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缺分析论文-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

空缺分析论文-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保护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红松

空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1](2019)在《基于多种类型保护地的红松林生态系统综合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面临重大变革,正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着重解决保护地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往的保护空缺研究主要与自然保护区分布相迭加,本研究基于多种自然保护地形式对红松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进行综合保护空缺分析,将有助于自然保护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保护效力。结果显示:有红松分布的县级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都呈集中分布,其他类型保护地对自然保护区起到平衡和补充的作用;所有类型保护地的综合空缺分析表明,仍然有52.83%的红松林生态系统存在保护空缺,未来需要在现有保护地基础上增加适宜类型的保护形式。本文针对红松林生态系统综合保护空缺问题,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和统筹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卢元平,徐卫华,张志明,张路,谢世林[2](2019)在《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作为海岸带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岸、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认识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遥感解译的红树林分类数据为基础,通过空缺分析,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分布的红树林总面积为264 km~2(尚不含我国港、澳、台的统计数据),其中61.4%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从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来看,在海南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较少但保护比例高,广西和广东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大但受保护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在3种红树林类型中,红树-木果楝林和红海榄-木榄林分布面积较小,但受保护的面积都在90%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分布的面积最大,但受保护的面积为52.6%。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外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区域,并建议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来进行保护。(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白雪红,王文杰,蒋卫国,师华定,陈坤[3](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濒危水鸟潜在适宜区模拟及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濒危水鸟栖息地分布并加以保护对于维持水鸟物种多样性和提高湿地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水鸟数量出现较大波动,为了分析濒危水鸟潜在分布区域及其变化特征,借助GIS平台和MaxEnt模型,基于2015年濒危水鸟"出现点"信息,定量识别了影响京津冀地区濒危水鸟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和贡献率,并预测了2050年RCP2.6、RCP4.5、RCP8.5(依次代表低、中、高3种CO_2浓度排放模式)3种气候情景下濒危水鸟的潜在适宜区分布和保护空缺规律.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濒危水鸟共有9种,东方白鹳、遗鸥和黑鹳3种濒危水鸟潜在适宜区面积较大.东方白鹳和遗鸥适宜区主要集中于环渤海湾沿岸和北京市中南部,黑鹳则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南部房山区和东北部.(2)与2015年相比,2050年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气候情景下濒危水鸟适宜区面积均较大,相应适宜区面积增幅依次为96.24%、103.94%和65.51%,适宜区空间分布上向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张.(3)国家自然保护区对濒危水鸟潜在适宜区和热点区的覆盖率较低,相较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对这两个区域的覆盖不足.(4)在京津冀地区尺度下,不同情景下保护区覆盖濒危水鸟适宜区比例依次为基准情景(1.26%)>RCP8.5情景(1.11%)>RCP2.6情景(0.70%)>RCP4.5情景(0.29%),保护区覆盖热点区比例依次为RCP4.5情景(0.83%)>基准情景(0.77%)>RCP8.5情景(0.08%)>RCP2.6情景(0).研究显示,以单个水鸟为单位分析濒危水鸟潜在适宜区分布格局,能够精准有效地揭示国家自然保护区对濒危水鸟的覆盖情况.(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勇,余昌元,杨东,杨国伟,郑进烜[4](2018)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IS分析法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生物地理单元未受到足够保护。部分受到威胁的物种未被保护区覆盖。文中分别对滇西北区、滇东北区、滇中以及东区、滇东南区、滇南及滇西南区、滇西区6个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进行保护空缺分析。在云南自然生态系统中列入优先保护的热带山地雨林、石灰山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等9个生态系统类型受保护面积明显不足;在重要的物种中,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极小种群植物未能获得保护,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极小种群动物未被保护区覆盖。提出科学编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新建和扩建等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4期)

高忠斯[5](2018)在《基于丹顶鹤秋迁期生境保护的松嫩平原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顶鹤是世界级珍稀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明确其适宜生境分布、保护空缺是保护丹顶鹤的关键。松嫩平原是丹顶鹤在我国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和停歇地,因此基于丹顶鹤秋迁期生境保护,对松嫩平原的保护地进行保护空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5~2016年的9~11月份进行野外调查收集丹顶鹤的分布点,采用2010年松嫩平原Landsat-8 TM遥感影像提取环境变量,并结合DEM高程数据、人为干扰距离数据,在MaxEnt模型中进行丹顶鹤生境分布预测,将输出结果在ArcGIS中进行重分类得到松嫩平原适宜生境分布图。然后收集松嫩平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相关资料,在ArcGIS中运用地统计分析,分析了松嫩平原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在松嫩平原适宜生境分布图迭置松嫩平原保护地空间分布点,通过GAP分析方法和空缺原则,分析保护空缺及保护有效性,并提出了松嫩平原丹顶鹤生境的保护对策及保护地优化布局相关建议。(1)MaxEnt模型经过ROC曲线评价结果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66和0.928,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已经达到优秀水平。Jackknife法结果表明,影响丹顶鹤秋迀期栖息地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人为干扰因素,其次为海拔、绿色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和土壤湿度指数,最后为坡度和坡向。(2)松嫩平原内,丹顶鹤秋迁期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的平原地带。其中最适宜区的面积为28.07万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9%;较适宜区的面积为84.43万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次适宜区的面积为73.19万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0%;非适宜区的面积为752.37万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21%。(3)在松嫩平原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地主要位于松嫩平原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在地理空间上都呈现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分布较不平衡,森林公园在地理空间上呈分散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分布极不平衡。(4)丹顶鹤秋迁期适宜生境仍存在大面积的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泰来-龙江、林甸-大庆-杜蒙、肇源-肇州、洮南-白城等地区。(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巫明焱,何兰,陈佳丽,董光,程武学[6](2017)在《基于3S技术和MaxEnt的川牛膝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种植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川牛膝在全国范围的潜在分布及种植空缺,有利于为其实地保护及种植推广工作提供依据。该文结合63个川牛膝地理分布数据和49个相关生态因子,利用3S技术及Max Ent模型对川牛膝在全国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及种植空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牛膝在全国潜在分布面积约634 385.80 km2,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东北部、东南部,云南省的北部、东南部,贵州省的西部、西南部,重庆市的西南部、东北部,陕西省的西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湖北省的西部,广西省的西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等区域;(2)影响川牛膝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降水量、海拔、最冷月极低温度、土壤类型、月均温等;(3)全国川牛膝种植空缺区域主要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凉山州、攀枝花市,陕西省汉中市,云南省大理自治州、怒江自治州、楚雄自治州、保山市、曲靖市、文山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等。该研究结果对掌握川牛膝的生长环境、预测在全国的潜在分布及其栽培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杨育华,杨洪福,段燕楠,李敏敏,杨波[7](2017)在《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与优先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昆明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地和重要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等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以已有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等资料收集整理为核心,从重要保护区分布格局、保护区域、湖泊(湿地)、生物迁移廊(通)道和保护物种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出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可为昆明市在自然保护区申报、建设及野生物种保护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7年02期)

