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张淑香,王琪,王秋月,张晓燕,赵钢

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张淑香,王琪,王秋月,张晓燕,赵钢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脉软胶囊,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流变学,血脂代谢

动脉硬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香,王琪,王秋月,张晓燕,赵钢[1](2019)在《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大鼠血流变学及血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血流变学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隐动脉内皮损伤的方法制备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模型。将5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通塞脉片组(0.472 5 g·kg~(-1)·d~(-1))、康脉软胶囊高(0.912 9 g·kg~(-1)·d~(-1))、中(0.459 6 g·kg~(-1)·d~(-1))、低(0.229 8 g·kg~(-1)·d~(-1))剂量组,另设1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连续灌胃8周,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治疗结束后肝门静脉取血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叁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康脉软胶囊各剂量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血清TC含量及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中剂量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增加(P<0.05),纤维蛋白原及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康脉软胶囊高剂量组大鼠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及通塞脉片组(P<0.05)。结论:康脉软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动性,调节血脂代谢紊乱,减少血栓及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8期)

罗云,方朝晖[2](2018)在《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丹蛭降糖胶囊(DJC)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与造模组50只。空白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按70万IU/kg的总剂量灌胃维生素D3,分3天给完,同时高脂饲料喂养,诱发快速动脉硬化的大鼠模型,4周以后,采用35 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大鼠模型,最终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J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疗程12周。检测治疗前后大鼠空腹血糖(FBG)、胸主动脉p22phox mRNA及p47phox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治疗前后FBG水平显着升高,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水平降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JC低剂量组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水平较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蛭降糖胶囊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FBG,降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和p47phox mRNA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有效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8年08期)

吴海洋,王颖,韩为,王海涛[3](2018)在《基于NF-κB通路动态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模型大鼠Chemerin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NF-κB通路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方法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模型大鼠Chemerin水平的动态变化,寻找针刺最佳干预时间点。方法选取9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假手术组(基础饲料喂养+颈动脉分离)、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线栓法造脑梗死模型)和针刺组(高脂饲料喂养+线栓法造脑梗死模型+针刺)4组。根据缺血再灌注6、24、48 h各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其中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Zea Long线栓法造模成功后,根据Zea Longa的神经功能评分,将评分1~3分大鼠收入相应组别。4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中NF-κB的表达活性;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Chemerin水平。结果 (1)Zea Longa的神经功能评分,针刺6 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同组其他时间点降低更为显着(P<0.01);(2)假手术组血清中Chemerin和NF-κB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血清中Chemerin和NF-κB的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显着上调(P<0.01)。(4)缺血再灌注6 h NF-κB水平开始升高,缺血再灌注24 h和48 h NF-κB水平仍在持续升高,缺血再灌注6 h针刺组血清中NF-κB水平与同组不同时间点水平相比下调最为显着(P<0.01);(5)缺血再灌注6 h针刺组血清中Chemerin水平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24 h和48 h针刺组血清中Chemerin水平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通督调神针刺对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显着修复作用。(2)通督调神针刺可以抑制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中NF-κB活性,降低Chemerin水平。在缺血再灌注6 h为最佳针刺时间点。(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安阳阳[4](2018)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脂通脉颗粒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代谢水平及表达方面的影响,深入研究清脂通脉颗粒在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最佳配比,观察并研究NPCI、NPC1L1在小肠和肝脏中的表达与血液中血脂指标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动物为SPF级SD雄性大鼠108只,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10组),每组9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予除正常组外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方式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2.第9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应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小肠及肝脏中NPC1、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中药组TG含量显着降低(P<0.01),3、8、9、12组的TC含量明显降低(P<0.05),8、10、11、12组的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3、8、9、10、11、12组的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略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NPC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中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1.经过血脂检测指标证实,第8组和第12组降脂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中药组。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使模型大鼠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NPC1L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3.清脂通脉颗粒实现其对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所达成的。4.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来促进游离胆固醇的转运以及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晶晶,李娜,霍琴琴,钟兴,潘天荣[5](2018)在《利拉鲁肽对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血管张力、血管病理及血清学指标来评价利拉鲁肽治疗高脂诱导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32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20只、对照组12只。将造模成功的高脂组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并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分别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16周末,检测血清叁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改变;血管组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壁改变;血管张力检测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张力变化。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血清TG、CHO、LDL、FINS、ET-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NO水平升高(P<0.05);血管病理结果显示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显着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减少;血管张力检测结果显示利拉鲁肽组血管舒张功能显着改善(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硬化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有可能成为改善动脉硬化程度的新药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露[6](2018)在《巨噬细胞源性MMP9在动脉硬化模型中的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备清道夫受体启动子连接兔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 MMP9)的结构基因,应用原核显微注射技术来制作巨噬细胞特异性表达MMP9的转基因家兔模型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通过体内实验分析巨噬细胞由来的MMP9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及发展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体外实验观察在MMP9过表达的HepG2细胞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9,PCSK9),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表达的变化水平,揭示MMP9,PCSK9和LDLR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日本大耳白兔的MMP9 cDNA导入含有清道夫受体启动子的pAL-1载体内,并在结构两端安插绝缘子,使其不受插入染色体位置的影响,在动物体内得到稳定的巨噬细胞特异性MMP9的高表达。将构建好的MMP9基因直接注射到受精卵的雄原核内,然后将带有MMP9基因的受精卵移植到同品系假孕受体雌兔的输卵管中,获得新生转基因仔兔,筛选子一代中转基因雄兔作为精子供体兔,用于繁殖。新生转基因家兔满4个月后全日对其提供0.3%胆固醇添加饲料,持续16周,后将其大动脉及心脏全部分离摘出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采用HE染色观察大动脉和冠状动脉病理学变化及分子与蛋白水平变化。体外实验采用带有MMP9基因的慢病毒包装质粒转染HepG2细胞,建立MMP9过表达稳转细胞系。实验分组设置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细胞中MMP9基因的荧光表达情况,选择最适转染病毒浓度。RT-PCR,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MMP9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嘌呤霉素5μg/μL浓度筛选2周,保种成功传代的细胞。造模成功后,检测过表达MMP9的HepG2细胞中PCSK9、LDLR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比较高胆固醇负荷饮食喂养的转基因家兔与非转基因家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叁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无显着差异,同时主动脉处动脉硬化斑块面积及位置也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病理学分析发现转基因组家兔内膜病变处出现大量钙盐沉积,并伴随不稳定斑块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分析动脉病变内部观察到,与非转基因家兔相比,转基因家兔内膜聚集更多富集脂质的泡沫细胞。对冠状动脉分析结果显示,相比较非转基因家兔,转基因家兔冠状动脉斑块表现出与主动脉类似的结果,富集更多巨噬细胞以及出现钙盐沉积。同时发现在转基因家兔主动脉弓部MMP-2,MMP-12以及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增多。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带有MMP9基因的慢病毒包装质粒成功转染HepG2细胞,建立了 MMP9过表达的稳转细胞系。MMP9基因过表达后,PCSK9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呈现下调趋势。而LDLR在mRNA水平呈现上调趋势,LDLR蛋白水平未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MMP9过表达密切相关。一方面,巨噬细胞源性的MMP9增多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病变的形成,同时促进了血管钙化的发生;另一方面,细胞过表达MMP9基因,下调了 PCSK9基因水平进而影响LDLR表达水平,并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进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15)

