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苏桐

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苏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宽带卫星通信,信道估计,信道预测,自适应编码调制

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苏桐[1](2019)在《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预测及自适应编码调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和通信容量的需求日渐提高。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受地形影响小、通信波束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可以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有效缓解通信业务多样化所带来的压力。然而卫星通信传输过程中,信道环境复杂、传输时延大、传输资源有限等因素限制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在传输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一种高效且高质量的传输模式是卫星通信传输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道估计、信道预测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应时而生。本文在DVB-S2协议(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Standard Ⅱ,第二代数字广播协议)和DVB-RCS2协议(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Return Channel Standard Ⅱ,第二代数字广播返回信道协议)基础上,对信道估计、信道预测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提出两种自适应编码调制感知算法:含补偿项的时间序列算法和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信道感知模型。首先对时间序列预测算法提出了补偿算法,有效解决了时间序列预测的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 Nural Network,DCNN)的信道感知模型,通过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含补偿项的时间序列算法对信噪比预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326dB,较传统时间序列算法预测精度提升了 40.67%。在C.Loo模型中,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信道感知模型不论在信噪比估计中还是信道预测中都有良好的性能,并且有效地解决由传输时延带来的信噪比估计过时的问题,提高了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信道感知部分的性能,经分析,DCNN的估计性能较传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在C.Loo信道中提升了38.73%。(2)为了进一步优化频谱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深度Q学习网络强化学习(Double Deep QNetwork,DDQN)算法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控制算法。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信道感知模型作为自适应编码调制感知算法,双深度Q学习网络强化学习算法作为自适应编码调制控制算法,提出一种基于DCNN和DDQN的双深度自适应编码调制架构。经仿真,DDQN算法作为控制算法比传统区间法频谱效率提高了 18.9%。新的双深度自适应编码调制架构比传统的ML+区间法架构在频谱效率上平均提升了3 2.6%,误比特率平均降低了3 7.5%。(3)最后本文对DVB-S2协议和DVB-RCS2协议进行深入学习,特别是协议中物理层组帧、编码调制、接受同步和译码部分。并分别基于DVB-S2协议和DVB-RCS2协议搭建了卫星通信物理层仿真平台的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对DVB-S2中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平台进行仿真,验证了仿真平台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4)

