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艺2000全国一期巡回展硕果累累

安艺2000全国一期巡回展硕果累累

一、安易2000全国第一阶段巡展硕果累累(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付慧明[2](2021)在《“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诗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新诗走过风雨、历过风霜,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原料。而80年代繁茂的诗歌景象也使得诗歌研究星罗棋布。新诗诞生至今,关于它的研究角度与方向已不断延展、加宽,囊括了诗歌理论、诗歌思潮、诗人作品、艺术特征、史料挖掘、回忆访谈等诸多方面。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诗歌刊物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方向依旧是值得探索的。“编者按”作为刊物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编辑思想在诗歌刊物中的展现。以“编者按”为起点探究新诗的生成,在史学意义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但目前关于刊物与80年代新诗关系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以“编者按”为视角切入,探究新诗生成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的关系。本文力求在廓清“编者按”所指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梳理“编者按”的类型划分,综述“编者按”在80年代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刊发简况。同时,以史料为依据,勾勒“编者按”的选编原则与80年代新诗生成具体过程的互动。最终归向“编者按”对新诗生成的规训与推动作用。本文采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在“编者按”的视角下探究其对新诗生成的干预过程与重要影响。正文主要通过三个章节来梳理“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的关系。第一章是“编者按”的界定及其在80年代新诗中的概况。本章论述了“编者按”的定义与具体类别划分,并分别对其进行阐释。随后,将“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连接起来,论述“编者按”在80年代新诗中的概况。如80年代“编者按”所依赖的编辑团队、不同类型刊物“编者按”的不同特征、80年代刊物“编者按”的整体刊发简况等,为第二章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是“编者按”的指向与80年代新诗的生成。本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论述“编者按”的声音与朦胧诗的生成,从“编者按”指向的美学原则与选编更迭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论述“编者按”的指向与第三代诗的生成,从“编者按”展示的编选原则与选编姿态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以期探究“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过程的互动。第三章是“编者按”对80年代新诗生成的意义。本章从“编者按”对80年代新诗生成的规训与推动两个方面展开,分别论述“编者按”对80年代新诗生成的塑造、引导作用和推进、革新作用。总的来说,本文相对于刊物研究是将研究的视角进行收缩,以“编者按”为脉络探寻80年代新诗生成的轨迹,以期能为新诗研究贡献一些力量。

韩卫然[3](2019)在《扬州佛寺空间的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对于历史建筑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注重本体保护拓展至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文物建筑由单体保护发展成对于历史建筑群落及其影响范围的整体性保护。作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佛寺及其空间的修复保护与活化利用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很多案例表明,诸多现存佛寺正面临着文物价值损毁、修扩建的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风格等差异大、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存在矛盾冲突等问题,不利于佛寺的保护与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以扬州佛寺为例,对佛寺及其空间的发展历程、构成模式及影响要素进行探讨。(1)对现今扬州已公布的153处佛寺建筑及其空间进行调研,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研测绘等方法,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现场考证等途径,得出扬州佛寺建筑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塔为中心的聚合空间—以殿堂为中心的多院空间—轴线对称的递进空间。(2)根据佛寺的分布现状,从佛寺选址及布局两个角度对影响扬州佛寺建筑及其空间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得出扬州佛寺空间受到了佛教文化与社会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在选址上具有“占山”、“亲水”、“遍城”特色;在布局上具有整体内外分明,建筑组合秩序性强,形式丰富多样等特征。同时,寺院园林空间的世俗性大于宗教性。(3)通过对扬州9处代表性佛寺的梳理归纳,从佛寺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与特征及空间组织三个角度对扬州佛寺建筑及其空间进行解析,得出扬州佛寺是以山门(天王殿)—佛殿—藏经楼(阁)—佛塔为核心的空间构成模式,传统佛寺建筑多以扬州地方通行的大木小式做法居多。将本文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扬州佛寺的保护与利用,完成了扬州大明寺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佛寺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提供借鉴。

滕榕[4](2019)在《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古都与文化名城,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随着秋季的到来,城市公园植物颜色变化丰富,舒适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城市公园参与户外活动。一方面,西安对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资源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以城市公园的秋季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较少、应用不多,对现有的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设计不够重视。据此,本文将基于游客视角对西安城市公园的秋季植物景观进行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首先,本文先界定了西安城市公园与秋季植物景观的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9个西安城市公园进行植物调查,并对西安市常用秋季观赏植物进行实地调研与统计。继而统计出常用的秋季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应用情况。其次,经过文献梳理与总结,本文筛选出影响游客观赏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的六个相关联的影响要素:观赏要素、生态要素、感官要素、活动要素、心理要素、景观要素及对应评价因子。