郭晶晶[7](2018)在《利拉鲁肽对动脉硬化大鼠模型临床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根据血清学指标、病理学及血管张力结果评价利拉鲁肽治疗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2)探究利拉鲁肽对动脉硬化大鼠血清及血管组织PDGF-B水平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将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高脂组2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12只,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利拉鲁肽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利拉鲁肽组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安慰剂组皮下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2)干预16周末,血管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壁形态学变化;血管张力检测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张力变化;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检测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3)各组大鼠血清PDGF-B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管组织细胞裂解液中PDGF-B的浓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4)各组大鼠血管细胞内p-ERK1/2及ERK1/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进行相对定量分析;(5)采用Chaet5记录血管张力变化并截图;Image J软件分析蛋白条带的灰度值,Sigma plot13.0作图,SPSS19.0统计软件行正态分布性检验;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采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1)利拉鲁肽组大鼠体重、血清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CHO)、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空腹血糖(FB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拉鲁肽组一氧化氮(NO)含量较安慰剂组显着升高,内皮素1(ET-1)含量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组织病理学及血管张力检测结果显示,利拉鲁肽组较安慰剂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内皮舒张功能改善;(3)血清中,安慰剂组PDGF-B浓度较利拉鲁肽组和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00.00±909.10 vs 4180.44±346.31 vs 3589.28±431.72,P<0.05),利拉鲁肽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80.44±346.31 vs 3589.28±431.72,P>0.05);血管组织裂解液中,安慰剂组PDGF-B浓度明显高于利拉鲁肽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5±0.80 vs 0.27±0.73 vs 0.22±0.65,P<0.05),利拉鲁肽组与对照组PDGF-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7±0.73 vs0.22±0.65,P>0.05);(4)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血管组织p-ERK1/2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1±0.96 vs 0.29±0.83,P<0.05;0.31±0.11 vs 0.22±0.11,P<0.05),利拉鲁肽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0.29±0.83 vs 0.25±0.10,P>0.05;0.22±0.11 vs 0.15±0.05,P>0.05);各组大鼠血管组织ERK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4±0.06 vs 0.44±0.05 vs 0.45±0.05,P>0.05;0.31±0.05 vs0.30±0.02 vs 0.29±0.02,P>0.05)。结论(1)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硬化模型大鼠,利拉鲁肽有明显的减重作用,能改善血脂谱和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2)利拉鲁肽能下调PDGF-B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减轻动脉硬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利拉鲁肽抑制ERK1/2的磷酸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马生宝,刘洁,邓柏杨,李扬帆,莫小勤[8](2017)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西医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年升高,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动物模型的制备是ASO病因学与治疗研究的前提。目前,现代医学范畴的ASO动物模型包括高脂模型、内膜损伤模型、血管结扎模型等,而成熟的中医证候ASO模型较少,现有的动物模型多源自"脱疽"、"脉痹"研究的病理模型。本文对ASO模型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7年07期)

