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物面论文-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

抛物面论文-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抛物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轻量化设计,挠性支撑设计,有限元分析,面形分析

抛物面论文文献综述

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1](2019)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小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小口径反射镜在复杂环境下的面形误差,满足其动静态刚度和热稳定性要求,通过选用合适的空间载荷材料,对反射镜进行轻量化设计,合理设计可装调的反射镜挠性支撑组件,采用ANSYS对反射镜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件一阶固有频率是3 168.5 Hz,在1 g重力作用下反射镜面形误差RMS值可达8.06 nm,在10℃温升载荷作用下RMS可达5.58 nm,在1 g重力和10℃温升载荷耦合作用下RMS值可达11.05 nm,组件在10 g加速度作用下最大应力是2.109 8 MPa,简谐激励作用下最薄弱环节最大响应应力为1.284 6 MPa,均完全满足反射镜组件设计指标要求,验证了支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6期)

何艳阳,高日冉,蒋炜波[2](2019)在《凸面镜和凹面镜是抛物面镜还是球面镜》一文中研究指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吗?从数学的抛物线出发,分别研究抛物面及其光学性质、球面及其光学性质.提出严格意义上的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反射面都是抛物面,而凸面镜和凹面镜的镜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说法是有限定条件的.(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建业,常泽辉,李怡暄,彭娅楠,李文龙[3](2019)在《可用于建筑采暖的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光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太阳能建筑采暖系统集热面积大、换热介质抗冻能力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建筑采暖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中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聚光原理。文章还建立了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叁维模型,而后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分析该聚光器的聚光性能,并搭建试验台研究空气流速对该聚光器光热转化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线入射偏角为10°的条件下,当接收体中心与聚光器底部的间距为90 mm时,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光线接收率和聚光效率最优,分别为65.54%和60.25%;在实际天气条件下,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光热转化效率随空气流速增加而升高,当空气流速为4 m/s时,该聚光器的光热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为76.73%。(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7期)

常泽辉,李建业,李文龙,侯静,郑宏飞[4](2019)在《太阳能干燥装置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式太阳能干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物料表面受热易硬化而阻碍其内部水分蒸发的问题,鉴于此,该文设计一种新型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太阳能干燥系统,其由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器、物料托盘、风机、空气管、控制系统等组成。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对系统中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进行光线追迹,计算分析不同入射偏角对聚光器光学效率、聚光效率等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搭建太阳能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集热干燥性能测试系统,在实际天气条件下,对聚光集热单元性能展开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射光径向偏角为10?时,聚光器理论光学效率可达到70.38%,晴天太阳光正入射运行、空气流速为6.5 m/s时,接收体出口空气温度最高为37.2℃,比径向入射偏角为10?时提高了7.8%;加装玻璃盖板可有效提高聚光器光热转换效率,晴天时其最大转换效率为55%左右,比无玻璃盖板时最大效率提高了约120%。研究结果可为主动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干燥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黄旭峰,马煦[5](2019)在《抛物面天线时延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面天线是卫星导航地面站的重要组成设备,负责完成卫星与地面站时间同步上行信号发射和下行信号接收,是伪距测量重要设备,因此要求抛物面天线工作时自身的时延零值相对稳定。引起抛物面天线时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环境温度变化和天线转动时带来的馈线转动。本文通过分析天线各段时延变化特性,最后给出了减小时延变化的建议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黄媛[6](2019)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性能分析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无污染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具有能量密度小、光束质量差等问题。如果我们用一个绝对黑体来吸收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大约为91℃,略低于水的沸点,在许多应用中(例如太阳能泵浦激光器、聚光类太阳能热发电等),温度为91℃的热源的热动力效率很低,而若想要得到一个有效的温度(例如不小于300℃)用于产生能量,我们需要对太阳能进行高倍聚光。一般我们想到的聚光方法是采用成像光学系统对太阳光进行成像聚光,但是实际的成像光学系统由于像差的存在,不能有效地实现最大倍数的聚光。在光学系统中,成像和聚光是此消彼长的,只有放弃成像需求才能获得更高的聚光比,于是非成像聚光器应运而生。这类聚光器如果用于成像时,将会有非常大的像差;用于聚光时,远比成像系统更高效,并且可以通过特殊设计达到或者接近理论极限。本论文针对非成像光学聚光器中一个很典型的示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进行了性能分析;鉴于其优秀的聚光特性,本论文对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应用展开了一系列拓展性研究。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结构特征和聚光性能,并给出了它在太阳能高倍聚光方面的应用: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与传统的成像聚光器组合,可以达到高倍聚光的目的。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安置于抛物面镜的焦点处,并且满足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入口尺寸等于抛物面镜对入射光束成像的光斑大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最大接收角等于抛物面镜焦点处光束张角的一半。这样的两级聚光系统非常适用于太阳能泵浦激光器等领域。然后提出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在大型化方面的应用:设计了一个环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加装到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聚光环节,可以提高系统的发电效率。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是集热效率和热机效率的乘积,而提高系统的聚光比可以提高系统的集热效率,从而提高发电效率。现有的提高聚光比的两种思路是增加定日镜的数目或提高定日镜的跟踪精度,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成本高而且后者技术难度高,所以本论文设计了一个环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通过将它安装在集热塔顶部进行二次聚光来提高聚光比。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得到,环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不仅提高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还能延长系统每日的发电时间,具有的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接下来,提出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在微小型化方面的两个应用:(1)设计了一个基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光纤耦合系统。光纤激光器是将多根光纤的输出光进行合束之后作为泵浦光耦合进另一根有源掺杂光纤,从而生成大功率激光的。为了保证好的光束质量,有源掺杂光纤的纤芯很细,合束后的泵浦源很难聚焦到芯部,因此需要合适的耦合系统。本文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作为耦合器件应用到光纤激光器中。仿真结果表明,合束后的光斑尺寸较大的泵浦源,经过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耦合系统之后,光斑尺寸大大降低到与有源掺杂光纤的纤芯尺寸相匹配,并且能量大部分集中在有源掺杂光纤的数值孔径角度范围内,提高了耦合效率,可以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泵浦光耦合注入实验中。(2)利用微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阵列改善焦平面探测器的性能。焦平面探测器的像元面由光敏面和死区组成,入射光照射到光敏面会发生光电效应,而入射到死区就不仅造成了浪费,长期下去还会对读出电路造成损害。而由于读出电路的设置,死区的大小受到了限制,没办法通过提高光敏面的大小来提高入射光的利用率。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在像元面之前增加微透镜阵列,但是若入射光束发生偏移,会导致一部分光线偏移到死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用微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阵列来代替微透镜阵列。由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具有一个较大的接收角,即使入射光偏移一定角度,大部分光仍能有效地会聚到光敏面上,从而保持更高的光能利用率。根据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微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阵列比微透镜阵列更有优势,这对于焦平面探测器性能的提高和探测器微、小型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良好的聚光性能,提出的适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环形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属于开创性的设计成果,对推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也为进一步开展太阳能高倍聚光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本文是首次提出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应用到焦平面探测器中的,为焦平面探测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徐广州,阮萍[7](2019)在《高精度光学抛物面面形参数计算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当前光学抛物面面形参数计算模型的复杂性,为解决直接基于抛物面的有限元分析数据,获取高精度抛物面面形参数的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光学抛物面形参数计算方法。首先,提出了光学抛物面有限元离散误差的概念,并对其消除技术进行了研究,这也是高精度算法的关键数据处理环节;其次,采用刚体位移数据处理算法分离了抛物面面形的刚体位移与面形畸变位移;最后,采用最优化设计算法获取了抛物面面形均方根等参数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在对抛物面面形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算法实现,并对算法程序的正确性进行了校验。校验结果表明:高精度抛物面面形参数计算方法计算精度高,算法校验误差在6%左右,该算法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为外部热力载荷作用下,光学面形参数的高精度计算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林文硕,石梦静,白莹,吕少珍,陆媚[8](2019)在《矩形复合抛物面空间双向照明节能多功能反光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充分利用灯具空间,具有单体双向多功能的光学设计新理念。结合LED与CPC,根据光学扩展量守恒,借助光路可逆原理与边缘光线原理,构造矩形复合抛物面。根据我国最新的《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GB/T 9473-2017,以出光口半宽、台灯辐照高度、截短后杯体长度比为3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台灯矩形复合抛物面最适合参数为:出光口半宽50mm、最大进光半角47.73°、截取杯体长度36mm。在照明方面,该矩形复合抛物面能够满足关于A、AA级的照度和照度均匀度要求;在弱光聚集方面,其太阳能芯片位置的照度是不经聚光情况的1.25倍;在聚光模式下,太阳能芯片的光伏转化效率是非聚光模式下的1.66倍。这是对当前市面上非聚光模式收集太阳能方式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2期)

