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性发作论文-曾春梅,雷丹青,孙兰凤,韦雷,何敏

痫性发作论文-曾春梅,雷丹青,孙兰凤,韦雷,何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痫性发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痫性发作,谷氨酸,γ-氨基丁酸,海马

痫性发作论文文献综述

曾春梅,雷丹青,孙兰凤,韦雷,何敏[1](2019)在《致痫大鼠海马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在痫性发作后含量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戊四氮(pentrazole,PTZ)致痫大鼠海马谷氨酸(glutamic amino acid,Glu)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mino acid,GABA)在痫性发作后30 min内的含量变化,研究癫痫的终止机制。方法:通过PTZ皮下注射建立SD雄性大鼠急性痫性发作模型,当大鼠痫性发作达Ⅳ~Ⅴ级时,分别于发作时(立即)及发作后5、10、15、20、25、30 min处死大鼠,断头取海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组织Glu与GABA含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痫性发作达到Ⅳ~Ⅴ级时,0、5、10、15、20、25 min组海马组织Glu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之后开始下降,30 min组Glu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海马组织中GABA含量在5 min时显着增高(P <0.05),随后开始下降,10 min时下降至最低,在15 min时再次缓慢升高,持续至25 min时达到高峰(P <0.05),之后开始下降。结论:痫性发作后Glu与GABA含量存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Glu与GABA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是癫痫发作终止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de,Lange,IM,Gunning,B,Sonsma,ACM,覃英杰,慕洁[2](2019)在《禁忌用药对Dravet综合征认知结局的影响及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对SCN1A相关痫性发作表型的临床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SCN1A致病性变异可引起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表型,而这在疾病初期可能难以辨别。研究组致力于探究有助于预测痫性发作分别向Dravet综合征演变和预测Dravet综合征认知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了禁忌用药对认知减退的可能调节作用。评估由164例SCN1A相关痫性发作的荷兰患者组成的队列研究。临床数据通过医疗记录和半结构式电话回访获得。认知功能由一名儿童神经科医师、一名神经心理医师和一名临床基因学家测评分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变量(包括在病程前5年禁忌用药的持续时间)发现,起病前5年内更长时间的禁忌用药与纳入研究时更差的认知结局显着相关,同时与Dravet综合征患者第一个5年病程后更低的内插智商值和发育智商值有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禁忌用药是认知结局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此外,初次发现发育迟缓的年龄和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也是其重要的预测因素。而在完整的队列中,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是痫性发作向Dravet综合征演变最准确的预测因素。比研究数据提示病程前5年内更长时间的禁忌用药对Dravet综合征患者的认知结局有负面影响。早期诊断对于避免使用这些禁忌药物极为重要。研究还发现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是痫性发作向Dravet综合征演变以及Dravet综合征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些都可为SCN1A相关痫性发作年幼患者的父母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癫痫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铭[3](2019)在《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继发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20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此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 20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0例出现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其发生率为9.6%;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等因素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癫痫组患者在病变性质、出血部位、出血量、既往脑出血以及SSS评分等因素与非癫痫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病变性质、出血部位、出血量、既往脑出血以及SSS评分<30分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5期)