通过专家评价法对选定评价因子进行优选,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制成重要性-满意度调查问卷。最后,本文对选定的3个公园兴庆宫公园、丰庆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的游客进行满意度评价问卷调查,获得游客满意度评价情况。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IPA对比分析与IPA象限分析,以此解读城市公园的秋季植物景观的偏好情况与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情况,并提出提升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三个公园的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评分分值都大于3.5分。这说明游客三个公园的满意度情况与忠诚情况都为良好,公园的植物景观养护与活动设施管理运营也基本能满足游客的娱乐休闲需求,提供了较好的体验。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游客满意度评价方法效果直观并且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城市公园的秋季植物景观评价,可以为城市公园的景观改造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宗俊峰[5](2018)在《砥砺奋进三十载 继往开来展新篇——写在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3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大学出版社间沟通交流、活跃行业群众组织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大学版协30年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

邝艳梅[6](2017)在《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随之而来的是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提升,为了实现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承担着区域社会教育、信息传递、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因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不仅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还为其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设部署。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施行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法律高度得到保障。东莞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因有政府大力支持和各级图书馆高效的执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成规模,居全国领先水平,其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所取得的体制创新、布局优化及服务水平的提升都是许多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本文以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在第一部分首先综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内容,总结了目前学界对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并对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新公共治理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为下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出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对东莞自身发展和推广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历史和建设现状。东莞市已形成覆盖全市的三级总分馆体系,总馆综合业务能力受到图书馆界广泛认可,镇(街)级分馆建设已完成,村(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作为总分馆体系的补充和延伸,东莞构建了自助图书馆、图书ATM和图书流动车等多形态灵活便捷的便民服务网络。此部分还总结了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特点:政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技术打造服务新模式、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品牌活动丰富服务内容。第三部分则基于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根据相关数据和实地考察,客观剖析了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体系内的多建设主体导致了总分馆无法实现真正的集约化管理,尚未达到人、财、物的高度统筹协调;而各建设主体综合实力不一也导致了体系内分馆间发展不均衡;基层图书馆,特别是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不受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其服务水平,服务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第四部分从政府、图书馆、读者等图书馆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切入,针对目前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完善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出切实的对策:从政府角度切入,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建设主体上移,服务重心下移,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从图书馆角度切入,既要重视虚实馆藏、人才队伍的建设,又要丰富服务内容和手段。从读者角度切入,既要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又要善于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增值。通过对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体系发展障碍并为深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见解,推进东莞市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甘云[7](2016)在《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属于科普类公共项目,它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加大众接触优质科普资源的机会,并且拓展公众提高科学素养的途径,使广泛的覆盖率、系列化和可持续的公共科普服务机制运用到群众中去,达到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最终目的。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自项目启动,发展的成果与经验是主流,但随着其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运行站点的快速增长,媒体的宣传,社会对流动科技馆职能进一步的认知和提升,让这一新生的公共项目暴露出弊端和问题。比如,在管理上尚未形成统一模式,缺少规范化的制度;缺少科学的管理机制;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等。