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刺激论文-崔晓丽

线索刺激论文-崔晓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索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密室,安全保障义务,消防,格式条款,楼梯,救助措施,工商管理部门,刘俊海,侵权责任法,黑名单

线索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丽[1](2019)在《密室逃脱:危险与快乐的对峙》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后有‘丧尸’(由经营场所的真人扮演)在追赶,我们全程都在拼命地跑,快结束时我朋友摔倒受伤流血,当场打了120送到医院。”回忆起几个月前的真人密室逃脱游戏经历,北京的苗苗还心有余悸。虽说店家当场免除了她们玩游戏的费用,并赔礼道歉,但是苗苗心里依旧有个疑(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11-15)

段再复,孙拥军,张力为,于晓熹,陈梓瑜[2](2019)在《持续注意背景下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A-X)加工影响的ERP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运动表现中,运动员要减少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加工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虽然探讨了目标加工中的认知特征,但是分心刺激是如何影响目标加工的当前还尚未完全探讨。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个体意识到目标刺激被分心刺激替代,那么前注意机制将对用于信息加工的中央资源做重新分配,加强准备反应状态,促进对刺激的感知觉和动作反应,此时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幅增大,该成分反映了对注意资源的重新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分心刺激可能起到"提示作用"。而且,分心刺激能够影响早期潜伏波N2,该波反映了目标加工的早期阶段,一般与目标确定和辨别有关,且分心刺激诱发N2成分的波幅与目标击中率相关。本研究主要在行为和ERP层面探索"线索-目标"状态下,分心刺激对运动员目标加工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共招募了15名男运动员,平均年龄为M=21.26岁,SD=1.32岁,其中国家一级运动员2人(乒乓球专业1人,羽毛球专业1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网球专业9人,羽毛球专业4人)。平均训练年限为7.02年,3人为左利手。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心刺激:无、有)组内实验设计,因变量分为行为指标和ERPs指标,行为指标有: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ERPs指标有: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波幅,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波幅。对行为指标的统计:分别计算无分心刺激、有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分别对目标反应时间和目标漏报率做配对样本t检验。另外,为了了解对非目标的反应抑制是否与持续注意目标探测有相关,分别统计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线索提示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目标击中率以及有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分心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和目标击中率,之后计算无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有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的相关系数。对ERPs指标的统计:计算分心刺激诱发的P3电位的波幅,产生于分心刺刺激呈现后300ms和440ms之间,计算Pz、P1和P2电极点的平均波幅。同时选取3个电极点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以提示线索消失后350ms处为起点,截取神经电活动。计算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电位的波幅,选取Pz电极点,产生于目标刺激呈现后150ms-250ms之间,并对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由于"线索-目标刺激"序列中没有分心刺激,因此并不能诱发P3波幅,因此无需做相关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反应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虽然分心刺激的主效应不显着t(1,13)=1.76,P=.10,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8,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加工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漏报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反应时间的检验结果相似,虽然差异不显着,t(1,13)=1.64,P=.12,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6,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漏报率有增加的趋势。在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次数(M=1.87,SD=1.64)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相关系数为:r=-.85,P=.00。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数(M=3.67,SD=1.91)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的相关系数为:r=-.38,P=.17。