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税负论文-刘婵

区域税负论文-刘婵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税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税负差异,泰尔指数,财税政策

区域税负论文文献综述

刘婵[1](2019)在《广东省区域宏观税负差异特征分析与测算——基于泰尔指数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2008—2017年间的税收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为样本数据,从总体税负趋势、产(行)业税负、地区税负、税收弹性四个角度综合分析广东省宏观税负总体运行特征,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对其进行税负差异值测算。研究发现,广东近十年间宏观税负水平持续走高直到2016年后才有所下降;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要税收来源的第叁产业已成为影响宏观税负走势的核心产业。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发展结构差异双重因素下促使区域宏观税负差异化明显且差异程度逐年升高,其中,区域之间税负差异是影响区域税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结合实证结果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税收改革、财政收支等方面提出了平衡税负差异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白冰,王溪薇[2](2019)在《我国宏观税负合理水平及区域差异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减税降负是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宏观税负高于最优水平,存在进一步减税降负的空间。分区域看,不同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存在差异,其中税收收入是推升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的主因,而非税收入与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上升的根源。为进一步减税降负,应采取深化结构性减税、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政府性基金、降低社保缴费率等手段。同时,为弥补政府收入的下降,可考虑以产权改革等手段培育潜在税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9年07期)

李平阳[3](2019)在《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已经由过去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避免贫富差距程度继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缩小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缩小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本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对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领域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出了介绍。本文第二章对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相关基础理论做了梳理。在这一章对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分析了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本文第叁章对我国区域经济和税收状况进行一般分析。在这一章从区域生产总值增速、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内经济水平差异叁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变化趋势,从区域税收收入增速、区域税收结构和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叁个方面分析我国区域税收的变化趋势,通过对两者变化趋势的结合分析推导出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影响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传导机制。本文第四章使用泰尔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税负水平差异展开实证研究。通过泰尔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区域货物与劳务税税负水平差异以及区域所得税税负水平差异展开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区际间的宏观税负水平差异是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次区域内宏观税负水平差异较小,区域内各省份间的税收负担水平趋同;最后是税制改革会对缩小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起到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第五章就缩小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分别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政策叁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通过细化税收分成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优化财政支出水平叁个角度积极推进我国财政体制及时跟进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消除财政体制设计不完善所带来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第二,进一步对我国现有的税制结构进行改革,通过完善财产税体系来确立直接税在税制设计中的主体地位,逐步降低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占比,削弱税收征管过程中区域间存在的税负转嫁现象,同时还要妥善使用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获得发展,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水平,逐步缩小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第叁,通过运用产业政策对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运用金融政策建立特定信贷计划弥补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投资环境差的缺陷,引导生产要素向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入,最后要加大对中西部区域的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教育和产业相扶持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利用这些补充政策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政府财力同时缩小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郭晓辉,兰海霞[4](2019)在《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失衡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测算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基础上,从区域差异和时空变化认知中国要素税负的格局,并进一步探讨要素税负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结论表明: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失衡显着,公共产品供给、财政压力、经济发展、消费支出税等是影响要素税负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要素税负变动的解释力有所不同。因此,为扭转税负失衡状态,政府应促进区域税负相对公平,扶持欠发达地区,提高政策的区域适用性和精准性。(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9年02期)

卢登琴,吴坤龙[5](2019)在《区域税负、产权性质与企业现金持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0—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区域税收负担衡量财政政策,分析其对企业现金持有金额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税负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正相关,公司的高现金持有与区域税负相关;(2)财政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持有现金的影响不同,非国有控股企业现金持有对区域税负为敏感。(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刘书明,郭姣[6](2018)在《中国宏观税负区域差异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07—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塞尔指数分析我国宏观税负区域总体差异及变化趋势,以及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宏观税负差异及特点。结果显示:我国宏观税负差异主要表现在各区域之间的税负差异,宏观税负总体差异与区域之间税负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区域之间税负差异对税负总差异的贡献率逐年升高;东部、西部和东北部区域内税负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中部区域内税负差异呈扩大趋势;各地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以及物价水平等诸多因素导致宏观税负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8年18期)

