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刘慧华,蒋旭,蒋艳春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刘慧华,蒋旭,蒋艳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前瞻性记忆,神经心理学测验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华,蒋旭,蒋艳春[1](2018)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前瞻性记忆(PM)的损害情况。方法运用经典PM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分别检测MG组和正常对照组(NC组)的基于事件的PM(EBPM)和基于时间的PM(TBPM)。结果 MG患者的EBPM得分(EBPM=5.9±1.1)明显低于NC组(EBPM=7.4±0.9)(t=-4.785,P<0.01),而两组间的TB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G组:TBPM=5.3±0.6,NC组:TBPM=5.5±0.7)(t=-0.668,P>0.05)。结论 MG患者的EBPM存在损害,而TBPM无明显损害。(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礼丽,邹义壮,陈楠,郜肖肖,钱程[2](2016)在《当前任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当前任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的影响,探讨其EBPM的加工机制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及正常对照51例,采用实验室PM范式,考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对照两组被试在图片材料、数字材料两种当前任务条件下的EBPM表现,统计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控制年龄影响后,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正确率、前瞻任务正确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0.3±12.6)%vs.(93.8±4.3)%,(78.3±29.9)%vs.(86.9±22.6)%;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反应时、前瞻任务反应时均长于正常对照组[(1700.4±501.4)ms vs.(1549.5±435.0)ms,(2514.8±842.1)ms vs.(2064.4±657.5)ms;均P<0.05];当前任务不同对精神分裂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前瞻任务正确率的影响不同(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EBPM损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对特定EBPM任务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其EBPM自动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朱殿明,张建业,卓凯明,廖力维,毕翠云[3](2013)在《精神分裂症基于事件前瞻性记忆的脑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探讨精神分裂症前瞻记忆缺陷的生物学基础及神经机制。方法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和20名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以基于事件前瞻记忆作为刺激任务,根据双任务范式设置对照任务、PM线索识别任务、PM意向提取任务和执行任务。应用西门子3.0T磁共振系统采集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fMRI信号,同时采集受试者的行为学数据。结果(1)两组韦氏智力测验IQ组间差异不显着(P=0.408)。MCCB认知领域评分中,信息处理速度(P<0.001)和词语学习(P=0.040)组间差异显着,其余认知领域评分组间差异均不显着。(2)PM行为学测试中,病例组反应时大于对照组(d=223.76ms,P<0.001),(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第叁届亚洲神经精神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1)

贾树红,陈海波[4](2010)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步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包括意图的形成、保留、启动以及执行,以探讨EBPM损害的环节,并且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由31名PD患者组成PD组,27名与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一般智力等方面匹配的健康人组成健康对照(H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MMSE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排除认知障碍和抑郁,并采用Kliegel M建立的方法进行复杂任务和单一任务的EBPM检测,并且对可能相关的认知功能如瞬时记忆、工作记忆、抑制等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23)

王俊珺,施燕红,袁肖征,戴福强[5](2009)在《抑郁症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的差异。方法建立前瞻性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测试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名健康人和30例新近发作或2周内未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抑郁症患者的EBPM和TBPM。结果与健康对照组EBPM(6.01±1.91)分;TBPM(5.32±0.92)分相比,抑郁症组的EBPM(1.4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BPM(4.95±1.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前瞻性记忆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09年08期)

程怀东,汪凯,牛朝诗,傅先明,席春华[6](2006)在《前额叶损伤患者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额叶(PFC)损伤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的损害情况,验证PFC参与前瞻性记忆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建立前瞻性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测试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名健康人和30例前额叶损伤患者的EBPM和TBPM。结果与健康对照组[EBPM(6.00±1.91)分;TBPM(5.30±0.92)分]相比,前额叶损伤组的EBPM[(1.47±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BPM[(4.77±1.17)分]的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PFC损伤组的EBPM[(1.40±1.12)、(1.64±1.01)分]和TBPM[(4.60±1.06)、(4.86±1.29)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额叶损伤患者的EBPM存在损害,而TBPM却相对正常,这说明EBPM和TBPM可能有着不同的脑机制。相对于TBPM,前额叶可能更多地参与了EBPM的认知加工。(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科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王青,焦书兰,杨玉芳[7](2003)在《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的年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类别判断任务作为正在进行任务 ,采用Einstein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前瞻性记忆是否随年龄的老化而出现年老化现象。结果表明 ,当前瞻性记忆任务和当前进行的任务要求的认知过程一致时 ,前瞻性记忆成绩不会随增龄下降 ;当前瞻性记忆任务和当前进行的任务要求的认知过程不一致时 ,前瞻性记忆出现了年老化现象 ;前瞻性记忆成绩和自由回忆成绩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不同当前任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的影响,探讨其EBPM的加工机制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及正常对照51例,采用实验室PM范式,考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对照两组被试在图片材料、数字材料两种当前任务条件下的EBPM表现,统计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控制年龄影响后,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正确率、前瞻任务正确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0.3±12.6)%vs.(93.8±4.3)%,(78.3±29.9)%vs.(86.9±22.6)%;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当前任务反应时、前瞻任务反应时均长于正常对照组[(1700.4±501.4)ms vs.(1549.5±435.0)ms,(2514.8±842.1)ms vs.(2064.4±657.5)ms;均P<0.05];当前任务不同对精神分裂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前瞻任务正确率的影响不同(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EBPM损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对特定EBPM任务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其EBPM自动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慧华,蒋旭,蒋艳春.重症肌无力患者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2].刘礼丽,邹义壮,陈楠,郜肖肖,钱程.当前任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3].朱殿明,张建业,卓凯明,廖力维,毕翠云.精神分裂症基于事件前瞻性记忆的脑影像学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第叁届亚洲神经精神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4].贾树红,陈海波.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5].王俊珺,施燕红,袁肖征,戴福强.抑郁症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

[6].程怀东,汪凯,牛朝诗,傅先明,席春华.前额叶损伤患者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

[7].王青,焦书兰,杨玉芳.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的年老化[J].心理学报.2003

标签:;  ;  ;  

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论文-刘慧华,蒋旭,蒋艳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