蒋汉陶[2](2018)在《宽带无线专网系统中物理上下行共享信道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宽带无线专网系统的提出是为了满足智慧型城市建设中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和高效等指标更为苛刻的要求。但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信道是时刻变化的,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提高时变、频带受限上信息传输效率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的是宽带无线专网中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为了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研究,本文先进行了宽带无线专网的物理层仿真平台搭建,并做了仿真工作进行链路验证;接着研究了两种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案:传统AMC方案和基于机器学习中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的AMC方案;最后对两种AMC方案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简单介绍了论文所涉及的技术点,同时对本文的写作安棑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宽带无线专网中的上行共享信道链路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其中关键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并在本章的后半段对上行信道数据传输进行了基础性能仿真及分析。第叁章首先对宽带无线专网系统中的下行链路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研究了CQI与调制阶数、编码码率的关系以及AMC方案。然后,基于该链路进行了下行非自适应数据传输仿真与分析。最后,对下行数据传输中的传统AMC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对比。第四章在第叁章做完传统AMC方案的研究后,提出了使用机器学习中的KNN算法进行AMC方案的研究。同时也对论文中的两种AMC方法展开了比较和分析。第五章对论文整体作了总结,对研究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包括对论文可以改进之处的说明,对AMC技术今后发展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田智强[3](2017)在《LTE中PBCH和PUCCH信道仿真及基于极化码的自适应编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备受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近年来,对于LTE的研究层出不穷,并持续呈增长趋势[1]。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的丰富成果,按照LTE标准进行平台搭建,并构造LTE较重要的两个物理信道,分别为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同时,极化码是目前新兴的较为优秀的信道编码方式。本文对极化码进行研究,将极化码的自适应编码方式融入长期演进(LTE)的信道中,得到了有效的增益。物理广播信道(PBCH)是时分长期演进(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中下行极为重要的信道,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参照时分长期演进(TD-LTE)规范,详细介绍了长期演进(LTE)中物理广播信道(PBCH)的整个发送与接收过程,包括编码、调制、交织和解调等。同时,依托matlab平台,从发送端信息产生到接收端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校验的整个物理广播信道(PBCH)过程进行了链路搭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是时分长期演进(TD-LTE)上行较为重要的信道。根据长期演进(LTE)标准,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携带控制信息以支持物理下行信道的传输。其中,控制信息包括:SR(Scheduling Request),用以请求上行资源;HARQACK/NACK,对下行信道数据进行HARQ确认;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用于告诉eNodeB(基站)下行信道质量。由于用户设备UE (User Equipment)对基站的上行控制信息可能不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被分为format1、1a、1b/2、2a、2b共六种格式。本文利用matlab在算法上实现了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链路搭建,包括发送端、信道以及接收端。针对两种格式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信道,本文分别进行仿真,仿真结果符合预期。另一方面,本文着重研究基于时分长期演进(TD-LTE)的极化码的自适应方案。本文在长期演进(LTE)的环境下,将长期演进(LTE)信道理论抽象为平行信道,我们推导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信道下的平行信道等效信噪比计算公式,进而在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的环境下,将极化码的自适应编码方式引入LTE的数据信道中,最后,仿真验证推荐方案的性能增益。(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景小荣,凌荣桢[4](2016)在《MIMO干扰信道下基于自适应复合代价函数的干扰对齐预编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干扰信道中,针对传统的单边干扰对齐(interference alignment,IA)算法不能有效地保留期望信号而导致系统容量受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辅助中间变量实现单边IA的设计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复合代价函数(adaptive composite cost function,ACCF)的IA预编码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定义期望子空间内的残留干扰和有用信号功率的自适应加权差作为代价函数;进而通过一辅助函数,将干扰抑制矩阵转化为中间变量,以构造复合代价函数;最后利用格拉斯曼(Grassmann)流形上的梯度下降法实现复合代价函数的优化求解。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ACCF的IA方法在MIMO干扰信道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闫妍[5](2016)在《基于无线信道传输质量的视频自适应编码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由于其客运量大、准时等优点,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为了保证其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车地无线通信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传统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车地通信由于带宽窄,不能满足实时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传输的需求,将一些新型高带宽无线通信技术如4G/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应用于无线车地通信,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4G网络实现列车车地通信可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但单一模式的4G传输存在不稳定、可靠性差和信号覆盖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多模无线车地通信技术和视频自适应编码技术,以满足列车实时视频监控的需求。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了一种多通道无线通信信道选择策略。通过检测当前可用无线通信信道的多种性能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各参数权重,设置一个综合评估参数对当前可用无线网络状态进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无线信道以传输视频流数据。(2)基于H.264码率控制原理对X264平均码率算法进行了改进。在平均码率算法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状态动态调整目标码率,增加了一种根据目标码率和实际输出码率差值调整帧层量化参数QP值的补偿算法,同时根据该差值改进了编码缓冲区大小设置。(3)搭建车地无线视频监控模拟系统。在车载嵌入式端,由2个3G/4G模块组成双通道多模无线通信传输网络,使用USB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编程实现了无线网络状态检测、视频采集、编码和发送功能;在地面服务器端,用播放器VLC完成解码显示。在此模拟系统上验证双通道信道选择策略和改进后的平均码率算法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平均码率算法对当前无线网络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满足视频监控实时性和质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乔莹,贺玉成,周林[6](2015)在《新型信道自适应编码协作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编码协作体制在信道条件动态变化的移动场景中存在较严重的性能损失问题,提出一种码率兼容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协议相结合的新型自适应编码协作体制。假设信道状态信息在每次传输时发生变化,通过不等长增量冗余的自动重传,协作节点与目的节点处的等效码率随信道条件变化而获得自适应非线性调整。推导所提体制的中断概率与吞吐量等系统性能表达式,并给出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兼容码率设计下,所提体制与传统体制和等长传输体制相比较可有效降低系统中断概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改善移动环境下协作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5年05期)