林源,徐雪怡,伊剑锋,陆舟[8](2017)在《基于MaxEnt模型的广西黑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预测与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和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划分出的适宜生境和现有保护区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预测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区域,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 771.84 km~2,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6.72%的适宜生境,尚有4 985.86 km2的适宜生境在保护区之外。为更有效地实行保护,应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填补。(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7年03期)

李一琳,丁长青[9](2016)在《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傅靖轩[10](2016)在《西南地区维管植物优先保护及保护空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为34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标本数据,从宏观尺度上对该地区维管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进而利用空间相关分析法识别物种丰富度的热点地区并确定优先保护区域,最后通过GAP分析法鉴别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主要研究结果为:一、西南地区维管植物共24070种(包括亚种及变种),隶属于310科、2547属,包括被子植物22135种、裸子植物154种、蕨类植物1781种。其中特有种11678种,占总物种数的48.52%。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保护的有191种,二级保护的有1208种。二、依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得到物种的受威胁等级结果为:绝灭(EX)9种(0.04%)、野外绝灭(EW)4种(0.02%)、地区绝灭(RE)6种(0.02%)、极危(CR)298 种(1.24%)、濒危(EN)768 种(3.19%)、易危(VU)1196 种(4.97%)、近危(NT)1678 种、无危(LC)15660 种、数据缺乏(DD)1818种。叁、在省级尺度上,云南省分布物种数最多,共有16766种,占研究区总物种数的 69.65%,其次为四川(12805 种,53.19%)、西藏(8280 种,34.40%)、贵州(7499种,31.15%)、重庆(6363种,26.43%)。在县级尺度上,西南地区维管植物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段、横断山局部、西双版纳及滇东南等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25个县代表了 18041种物种,占该地区维管植物的74.95%。四、本文利用空间相关分析法的G~i(?)系数分别得到西南地区维管植物的受威胁物种、特有种和稀有种的热点地区,并基于这叁种热点地区最后确定了优先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横断山局部、四川盆地西北部、渝鄂交界大巴山地、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交界、哀牢山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和滇东南地区。以上优先区总面积为2696万公顷,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11.46%,共代表物种数为20153种,占研究区所有物种数的83.72%。五、截止2014年,西南地区已建立各种类型的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210个(国家级76个,省级134个),总面积达5036.61万公顷;其他类型保护地共计274个,包括116个国家森林公园、62个国家湿地公园、52个风景名胜区、44个国家地质公园。将得到的优先区与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迭加后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西北及西南地区,云南的滇西北和滇东南,西藏的喜马拉雅山东段以及重庆大巴山地区。这些地区在下一步规划中应受到重点保护。本研究对于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完善保护地网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空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防风固岸、促淤造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认识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遥感解译的红树林分类数据为基础,通过空缺分析,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分布的红树林总面积为264 km~2(尚不含我国港、澳、台的统计数据),其中61.4%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从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来看,在海南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较少但保护比例高,广西和广东省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大但受保护面积比例相对较低。在3种红树林类型中,红树-木果楝林和红海榄-木榄林分布面积较小,但受保护的面积都在90%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分布的面积最大,但受保护的面积为52.6%。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外红树林分布的关键区域,并建议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来进行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基于多种类型保护地的红松林生态系统综合保护空缺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9

[2].卢元平,徐卫华,张志明,张路,谢世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J].生态学报.2019

[3].白雪红,王文杰,蒋卫国,师华定,陈坤.气候变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濒危水鸟潜在适宜区模拟及保护空缺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9

[4].王勇,余昌元,杨东,杨国伟,郑进烜.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8

[5].高忠斯.基于丹顶鹤秋迁期生境保护的松嫩平原保护空缺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8

[6].巫明焱,何兰,陈佳丽,董光,程武学.基于3S技术和MaxEnt的川牛膝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种植空缺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

[7].杨育华,杨洪福,段燕楠,李敏敏,杨波.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与优先区划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7

[8].林源,徐雪怡,伊剑锋,陆舟.基于MaxEnt模型的广西黑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预测与保护空缺分析[J].四川动物.2017

[9].李一琳,丁长青.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傅靖轩.西南地区维管植物优先保护及保护空缺分析[D].山西大学.2016

标签:;  ;  ;  ;  

空缺分析论文-付励强,程鲲,宗诚,马建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