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简论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庭婷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泸州646000)

批判性思维又叫质疑、反思性思维。它既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品质;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批判是质疑,是对权威、定论的质疑,它要求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要求自我必须具有自由意识、挑战品质、科学精神。有批判才有创造,正是对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的质疑,才有走向未来的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是必要的。且批判性思维目前己被国际教育界视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我们传统教育中缺乏对这种精神的培养。但批判性思维方式是融于每一具体的学科之中的,而不是单独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化,才是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必经之路。即只有将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有机结合,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的”(ciitica1)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意味着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力的判断”[1]。在中国古代也有提倡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批判思维传统,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阁”,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等。它的现代概念直接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即是一种“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进一步指向的结论。”[2]随后,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RichardW.Paul)博士也对批判性思维下了定义,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交流收集或产生。在其典范的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可靠证据、好理由、深度、广度和公正。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两个方面构成。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进行评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策略。”[3]综合而言,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即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和运用逻辑的方法和能力,全方位的对客观事物、知识或信念进行反省性思考,并在反思中对其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做出个人独立的判断。且它由两部分组成:批判性思维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历史思维的概念

历史思维一词,叶小兵认为它“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力一法,去认识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由于是认识过去和现在的智力活动,所以不仅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而且还要有保证认识的具体方法。”[4]朱尔澄指出,“历史思维就其内涵来说,是以历史知识为材料的思维,就其外延来说,指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鉴古知今,预见未来,并能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审美的能力。”[5]赵恒烈说“历史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最一般的说法,历史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专门融合。说得更贴近一点,历史思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用以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换一种说法,历史思维是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逻辑体系。”[6]白月桥认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历史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口标永无休止地前进的特种思维。”[7]综合上述定义,笔者认为历史思维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要素:(1)有一定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2)依托于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3)具与时空观念紧密相连。以上因素就决定了历史思维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

三、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的关系

从上述对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概念的分析可见,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来看:首先,历史思维本身即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维品质,即历史思维包含着批判性思维。正如科林伍德所言:历史思维总是反思,因为反思就是在思维着思维的行动,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一切历史思维都是属于这一类的”[8]。其次,历史思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既是一种时序思维,对时间和空间有着很强的对应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证据意识,要求一切从史料出发,“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证据不说话”。而批判性思维则不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第三,反观批判性思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视角,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范畴,它在不同学科中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并在各自学科中内化成独特的学科思维。因此可见,两种思维是有融合的可能性的,并且只有立足于历史思维,将批判性思维真正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挖掘历史思维中隐含的批判性思维因子,使历史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全面的阐释,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而要建立这样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思维”需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坚持追求历史的真实。将追求历史的真实作为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在我们实际的学习中需教育学生必须重视历史事实,立足历史材料。虽然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学术界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所质疑,这给追求历史的真实性的努力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实,始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原则。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批判性思维仍需要对史料的仔细辩证,需要史料本身的局限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并反思史料及其背后的整个事件等。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2)关注历史过程,即关注历史本身具有时序性和过程性。历史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研究历史必须以时间为纵轴,对历史过程进行考察,这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具体展开的过程,这样的考察和思维不仅有助于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历史现象的多面、历史评价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历史过程所呈现的逻辑往往能够突破人们既定的简单认识,为人们了解历史本身提供有力的证据。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对历史过程的重视,养成从历史视角出发,重视历史逻辑的独特学科思维特征,注意发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激情与能力应成为其目标。(3)对历史结论进行反思。在面对不同的历史结论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需理性反思,对既定历史结论,既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哗众取宠,而应依据史料合理地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四、中学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包含在历史思维之中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立足于历史学科本身的思维的特点上,去发挥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收集史料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中介,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必不可少的。因而,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是必须和必要的。但若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指导学生要收集多样性的史料,要对自己关注问题进行多角度、全面性史料的收集,尤其是具有矛盾性史料的收集等等。历史的过程是复杂的,人的意识也是各异的,在人们记载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教科书上书写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是这样叙述的:“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关心,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新政开始不久,她就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皇帝老师的军机大臣职务……”,刻画的形象是守旧、顽固不化的。

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慈禧在变法之初是支持变法的。所以,如果指导学生去寻找类似的矛盾的历史材料,就有助于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就批判性的去认识材料,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甄别史料的可靠性

在大规模的收集史料后,需要对史料进行甄选,这是做历史研究的必要步骤,也是培养历史思维的必需步骤。对如何甄别,詹姆斯·洛温(JameSW.Loewen)认为需要学会从五个方面思考问题:第一,什么时候写的和为什么而写?是写给哪些人看的,作者的日的是什么?

第二,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位于什么社会阶层?所讲的话表达了什么利益诉求:物质的或意识形态的?哪些人的观点被忽略了?第三,叙述可信吗?每一叙述群体是理性的吗?包括审查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它前后一致吗?论断间相互矛盾吗?第四,有其他材料支持该叙述吗?或有无其他不同观点?第五,作者怎么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形成那样的印象?[9]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追问,学生在不自觉中及建立了一种反思的习惯,培养了历史批判性思维。

(三)运用比较论证

“比较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以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差别,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物特征和共同特征。”[10]从概念中可见,进行比较的事物是必须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在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去认识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并且,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异同,而是为了更清晰的去认识某个事件或者事物。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深入的去思考问题,去对既有观念产生质疑,产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可见,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究,是需要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得成果的,比较就是一种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方法。

(四)解读历史图片

现当代的历史教科书都拥有大量历史图片,以其史料价值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图,可直接用作史料,以印证书上的文字记载;另一类是想象图,是通过想象形象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给人以鲜活的立体感。[11]由于这些图片都在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因此,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就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笔者认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第一,用语言描述历史形象。用语言把可见的图像描述出来,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描述和解释图像,并抓住其特点。第二,用图像证实历史事实。文物图像较真实地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活动,

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可以当作史料来印证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第三,用图像分析历史问题。历史图像具有直观性,显示的是历史现象。但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现象中发现历史的本质,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论证。在培养学生历史图像解读能力时,还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2]首先,结合时代历史背景考察图像。图像所提供的证词一定要放在时代历史“背景”中考察。更准确的说,需要放在一系列多元的的背景下来考察,包括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其次,要结合一系列图像进行论证。系列图像包括同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内观赏者所能欣赏到的所有图像和某个特定图像在时代的长期发展和推移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形态。最后,解读图像时需注意对图像细节的处理。细节的解读是历史研究和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注意图像中微小的细节来发现某些重大的历史线索。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是学生能力目标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不再仅仅要求只是获得简单的历史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以史为鉴、彰往察来的运用能力。而要实现这些日标,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本文从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历史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希能对中学历史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2]JohnDewey,HowweThink,Boston:D.c,Heath,1910,p.6

[3]转引自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4]叶小兵:《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探索》1987年第4期.《历史教学》,

[5]朱尔澄:《历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教育研究》,1987年第4期.

[6]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1994年第10期。

[7]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8]转引自朱继军:《批判性思维: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人格特征》,《历史教学》2010年第13期。

[9]詹姆斯·洛温(JamesW.Loewen),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页。

[10]叶小兵:《史事的比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6期。

[11]赵恒烈:《历史图像与历史思维》,《历史教学》,1993年第6期。

[12]彼得·伯克,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标签:;  ;  ;  

简论中学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