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观念论文-路振召

社会道德观念论文-路振召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道德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孝,敬,社会正义

社会道德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路振召[1](2018)在《从先秦家庭道德观念看社会正义——以“孝”与“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谈及家庭道德时,现代人往往把"孝"和"敬"看作同等的道德观念而笼统称之为"孝敬"。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孝"与"敬"处在不同的伦理梯次上,它们不仅在哲学意涵上存在着转承递进关系,而且本身也都基于社会正义的维度而包含对私人领域家庭伦理的突破与超越。这种突破与超越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合理界限的自觉固守,也揭示了公法与私情之间的内在紧张。(本文来源于《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浣玥[2](2018)在《论社会风气对高中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风气有好有坏,但近年来逐渐衍伸出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奢侈浪费,拜金潮流,送礼成风,在这些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对症下药,才能抓好高中生思想教育工作。文章基于高中生视角,以多元化理性化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试论社会风气对高中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04期)

刘巍[3](2015)在《社会转型与观念变迁——以“道德缺失”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彭定光[4](2014)在《当代社会生活个体化境况中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与合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生活的个体化是当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它引起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分化、个人生活的碎片化、个体之间关系的工具化和社会整合力的弱化,可能会造成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使之形成个体本位、自由至上和为己取向等道德观念。为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其重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蒋晓红,王化伟,张金富[5](20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念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忠孝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无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吸铁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劫而不屈,始终能巍峨屹立、万世生辉的伟大精神支柱。传统的孝悌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伦理道德、品德修养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和睦、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熊丙万,周院生[6](2014)在《国家立法中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福利》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外法律文化的发展史,道德观念在国家立法中的角色问题始终是哲学家和职业法学家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今天同样如此,大众道德观念在国家立法(包括法律制定和法律适用)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当前,无论是在法学教科书中,还是在其他职业法律人的话语体系中,都流行(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4-01-01)

刘郁[7](2013)在《浅谈社会道德观念对电视广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广告的道德问题主要问绕叁个方面:倡导、准确和获取。如果广告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社会常常能感觉它的影响。好的广告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为社会带来良好的影响。如何使广告效果带来双赢是我们(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3-08-19)

张国义[8](2013)在《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热点问题的概述出发,就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做了理性的分析,并对如何防止和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性探析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13年02期)

刘茂林,秦小建[9](2012)在《人权的共同体观念与宪法内在义务的证成——宪法如何回应社会道德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主流权利观念未能摆脱西方自由主义权利理论潜含的道德隐忧,加之与中国集体主义传统的不适,而成为当下社会道德困境的一个助推因素。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改造这一权利观念,尤为必要。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人与共同体的逻辑关联和历史互动中产生的,它内含着共同体伦理。人权的实现,有赖于共同体的正常存续;而共同体的正常存续,又立足于共同体成员履行其对于共同体义务的基础之上。宪法作为共同体存续的根本规则,其核心使命之一在于以宪法义务体系确认那些旨在维系共同体存续、以确保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则。这些与共同体存续基本规则直接挂钩的义务,即"宪法内在义务"。这一义务的履行,不仅是达到共同体生活目的的手段,其本身也构成共同体成员的"生活方式"。转型期的宪法应围绕此采取妥适路径回应社会道德困境。(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12年11期)

袁玉芳[10](2012)在《社会道德事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道德事件犹如一把启迪与冲击并存的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研究社会道德事件,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社会道德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风气有好有坏,但近年来逐渐衍伸出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奢侈浪费,拜金潮流,送礼成风,在这些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对症下药,才能抓好高中生思想教育工作。文章基于高中生视角,以多元化理性化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试论社会风气对高中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道德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路振召.从先秦家庭道德观念看社会正义——以“孝”与“敬”为例[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2].李浣玥.论社会风气对高中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8

[3].刘巍.社会转型与观念变迁——以“道德缺失”为中心的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

[4].彭定光.当代社会生活个体化境况中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与合理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

[5].蒋晓红,王化伟,张金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观念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6].熊丙万,周院生.国家立法中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福利[N].法制日报.2014

[7].刘郁.浅谈社会道德观念对电视广告的影响[N].贵州民族报.2013

[8].张国义.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影响[J].发展.2013

[9].刘茂林,秦小建.人权的共同体观念与宪法内在义务的证成——宪法如何回应社会道德困境[J].法学.2012

[10].袁玉芳.社会道德事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标签:;  ;  ;  

社会道德观念论文-路振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