选取顶叶脑区Pz、P1、P2电极点,此区域的P3波又称P3b。分心刺激后的P3波幅为M=3.21μv,SD=0.73μv,潜伏期为341ms。对不同分心刺激后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差异显着,t(1,14)=-23.23,P<.01,Partialη2=0.98。有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N2波幅(M=-0.20,SD=0.19)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的N2波幅(M=-5.10,SD=0.80)。有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研究结论:在有线索提示的目标加工进程中,出现在线索和目标之间的分心刺激并不一定会干扰目标加工,中性的分心刺激有促进目标加工速度的趋势,这与分心刺激进一步提高了运动员的持续注意准备状态有关。虽然分心刺激会促进后续目标的加工速度,但同时会破坏既有的"线索-目标"联结模式,干扰目标辨别,导致目标漏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俊娇,陈伟,曹杨婧文,郑希付[3](2016)在《提取线索比例对复合刺激恐惧记忆提取消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暴露疗法是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治疗的方法,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但这一传统疗法的最大问题在于成功消退后的恐惧易于复发,因此如何找到一种能够彻底消除已经形成的恐惧记忆并防止复发的方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提取消退范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和颇有前景的消除不良记忆方法,但基于这一范式的研究大多使用高度简化的恐惧记忆模型,例如通常只包含一个刺激线索,而极少有研究使用复合线索作为条件刺激进行研究,同时现有研究也不能证明提取消退范式在更为复杂的记忆模型中是否依然有效。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创伤性事件通常都包含有许多相关线索,而如何选择一个合适、有效的条件刺激作为记忆提取的线索,是保证记忆能够进入不稳定的再巩固阶段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基本的复合线索模型作为条件刺激,来研究提取阶段的线索比例对提取消退效果的影响。分叁个阶段进行,习得阶段使用叁个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同时呈现作为CS匹配电击(CS+)或无电击(CS-),24小时后使用部分重复或全部重复的CS+作为提取线索进行提取消退,作为实验组,另设不提取组作为控制组。24小时后进行条件性恐惧的自发恢复和重建测试来检验抑制恐惧复发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提取消退范式在更复杂的恐惧记忆模型下同样适用;(2)1/3提取线索比例重复和2/3比例重复组也能够成功提取激活原始记忆进入再巩固;(3)使用2/3比例重复的CS作为提取线索具有更好的抑制恐惧自发恢复的效果。本研究结论为,尽管对原始复合刺激很少的重复既可以成功激活记忆进入再巩固阶段,但为了达到最佳的抑制恐惧复发的效果,应使用与原CS+具有中等程度差异的刺激作为提取线索。提供中等大小的新信息,更有利于激活原始记忆。(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郑盼盼,吕振勇,Todd,Jackson[4](2016)在《疼痛恐惧对线索潜在疼痛刺激的影响: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的恐惧-回避模型提出对疼痛或疼痛相关信息的加工偏向是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的原因之一。采用反应时和眼动技术的一些研究已经为这一理论提出了证据。但是ERP指标能否区分不同疼痛恐惧水平(即高疼痛恐惧和低疼痛恐惧)的健康人群对具有外部线索的潜在疼痛刺激的加工过程,还有待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35名高疼痛恐惧个体和38名低疼痛恐惧个体在观看提示疼痛刺激的线索图片之后,接受相应的感觉刺激(疼痛或非疼痛刺激),并对刺激的强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其ERP反应。研究结果发现,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对潜在疼痛刺激的疼痛强度评分更高,反应时更长。尽管在早期的ERP成分(N2)上没有发现组间差异,但是在P3上,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对潜在疼痛刺激的平均波幅降低,而在非疼痛刺激上差异不显着。高疼痛恐惧个体在加工有线索的潜在疼痛刺激时,倾向于减少其认知加工资源,以降低由威胁信息引起的焦虑,而在加工有线索的非疼痛刺激时,疼痛恐惧水平与ERP反应的相关不显着。这些结果为疼痛的恐惧-回避模型提供了ERP方面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范翠英[5](2016)在《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渴求感特别是线索诱发渴求是成瘾行为维持和戒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研究一以25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网络相关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只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着诱发网络成瘾者的渴求感。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4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公开演讲范式为压力诱发情境,以网络相关词语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文字能诱发网络成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本研究深化了对网络成瘾形成维持心理机制的研究,也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6年04期)