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懒散、缺乏主动性,更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也是现存的主要问题,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从本质上制约着这一新生的公共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一些地区的有效做法以及在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突破这一瓶颈,关键就要从建立流动科技馆绩效考核制度入手,在这一项目实施中推行完善、高效、客观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通过两个层面的论述对实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进行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阐述流动科技馆管理岗位绩效考核的目标、原则、机制、结果应用等内容;二是从实践层面以云南巡展为具体实例,利用360°考核法、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理论及工具剖析目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对流动科技馆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方面进行设计,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适合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机制。期望通过这种探究对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整个项目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本文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及实体科技馆绩效考核进行文献对比研究综述,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深入阐述绩效考核相关理论,选取了以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模式和具体情况为例进行了分析探索,通过国内其他一些实体科技馆绩效考核的经验及借鉴启示,从多方面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董学峰[8](2016)在《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国家语言战略的宏观视角出发,全面回顾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程,并对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语言推广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数据和材料,进而探讨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总计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关键词语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理论背景及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其次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再次对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素质、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第三章重点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管理体制、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对各国语言推广战略和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各国语言推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根据孔子学院年度报告等材料,将孔子学院近10年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比较、研究,从数据中总结、发现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一些规律。第六章主要是分析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机遇和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说明,从战略、制度、经费、项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第七章以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探讨了推广模式多元化的可能性及相关政策的配套方案,提出多渠道筹措汉语国际推广的资金,全方位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等具体建议。第八章为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全面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一些未及时展开讨论的研究。

马健[9](2014)在《岛城大爱》文中研究指明引子岁月的尘埃悄悄拂过曾经的时光,历史的车轮已碾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沐浴着清晨第一缕温暖的阳光,微微闭上眼睛,聆听窗外鸟儿的问候,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然而,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山区,一些贫困的孩子还在艰难地求学、生活: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几个衣着破旧的西部孩子正在认真听讲,有的孩子趴在桌上认真写字,手上拿着短得已经不能再短的铅笔,时而放下,时而咬在嘴里;在荒漠,一间孤立陈旧的屋子,一位教师给七八

杨树文[10](2013)在《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十七年中国画“改造”的研究中,与现实主义“写实”要求相对应的“阶级性”改造常被用来描述整个十七年的中国画变向,而与新中国文艺“民族性”诉求相对应的“写意’走向则被表述成与历史不符的“逆流”而无法被纳入十七年美术的整体结构中;强调“写实性”改造的人物画和接受西方“对景写生”的山水画被广泛关注,而这两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的花鸟画则缺乏研究;即使在有限的对新中国花鸟画乃至20世纪花鸟画之变的讨论中,人们也往往只注意花鸟画“面对西潮”之后走向写实的风格变化,而对那些没有明显“西方”痕迹的艺术变革以及花鸟画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功能价值变化等缺少关注……本文不是对建国“十七年”期间的花鸟画进行全面细致的“百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在反思现有研究范式并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和中国画的自身问题,关注花鸟画与社会时代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间的花鸟画转型。从“改造”与“应对”的关系中陈述花乌画艺术立场、功能价值、图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依此为十七年花鸟画的历史“结构”提供解释。文章第一章用“人民”的立场、社会功能的焦虑与现实主义主题诉求、“创作与写生”的方法论三个小节论述进入新中国的花鸟画所面临的新要求,本文认为这是导致新中国花鸟画转型的原因。三者之间既存在并列关系,又具有由社会外部向艺术本体步步递进的特点,由此三节分别引出后文对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的具体历史表现的讨论。第二章以十七年中国画思潮为主线,讨论十匕年期间中国画“改造”的三个阶段和由此引发的花鸟画改造的三种趋势:50年代初期“阶级性”改造的“写实趋势”;1956年双百方针之后对阶级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诉求;1961年“文艺八条”之后“民族性”追求中的“写意”趋势。第三章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考察花鸟画与社会时代的具体关系,梳理了花乌画应对“现实主义”要求的不同主题,重点讨论了花鸟画“丰收”与“百花山花”主题及其社会条件。文章的最后一章对花鸟画的图式转变进行研究,讨论了在“创作写生”的时代要求中,分别应对“阶级写实”、“阶级民族”、“民族写意”三种改造趋势,以于非闇、郭味蕖、潘天寿为代表的花鸟画家的图式转变之路。对于“改造”与“应对”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而言,价值转换与图式转型则是关于历史结果的归纳,新价值的建立缘于自上而下的“改造”,而新图式的形成则是艺术家自下而上的“应对”,包括两者之间的交叠与互动关系等都将会在文末的余论中涉及。本文在搜集与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索和尝试契合史实的视角和方法,历史陈述中亦时有理论归纳。

