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绞痛论文-蔡志强,赵松青

心梗后心绞痛论文-蔡志强,赵松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梗后心绞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

心梗后心绞痛论文文献综述

蔡志强,赵松青[1](2011)在《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与心绞痛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AP的发生率为29.4%,患者的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AP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1年20期)

李树明[2](2011)在《胸长神经卡压症性左胸痛误诊为心梗后心绞痛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胸长神经卡压症性左胸痛误诊为心梗后心绞痛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因左侧前胸,胸侧壁及腋下时有疼痛1 a余就诊。患者近1 a余患者左侧前胸,胸侧壁及腋下时有疼痛,轻重不一,有时呈针刺样、隐痛不适、时间长短不一、无明显诱因发作,痛时无出汗、心慌等其他不适,但常有颈部不适。1996-08曾因左侧胸痛1 h,伴大汗,以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在某叁甲医院做做溶栓治疗,后转另一家叁甲医院做冠脉造影同时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此后一直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近1 a左(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1年19期)

周会军[3](2011)在《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与心绞痛(PIA)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症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PIA的发生率为29.4%(15/51),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失常的发生与PIA的发生率无关,P>0.05;而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PIA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愈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1年14期)

赵卿祯[4](2010)在《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与心绞痛(PIA)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症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PIA的发生率为29.4%(15/51),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失常的发生与PIA的发生率无关,P>0.05;而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PIA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0年33期)

张思团[5](2010)在《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绞痛(PIA)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AI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0年07期)

张新元[6](201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梗后心绞痛4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梗后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心梗后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单纯用西药治疗,治疗组48例在西药基础上加用益心活血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3.9%,两组症状和心电图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梗后心绞痛,不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可减少西药用量,防止其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王洪有[7](2009)在《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发作诱因、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以及早期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结果PIA发生率30.7%,PIA与梗死前心绞痛、ECG有无异常Q波、溶栓、梗死部位、心功能有关。结论应分析PIA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09年02期)

肖文凯,高磊[8](2008)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保护下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溶栓后心绞痛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2年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诊断为"冠心病"。2005年4月9日凌晨1时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经抗心肌缺血、抗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4月11日下午13时(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张黎群[9](2001)在《心绞痛方在防治心梗后心绞痛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心绞痛方预防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应用心绞痛方治疗心梗后心绞痛 ,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改变 ,以及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心绞痛方组治疗 3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心电图、血液流变学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结论 心绞痛方能有效缓解心梗后心绞痛的症状和降低心脏性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1年07期)

姜新红,尚淑梅,钟敬泉[10](1998)在《心梗后心绞痛原梗塞部位缺血性T波伪改善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心肌梗塞病史1个月,近5天每于清晨醒来时胸痛发作伴大汗。每次发作持续5—10分钟,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硝苯吡啶片缓解。发作时查体:血压18/11KPa,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60/min,律齐,无杂音,心肌耗氧指数(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为8100次/min,mmug。发作后查体:血压16/(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心电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心梗后心绞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胸长神经卡压症性左胸痛误诊为心梗后心绞痛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因左侧前胸,胸侧壁及腋下时有疼痛1 a余就诊。患者近1 a余患者左侧前胸,胸侧壁及腋下时有疼痛,轻重不一,有时呈针刺样、隐痛不适、时间长短不一、无明显诱因发作,痛时无出汗、心慌等其他不适,但常有颈部不适。1996-08曾因左侧胸痛1 h,伴大汗,以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在某叁甲医院做做溶栓治疗,后转另一家叁甲医院做冠脉造影同时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此后一直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近1 a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梗后心绞痛论文参考文献

[1].蔡志强,赵松青.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

[2].李树明.胸长神经卡压症性左胸痛误诊为心梗后心绞痛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3].周会军.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

[4].赵卿祯.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

[5].张思团.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

[6].张新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梗后心绞痛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

[7].王洪有.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09

[8].肖文凯,高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保护下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溶栓后心绞痛1例[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

[9].张黎群.心绞痛方在防治心梗后心绞痛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1

[10].姜新红,尚淑梅,钟敬泉.心梗后心绞痛原梗塞部位缺血性T波伪改善1例分析[J].中国实用心电杂志.1998

标签:;  ;  

心梗后心绞痛论文-蔡志强,赵松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