马媛媛[7](2018)在《我国区域税负差异及税负失衡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税负是国家整体税负的缩影,是国家税收政策对地区经济作用的反映,税收政策调整产生的效应最终都会反映到区域税收负担上来,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区域税负水平应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域税负的差异状况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状况相协调,否则就会出现税负失衡,而这种失衡在我国区域间和区域内部都是存在的。税负失衡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和效率原则,会对资本等要素的均衡流动产生不利影响,引发不当税收竞争,加大税收流失风险,最终加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必须要对我国区域税负失衡的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出各个地区税负失衡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减少税负失衡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区域税负差异及其失衡的成因。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界定宏观税负的口径和区域划分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阐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并就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主要确定税负设定的原则以及判断区域税负差异是否合理的标准,分析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并对税负差异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第叁部分从全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叁个层面对税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别运用差分GMM、系统GMM和LSDVC法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对区域间税负差异及其失衡的成因进行现实分析,并从区域内部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寻找出区域间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税收计划、改革税制结构、优化税收横向分配机制等方面提出均衡区域间税负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均存在税负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状况,即税负失衡。不同层面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从区域间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税负过高,主要原因是流转税比重过高,税制结构不合理,部分省份财政支出比重较高。中部地区税负过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较多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另外,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叁产业比重偏低,且存在严重的税收流出。东部地区税负相对西部的高税负水平来说偏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部分省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叁产业比重偏低,存在一定的税收流出,并且部分省份出口比重较高享受出口税收优惠政策,也降低了该地区的税负水平。东部直辖市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失衡,但是其税负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极低,第叁产业比重较高,并且总部经济效应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入。无论是全国、区域间还是区域内部,上期税负水平都会对当期税负水平产生影响,可能会加剧区域税负差异及其失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对区域间税负水平、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协调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区域内部税负的情况也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从而使分析更加全面。而现有文献对区域内部税负情况研究较少,且基本都是在分析区域间税负状况时略有提及。二是在实证检验税负的影响因素时,不再局限于区域间税负这一个层面,而是在全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叁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不同层面税收负担的不同影响因素,从而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寻找出区域间税负失衡的成因。现有文献尚缺乏类似的对比研究。叁是本文使用1994-2015年共计2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引入税收负担水平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自变量之一,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别使用差分GMM、系统GMM、LSDVC叁种方法对不同层面的税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国内现有文献尚未使用过这种实证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3)

李克桥,左玉娇,王坤,王伟婷[8](2018)在《区域税负差异背景下京津冀产业布局的财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税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当前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整体税收优惠政策和各地税收协调政策两个角度提出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一系列政策。(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8年22期)

丁丹[9](2017)在《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估计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宏观税负水平是用来评估一个国家总体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纵向研究不同阶段的宏观税负这个指标,可以度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税制两者之间相互协调性达到何种程度;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区域的宏观税负水平,可以阐明一个国家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众所周知,宏观税负问题一直都是税收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政府对税收收入的集中程度,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职能,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分析探索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准确与合理的估计、我国各省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以及各区域宏观税负区域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论文首先简述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其次是国内外文献综述,为本文后续章节中的我国各省宏观税负水平分析与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区域差异性研究提供研究背景及方法依据。再次是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架构。最后界定我国各区域的划分范畴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一章:理论基础。这一章中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动态最优化理论里面的动态规划理论知识和宏观税负经济理论知识,为后文的模型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估计研究。本部分首先通过构建消费者模型,政府模型以及厂商模型,结合动态最优化理论中的动态规划最优增长模型推导出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的测算公式;其次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索洛残差法、永续盘存法等等方法对各个指标在2001-2015年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得出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为21.9531%。为后文的我国各省宏观税负水平研究奠定基础。第叁章:我国各省宏观税负水平研究。本部分首先介绍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相关内容,其次测算我国各省大、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结合实证研究得出的最优宏观税负水平分析了我国各省的大、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由于衡量我国各省的大口径宏观税负的数据指标比中口径和小口径宏观税负的数据指标全面。因此得知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最能够反映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为后文的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区域差异性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章: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区域差异性研究。在第叁章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知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最能够衡量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因此本章以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为研究基础。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测算我国各区域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然后从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均值水平、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增长率、各区域宏观税负离散程度以及各区域宏观税负弹性系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各区域宏观税负均值水平分析方面可知: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在2002-2004年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中部地区在2005-2011年间出现小幅度的上下变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2001-2015年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基本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除此之外,东部地区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西部地区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最低,西部地区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上升幅度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的幅度要大一些。在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增长率分析方面可知: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增长率出现了上下波动的情况,并且有些年份的增长率出现了负值,说明了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在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离散程度分析方面可知: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不均衡性比较明显,东部宏观税负水平离散程度最高,高于西部和中部的宏观税负水平离散程度。在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弹性系数分析方面可知:东部区域的宏观税负水平弹性系数比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弹性系数小,在2001-2011年期间,我国各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弹性系数均在1附近上下波动,但是在2015年宏观税负水平弹性系数远远偏离1,特别是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说明政府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程度没有其他年份更协调。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论文实证模型研究的结论提出具体针对性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让人们更加理性合理地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缩短我国各区域间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对我国经济均衡发展以及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7-05-14)

