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秦广福

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秦广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指标体系

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秦广福[1](2018)在《基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视角的湖南省土地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省份,是引领中部崛起的希望之一。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核心区”(简称“两型社会”建设)。因此,以两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湖南省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问题,不仅对协调湖南省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关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域探索土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途径也能提供重要借鉴。首先,基于两型社会建设与土地利用评价理论,建立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利用评价的叁级指标体系,根据2006-2016年湖南省的社会经济投入产出情况,通过指标筛选,得到两型标准下影响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最显着的投入产出指标,然后,构建特定要素非期望投入产出模型,以时间为单元,评价了湖南省2006年到2016年的两型社会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在进行关键指标投影分析基础上,计算年份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友好度,并通过协调度模型测算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协调度,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集约友好性利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利用评价是基于多维度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过程,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出6个典型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指标,即,公共财政支出、建成区面积、人均地区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业污水中氨氮排放量和农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它们是反映湖南省2006-2016年创建土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指标。2、通过数据包络模型静态分析发现,湖南省2006、2007、2008、2011、2014、2015、2016年的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性利用效率值为1,说明这7年投入产出是有效的,符合土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标准。但是,2009、2010、2012、2013年这4年的效率值均不为1,且分别为0.8618、0.9216、0.9041、0.9022,说明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标准,这4年的投入产出需要改进。另外,以5年为视窗宽度的包络模型分析了湖南省14个市州2006-2016年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从平均值来看,长沙市、益阳市和张家界市土地资源节约友好度较高,而株洲市、邵阳和衡阳市土地资源集约友好性利用水平较低,研究发现视窗分析方法很容易对同一个决策单元在同一个视窗不同时期的效率值进行比较,揭示效率动态变化趋势。3、基于数据包络模型投影分析计算的集约度、友好度和协调度可知,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年份相应的集约度、友好度和协调度也较高,利用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主要统计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工矿用地和其它建设用地结构对土地资源节约与友好协调度起着负向影响作用,而余下的5个地类对集约友好协调度起正向作用,说明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角度来看,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调整;此外,耕地、林地、其它农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其它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值均超过1,其他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值皆小于1,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小能区分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和资源-环境协调度的最重要6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巩峥,苏秋芳[2](2015)在《40处生态农业园年内遍京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巩峥 通讯员 苏秋芳)使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作物“喝”多少浇多少,不浪费水;肥料少而精,作物缺什么补什么,不污染土壤……一套生态农业园区评价规范正在本市推行,今后首都生态农业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瓜果梨桃的绿色健康,而是保证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5-03-10)

