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社区论文-李刚

九寨沟社区论文-李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九寨沟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寨沟,自然保护,社区,融合

九寨沟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18)在《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资源丰富,人口流动性大,与社区交接环节多。虽然九寨沟保护区社区在众多保护区中总体发展较好的,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剖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16期)

刘裕国,张文,宋豪新[2](2017)在《饭菜热 信心足》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1日,走进位于震中区域的四川九寨沟县漳扎镇荷叶社区安置点,只见一排排帐篷次第排开,秩序井然。这里安置着荷叶社区146户共670名村民。据村民介绍,地震发生后,村里房屋都没有倒塌,住在村里的村民也没有发生伤亡。虽然地震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7-08-12)

孟晓红[3](2014)在《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与期望调查研究——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地区,社区居民既是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同时他们的风俗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旨在说明目前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与期望状况,以期为构建合理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建议,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4年08期)

胡北明,雷蓉[4](2014)在《民族社区旅游利益诉求认知差异研究——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建立一种利益均衡机制,这个机制首先要能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诉求。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为例,探讨民族社区居民和民族地区政府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方式,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有着特殊的利益诉求,在实现利益诉求的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张瑞鹏[5](2013)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和谐发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生物物种的“贮存库”,保留和挽救了大量濒危动植物,也是进行自然保护和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更为人类进行自然保护教育提供了“活的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是一项关系国家是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当地居民致富的矛盾,管理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之大,使这一世界性难题备受关注。本研究选取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社区参与旅游较早,现阶段参与程度较为成熟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套社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自然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和谐发展的探讨,不仅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和谐关系的维持,以及对我国景区和社区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也对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冲突,这一项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社区原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社区管理者座谈访谈的方式,将收集到的一手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其主要结论如下。1、九寨沟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历程有四个阶段,现阶段社区参与旅游已达到积极而又全方位的成熟参与层次,且自然保护区与原居民的之间存在关系为相互依赖的共存型,风景区和居民相互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形成良性互动局面。2、根据经营活动控制和行政管理控制,认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原住居民和谐发展模式为控制型的功能控制型模式。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统筹方面有许多的成功经验。同时,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民主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矛盾隐患。4、针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的和谐发展方面,认为应该:(1)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2)创新营销手段,逐步引导沟内社区向沟外发展;(3)建全社区居民培训与教育机制,完善激励机制;(4)加强文化多样性保护,增强精神文化建设;(5)提升景区生态旅游水平,加强居民自觉保护环境意识;(6)转变社区工作方式,推进社区管理法制化,标准化;(7)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虚拟社会。(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李刚[6](2012)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构成要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原有村寨居民关于参与社区生态旅游方式、互动模式、以及对旅游社区管理者的满意度、认知度与未来期望等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现行景区管理体制下,由管理机构主导、当地居民参与的股份制经营方式能较好地保障居民利益并保护资源,但随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下:(1)社区参与力度不足,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现有的股份制经营模式,九寨沟管理局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权利分配模式使得景区在“保护型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社区居民参与较少、形式单一,且仅停留在被雇佣和自主经营的层面。认知度调查结果也表明,这种主导型管理模式过于侧重管理的过程,未能及时评析工作效果,导致居民不甚了解,从而只关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政策,而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也成为制约保护区居民社区参与力度的内在因素;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异质文化的逐步渗透,冲击了当地藏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之失去原有的时间性和神秘性,民俗文化原生态的遭到破坏,九寨沟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传承临延续困境。(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生态环境污染显现。九寨沟管理部门及社区居民过于关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显着效益,忽视景区环境容量问题,且未能严格执行所制定日限量放行政策,也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致使出现“基建热”的现象,而现代建筑与以原始的自然生态为主的景观极不协调,使得景区失去原始自然的生态美,降低景观原有的审美价值;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餐饮、生活垃圾剧增,景区废弃物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并且持续的开发使得景区内出现轻微污染物的积累,进而引起景区内湖泊富营养化、沼泽化、水位下降、钙华脱落等一系列环境问题。(3)景区管理相对滞后,缺乏长远生态规划。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实施的“大旅游”管理体制,在景区开发的初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各方利益群体树立了“保护型发展”的意识,实现了景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但随着“九寨沟”旅游品牌效应的发酵与突显,也暴露出管理滞后的问题,如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模式粗放等。而景区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互动不足也日渐显现,致使部分居民对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互动积极性不强。另外,景区规划侧重于开发建设、客源市场预测及营、促销等,尚未制定详细生态规划,同时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未与生态旅游经营相分离,造成既是管理者,又是开发经营者的尴尬局面,易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权缺乏有效监督。(4)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加强自觉保护环境意识;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环境容量,加强环境监测与动态研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做好长远生态旅游规划。(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李倩[7](2012)在《自然灾害对旅游地社区满意度影响探究——以四川省九寨沟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四川省九寨沟景区内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2种方法,对地震后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旅游地社区的危机管理与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田世政,杨桂华[8](2012)在《社区参与的自然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以九寨沟为案例的研究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和景区发展的双向需要,社区参与下景区发展模式问题需要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九寨沟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景区与社区在地域关系、资源权益分配、经营项目、就业机会等方面融合与共享的"景(区)社(区)一体"发展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实现了保景与富民的兼顾和景区的和谐发展。本文结合九寨沟的经验并参照国内其他景区的情况,依据我国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等,提出社区参与下自然遗产型景区发展的五点建议:留驻与外迁结合,社区外迁遵循引导与自愿原则;将景区内社区的行政管辖权授予景区管理机构;保障社区林权参与景区资源性收益分配;培育社区企业参与景区特许经营权竞争;推动社区参与景区管理与决策。(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2年02期)