雷津[10](2016)在《我国区域税负差异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地区间税收负担差异较大这一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所承担的税收负担不协调,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研究1995-2014这20年区域间税负差异的发展趋势,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影响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的税收政策建议,这将对于缩小区域税负差异,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泰尔指数法、计量模型法。本文首先对税负差异的衡量指标、测度方法和税负差异失衡的负面影响做出了说明,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获得的1995-2014年相关数据,采用数列分析法、税负差异系数法、税收协调系数法、泰尔指数法对我国区域税负差异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从各省看,我国各省税负水平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税负最高省与最低省差距加大;从各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东部叁个直辖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税负从重到轻分别为东部叁个直辖市-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反映出我国区域税负差异与经济发展不相均衡的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本文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税制结构、城市化水平、贸易结构、税收征管水平、横向税收转移七个理论假设,十个样本指标,利用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为产业结构、税收征管水平、横向税收转移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主要因素做出了一些印证性的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区域间税负差异这一问题,首先对确定税负差异的原则做出了说明,然后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税收征管水平、完善横向和纵向税收分配协调机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这四大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点,第一,在研究方法层面上,本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加强了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力度,在第叁章研究我国区域税收负担差异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时,综合采用数列分析法、税负差异系数法、税收协调系数法、泰尔指数法多个指标由各个省份到四大区域,由点及面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第四章研究地区税负影响因素时,考虑到不同区域间在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增强可比性,采用1995-2014年20年较长跨度的面板数据,建立影响区域税负差异的7个研究基本假设和相对应的10个样本指标,利用计量建模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在研究视角层面上进行了拓展,本文是对我国区域间税收负担差异进行研究,这与从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相比还较少,并且本文的这一研究视角与十叁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相契合,这对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区域税负差异多方面、全角度的分析,不断完善分析区域税收负担差异的研究框架。(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区域税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减税降负是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宏观税负高于最优水平,存在进一步减税降负的空间。分区域看,不同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存在差异,其中税收收入是推升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的主因,而非税收入与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上升的根源。为进一步减税降负,应采取深化结构性减税、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政府性基金、降低社保缴费率等手段。同时,为弥补政府收入的下降,可考虑以产权改革等手段培育潜在税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税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婵.广东省区域宏观税负差异特征分析与测算——基于泰尔指数分析法[J].武夷学院学报.2019

[2].杨白冰,王溪薇.我国宏观税负合理水平及区域差异问题研究[J].中国物价.2019

[3].李平阳.我国区域宏观税负水平差异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郭晓辉,兰海霞.中国要素税负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失衡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劳动和资本收入有效税率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

[5].卢登琴,吴坤龙.区域税负、产权性质与企业现金持有[J].经济研究导刊.2019

[6].刘书明,郭姣.中国宏观税负区域差异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

[7].马媛媛.我国区域税负差异及税负失衡成因[D].山东大学.2018

[8].李克桥,左玉娇,王坤,王伟婷.区域税负差异背景下京津冀产业布局的财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8

[9].丁丹.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估计及区域差异性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10].雷津.我国区域税负差异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标签:;  ;  ;  

区域税负论文-刘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