杨澍均,朱华强,刘惠芬,顾钧,周文华[6](2013)在《急性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深部脑电刺激外侧缰核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32只成年的SD雄性大鼠,清洁级,经颈静脉插管及外侧缰核立体脑定位后采用FR1训练程序,每天4 h,进行海洛因(0.05 mg/kg/infusion)自身给药训练,连续14 d。自身给药训练期间观察不同刺激对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采用训练前15 min分别进行高频刺激(100 Hz,0.5 ms,0.2 mA)、低频刺激(10 Hz,0.5 ms,0.2 Ma)和复合刺激(10和100 Hz交替,0.2 mA)。接着动物进入14 d的行为消退,每天2 h,分成四组(高频组,低频组,复合刺激组和假手术组,n=8),消退前15 min进行叁种不同的深部脑电刺激,消退训练结束后第2天进行慢性深部脑电刺激条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恢复测试,测试前不刺激。测试结束后继续进行5 d的觅药行为消退,消退前不刺激。紧接着进行急性深部脑电刺激的条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恢复测试,测试前15 min进行叁种不同方式的深部脑电刺激。结果与刺激前数据相比,高频和复合高低频交替刺激均显着性的增加海洛因自身给药中的有效注射针数(分别为P=0.02,P=0.025),低频刺激对此没有影响。慢性复合刺激能显着性的促进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P=0.045),慢性低频和高频刺激对此没有影响(P>0.05)。急性深部脑电刺激的复合刺激组与假手术组(P=0.016)、低频组(P=0.04)和高频组(P=0.02)相比,能够显着性的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结论急性刺激外侧缰核可以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提示外侧缰核可能作为海洛因依赖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期刊2013-11-12)

王晨晨,徐礼云,李佳芹,贺斐[7](2013)在《不同动机水平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基于空间线索范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代表高低趋近动机水平的欲求美食图片和愉悦动物图片作为积极情绪刺激,运用空间线索任务,从而探讨个体的注意偏向机制,进而验证积极情绪对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在校学生为被试,采用2(线索刺激:美食图片,动物图片)×2(提示类型:有效,无效)被试内设计。研究发现:当SOA=300 ms时,个体对高趋近动机水平刺激没有出现注意警觉,也没有出现注意维持。(本文来源于《商洛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潘运,杨桂芳,张铭峰,常慧青,黄玉婷[8](2013)在《视觉选择性注意条件下刺激目标异步性变化对线索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osner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具有视觉空间编码和言语空间编码的数字奇偶判断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被试为在校大学生,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刺激目标异步性(SOA)系统变化对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随着刺激目标异步性的逐渐增加,线索提示效度效应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SOA达到900ms时,线索效应最明显;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当刺激目标异步性为300ms时,线索提示效度效应达到最显着水平,但随着SOAs的逐渐增加,线索效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唐劲松,廖艳辉,刘铁桥,陈晓岗,郝伟[9](2011)在《氯胺酮依赖者线索刺激诱导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对41名慢性氯胺酮使用(依赖)者和89名相匹配对照者在观看氯胺酮使用短片时的脑功能活动情况进行比较,以了解线索诱导刺激(即观看慢性慢性氯胺酮使用短片)时慢性氯胺酮使用依赖者的脑功能激活部位。方法41名慢性氯胺酮依赖者和89名对照者。所有的氯胺酮使用者都符合DSM-Ⅳ关于物质(氯胺酮)成瘾的诊断标准,使用氯胺酮不少于1年。对照者除尼古丁外,无任何成瘾物质依赖。所有被试者都是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了(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1-23)