二、安易2000全国第一阶段巡展硕果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易2000全国第一阶段巡展硕果累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编者按”的界定及其在80 年代新诗中的概况
    一、 “编者按”的定义与类别
        (一) “编者按”的定义
        (二) “编者按”的类别
    二、 “编者按”在80 年代新诗生成中的概况
        (一)80 年代编者与“编者按”的刊发
        (二)80 年代刊物“编者按”刊发概况
第二章 “编者按”的指向与80 年代新诗的生成
    一、 “编者按”的声音与朦胧诗的生成
        (一) “编者按”蕴含的美学原则及对诗人的选择
        (二) “编者按”呈现的选编更迭及朦胧诗的境况
    二、 “编者按”的指向与第三代诗的生成
        (一) “编者按”显现的编选原则与诗人的出场
        (二) “编者按”的选编姿态与第三代诗的走向
第三章 “编者按”对80 年代新诗生成的意义
    一、 “编者按”对新诗生成的规训
        (一) “编者按”对新诗的塑造——内容的规训
        (二) “编者按”对新诗的引领——意义的规训
    二、 “编者按”对新诗生成的推动
        (一) “编者按”对诗人发展的推动
        (二) “编者按”对集体声音的展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扬州佛寺空间的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扬州佛寺的发展历程
    2.1 佛教寺院发展概况
        2.1.1 佛教发展简述
        2.1.2 汉传佛寺空间分布特征
    2.2 扬州佛寺的历史演进
        2.2.1 两汉至六朝时期
        2.2.2 隋唐时期
        2.2.3 宋元明清时期
        2.2.4 民国时期
        2.2.5 建国后至今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州佛寺空间的构成因素
    3.1 扬州佛寺分布概况
    3.2 选址类型与影响因素
        3.2.1 山林型佛寺—占山
        3.2.2 临水型佛寺—亲水
        3.2.3 城区型佛寺—遍城
    3.3 布局类型与影响因素
        3.3.1 义理影响佛寺空间形态
        3.3.2 礼制约束佛寺空间格局
        3.3.3 世俗拓展佛寺空间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扬州佛寺建筑及空间解析
    4.1 扬州佛寺的空间形态
        4.1.1 佛寺案例选取
        4.1.2 佛寺空间形态分析
    4.2 建筑形制及特征分析
        4.2.1 山门(天王殿)
        4.2.2 大雄宝殿
        4.2.3 藏经楼(阁)
        4.2.4 法(讲)堂、禅堂
        4.2.5 斋堂
        4.2.6 佛塔
    4.3 扬州佛寺的空间组织
        4.3.1 斋供仪式
        4.3.2 日常仪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明寺相关空间保护设计实践
    5.1 扬州佛寺的使用现状
        5.1.1 扬州佛寺存在的问题
        5.1.2 大明寺发展价值与要求
    5.2 大明寺概况
        5.2.1 区位环境
        5.2.2 历史沿革
    5.3 大明寺空间分析
        5.3.1 整体布局
        5.3.2 空间构成
    5.4 保护性设计实践
        5.4.1 保护规划
        5.4.2 总平面设计阐述
        5.4.3 空间功能组织
        5.4.4 空间营造表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扬州市佛教活动场所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表2: 142座汉传国家重点佛寺的数据统计
    附表3: 2017年度扬州部分寺院佛事活动安排
致谢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4)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植物景观
        1.3.2 秋季植物景观
        1.3.3 城市公园
        1.3.4 游客满意度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的研究综述
        2.1.1 城市公园的研究综述
        2.1.2 秋季植物景观的研究综述
        2.1.3 城市公园与秋季植物景观关系叙述
        2.1.4 本节评述
    2.2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2.2.1 植物景观评价
        2.2.2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2.2.3 本节评述
    2.3 国内外游客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综述
        2.3.1 游客满意度的发展
        2.3.2 游客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综述
        2.3.3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2.3.4 本节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应用现状调查
    3.1 西安城市公园概况介绍
    3.2 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调查选点
    3.3 西安城市公园常用秋季观赏植物统计
    3.4 现场调查与访谈后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满意度评价基本理论
        4.1.1 游客满意
        4.1.2 游客期望
        4.1.3 游客忠诚
        4.1.4 游客期待-游客满意-游客忠诚三者关系
    4.2 满意度评价的相关影响要素
        4.2.1 视觉吸引机制
        4.2.2 景观体验
        4.2.3 秋季植物观赏特征
    4.3 评价指标选取
        4.3.1 评价指标的初选
        4.3.2 评价指标的优选
    4.4 评价方法的解读
        4.4.1 IPA分析法概述
        4.4.2 IPA分析法应用步骤
        4.4.3 IPA分析法解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
    5.1 问卷发放公园选点与问卷设计
        5.1.1 问卷发放公园选点
        5.1.2 问卷设计
    5.2 数据统计与IPA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数据信度分析
        5.2.3 IPA对比分析
        5.2.4 IPA象限分析
    5.3 游客游览后意愿分析与问题总结
        5.3.1 三个公园的游客游览后意愿分析
        5.3.2 现场访问与问卷填写问题总结