刘茅茅,王丹丹,李子孝,赵性泉[4](2019)在《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痫性发作与预后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脑出血后住院期间不同时期痫性发作患者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时间段卒中后痫性发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人群选自中国卒中登记中既往无癫痫病史的2382例的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脑出血后伴发痫性发作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无痫性发作组,脑出血发病同时(发病24 h内)出现的痫性发作(seizures at onset,SAO)组与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seizuresduringhospitalization,SDH)组。收集入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GCS评分和出血部位等临床特点及1年后是否死亡的随访信息,对不同时间段发生卒中后痫性发作与1年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无痫性发作患者共2271例,SAO组61例,SDH组50例。SAO组(55.7%)及SDH组(44%)患者入院时低GCS评分(3~8分)患者比例高于无痫性发作患者组(21.1%),SAO及SDH组患者出血部位多数集中在单纯脑叶或脑叶合并深部白质,而无痫性发作组患者出血部位多位于底节区或丘脑的深部位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无痫性发作患者组1年死亡率最低(25.1%),SDH组死亡率最高(56.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与无痫性发作患者相比,SDH是患者一年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145,95%CI 1.084~4.245,P=0.029)。结论与脑出血后无痫性发作患者相比,发病后住院期间出现的痫性发作是影响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吴凌超,胡崇宇,龙莉莉,龙小艳,李静[5](2019)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及其伴随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其伴随痫性发作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20例患者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痫性发作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并对出院患者进行半年随访。结果:抗NMDAR脑炎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痫性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抗NMDAR脑炎患者伴随痫性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多为广泛慢波。与无痫性发作组比较,有痫性发作组MRI示颞叶病变和出现意识障碍的频率更高(P<0.05)。经规范治疗出院后半年随访,20例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未再出现痫性发作。结论:发病期间出现意识障碍、颞叶有病灶的抗NMDAR脑炎患者,需注意有痫性发作的可能。如有痫性发作,应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及免疫治疗,并去除病因。经规范治疗后,患者预后大多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Gregg,H.Rawlings,Markus,Reuber,林岷涛,熊维希,慕洁[6](2019)在《医疗人员对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观点研究:基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系统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一篇关于心因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PNES)的系统分析表明,该类患者总是会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因此详细了解其中相互关系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探究医疗人员对PNES的态度与看法。系统性检索截至到2017年11月前发表在3个主要数据库的文章(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并回顾1997年以后发表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学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来解释数据,使用Mixed Methods Appraisal Tool进行质量评价。总共30篇独立文章,其中包含了至少3 900名专业人员的观点。在分析中出现了5个解释性概念:①不确定性,医疗人员表示他们对PNES的许多方面都感到不确定,包括诊断和治疗;②理解,医疗人员对PNES的理解是基于二元论,他们认为PNES与心理精神因素的关系极大;③挫折感与挑战性,对PNES患者的诊断治疗被认为是有挑战性的,并令人感到沮丧的;④责任,医疗人员对于"谁应该为PNES患者的治疗负责"是有争论的;⑤预后与残疾,与癫痫相比,医疗人员普遍认为PNES症状相对较轻,致残率也没有癫痫高,并且与自身的自制力有关。尽管有一些医师对PNES有较深刻的理解,但是仍有一部分医师的观点需要更新和提高。有一部分研究在调查中是直接询问医师"对PNES疾病的观点",这样的研究存在局限性。此外,有一些学科专业的医师并没有被研究调查(如精神健康专业医师)。研究还表明,对医师们进行PNES额外教学训练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改变医师们对PNES的态度。(本文来源于《癫痫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卢葭,刘献增[7](2019)在《脑卒中后痫性发作与癫痫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后痫性发作和脑卒中后癫痫(PSE)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神经递质分泌失衡、含铁血黄素沉积等可能参与其中;其发作形式多样,包括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早发型痫性发作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型痫性发作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二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类型、皮层受累、脑卒中严重程度、年龄等;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技术是脑电图;多数PSE对抗癫痫药物敏感,对于难治性癫痫,可考虑辅助性致痫灶切除、迷走神经电刺激、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3期)

