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吴博雨

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吴博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森林火灾,火烧强度,指标体系,土壤质量评价

森林土壤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博雨[1](2017)在《火烧对森林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火灾会对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产生破坏,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土壤的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2016年、2015年、2013年、2009年和2003年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期数据收集、野外取样、指标实测、以及室内分析化验对兴安落叶松林火烧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及生物学指标特性叁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火烧后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如下:1.火烧后的初期阶段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显着,随着火烧恢复年限的增长,影响程度也随之降低,同时火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呈现加重的趋势。2.微生物对火烧后的土壤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在轻度火烧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在重度火烧影响下土壤微生物量恢复较缓慢;火烧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在火烧后3年到13年间火烧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起到促进作用,而土壤脲酶活性则一直保持抑制作用。3.以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指标基础分析为依据确立了指标体系,根据确立的指标体系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为每一个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标准差权重法对研究区火灾后森林土壤质量做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表示:轻度火烧影响下,火烧后3年左右,土壤综合质量水平与未火烧区相同;中度火烧影响下,火烧后3年~7年之间,土壤综合质量水平达到未火烧区水平;重度火烧影响下,火烧后13年左右,土壤综合质量水平与未火烧区相近。总体表现为:火烧对土壤综合质量方面在火烧后13年内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发现土壤的质量水平与火烧强度和火烧恢复年限两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有文[2](2016)在《宝天高速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质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作为各地区之间交流的快速通道,如今规模不断在扩大,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促使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对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及植被生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研究高速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质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对高速公路绿化及天宝工程实施意义重大。本文以宝天高速公路甘肃天水太阳山隧道——麦积隧道段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次生、人工林的土壤和植被,主要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数量及地形条件等生境因子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水量、速效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47.34%、56.08%、82.38%、36.27%;而土壤p H值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6.48%和47.14%;宝天高速公路沿线土壤养分含量随距公路距离增加增大,p H的变化规律则相反。(2)高速公路沿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3种林型中,土壤含水量: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p H、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速效磷含量:次生林>人工林>天然林;速效钾含量: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林。(3)内梅罗指数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土壤肥力均为中等,且土壤综合肥力系数P表现为:对照组(2.09)>天然林(1.50)>次生林(1.30)>人工林(1.12)。(4)宝天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沿线植物群落的生态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离公路越近植物群落的生态健康状况相对越差,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森林植被健康状况依次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5)宝天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垂直层次结构的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乔木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J_(Shannon-wiener)和J_(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灌木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表现为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不同林型物种均匀度J_(Shannon-wiener)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天然林,均匀度J_(Simpson)指数表现为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草本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einer指数及均匀度J_(Shannon-weiner)和J_(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6)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 H、有机质、速效氮、经度、海拔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钾、坡度为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有机质和速效氮与植物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显着正相关,速效钾和坡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为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7)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的是p H、有机质、速效氮、经度、海拔、速效钾和坡度;在第2主成分中较高载荷的是含水量、速效磷、坡度、海拔、微生物总量和纬度;坡度和海拔同时在第1和第2主成分上都有较高的载荷。(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于一[3](2016)在《分解底物质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动态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土壤有机碳、氮互作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衡量全球变化情境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本研究以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油松林为试验样地,以油松林主要研究对象,2014年5月-2015年8月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布设了35个2m×2m的小样方,通过向表层土壤添加等质量的叶、木屑和生物炭等有机物,其中包括:生物炭(B)、秸秆(S)、木屑(SD)、辽东栎叶(BD)、油松叶(ND),添加的量均为300 g C/m2,采用顶盖埋管原位培养法,测定了各处理样地表层土(0-10cm)不同时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土壤无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质量。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不同质量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明显,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对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影响也不明显,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着。2、添加生物炭、碎叶和木屑使得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范围为:22.07-128.15mg/kg和0.8-3.75mg/kg/d,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添加生物炭明显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添加木屑能明显增加微生物活性。3、添加生物炭、碎叶和木屑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分别为129 mg/kg、 0.40mg/kg、-3.47 mg/kg,对照样地则为-20.74 mg/kg;在整个试验期间,添加生物炭和木屑也显着提高了土壤的氮矿化速率。研究表明,向土壤添加外源有机物确实会影响土壤的氮矿化过程,并且影响程度与添加有机物的质量存在一定关系。4、添加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可以改变无机氮含量以及硝化速率和氨化速率,2014年10月-2015年8月,五种处理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而递增,2015年5月>2015年3月>2014年10月,2015年的8月出现回落。而铵态氮含量最高出现在2015年3月,含量最低出现在2015年8月。各处理季节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袁志忠,崔洋,颜绍馗[4](2013)在《叶凋落物数量和类型对森林土壤动物及其生物学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森林凋落物的管理效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在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通过2011年5月布置的野外控制实验,采用区组设计和巢式设计,通过添加凋落物与否来检查凋落物的数量效应,添加阔或针叶凋落物来检查凋落物的质量效应,研究了叶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2012年7月对土壤动物多度、多样性、群落组成等指标进行测量,检测到跳虫多度对添加凋落物处理以及双翅目幼虫多度对凋落物类型处理有显着响应,其他指标包括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则未能检测出显着效应。添加凋落物显着提高了土壤的生物学质量值,幅度达32.45%,且巢式方差分析显示这种增加与凋落物类型无关,表明在土壤质量演变的较早阶段,凋落物数量在该地区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壤生物学质量比多度、多样性等指标要灵敏得多,因此基于土壤动物的土壤生物学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评估森林凋落物管理效果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3年02期)