李中山,史磊,倪梅[9](2017)在《吡格列酮对粥样动脉硬化模型的斑块稳定性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粥样动脉硬化模型的斑块稳定性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按照体重随机分成实验组(20只)和模型组(20只);用高脂饲料喂养6周、普通的饲料喂养6周、高脂饲料再喂养4周的方法来建造动脉粥样的硬化模型;实验组,在高脂饲料开始的第1周,在高脂饲料里加入吡格列酮10 mg·kg~(-1),直到实验结束。在第8周和第18周,抽取血液样本,用生化试剂盒检测2组动物的高敏C反应蛋白(CRP)、血糖及血脂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实验组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9.26±3.94)%,(8.78±4.01)%;这2组斑块的面积分别为(19.24±10.57)×10~(-2),(3.25±2.42)×10~(-2)mm~2;这2组新生血管数量分别为(163.03±72.96),(79.86±12.78)个,以上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物18F-FDG摄取:模型组与实验组中期SUVmean比值分别为0.80±0.08,0.64±0.06;这2组晚期SUVmean比值分别为1.02±0.60,0.50±0.12;这2组中期SUVmax比值分别为1.00±0.07,0.84±0.06;这2组晚期SUVmax比值分别为1.28±0.12,0.61±0.08,实验组的这3种SUV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减少斑块内部的炎症程度,加强斑块稳定性,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减少易损斑块破损,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李俊,薛洋,沈静,刘明,张静[10](2017)在《不同调脂方案对大鼠动脉硬化模型肝肾功能及免疫反应相关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调脂方案对大鼠动脉硬化模型肝肾功能及免疫反应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6周龄健康雄性大鼠Wistar(210±10)g,将其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组)、高脂模型组(C组)、低剂量辛伐他汀(10 mg/kg·d)组(S组)、较高剂量辛伐他汀(20 mg/kg·d)组(SH组)和低剂量辛伐他汀(10 mg/kg·d)联合依折麦布(5 mg/kg·d)组(SE组)。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降脂药物灌胃4周。于给药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以及干扰素-r(IFN-r)、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药物处理组(S组、SH组、SE组)血清叁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较高脂模型组差异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SE组减低最为明显。药物处理组(S组、SH组、SE组)尿素氮(BUN)、尿酸(UA)、尿蛋白浓度(U-pro)水平明显降低,血清激酶清除率(Ccr)水平较高脂模型组差异均升高(P<0.05),其中以SH组最显着。高脂组大鼠血清IFN-r水平升高,SH组较S组及SE组更有效减低IFN-r水平,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IFN-r水平与叁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降低血脂作用显着,能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所诱发的肝功能异常;单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更能有效保护肾脏功能;血清IFN-r水平同血脂水平有明确相关性;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IFN-r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丹蛭降糖胶囊(DJC)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与造模组50只。空白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按70万IU/kg的总剂量灌胃维生素D3,分3天给完,同时高脂饲料喂养,诱发快速动脉硬化的大鼠模型,4周以后,采用35 mg/kg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大鼠模型,最终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J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疗程12周。检测治疗前后大鼠空腹血糖(FBG)、胸主动脉p22phox mRNA及p47phox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治疗前后FBG水平显着升高,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水平降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JC低剂量组比较,DJC中、高剂量组大鼠FBG水平较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蛭降糖胶囊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FBG,降低胸主动脉p22phox mRNA和p47phox mRNA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有效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淑香,王琪,王秋月,张晓燕,赵钢.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大鼠血流变学及血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9

[2].罗云,方朝晖.丹蛭降糖胶囊对糖尿病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胸主动脉p22phoxmRNA、p47phoxmRNA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18

[3].吴海洋,王颖,韩为,王海涛.基于NF-κB通路动态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模型大鼠Chemerin水平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

[4].安阳阳.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5].郭晶晶,李娜,霍琴琴,钟兴,潘天荣.利拉鲁肽对动脉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评价[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6].陈露.巨噬细胞源性MMP9在动脉硬化模型中的相关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郭晶晶.利拉鲁肽对动脉硬化大鼠模型临床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8].马生宝,刘洁,邓柏杨,李扬帆,莫小勤.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西医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广西医学.2017

[9].李中山,史磊,倪梅.吡格列酮对粥样动脉硬化模型的斑块稳定性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

[10].李俊,薛洋,沈静,刘明,张静.不同调脂方案对大鼠动脉硬化模型肝肾功能及免疫反应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

标签:;  ;  ;  ;  

动脉硬化模型论文-张淑香,王琪,王秋月,张晓燕,赵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