曾广[3](2014)在《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土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湖南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受湖南省环境特征和城市化进程中所累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实现湖南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以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状况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湖南省各市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进行协调分析,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主要指标,以此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耦合状态。得出如下结论:(1)依据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理论,构建五种协调发展类型:优质协调发展类、良好协调发展类、勉强协调发展类、濒临失调类和失调衰退类。从湖南省区域尺度上对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只有郴州市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勉强协调,其余13个地市州,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都归属濒临失调。(2)为了全面反映湖南省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主要信息,同时,便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所有指标进行筛选,发现非自然再生利用类比率、自然与经济交互类比率和有效灌溉面积叁个指标因子基本上能覆盖土地利用17个指标中所有信息;农电集约度、粮食单产和水域产值叁个指标因子基本上能覆盖土地资源集约12个指标中所有信息;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人均水资源量和生态林占面积四个指标因子基本上能覆盖环境友好29个指标中所有信息。(3)根据主成分分析所筛选出的主要指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湖南省省域尺度分析,发现集约利用与环境友好存在负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14;环境友好与土地利用存在负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15;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存在正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80;集约利用对耦合状态存在负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06;环境友好对耦合状态存在正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27;土地利用对耦合状态存在正关联性,其相关系数为0.35。该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湖南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袁天佑,王俊忠[4](2014)在《长葛市(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了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评价体系,并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来,该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都相对较好,均处于基本环境友好以上水平,整体土地利用水平处于基本环境友好利用阶段;对长葛市土地环境友好利用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制约着该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水平,且利用水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肖轶,尹珂[5](2012)在《综合国土整治规划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影响评价——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规划(2008—2020)为研究对象,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叁大地类出发,构建了综合国土整治规划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评价了综合国土整治规划对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构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可以较完整地表征综合整治前后规划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状态和水平。(2)整治后规划区叁大地类的土地利用环境友好评价指数都将得到提高。2008—2020年,农用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指数将从0.191 6上升到0.247 0,建设用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指数将从0.265 3上升到0.443 3,未利用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指数将从0.042 2上升到0.086 6。(3)规划区综合国土整治后土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评价指数将从2008年的0.498 9预计达到2020年的0.776 8,增幅为55.7%,土地利用环境友好状态将从整治前的较低状态上升到整治后的较高状态。由此可见,综合国土整治是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环境友好状况的重要途径,符合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地可持续的理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李继明[6](2011)在《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叁者的综合作用体,是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结纽带,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外业实地调查、内业资料收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获取和处理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分级系统和分级标准,提出了以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方法。以河南省长葛市(县级)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并依据对长葛市土地利用现状、动态变化以及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评价的结果,设计提出了针对长葛市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总结提出了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系统科学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等,针对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及其特点,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了其概念内涵。研究认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的一种在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下不产生负外部性或者负外部性最小化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土地利用模式。(2)深入研究了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过程,以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和元指标层等4个层次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方面设置了37个评价元指标,构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3)以典型县域—河南省长葛市(县级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评价得出:11年间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从总体上而言是不断缓慢提高的,从2000年的0.6389提高到了2010年的0.7931,标准值上升了0.1548,年平均提高0.01408,长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从不友好阶段逐步过度到了临界友好阶段,直至过度到目前的基本友好阶段,其中,社会可接受性水平对土地环境友好利用水平的贡献最大,11年间标准值上升了0.3639,其次是经济可行性,11年间标准值上升了0.1891,生态环境友好性水平对土地环境友好利用水平的贡献最小,其标准值在这11年间仅上升了0.0275。(4)研究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方法,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根据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依据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长葛市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划分为3类不同的地区,即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Ⅰ生态协调区、Ⅱ生态控制区和Ⅲ生态建设区,并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提出了相应区域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核心内涵。本文分析提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系统科学理论、生态农业等理论;针对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进一步对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归属、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概念、内涵及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时空上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利用领域的运用和深化,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2)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提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过程都应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从生态环境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构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在土地环境友好型评价中同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整体校正的思路。(3)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分区设计思想。在综合分析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根据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实地调查、专家咨询、归纳法和GIS技术等技术和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和利用模式规划,获得符合区域特点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整体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12-01)