        5.3.3 本节评述
    5.4 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5.4.1 分析优势:重新认知公园现状
        5.4.2 解读需求:分析游客对秋季植物景观的偏好
        5.4.3 合理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特色
        5.4.4 活动策划:吸引游客参与主题活动
        5.4.5 提升管理:重视植物景观养护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相关概念
        1.4.1 公共图书馆
        1.4.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1.4.3 总分馆制
        1.4.4 新公共治理理论
        1.4.5 多中心治理理论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2.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1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2.2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2.2.1 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三级总分馆体系
        2.2.2 构建了多形态灵活便捷的便民服务网络
    2.3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特点
        2.3.1 政府主导建设,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
        2.3.2 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了服务新模式
        2.3.3 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了服务水平
        2.3.4 精心打造品牌,开展了多元化服务
3.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主体权责分散
    3.2 体系内分馆间发展不均衡
    3.3 对村(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视不够
    3.4 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3.5 服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4. 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对策
    4.1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建设主体上移
    4.2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持续保障
    4.3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开发特色服务
    4.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4.5 引入多中心治理,创新管理方式
    4.6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提高服务质量
    4.7 加强与读者互动,促进公民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一)国外研究的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绩效考核及绩效考核指标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绩效及绩效考核
        一、绩效
        二、绩效考核
    第二节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一、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节 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目标管理法(MBO)
        二、360度绩效考核
        三、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四、几种考核方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及人员绩效考核
    第一节 中国流动科技馆概述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内涵
        二、中国流动科技馆的特性
        三、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运营模式
    第二节 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岗位的职位分析及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岗位的职位分析
        二、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素质要求
    第三节 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指标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
        二、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三、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步骤及方法
        四、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
第三章 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云南巡展模式和巡展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考核的政策依据
        三、考核客体、考核主体和考核等次
        四、考核内容
        五、考核方法和程序
        六、考核结果的运用
    第二节 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巡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流程存在缺陷
        二、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和原则不够清晰
        三、云南巡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与项目自身的特性不相适应
        四、云南巡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内容笼统单一
        五、云南巡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步骤不合理
    第三节 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方面
        二、对云南巡展项目的自身特性认识不够清晰
        三、对绩效考核的认知程度不高
第四章 国内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天津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的经验
        一、天津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基本情况
        二、天津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经验借鉴
    第二节 贵州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的经验
        一、贵州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基本情况
        二、贵州科技馆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经验借鉴