沈云[7](2015)在《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传输机制以及QoE评价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及流媒体业务的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评价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叁个部分:针对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非对等错误保护(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信道编码的研究;基于该UEP信道编码方案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包括恒定速率(Constant Bitrate, CBR)和自适应速率在内的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评价模型研究。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提出及演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流媒体业务播放体验,因此对DASH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定量地分析和预测用户对DASH业务的主观感知,用以帮助DASH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首先介绍DASH等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改进的可能。接下来围绕DASH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H.264/SVC (Scalable Video Coding)分层信源编码的思想,提出了具有UEP特性的无比率信道编码方案,并基于该方案设计了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机制。此外,本文还展开了对CBR流媒体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评价算法的建模,并将对DASH的QoE研究应用于DASH技术的管理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一种基于UEP的应用层信道编码方案:UEP LT (Luby Transform) Code。该编码方案对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经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UEP LT Code编码方案能够以很小的编码开销为代价保证具有不同重要等级的数据在解码成功率和解码优先级上具有很好的分离度。2、基于上述提出的UEP LT Code信道编码方案,并结合H.264/SVC信源分层编码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流媒体传输模型HASUR (HTTP Adaptive Streaming based on UEP Rateless Code)。HASUR模型节省服务器存储空间、无需预测网络带宽,不但克服DASH机制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媒体流对网络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此外,由于信道编码方案的UEP特性,HASUR模型能够对网络丢包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通过与DASH和HLS (HTTP Live Streaming)业务进行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单用户场景下,HASUR模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更加清晰的业务体验。3、本论文展开了对自适应流媒体业务质量的QoE研究。比较和讨论了DASH业务相比于CBR业务对用户体验带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针对CBR业务和DASH业务的QoE客观评价模型,来准确地预测用户对于两种业务的主观感知。基于上述QoE研究,本文还提出一种QoE驱动的带宽自适应策略,用以提高DASH的业务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4-13)

张汝岐[8](2015)在《可见光通信自适应信道均衡与可调光编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通信技术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这是新兴绿色光源发光二极管(LED)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传统无线通信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室内接入需求的结果。LED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之一。相较于传统光源,LED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亮度高,能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LED必将成为新一代照明产品。随着用户对各种实时宽带应用(如手机电视、手持电视等)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射频无线(RF)接入技术己经显出自己不足。作为一种桥接光通信和无线通信光与无线技术的融合型技术,该技术充分展现了LED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对传统无线通信的不足给予补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室内可见光无线技术视为一种具备独特优势的前瞻性技术。截至目前,可见光通信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主要包括:LED灯调制带宽低,光路被遮挡问题,室内完善的信道建模研究以及如何在保证调光的条件下不影响通信质量的问题。由于现有的LED灯调制带宽比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大数据流实时传输的问题,因此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硬件条件下提高LED灯的调制带宽。LED灯在高亮的条件下可以保证好的通信效果和优质的信噪比性能,但是LED灯变暗是通信质量就会下降。因此LED灯调光技术就成为暗环境下改善通信质量的重要方法,然而很多调光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以降低系统传输容量为代价的,所以通过编码来对LED灯进行调光来解决暗环境下系统正常通信问题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两点:·提出一种自适应信道均衡机制解决系统调制带宽低的问题,利用判决反馈均衡器完成室内LED阵列环境中信道均衡的问题,利用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来优化反馈均衡器的各部分的系数,并针对房间内不同位置和接收端的移动速度来设定训练序列何时发送以及怎么发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组统计的信道编码方案解决LED灯在暗环境下不能正常通信的问题,借鉴概率思想改变原输入数据流中高低电位的比例来实现调光,并对各种亮度情况下的系统误码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分组统计的编码调光可以让LED灯在不同亮度环境下都保持良好的通信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3-11)

