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谢叶媚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谢叶媚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文献综述

谢叶媚[1](2018)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张摆脱"教师中心"倾向、摒除教师单一地采用讲授法,鼓励学生探究。但其人本主义倾向、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极端。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的学生观,应实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怀[2](2013)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观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后现代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有:倡导"完整"的学生生命观、主体间性的学生地位观、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多元的学生评价观。它对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内容、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地位及管理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3年23期)

饶跃进[3](2013)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理性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人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传统的学生观受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工具理性主义的学生生命观、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观、同一性的学生潜能观和工具技术主义的学生评价观等特征。站在批判和反思的立场上,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认为传统的学生观过于机械化、功利化和缺乏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并对支撑现代主义学生观的经典理论进行批判;主张学生生命的创造性、潜能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还有多元的学生评价观。得到广泛支持的后现代主义学生观正逐渐解构和取代传统的学生观。但由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本身的极端化倾向以及教育困境中人们求变的心理,人们在对包括学生观在内的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和重建中,往往矫枉过正,使改革走向另一种极端,形成更大范围上的“二元对立”格局,并事实上已经带来许多与改革初衷相背离的问题及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学生观的理念推行的时代性、可能性、兼容性及风险性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和拷问。因此,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学生观不能盲目追随。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学生观的认识和研究不仅要能接受新思潮新的一面,更要能从实际出发,注意到看似理想的理念背后所潜伏的问题;传统的学生观并非毫无价值,它的某些方面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有鉴于此,对传统学生观价值的再认识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优劣所在,这样才能形成对学生观的科学认识,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有所扬弃,避免在亢进的潮流中迷失自我。对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理念进行反思,这本身也是后现代主义反思品质的内在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邱少旭[4](2011)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对我国新课改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也导致了一些不良效应,如割裂了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轻视教师主导、接受式学习等。须辩证地看待"拿来主义",立足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国情和教育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指导,以教学认识论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学生观加以调适,吸收其积极方面,摒弃其不合理成分,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开展。(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何春燕[5](2010)在《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话题。再次讨论职业道德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合格教师的首要因素,是根基;合格的教师才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尊重学生。儒家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10期)

刘其晴[6](2010)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对基于现代哲学思维建立起来的工具理性的学生存在观、整齐划一的学生潜能观、主体"中心"的学生地位观、标准"完人"的学生发展观、封闭单一的学生评价观等现代学生观进行了反思和评价,尝试提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包括创造性的学生存在观、多元差异的学生潜能观、"去中心化"的学生地位观、生态和谐的学生发展观,以及多元开放的学生评价观等,以期对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杨艳君[7](2009)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肇始于西方19世纪中期,它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学生观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从后现代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及其反二元论、“去中心”、反权威、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反同一性的观点出发,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主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基本主张对于消除以往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存在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有利于消除学校教育中片面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病;有利于摆脱“教师中心”倾向的困扰;有利于摒除教师单一地采用讲授法的极端做法;有利于消除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性的现象。由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本身及其相应的教育观所具有的极端化倾向(人本主义倾向、极端的否定观、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因而在批判以往教育的弊病时,批判过了头,走向了另一极端。诸如,过度强调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割裂了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极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拒斥接受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过分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轻视对以书本为载体的客观性知识的学习,削弱了学生发展的基础。鉴于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极端化倾向,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学生观持谨慎态度,坚决抵制盲目的“拿来主义”。根据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国情和教育实际,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学认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超越后现代主义及其学生观,摒除其极端观念,大胆吸收其积极方面,以便于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0)

郭启华[8](2006)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地位、主体性、独特性、情感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学生观可分为学生的生命观、发展观、潜能观、差异观、权利观、地位观、评价观等。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的差异是导致教学效果乃至人才培养规格差异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学生观是构成教师素质观念的核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对教师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态度、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确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目前,关于学生观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主义(强调中心性、本质性、整体性、同一性、有限性、确定性、二元对立等)的视角下进行的,对学生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学生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后现代主义视野里,本文首先对现代学生观进行了解构,对基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学生观——工具理性的学生生命观;同一性的学生潜能观;二元对立的学生地位观;追求共同理想的学生发展观;单一的学生评价观等进行了批判。指出现代学生观中把学生看成是有待统一加工的零件,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是获取分数的工具,从而忽视学生的丰富的生命特性,忽视学生潜能的差异性,强调师生二元对立和单一评价,把学生按照单一的型号、统一的模式去加工等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扼杀了教育自身的生命活力,无法培养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其次,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创造性的学生生命观;差异性的学生潜能观;主体间性的学生地位观;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观;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等。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独特性的存在物,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多方面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对话”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后现代学生观在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影响和表现,诸如在教育理念的变革中,教育目的观已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知识观也由封闭走向开放,(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张洪彬[9](2002)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学生观可分为学生的生命观、发展观、潜能观、差异观、权利观、地位观、评价观等。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目前,关于学生观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层面,着重从现代理论的视角阐述学生的本质和特点。第二类是实践层面,以个案为例,批判陈旧学生观,建立新型学生观。上述两类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现代思维方式(强调中心性、本质性、整体性、同一性、有限性、确定性、二元对立等)对学生观进行研究。例如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关于学生观的研究,仍然让人感到有点“隔靴搔痒”、“修修补补”,未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起到“破旧立新、解放思想”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文化思潮。这一思潮曾一度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掀起“后现代主义论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一理论和思维方式,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其中对于学生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里,本文首先对现代学生观进行了质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考察和批判了自近代以来的叁种经典学生观,即夸美纽斯的“时钟论”、洛克的“白板说”和康德的“理性论”。在文章中,批判了夸美纽斯“时钟论”学生观的理论基础——机械论,批判了把学生看作“学习的机器”的观点;对洛克的儿童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解构了教育对学生成长、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绝对霸权;批判了康德的绝对理性以及人性的永恒性、普遍性,批判了康德的“人是理性动物的存在”的观点,批判了康德“儿童绝对服从理性”的教育主张,并进一步批判了受康德影响的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应该把学生看作人,看作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看作天然具有发展潜能的人,看作具有多元理性和多元非理性的人,教育应该对人的这些特征给予关注。二是对主体性学生观提出了质疑。文章对现代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反对把“人是宇宙的中心”,反对主体对客观的霸权,反对主体对客体的无限改造,并进一步对主体性学生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过度强调人的理性、人的中心地位的局限性和危害。 其次,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思维方式,尝试着提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概念,并对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创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素质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实践能力;学生是独特性的存在物,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多方面差异,要清除教育中的各种歧视,主张倾听不同声音,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要关注处在次要或边缘地位的学生(如落困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青少年等等);学生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的事业。但是,正如开发物质资源一样,人的潜能开发也必须保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的潜能也不能无休止开发,随意开发,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如果一个人某一方面的潜能过度开发或过早(过晚)开发,就会限制其它方面潜能的开发,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教育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人的潜能,并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此前提下,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一对话型的。 最后,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进人我国并影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现实,论证了后现代主义学生观在我国实现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观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后现代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有:倡导"完整"的学生生命观、主体间性的学生地位观、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多元的学生评价观。它对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内容、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地位及管理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参考文献

[1].谢叶媚.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

[2].李怀.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学园.2013

[3].饶跃进.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理性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邱少旭.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调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5].何春燕.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6].刘其晴.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7].杨艳君.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D].西南大学.2009

[8].郭启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论文-谢叶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