王国卿,王军,沈象鹏[8](2019)在《拉莫叁嗪联合丙戊酸钠预防卒中后痫性发作的临床有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拉莫叁嗪联合丙戊酸钠预防脑卒中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有效率。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6年4月间符合标准的卒中后痫性发作的高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为观察组与不用预防药物(对照组);随访观察2年左右时间,研究对早发痫性发作、迟发痫性发作及癫痫预防作用。结果①两组在基线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发型痫性发作及早发癫痫:发病率(χ~2=16.87,P=0.01)、发作时间持续(χ~2=68.51,P=0.01)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迟发型痫性发作及癫痫:发病率(χ~2=0.03,P=0.87)、发作时间持续(χ~2=0.14,P=0.7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④首次痫性发作时间:观察组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1)。结论卒中后痫性发作的高危人群早期、短期应用拉莫叁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早发性痫性发作、癫痫较高的预防作用;但对迟发痫性发作及癫痫无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陈慧[9](2019)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有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一、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伴有痫性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二、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有痫性发作的预测因素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102例CVST患者。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经颅脑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通过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CVST发病后是否伴有痫性发作,将患者分为两组:痫性发作组、非痫性发作组。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两组患者间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并通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CVST患者伴有痫性发作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痫性发作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系统讨论。入组标准 ①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MRV或DSA)诊断为CVST。②年龄<80岁。排除标准 ①缺乏影像学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③既往有痫性发作病史和(或)目前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102例CVST患者中,痫性发作组:35例(34.3%),非痫性发作组:67例(65.7%),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岁。痫性发作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非痫性发作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无显着差异性。2.CVST患者的痫性发作临床特点:有8例(7.8%)患者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起病,从CVST起病至首次痫性发作的中位时间为3天(IQR:1-6天)。32例(31.40%)患者表现为早发性痫性发作,3例(2.9%)患者表现为迟发性痫性发作。关于痫性发作的类型:有29例(28.4%)患者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有6例(5.9%)患者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其中1例(2.99%)患者既表现为全身性发作,也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此外,痫性发作组中有13例(37.101%)患者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3.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VST合并痫性发作的患者更常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65.7vs.41.80%;p=0.022)、运动障碍(54.3vs.22.4%;p=0.001)、D-二聚体水平升高(91.4vs.68.7%;P=0.01)、纤维蛋白原升高(51.4vs.22.4%;P=0.00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2.1(88.6vs.68.6%;P=0.026)、额叶病变(54.3vs.19.4%;P=0.000)、幕上病变(97.lvs.46.3%;P=).000)、双侧半球病变(51.4vs.11.9%;P=0.000)、受累脑叶≥2 个(65.7vs.31.3%%;P=0.001)、出血性梗死/脑出血(57.1vs.34.3%;P=0.027)。通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升高(OR4.234,95%CI1.190-15.068,P=0.026)、幕上病变(OR 47.896,95%CP4.233-541.926,P=0.002)、双侧半球病变(OR 7.572,95%CI 1.302-44.034,P=0.024)是CVST患者出现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术,其中有25例(83.3%)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高于200 mmH.2O,提示大部分CVST患者的ICP升高,经t检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ICP数值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184),意味着两组患者的ICP升高程度表现出一致性,无明显差异性。此外,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静脉窦受累与CVST患者是否出现痫性发作无明显相关性。针对NLR、、PLR构造ROC曲线,发现两者对CVST患者出现痫性发作的诊断价值较低。5.本研究中,痫性发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2±12.27)天,非痫性发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6±7.02)天。出院时,痫性发作组患者中:有28例(80.0%)患者的预后良好(mRS 0-2分),7例(20.0%)患者的预后不良(mRS 3-6分);非痫性组中:有62例(92.5%)患者的预后良好(mRS 0-2分),5例患者(7.5%)的预后不良(mRS 3-6分)。对两组患者的出院时mRS评分等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无显着差异性。结论1.痫性发作是CVST患者常见且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2.伴有痫性发作的CVST患者,更常伴有以下情况: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运动障碍、D-二聚体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NLR≥2.1、额叶病变、幕上病变、双侧半球病变、受累脑叶≥2个以及出血性梗死或脑出血。3.纤维蛋白原升高、幕上病变、双侧半球病变是CVST患者伴有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4.CVST患者的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病率较高,痫性发作的类型以全身性发作为主。5.痫性发作对CVST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显着影响。意义痫性发作是CVST患者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临床表现,约有1/3的CVST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痫性发作,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发作为主。痫性发作可以导致CVST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因此,通过了解并掌握CVST患者的痫性发作的发生率、预测因素,痫性发作的特点以及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出哪些CVST患者具有痫性发作高风险性,并对病情进行及时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抗癫痫治疗措施预防急性期痫性发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25)