李继明,袁天佑,曹金华,范业宽[7](2011)在《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分级系统及分级标准,并提出了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方法。以河南省长葛市(县级)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状况。结果表明,就该市的土地利用在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叁个方面都相对较好,其中,2000年属于不友好阶段,2001~2002年属于临界友好阶段,2003~2009年属于基本友好阶段,且利用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李国鹏[8](2009)在《郑州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带来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就是我们尤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许多地方对土地的超强度的开发和利用,甚至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的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未来经济发展对土地有着强大的需求,这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条件和形势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和评述,根据土地利用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学等相关原理,给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在环境友好土地利用的概念指导下,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依据有关的标准规范,构建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准则层包括土地利用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环境压力、土地利用经济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环境响应四项指标,共选取22个指标组成。并用该指标体系对郑州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状况进行了评价,对郑州市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程度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巩义市,新郑市和中牟县。荥阳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条件和土地环境压力叁个指标值在郑州市几个市县中都处于领先,在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综合值高于其他县市。从历年情况看,郑州市土地利用环境友好综合指数值呈逐年增加之势,说明郑州市从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程度总体上不断增强。郑州市历年来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数值和土地利用环境响应值呈总体平缓上升趋势,与综合值变化有同样的趋势,这也是郑州市土地环境友好综合值提高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环境条件总体上处于向不利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方面发展,尤其是水资源紧缺和森林覆盖率等基本生态条件仍需要改善,快速的农地非农化带来的土地生态生产条件的退化等状况也需要得到改善。而土地利用环境压力状况有所改善,对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突出的问题包括人地关系紧张,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土地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很严重。郑州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产出状况逐年改善,环境投入逐年增加,对环境响应不断加强,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国际或先进国家相比,环境的投入比例和强度还远远不够。由此提出了郑州市加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郑州市生态林业建设;合理推进城镇化,改善非农用地的环境状况;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结构优化;严格保护生态性生产用地等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霍艳杰[9](2009)在《基于3S的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上。土地利用方式的每一次转变都会产生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显着加快,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地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促使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提出。西安市地处我国内陆,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的广泛深入推进,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环境影响和改变、规模与强度的不断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等危机越来越困扰着西安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协调土地和环境保护与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是土地利用领域重要课题。因此,研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探讨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GIS软件,将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结合处理。一方面,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将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图像分类解译处理,制作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利用动态转移矩阵,从多个层次分析2000-2007年间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数模型,找出西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评价指标,利用SPSS软件将统计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AHP方法赋予指标权重,并计算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最终按照前面的土地利用分析状况和评价结果提出西安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西安市2000-2007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和城建用地、园地变化相对较多,全市耕地变化率为-17.90%,而城建用地变化率为57.51%,园地面积增幅为29.02%。林地有所增加,这是由于退耕还林政策,部分耕地转变为林地所致。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减少。(2)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西安市8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值为9.07,还处于发展期。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容乐观,因为2007年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增大主要由于分级指数为4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大,而且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土地开发潜力在减少。(3)通过空间分析得出,在这8年间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度和重要度变化较大的是:耕地变城建用地、耕地变林地、未利用地变耕地、林地变耕地和城建用地变耕地。其重要度指数分别为:54.48%、18.88%、16.65%、14.86%和10.03%,说明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建用地不断扩张,大量侵占耕地,同时林地与耕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在不同的空间区位上发生转化。(4)2000-2007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37上升到2007年的0.58。根据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等级标准,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从2000年的较低阶段上升到2007年的中等阶段。尽管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仍然只是处于中等水平的起步阶段,这还需要我们在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资源利用方面不断完善,建立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5)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共分3种,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工业土地利用模式和城镇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了强化环境管理,控制环境污染;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挖掘城市中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土地法规与政策等四项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利用遥感图像指数分析法,分别提取出叁种指数模型NDBI、MNDWI、NDVI的图层进行波段组合,有利于分类精度的提高;(2)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从多个角度分析2000-2007年间西安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3)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资源环境的合理性、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4个方面。并最终利用综合模型,定量评价了西安市的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4)在对重要指标的空间动态变化分析上,利用GIS的空间反距离权重内插的方法处理统计数据,最终从时间和空间上直观地表达了2000-2007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水平部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杜加强,王金生,张桐,滕彦国[10](2008)在《重庆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确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组合评价法、统计检验法。研究结果:构建了一套包括40个指标、具有层次结构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为最优评价方法;重庆市计算结果表明,除2005年之外,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可以反映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状态和水平;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思路比较适合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评价;重庆市今后应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两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巩峥 通讯员 苏秋芳)使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作物“喝”多少浇多少,不浪费水;肥料少而精,作物缺什么补什么,不污染土壤……一套生态农业园区评价规范正在本市推行,今后首都生态农业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瓜果梨桃的绿色健康,而是保证产品质量过硬的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秦广福.基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视角的湖南省土地利用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2].巩峥,苏秋芳.40处生态农业园年内遍京郊[N].北京日报.2015

[3].曾广.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4].袁天佑,王俊忠.长葛市(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4

[5].肖轶,尹珂.综合国土整治规划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影响评价——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

[6].李继明.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D].华中农业大学.2011

[7].李继明,袁天佑,曹金华,范业宽.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

[8].李国鹏.郑州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9].霍艳杰.基于3S的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0].杜加强,王金生,张桐,滕彦国.重庆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

标签:;  ;  ;  ;  

环境友好利用评价论文-秦广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