李婧,张洪江,程金花,常丹东[5](2012)在《有机碳质量分数对森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叁峡库区不同森林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水分入渗的关系,将森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设定为独立变量,引入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对Horton土壤水分入渗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不同,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乔灌混交林;2)初渗速率、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的差分别与土壤下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线性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Horton模型经引入土壤有机碳指标后,新模型的入渗速率与入渗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明显提高,模拟结果更逼近实测值。研究结果为同类地区森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预测与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汪学金,孙芳芳,黎建力,左伟东,温达志[6](2012)在《广州及周边地区森林土壤As、Se、Hg质量分数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广州及周边地区5处代表性森林土壤(鼎湖山、西樵山、华南植物园、黄埔和南昆山)As、Se、Hg质量分数特征及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上述5地森林表层土壤As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8.6、18.0、12.2、11.4、26.1 mg.kg-1,Se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0.360、0.729、0.286、0.421、0.434 mg.kg-1,Hg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0.201、0.270、0.139、0.224、0.087 mg.kg-1。除植物园土壤Se质量分数、南昆山土壤Hg质量分数较接近背景值外,5林地As、Se、Hg质量分数均超过背景值,可能存在外源As、Se、Hg输入。其中,南昆山As输入,西樵山Se、Hg输入,黄埔、鼎湖山Hg输入较明显。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昆山As为最严重的污染物,而在鼎湖山、植物园、西樵山和黄埔Hg为最严重的污染物。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结果表明5林地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西樵山土壤属重度污染,南昆山、黄埔、鼎湖山属中度污染,植物园污染较轻,属轻度污染。(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郭爱雪[7](2011)在《大兴安岭高寒区重度火烧对森林土壤生境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火发生毁坏大面积森林资源,同时对森林土壤的发育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2010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火后森林土壤样品的理化性状的调查和分析,筛选和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然后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评分方程及广义土壤综合肥力的基础上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再划分成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通气性、温度环境、酸碱环境、生物环境、根系站立性七项土壤功能。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实际产生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项指标相对于土壤功能及各项土壤功能相对于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数的权重,然后在计算中调整权重,以最大程度的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实际状况,同时提出适合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体系,为改良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确定对林火发生后的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12个因素,包括有机覆盖层厚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5个主要的土壤物理因素以及有机质含量、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pH、代换性盐基6个土壤化学因素及1个生物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碳。2.重度火烧后土壤O层覆盖厚度、水稳性团聚体、含水率、有机质、代换性盐基及微生物量碳较对照均下降。而土壤温度、土壤容重、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pH值则较对照有升高。3.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度火烧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404,而对照林地土壤质量综合质量指数为0.562,对照林地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微生物环境和根系站立性的得分较重度火烧高,而温度环境,酸碱环境较火烧的得分低,其中土壤通气性得分差异不大。4.土壤生境障碍性评价中,O层覆盖厚度障碍火烧高于对照;生长季节低温障碍性和生长季节高温障碍中影响最大的是0 cm土壤温度障碍因子,生长季节温度障碍因子影响与土层温度呈负相关;植被生长、维持、更新的水分障碍中干早障碍性较过湿障碍性更加明显且都大于对照;在植被生长、维持、更新的酸碱障碍中酸性障碍较碱性障碍性大,其中碱性障碍火烧前后无明显变化,而酸性障碍因子中火烧大于对照。养分障碍为火烧障碍性大于对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1-04-01)