第五章 完善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对策
        一、云南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流程的重构
        二、云南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目标及原则的完善
        三、构建云南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四、健全云南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五、确立云南巡展项目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步骤
    第二节 云南巡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可行性分析及建议的完善
        一、云南巡展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分析
        二、绩效考核有望解决的问题
        三、营造流动科技馆巡展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的氛围
        四、采取数字化方式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
        五、完善相关激励制度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背景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文献资料的分析
    2.2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2.2.1 教材研究现状和问题
        2.2.2 教材研究成果
        2.2.3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2.3 对外汉语教师研究
        2.3.1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
        2.3.2 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研究
        2.3.3 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
    2.4 孔子学院研究
        2.4.1 孔子学院的现状分析
        2.4.2 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
        2.4.3 孔子学院的文化软实力
        2.4.4 孔子学院的未来
第三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回顾
    3.1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3.2 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时期
        3.2.1 开创期(20世纪50至70年代后期)
        3.2.2 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3.2.3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
    3.3 汉语国际推广管理体制的现状
        3.3.1 国家层面
        3.3.2 省级层面
        3.3.3 高校层面
    3.4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3.4.1 孔子学院的数量与分布
        3.4.2 孔子学院的性质
        3.4.3 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
        3.4.4 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
        3.4.5 孔子学院的办学标准
    3.5 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3.5.1 对外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
        3.5.2 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3.5.3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
    3.6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3.6.1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6.2 第二阶段:从少到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6.3 第三阶段:从系列化到立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3.7 汉语水平考试
        3.7.1 汉语水平考试的内容和构成
        3.7.2 新汉语水平考试的特点
        3.7.3 汉语水平考试的创新
    3.8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3.8.1 "汉语桥"中文比赛
        3.8.2 "汉语桥"外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
        3.8.3 "汉语桥"高中生夏令营
        3.8.4 "汉语桥基金"和援助国外中文图书馆
        3.8.5 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
        3.8.6 新汉学计划
        3.8.7 孔子学院大会
第四章 各国语言推广战略的比较分析
    4.1 欧洲地区语言的国际推广
        4.1.1 英语
        4.1.2 法语
    4.2 亚洲地区的国际推广
        4.2.1 日语
        4.2.2 韩语
    4.3 美洲地区语言的推广
        4.3.1 美国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4.3.2 美国语言推广的考试模式
        4.3.3 美国语言推广的政策
    4.4 中外语言推广机构及政策比较
        4.4.1 中外语言推广政策比较
        4.4.2 中外语言推广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4.4.3 中外语言推广教育政策特点
        4.4.4 中外语言推广机构及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数据分析
    5.1 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发展情况
        5.1.1 孔子学院发展数据分析
        5.1.2 孔子课堂发展数据分析
        5.1.3 孔子学院(课堂)分布研究
    5.2 汉语国际推广的经费数据分析
        5.2.1 孔子学院经费总支出情况
        5.2.2 孔子学院阶段性投入项目
        5.2.3 孔子学院长期投入项目
    5.3 孔子学院师生、教材等数据分析
        5.3.1 孔子学院教师数据分析
        5.3.2 孔子学院注册学生数据分析
        5.3.3 孔子学院赠售教材、图书数据分析
第六章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问题
    6.1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1.1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机遇
        6.1.2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挑战
    6.2 汉语国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6.2.1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高度问题
        6.2.2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问题
        6.2.3 汉语国际推广的"三教"问题