于静[10](2011)在《迷走神经刺激对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癫痫、抑郁、焦虑、肥胖、阿尔茨海默病等许多神经精神疾病,但有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实验室先前研究已经发现VNS可抑制海洛因点燃及线索诱导的大鼠自身给药行为的恢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急性、慢性VNS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觅药行为恢复的影响,以及涉及的中枢位点和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海洛因复吸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急性VNS对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大鼠手术恢复7d后,每天自身给药训练4h,连续14d,建立FR1程序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第15d埋置VNS电极,术后恢复3d,环境消退训练10d,最后进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试。大鼠随机分为单次迷走神经刺激组(acute VNS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10)。急性VNS组在最后一次消退训练前给予刺激(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0.5ms,电流1mA,30s on, 5min off,连续2h),然后在消退训练结束后立刻或24h后给予觅药行为测试。假手术组刺激电流为0 mA,其余同VNS组。结果自身给药大鼠急性VNS刺激后立刻给予觅药行为测试,与假手术相比,有效鼻触数明显减少(P=0.001),无效鼻触数无明显变化(P=0.696)。而自身给药大鼠急性VNS刺激后在24h后给予觅药行为测试,与假手术相比,有效鼻触数与无效鼻触数均无显着差异(P=0.188, P=0.875)。实验二、反复VNS对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以及Alpha-2AR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建立及VNS电极埋置同实验一。大鼠随机分为慢性迷走神经刺激组(chronic VNS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10)。慢性VNS组在每天一次消退训练前给予刺激(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0.5ms,电流1mA,30s on, 5min off,连续2h),共连续刺激10天,然后在最后一次消退训练结束后立刻或24h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试。假手术组刺激电流为0 mA,其余同VNS组。行为测试后立刻取大脑蓝斑(Locus coeruleus , LC)和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区,用Western-blot检测去甲肾上腺素Alpha-2A受体的表达。结果自身给药大鼠慢性VNS刺激后立刻或24h后给予觅药行为测试,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效鼻触数均明显减少(P=0.000, P=0.000)。Western-blot检测结果发现,慢性VNS组大鼠中LC和PFC内Alpha-2A受体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7 , P=0.002)。实验叁、切断左侧迷走神经对VNS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流程同实验一,动物随机分四组(n=5):假手术组(sham)、切断不刺激组(cut)、上端刺激组(ascend)和下端刺激组(descend)。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完成后,行左侧迷走神经切断术。Ascend组和descend组在消退训练阶段每天分别给与迷走神经上端或下端刺激,刺激5d后进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试。结果与cut组相比,Ascend组和descend组均可以显着降低有效鼻触数(P=0.000, P=0.000),并且Ascend组对觅药反应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descend组(P=0.012);而cut组与sham组间有效鼻触数无显着差异(P=0.293)。实验四、LC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损伤对VNS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干预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流程同实验一,动物随机分四组(n=5):假手术组(sham)、DSP组、VNS组、DSP+VNS组。DSP组和DSP+VNS组大鼠在VNS手术前5天腹腔注射毒素DSP-4选择性损伤LC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VNS组和DSP+VNS组同样在每天一次消退训练前给予迷走神经刺激,连续刺激10d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试。结果VNS组与DSP组相比,有效鼻触数显着减少(P=0.000);DSP+VNS组和VNS组相比,有效鼻触数显着增加(P=0.000);而DSP+VNS组和DSP组相比,有效鼻触数无明显变化(P=0.124)结论:1.本研究发现急性或慢性VNS均能显着抑制条件性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而且慢性VNS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作用至少可持续24h。2. DSP损伤LC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明显阻断了VNS对大鼠觅药行为的抑制作用,而且海洛因复吸大鼠慢性VNS处理后LC和PFC脑区Alpha-2A受体表达明显增强,提示LC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参与了VNS抑制海洛因复吸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发现Alpha-2A受体可能介导上述作用过程。3.迷走神经的上行与下行环路均参与了VNS抑制条件性线索诱导的大鼠觅药行为的作用,但可能主要是通过上行孤束核-蓝斑通路发挥作用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1-04-25)

