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史云佳,吴斌,李延萍

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史云佳,吴斌,李延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史云佳,吴斌,李延萍[1](2019)在《中医证候规范化进展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当前迫切需要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研究。本文从证候术语、证候分类以及证候诊断标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微观辨证、计量诊断、流行病调查、多元统计综述了当前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并从证候规范需要扎实的基础、恰当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积累等进行了展望;坚信选择基础好的证候进行规范化研究,可望能从点上获得突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李娜,李正,高尚秋,李丽,刘贵茹[2](2019)在《基于青岛地区高血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青岛地区高血压调查,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方法采用多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基线资料及中医证候进行频数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对相关证候进行分类。结果不同性别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0.112, P=0.990>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56.157,P=0.000<0.05);不同职业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34.336, P=0.000<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7.013, P=0.002<0.05)。高血压分级与性别无关(r=-0.009, P>0.05),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关(r=0.225、0.173、0.123, P<0.05)。青岛地区高血压患者分为4个证候: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结论高血压分级与性别无关,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关。青岛地区高血压中医证候可归纳为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4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邱瑞瑾,张晓雨,李敏,商洪才[3](2018)在《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研究在核心指标集构建中的意义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可以减少不同研究中结局指标的异质性,使更多的同类研究可以进行比较或纳入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提高研究价值,减少研究浪费。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无法回避中医证候相关的指标,但目前常用的证候名称不规范,有许多相同实质的证候用不同的名称表达,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带来困难。因此,笔者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首先应规范中医证候命名:采用系统评价、病例回顾、横断面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得特定疾病的证候名称及分布;进行德尔菲调查和共识会议,对实质相同但命名不同的证候名称达成共识。(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薛飞飞,赵晖,王利敏,龚炼,陈家旭[4](2018)在《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的中医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思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辨证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仅用定量研究很难使中医证候规范化有突破性进展。引入定性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手段,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古籍文献症状描述规范化、使中医定性数据定量化,还可通过模拟临床思辨方式,制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方法学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宏耕,王杨,范荣,陈璇[5](2018)在《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辩证规范化标准。方法对湖南省脑科医院纳入诊断的精神分裂症640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结合专家问卷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精神分裂症常见中医证候和相应证候要素,提取各常见证候的关联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纳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40例,频率>5%的中医证候分别为:心脾两虚证74例(11.56%)、阴虚火旺证60例(9.38%)、痰火内扰证59例(9.22%)、肝郁犯脾证58例(9.06%)、脾肾阳虚证55例(8.59%)、痰气郁结证53例(8.28%)和肝胆火旺证43例(6.72%)。上述各中医证候以舌苔和脉象区别各证型之间的区分度良好。结论精神分裂症常见中医证候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提取工作为进一步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量表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6](2018)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迄今为止,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仍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世人对中医的客观认识。笔者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应从"病证结合"、证候要素入手,在分析、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微观上,应从实验室及临床理化数据检验入手进行规范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叶柏春,季也民,赵玉秀,李敏静,蔡宛如[7](2017)在《慢性咳嗽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发展至今,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然而过度的个体化有时会导致症状或体征描述的随意性,辨证标准多样,诊疗体系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继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始,不断有学者提出构建规范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特别是近1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及渗透,为该领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1])。如以证素为核心(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杨坤杰,黄敏,李霞,袁鹏英[8](2017)在《高血压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是病因复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中医证候研究成果较多,但也存在中医证候分型多样,临床证候表现复杂,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中医药对高血压的干预和管理应着重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点。这也是开展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针对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理念、临床流行病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着眼于从宏观层面评价;证候的客观化研究,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探索,两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深入研究高血压的证候要素组成和组合规律,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实用的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是在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的评价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综合和系统效应,以表达和体现中药干预的"差异化定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王河宝,孙悦,丁明,丁成华[9](2016)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迄今为止,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仍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世人对中医的客观认识。笔者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应从"病证结合"、证候要素入手,在分析、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微观上,应从实验室及临床理化数据检验入手进行规范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7-22)

黄敏,图娅,崔晓兰[10](2016)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隐匿性、进展性传染病,其病情复杂,预后不佳,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着悠久的历史,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开展了很多研究,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抑制病毒等多个方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研究对提升临床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中医证候分型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标准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等问题。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干预应着重体现辨证论治的优势,这也是开展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针对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理念、临床流行病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证候的规范化研究,着眼于从宏观层面评价;证候的客观化研究,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探索。两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深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要素组成和组合规律,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是在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评价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效应,以表达和体现中药干预的"差异化定位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青岛地区高血压调查,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方法采用多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基线资料及中医证候进行频数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对相关证候进行分类。结果不同性别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0.112, P=0.990>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56.157,P=0.000<0.05);不同职业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34.336, P=0.000<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7.013, P=0.002<0.05)。高血压分级与性别无关(r=-0.009, P>0.05),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关(r=0.225、0.173、0.123, P<0.05)。青岛地区高血压患者分为4个证候: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结论高血压分级与性别无关,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关。青岛地区高血压中医证候可归纳为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4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1].史云佳,吴斌,李延萍.中医证候规范化进展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2].李娜,李正,高尚秋,李丽,刘贵茹.基于青岛地区高血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邱瑞瑾,张晓雨,李敏,商洪才.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研究在核心指标集构建中的意义及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薛飞飞,赵晖,王利敏,龚炼,陈家旭.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的中医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5].张宏耕,王杨,范荣,陈璇.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

[6].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7].叶柏春,季也民,赵玉秀,李敏静,蔡宛如.慢性咳嗽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8].杨坤杰,黄敏,李霞,袁鹏英.高血压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

[9].王河宝,孙悦,丁明,丁成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思路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10].黄敏,图娅,崔晓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

标签:;  ;  ;  ;  

中医证候规范化论文-史云佳,吴斌,李延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