单奇华,俞元春,张建锋,虞木奎,成向荣[8](2009)在《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质量指标的筛选是科学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城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肥力指标的筛选方法。采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森林土壤样品(0~20cm),分析了24个土壤质量指标。根据指标间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体积质量(容重)、黏粒含量、分散系数、可蚀性因子K值、水稳性指数、pH值、有机质、速效钾和纤维素酶活性,共9个指标作为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因子。(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9年05期)

单奇华,俞元春,张建锋,钱洪涛,徐永辉[9](2009)在《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对城市森林的营建、管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都十分重要。选取土壤容重、质地、pH值、有机质、速效钾和纤维素酶活性6个指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南京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森林土壤综合肥力系数(Q)变幅为0.85~1.51,平均为1.19±0.17;其中,肥力属于"中"一级(1.0≤Q<1.5)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90.91%;城郊天然林和林、灌、草混交林土壤肥力系数较高,而道路绿化带和草坪覆盖较低。表明南京城市森林土壤肥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加强土壤肥力质量改良;草坪对土壤肥力质量的改良能力较弱。(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9年04期)

杨鑫,曹靖,董茂星,马晓军[10](2008)在《外来树种日本落叶松对森林土壤质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小陇山林区8~30年林龄日本落叶松林(外来树种)、油松林(乡土树种)及次生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森林的土壤质量和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森林土壤pH无明显变化;林龄越长,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总氮与有机质含量以次生林最高,其次为日本落叶松,油松最低.不同林龄森林土壤总氮与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树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与乡土树种油松相比,外来树种日本落叶松显着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显示,次生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而外来树种日本落叶松土壤细菌多样性最低.对DGGE图谱的聚类分析发现,小陇山不同森林土壤细菌类群分属变形杆菌、噬纤维黄杆菌和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类,其中分属变形杆菌为主要类群.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本落叶松的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说明日本落叶松正在使该地区土壤细菌多样性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公路作为各地区之间交流的快速通道,如今规模不断在扩大,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促使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对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及植被生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研究高速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质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对高速公路绿化及天宝工程实施意义重大。本文以宝天高速公路甘肃天水太阳山隧道——麦积隧道段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次生、人工林的土壤和植被,主要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数量及地形条件等生境因子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水量、速效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47.34%、56.08%、82.38%、36.27%;而土壤p H值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6.48%和47.14%;宝天高速公路沿线土壤养分含量随距公路距离增加增大,p H的变化规律则相反。(2)高速公路沿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3种林型中,土壤含水量: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p H、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速效磷含量:次生林>人工林>天然林;速效钾含量:人工林>次生林>天然林。(3)内梅罗指数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土壤肥力均为中等,且土壤综合肥力系数P表现为:对照组(2.09)>天然林(1.50)>次生林(1.30)>人工林(1.12)。(4)宝天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沿线植物群落的生态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离公路越近植物群落的生态健康状况相对越差,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森林植被健康状况依次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5)宝天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垂直层次结构的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乔木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J_(Shannon-wiener)和J_(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灌木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表现为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不同林型物种均匀度J_(Shannon-wiener)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天然林,均匀度J_(Simpson)指数表现为次生林>天然林>人工林。草本层,不同林型物种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weiner指数及均匀度J_(Shannon-weiner)和J_(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6)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 H、有机质、速效氮、经度、海拔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钾、坡度为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有机质和速效氮与植物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显着正相关,速效钾和坡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为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7)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的是p H、有机质、速效氮、经度、海拔、速效钾和坡度;在第2主成分中较高载荷的是含水量、速效磷、坡度、海拔、微生物总量和纬度;坡度和海拔同时在第1和第2主成分上都有较高的载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1].吴博雨.火烧对森林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2].李有文.宝天高速公路沿线森林土壤环境质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于一.分解底物质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动态的调控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袁志忠,崔洋,颜绍馗.叶凋落物数量和类型对森林土壤动物及其生物学质量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3

[5].李婧,张洪江,程金花,常丹东.有机碳质量分数对森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

[6].汪学金,孙芳芳,黎建力,左伟东,温达志.广州及周边地区森林土壤As、Se、Hg质量分数特征及污染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2

[7].郭爱雪.大兴安岭高寒区重度火烧对森林土壤生境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

[8].单奇华,俞元春,张建锋,虞木奎,成向荣.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以南京市为例[J].土壤.2009

[9].单奇华,俞元春,张建锋,钱洪涛,徐永辉.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

[10].杨鑫,曹靖,董茂星,马晓军.外来树种日本落叶松对森林土壤质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

标签:;  ;  ;  ;  

森林土壤质量论文-吴博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