线索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在运动表现中,运动员要减少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加工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虽然探讨了目标加工中的认知特征,但是分心刺激是如何影响目标加工的当前还尚未完全探讨。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个体意识到目标刺激被分心刺激替代,那么前注意机制将对用于信息加工的中央资源做重新分配,加强准备反应状态,促进对刺激的感知觉和动作反应,此时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幅增大,该成分反映了对注意资源的重新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分心刺激可能起到"提示作用"。而且,分心刺激能够影响早期潜伏波N2,该波反映了目标加工的早期阶段,一般与目标确定和辨别有关,且分心刺激诱发N2成分的波幅与目标击中率相关。本研究主要在行为和ERP层面探索"线索-目标"状态下,分心刺激对运动员目标加工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共招募了15名男运动员,平均年龄为M=21.26岁,SD=1.32岁,其中国家一级运动员2人(乒乓球专业1人,羽毛球专业1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网球专业9人,羽毛球专业4人)。平均训练年限为7.02年,3人为左利手。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心刺激:无、有)组内实验设计,因变量分为行为指标和ERPs指标,行为指标有: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ERPs指标有:分心刺激诱发的P3波波幅,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波幅。对行为指标的统计:分别计算无分心刺激、有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加工时间和目标漏报率,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分别对目标反应时间和目标漏报率做配对样本t检验。另外,为了了解对非目标的反应抑制是否与持续注意目标探测有相关,分别统计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线索提示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目标击中率以及有分心刺激条件下,个体在分心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虚报次数和目标击中率,之后计算无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有分心刺激条件虚报数与击中率的相关系数。对ERPs指标的统计:计算分心刺激诱发的P3电位的波幅,产生于分心刺刺激呈现后300ms和440ms之间,计算Pz、P1和P2电极点的平均波幅。同时选取3个电极点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以提示线索消失后350ms处为起点,截取神经电活动。计算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电位的波幅,选取Pz电极点,产生于目标刺激呈现后150ms-250ms之间,并对不同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由于"线索-目标刺激"序列中没有分心刺激,因此并不能诱发P3波幅,因此无需做相关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反应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虽然分心刺激的主效应不显着t(1,13)=1.76,P=.10,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8,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加工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以分心刺激为自变量,对漏报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反应时间的检验结果相似,虽然差异不显着,t(1,13)=1.64,P=.12,但效果量大,Partialη2=0.16,分心刺激出现后的目标漏报率有增加的趋势。在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次数(M=1.87,SD=1.64)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相关系数为:r=-.85,P=.00。在无分心刺激条件下,虚报数(M=3.67,SD=1.91)和目标击中率(M=0.94,SD=0.05)的相关系数为:r=-.38,P=.17。选取顶叶脑区Pz、P1、P2电极点,此区域的P3波又称P3b。分心刺激后的P3波幅为M=3.21μv,SD=0.73μv,潜伏期为341ms。对不同分心刺激后的目标刺激诱发的N2波幅做相关样本t检验,差异显着,t(1,14)=-23.23,P<.01,Partialη2=0.98。有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N2波幅(M=-0.20,SD=0.19)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下的目标刺激的N2波幅(M=-5.10,SD=0.80)。有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显着小于无分心刺激条件的N2波幅。研究结论:在有线索提示的目标加工进程中,出现在线索和目标之间的分心刺激并不一定会干扰目标加工,中性的分心刺激有促进目标加工速度的趋势,这与分心刺激进一步提高了运动员的持续注意准备状态有关。虽然分心刺激会促进后续目标的加工速度,但同时会破坏既有的"线索-目标"联结模式,干扰目标辨别,导致目标漏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索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崔晓丽.密室逃脱:危险与快乐的对峙[N].检察日报.2019

[2].段再复,孙拥军,张力为,于晓熹,陈梓瑜.持续注意背景下分心刺激对“线索-目标”(A-X)加工影响的ERP证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李俊娇,陈伟,曹杨婧文,郑希付.提取线索比例对复合刺激恐惧记忆提取消退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郑盼盼,吕振勇,Todd,Jackson.疼痛恐惧对线索潜在疼痛刺激的影响:一项ERP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5].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范翠英.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

[6].杨澍均,朱华强,刘惠芬,顾钧,周文华.急性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C].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2013

[7].王晨晨,徐礼云,李佳芹,贺斐.不同动机水平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基于空间线索范式的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3

[8].潘运,杨桂芳,张铭峰,常慧青,黄玉婷.视觉选择性注意条件下刺激目标异步性变化对线索效应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唐劲松,廖艳辉,刘铁桥,陈晓岗,郝伟.氯胺酮依赖者线索刺激诱导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10].于静.迷走神经刺激对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干预作用[D].宁波大学.2011

标签:;  ;  ;  ;  ;  ;  ;  ;  ;  ;  

线索刺激论文-崔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