺疾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1.06±0.722)h,较对照组(1.95±0.83)h明显缩短,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首次排尿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量(392.97±135.31)ml,而对照组(371.84±118.0)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1771.82±489.56)ml,明显高于对照组(1196.01±379.81)ml,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得分(30.50±5.24),高于对照组(23.53±6.58),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疼痛感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VAS得分(1.07±0.91),显着低于对照组(1.72±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焦虑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AS得分(45.37±6.99),低于对照组(55.46±9.5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抑郁情绪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SDS得分(46.30±7.44),低于对照组(58.86±8.89),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9)对两组患者的DSA术后排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干预组患者DSA术后排尿功能分别为Ⅰ级47例(28.5%),Ⅱ级17例(10.3%),Ⅲ级4例(2.4%),尿潴留发生率为2.4%;对照组分别为Ⅰ级52例(31.9%),Ⅱ级25例(15.3%),Ⅲ级26例(16.0%),尿潴留发生率为16.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留置尿管的置管率,有效避免尿路感染的风险。(2)通过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能够缩短DSA术后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增加患者术后3小时内饮水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患者尽早自主排尿;(3)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量无影响。

杨仲莲[8](2020)在《综合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显着(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选择综合护理模式可将患者满意度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吴文俊[9](2020)在《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类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其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究其根本,各类不同病因均涉及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相应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包括的疾病有: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等。本文以烟雾病为例,探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个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mRS评分,判断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目的:探讨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定位脑膜中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位病人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月的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判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5名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为3564岁,平均年龄47±11.25岁。病程为16月,平均2.5±2.1月。入组标准如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存在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所致脑组织低灌注,经评估后需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术中使用融合影像结合神经导航辅助下描记脑膜中动脉走形,在铣开骨瓣时避免损伤该动脉,并记录描记成功及保留成功的例数。分别记录每位病人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判断在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结果 5名病人在术中颅骨铣开前均能使用该方法在颅骨表面描记出脑膜中动脉走行,其中4名患者利用导航软件Synergy Cranial自动生成其脑膜中动脉走形轨迹,1名病人融合影像上脑膜中动脉显影不清,使用导航设备上的Lasso工具人工描记出脑膜中动脉的走行后完成手术,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留完好。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1周时评分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值为0.157>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6月时评分进行比较,p值为0.046<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结论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定位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术前及术中对脑膜中动脉走行、位置做出判断,从而在手术的各个环节减少损伤脑膜中动脉的机会,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并且对于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的病人,在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可有效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王博[10](2020)在《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并发症护理。比较两组出现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发现并发症报告医师时间及护理质量,两组术后1周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出现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相关并发症,如:皮肤出血、肺部感染、穿刺部位血肿及尿潴留的整体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现并发症报告医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整体评分高于干预前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针对可能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价值。

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入组方法
        1.2.2 干预方法
        1.2.3 结局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患者DVT发生率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比较
3 讨论

(2)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5 两组患者病变血管Vs、Vd比较
3 讨论

(3)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抑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2.2 两组干预后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干预前后具体情况比较
3 讨论

(5)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6)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护理方法
        1.2.1 结局描述式教育
        1.2.2 促排尿护理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
        1.5.1 急性尿潴留
        1.5.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1.5.3 自我效能
        1.5.4 造影剂肾病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排尿功能的评估
        2.1.1 排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2.1.2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2.2 DSA术后尿潴留的影响因素
    2.3 DSA术后尿潴留的干预措施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样本量估算
    3.3 研究方法
    3.4 干预方法
        3.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3.4.2 干预组:常规护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
    3.5 研究工具
        3.5.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3.5.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3.5.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5.4 焦虑自评量表(SAS)
        3.5.5 抑郁自评量表(SDS)
        3.5.6 排尿功能分级标准
    3.6 资料收集
    3.7 伦理原则
    3.8 质量控制
    3.9 统计分析
    3.10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本研究对DSA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干预效果
        4.2.1 两组患者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比较
        4.2.2 两组患者DSA术后GSES、VAS、SAS、SDS得分比较
        4.2.3 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比较
第五章 讨论
    5.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的影响
    5.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首次排尿量的影响
    5.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患者术后3 小时内饮水量的影响
    5.4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5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疼痛感的影响
    5.6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5.7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5.8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DSA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5.9 本研究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伦理审批表
    附录三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附录五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六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七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八 排尿功能分级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综合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2.2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9)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
    第1章 前言
        1.1 烟雾病概述
        1.2 神经导航简介
        1.3 研究价值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仪器设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评估神经功能的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重建及描记脑膜中动脉结果
        3.2 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3.3 手术结果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国内外定位脑膜中动脉技术
        4.2 神经导航相关新进展
        4.3 重建结果分析
        4.4 神经功能结果分析
        4.5 本课题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5章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
    五、治疗方法
    六、预后
    七、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1.2.2 观察组针对并发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出现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相关并发症比较:
    2.2 两组发现并发症报告医师时间及护理质量对比:
    2.3 两组术后1周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3 讨论

四、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王洁,彭剑英,周佩洋,贺萍,张琳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12)
  • [2]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J]. 林道云,陈高俊,华如鹏,马骏.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3]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抑郁的影响[J]. 朱林洁. 当代医学, 2021(30)
  • [4]经股动脉穿刺DSA术后非计划性撤除弹力绷带对患者的影响[J]. 王欢,王巧红,赵菲,张雅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18)
  • [5]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影响因素分析[J]. 赵艳艳,陈俭慰,叶向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09)
  • [6]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J]. 行君,顾晓乐,许悦悦,康路,冯英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06)
  • [7]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DSA术后患者尿潴留中的研究[D]. 王晓燕. 兰州大学, 2021(02)
  • [8]综合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J]. 杨仲莲. 智慧健康, 2020(22)
  • [9]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D]. 吴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 王博.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3)

标签:;  ;  ;  ;  ;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