程绍文,张捷,徐菲菲,梁玥琳[9](2010)在《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旅游态度的影响——对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的态度;但鲜有研究去分析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对居民旅游态度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ew Forest国家公园为例,运用SPSS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两地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特点及其对居民旅游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可能原因。研究结论表明:(1)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直接影响居民的旅游支持度;(2)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尤其是旅游获益感知;并通过旅游影响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的旅游态度;(3)自然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都很积极正面,并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尽管两地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均显着逊于其旅游发展期望,但两地居民并没有因为期望落差而对当地旅游开发持否定态度。(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0年12期)

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10](2009)在《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方感"、"期望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出发,通过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叁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校验理论模型中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与其所含维度之间影响路径及其系数,定量测度了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在居民地方感与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关联中的中介效用和影响机制,及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潜在影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居民地方感对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的作用存在差异,地方感对获益感知的作用远大于成本感知。②居民从旅游发展中感知获益有助于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持更积极态度,而成本感知则会产生消极影响。③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中介效用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居民地方感通过发展期望,强化了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及旅游支持度作用。④发展期望在居民旅游发展正反影响感知两结构模型中的中介效用存在强弱,在感知获益子结构模型的中介作用强于感知成本子模型。(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九寨沟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月11日,走进位于震中区域的四川九寨沟县漳扎镇荷叶社区安置点,只见一排排帐篷次第排开,秩序井然。这里安置着荷叶社区146户共670名村民。据村民介绍,地震发生后,村里房屋都没有倒塌,住在村里的村民也没有发生伤亡。虽然地震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寨沟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刚.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8

[2].刘裕国,张文,宋豪新.饭菜热信心足[N].人民日报.2017

[3].孟晓红.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与期望调查研究——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4].胡北明,雷蓉.民族社区旅游利益诉求认知差异研究——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

[5].张瑞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原住居民和谐发展的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2013

[6].李刚.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7].李倩.自然灾害对旅游地社区满意度影响探究——以四川省九寨沟景区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2

[8].田世政,杨桂华.社区参与的自然遗产型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以九寨沟为案例的研究及建议[J].经济管理.2012

[9].程绍文,张捷,徐菲菲,梁玥琳.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旅游态度的影响——对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10

[10].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

标签:;  ;  ;  ;  

九寨沟社区论文-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