王艺蓉,欧阳青蓉,余巨明,张小东[10](2019)在《癫痫持续发作时间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程度及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E)发作时间与致痫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FS)程度及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关系。方法 104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SE实验组,建立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诱发SE30min(A组)、60min(B组)、90min(C组)后注射水合氯醛终止发作。各组大鼠自SE终止发作后于相同实验条件下普通饲养45d,观察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变化,记录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生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Nissl染色和Timm硫化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实验组海马MFS情况。结果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成功诱导大鼠SE的发生,发作程度均达Ⅳ级以上,EEG类似人类颞叶癫痫。80%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均发展为自发痫性发作,与SE时间无关。与对照组相比,实验A、B、C叁组双侧海马CA3区均表现MFS(P<0.05)。实验B组与A、C组相比,CA3区MFS明显增加(P<0.05)。结论氯化锂-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可诱导SE,癫痫持续发作60min后终止的大鼠海马CA3区MFS明显增加,SE发作时间与海马MFS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痫性发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CN1A致病性变异可引起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表型,而这在疾病初期可能难以辨别。研究组致力于探究有助于预测痫性发作分别向Dravet综合征演变和预测Dravet综合征认知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了禁忌用药对认知减退的可能调节作用。评估由164例SCN1A相关痫性发作的荷兰患者组成的队列研究。临床数据通过医疗记录和半结构式电话回访获得。认知功能由一名儿童神经科医师、一名神经心理医师和一名临床基因学家测评分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变量(包括在病程前5年禁忌用药的持续时间)发现,起病前5年内更长时间的禁忌用药与纳入研究时更差的认知结局显着相关,同时与Dravet综合征患者第一个5年病程后更低的内插智商值和发育智商值有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禁忌用药是认知结局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此外,初次发现发育迟缓的年龄和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也是其重要的预测因素。而在完整的队列中,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是痫性发作向Dravet综合征演变最准确的预测因素。比研究数据提示病程前5年内更长时间的禁忌用药对Dravet综合征患者的认知结局有负面影响。早期诊断对于避免使用这些禁忌药物极为重要。研究还发现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是痫性发作向Dravet综合征演变以及Dravet综合征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些都可为SCN1A相关痫性发作年幼患者的父母提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痫性发作论文参考文献

[1].曾春梅,雷丹青,孙兰凤,韦雷,何敏.致痫大鼠海马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在痫性发作后含量变化规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de,Lange,IM,Gunning,B,Sonsma,ACM,覃英杰,慕洁.禁忌用药对Dravet综合征认知结局的影响及初次非高热性痫性发作年龄对SCN1A相关痫性发作表型的临床预测作用[J].癫痫杂志.2019

[3].杨铭.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继发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刘茅茅,王丹丹,李子孝,赵性泉.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痫性发作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9

[5].吴凌超,胡崇宇,龙莉莉,龙小艳,李静.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及其伴随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Gregg,H.Rawlings,Markus,Reuber,林岷涛,熊维希,慕洁.医疗人员对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观点研究:基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系统回顾[J].癫痫杂志.2019

[7].卢葭,刘献增.脑卒中后痫性发作与癫痫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8].王国卿,王军,沈象鹏.拉莫叁嗪联合丙戊酸钠预防卒中后痫性发作的临床有效率分析[J].系统医学.2019

[9].陈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有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D].山东大学.2019

[10].王艺蓉,欧阳青蓉,余巨明,张小东.癫痫持续发作时间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程度及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关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标签:;  ;  ;  ;  

痫性发作论文-曾春梅,雷丹青,孙兰凤,韦雷,何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