        6.2.4 汉语国际推广的经费问题
        6.2.5 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建设问题
第七章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建议
    7.1 将推广模式多元化
        7.1.1 加强多方合作
        7.1.2 采取多渠道传播
    7.2 提升汉语国际推广的国际战略体地位
    7.3 完善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方案
    7.4 多方募集孔子学院经费
    7.5 全方位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
        7.5.1 加强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
        7.5.2 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7.5.3 努力实现教学方式本土化
        7.5.4 改善课程设置
    7.6 改进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7.7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7.8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花鸟画研究的学术史简述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进入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的新要求
    第一节 面对“人民”的价值要求
        一、从人民艺术家谈起
        (一) 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齐白石
        (二) 现实\写实维度中的齐白石
        (三) 民族\传统维度中的齐白石
        二、新中国十七年“人民”涵义的变迁
        (一) 国画家的思想改造与阶级属性的“人民”
        (二) “传统”与“民族性”:人民概念的新内涵
    第二节 花鸟画:社会功能与现实主义的要求
        一、装饰新世界:花鸟画的功能焦虑
        (一) 日用品上的花鸟画
        (二) 花鸟与民间工艺品
        二、主题:现实主义对花鸟画的新要求
        (一) 现实主义与中国画“主题”观念
        (二) 花鸟画的主题要求
    第三节 创作与写生之维:花鸟画图式的新要求
        一、以“创作”为核心的作品意识与花鸟画的图式转型
        二、以“写实”为旨归的写生观念与花鸟画的图式之变
第二章 十七年花鸟画的命运与三种“改造”趋向
    第一节 中国画生存危机中的花鸟画与“阶级\写实”趋向
        一、在挤迫中改造的国画遗产
        二、花鸟画:从“被取消”到面向“写实”的改造
        (一) 功能的质疑及花鸟画的命运
        (二) 花鸟画的写实要求
    第二节 阶级\民族双重诉求中的花鸟画
        一、回复中国画本体:中国画特点的讨论
        二、花鸟画生存空间的获得与“阶级\民族”改造向度的形成
        (一) 花鸟画家命运的改观
        (二) 花鸟画:阶级\民族改造向度的形成条件
        1、艺术与美:对花鸟画艺术审美功能的关照
        2、关于花鸟画阶级性的论争
    第三节 “笔墨表现现实生活”与花鸟画的民族\写意路向
        一、“文艺八条”之后的中国画思潮
        (一) 续接“双百方针”以来的文人画价值重估
        (二) 回到“笔墨”问题
        二、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
        (一) “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二) “文艺八条”后花鸟画展中的写意花鸟及舆论反馈
        1、从“迎春画展”到北京、上海花鸟画展
        2、“潘天寿画展”及其他
第三章 走向现实价值之途:花鸟画的主题探寻
    第一节 花鸟画寓意转化与走向现实社会价值的探索
        一、表现光荣的历史与美好的现实
        二、“鹁鸽”与“君子”的涵义变化
        三、毛主席诗意花鸟画
        四、象征的“滥用”与“标语口号式”作品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花鸟画中的“丰收”主题
        一、来自“劳动”的启示
        二、“丰收”题材的社会条件
        三、花鸟画“丰收”主题的呈现方式
        (一) 待采收的“丰景”
        (二) 堆积的果实
        (三) “丰收”主题:题材的拓展与影响
    第三节 走向自然:从“百花”到“山花”主题
        一、从“百花诗”到“百花画谱”
        二、“百花”主题:现实的歌颂与题材的拓展
        三、走向自然:“百花”到“山花”的寓意转换和扩展
第四章 承变之间:应对改造的图式转型
    第一节 “阶级\写实”性的回应:于非闇的“写生”与图式努力
        一、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的图式形成
        二、现实主义“写生\写实”维度与于非闇的图式努力
        (一) 于非闇在新中国的价值定位
        (二) 于非闇“画史重评”中的“写生”观念
        (三) 于非闇的图式转换
    第二节 “阶级\民族”性改造的应对:郭味蕖的“综合”与探索
        一、三位一体维度中的郭味蕖
        (一) 立足“现实生活”,不同“写生”方式的综合
        (二) 对传统综合资源的学习与“临摹”
        (三) 作为核心目标的“创作”与推陈出新
        二、“三结合”与花鸟画图式语言的融汇综合
        (一) 花鸟与山水的结合
        (二) 工笔与写意的融合
        (三) 泼墨与重彩的综合
    第三节 “民族\写意”之维:潘天寿的图式与“创作”自觉
        一、二十世纪上半页的金石画风与花鸟画的图式新变
        二、自觉与文人写意的“改造”:潘天寿的图式革新
        (一) “诗、书、画、印”“四全”
        (二) 应对“创作”的要求
        (三) 潘天寿的革新方式
        1、黑白转换与空白分割
        2、“逼边”与“中空”
        3、扩张的画面与山水花鸟的结合
余论
    一、“改造”与“应对”中花鸟画的历史表现
    二、价值转换与图式转型:花鸟画转型的理论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安易2000全国第一阶段巡展硕果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编者按”与80年代新诗生成研究[D]. 付慧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扬州佛寺空间的保护利用研究[D]. 韩卫然. 扬州大学, 2019(02)
  • [4]西安城市公园秋季植物景观游客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滕榕. 长安大学, 2019(01)
  • [5]砥砺奋进三十载 继往开来展新篇——写在大学出版社协会成立30周年[J]. 宗俊峰. 现代出版, 2018(01)
  • [6]东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邝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7]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D]. 甘云.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8]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D]. 董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岛城大爱[J]. 马健. 中国作家, 2014(18)
  • [10]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D]. 杨树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13(10)

标签:;  ;  ;  ;  ;  

安艺2000全国一期巡回展硕果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