蔡子慧,杨纯,郭庆,倪爱晶,赵婕[9](2019)在《基于机器人的抛物面天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精度抛物面天线快速测量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机器人的叁维自动扫描测量方法。通过robotmaster软件对机器人运动轨迹进行路径规划和离线编程,生成用于天线叁维扫描的自动测量程序,并在现场经过对机器人运动路径调试后,驱动集成夹持在机器人末端的叁维光学扫描仪完成天线表面的自动扫描测量。利用ATOSProfessional测量软件对实际扫描数据与理论叁维模型比对,分析产品的尺寸和形状偏差,并将测量结果与叁坐标测量结果比对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这种基于机器人与叁维扫描集成的新测量系统对天线自动测量,可有效提高天线产品的测量效率和质量可靠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天线面型测量范围,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为提高复合材料抛物面天线制造效率和精度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航天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杨小兵,胡丹,吴朦[10](2019)在《一种新型双曲抛物面椅子的数学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双曲抛物面椅子的数学原理.对于新型椅的构成做了简单阐述,根据新型椅的特点,抽取数学模型,确定了椅子所在的线面方程,对其进行了数学描述.对于椅子的稳定性,利用力矩平衡法对椅子的重心进行探讨,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最终运用Matlab软件绘制了椅子的内部形状,利用Maple软件模拟了椅子的动态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抛物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吗?从数学的抛物线出发,分别研究抛物面及其光学性质、球面及其光学性质.提出严格意义上的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反射面都是抛物面,而凸面镜和凹面镜的镜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说法是有限定条件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抛物面论文参考文献

[1].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小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支撑结构设计[J].应用光学.2019

[2].何艳阳,高日冉,蒋炜波.凸面镜和凹面镜是抛物面镜还是球面镜[J].物理通报.2019

[3].李建业,常泽辉,李怡暄,彭娅楠,李文龙.可用于建筑采暖的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光热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4].常泽辉,李建业,李文龙,侯静,郑宏飞.太阳能干燥装置槽式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热性能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黄旭峰,马煦.抛物面天线时延变化特性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

[6].黄媛.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性能分析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

[7].徐广州,阮萍.高精度光学抛物面面形参数计算新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8].林文硕,石梦静,白莹,吕少珍,陆媚.矩形复合抛物面空间双向照明节能多功能反光杯设计[J].应用光学.2019

[9].蔡子慧,杨纯,郭庆,倪爱晶,赵婕.基于机器人的抛物面天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J].航天制造技术.2019

[10].杨小兵,胡丹,吴朦.一种新型双曲抛物面椅子的数学原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抛物面论文-邢明慧,李健军,翟文超,汤琪,郑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