郭少华[9](2015)在《时变衰落信道中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无线时变衰落信道的特点,使通信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自适应方式在信道条件好时提高了传输速率或减小发送功率,在信道条件差时降低了速率或增大功率。通过仿真结果证明,根据信道的优劣情况进行自适应调制的系统在保持较低的误码率性能的同时,能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从而增强传输的可靠性并可提高频带利用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刘菁[10](2014)在《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非对等错误保护信道编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演进和多样化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视频流量在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占比大幅提高。用户对视频业务的应用需求和体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提供更优质的视频业务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自适应流媒体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流媒体方式存在的弊端,该技术可根据设备性能、可用带宽及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视频分辨率,动态自适应的选择视频比特率,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本文对应用于自适应流媒体的非对等保护(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信道编码进行了研究,主要解决现有自适应流媒体方案中因带宽估计的不准确导致的性能退化问题。本文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 SVC)提出了一种既可以应用于端到端的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广播场景中的自适应流的解决方案。通过修改UEP-LT编码的度分布图以及级联击穿卷积码和UEP-LT编码两种方式,以较小的开销为代价,提供了很好的非对等保护特性,保证了重要等级高的层拥有高解码优先级和高解码成功率,并解决了自适应流媒体中因带宽预计不准确而可能导致的性能退化问题,同时通过非对等错误保护的方式为自适应流媒体提供更好用户体验。本文仿真分析了该方案的开销、解码优先级以及解码成功率,并搭建了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based on HTTP)和HLS (HTTP Live Streaming)的自适应流媒体平台,针对带宽变化以及网络丢包分别对原解决方案与本文所提创新优化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在带宽变化的自适应能力以及应对丢包的处理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12-22)

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宽带无线专网系统的提出是为了满足智慧型城市建设中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和高效等指标更为苛刻的要求。但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信道是时刻变化的,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提高时变、频带受限上信息传输效率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的是宽带无线专网中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为了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研究,本文先进行了宽带无线专网的物理层仿真平台搭建,并做了仿真工作进行链路验证;接着研究了两种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案:传统AMC方案和基于机器学习中KNN(K-nearest Neighbor)算法的AMC方案;最后对两种AMC方案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简单介绍了论文所涉及的技术点,同时对本文的写作安棑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宽带无线专网中的上行共享信道链路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其中关键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并在本章的后半段对上行信道数据传输进行了基础性能仿真及分析。第叁章首先对宽带无线专网系统中的下行链路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研究了CQI与调制阶数、编码码率的关系以及AMC方案。然后,基于该链路进行了下行非自适应数据传输仿真与分析。最后,对下行数据传输中的传统AMC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对比。第四章在第叁章做完传统AMC方案的研究后,提出了使用机器学习中的KNN算法进行AMC方案的研究。同时也对论文中的两种AMC方法展开了比较和分析。第五章对论文整体作了总结,对研究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包括对论文可以改进之处的说明,对AMC技术今后发展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苏桐.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预测及自适应编码调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蒋汉陶.宽带无线专网系统中物理上下行共享信道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田智强.LTE中PBCH和PUCCH信道仿真及基于极化码的自适应编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4].景小荣,凌荣桢.MIMO干扰信道下基于自适应复合代价函数的干扰对齐预编码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6

[5].闫妍.基于无线信道传输质量的视频自适应编码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6].乔莹,贺玉成,周林.新型信道自适应编码协作体制[J].计算机应用.2015

[7].沈云.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信道编码技术、传输机制以及QoE评价模型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8].张汝岐.可见光通信自适应信道均衡与可调光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郭少华.时变衰落信道中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J].电子科技.2015

[10].刘菁.基于自适应流媒体的非对等错误保护信道编码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标签:;  ;  ;  ;  

自适应信道编码论文-苏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