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导读:本文包含了轨道交通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泄漏电流,剩余电流,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轨道交通站论文文献综述

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1](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站厅泄漏电流原因探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枫下站的全电参量的智能监测配电系统的试点方案,分析了线路中泄漏电流过大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抑制泄漏电流过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11期)

李婷,靳文舟,朱子轩[2](2019)在《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站间距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站间距能缩短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增强线路的客流吸引能力,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阐述地铁站间距研究现状,分析乘客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时间组成,建立乘客总出行时间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关系式,并基于微积分思想提出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选取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最优站间距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站间距规划及站点选址,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夏海山,张丹阳[3](2019)在《规划思维转型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信息时代的思维革命。面向未来都市空间发展,规划思维正经历着智慧化、人文化的深度变革。轨道交通带来城市空间的响应,催生城市空间的转型和持续再生。规划思维转型下的站城一体化发展,呈现出交通空间的开放与共享、集约与高效、人本与智慧、文化与价值等方面的新特征,也引发了我们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夏海山[4](2019)在《“思维转型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专栏》一文中研究指出专栏寄语大数据时代,当"人、财、物、信息"这四种与交通相关的基础资源高度数字节点化,并彼此连接成"网络",便构成了一种以"流"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图景。大数据的关联逻辑思维推动着城市的各种流变,给规划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变革。大数据可以将人的行为活动通过数据途径直观地反映人的真实需求及其空间特征,而这一特性能够有效地使轨道交通与人之间建立量化的关联,有助于让城市更回归人本,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交通与城市的协同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何相聚[5](2019)在《轨道交通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浅析——以厦门地铁湖滨东路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大量快速建设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上的一些弊端开始出现,影响了轨道交通系统高效的发挥,其中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市民和游客的日常出行。本文以厦门地铁湖滨东路站的导向标识系统为研究对象,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站导向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穆连进[6](2019)在《紧靠轨道交通站站台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安亭站地块项目的深基坑开挖为例,介绍了紧靠轨道交通站台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竖向分段、水平分区的针对性方法,顺利完成了开挖施工,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可为类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9年05期)

王笑予,汤寿旎[7](2019)在《基于大数据对轨道交通站内公共设施优化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用户的数字足迹为有效展现城市人口流动的轨迹和时空聚集状态提供了便利,弥补了传统城市调研和空间规划的缺陷。本文借助百度地图热力图人群分布数据,通过大数据方法并结合传统收集数据方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从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四个方面探讨轨道交通站内公共设施与人群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站内公共设施高效性较好,但人性化不足;安全性与舒适性符合人群分布特征,但整体水平较低;便捷性有待提高,未来在提升站内设施便捷性时,应与站点周边环境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张灵珠,庄宇,叶宇[8](2019)在《面向轨道交通站域协同发展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关系评价——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低碳交通出行和高效空间利用的视角,关注轨道交通站域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相互影响。构建上海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与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对上海中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交通站域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提出轨交站域运用出行网络与空间使用相匹配的方法来支持城市设计决策。(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张峻恺,赵乐[9](2019)在《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培训现状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兴起,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浪潮中,对轨道交通企业在加速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着巨大考验。站务系统的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而杂、更新缓慢、培训模式单一、员工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若不能解决则会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安全造成巨大阻力。因此,主要针对站务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牛韶斐[10](2019)在《基于绿色TOD理念的轨道交通站域建成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正处于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紧凑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与实践。绿色TOD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紧凑城市理论、绿色都市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对原有的TOD理论的再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尤其与亚洲高密度城市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绿色TOD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绿色TOD理论体系。本研究结合深入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亚洲公交都市的TOD建成环境特征,弥补了绿色TOD理论在亚洲城市实证研究的不足。构建了绿色TOD建成环境评价体系,以定量与客观的方式确定了影响绿色TOD建成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和指标权重,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对绿色TOD的相关理论与案例进行总结与梳理。首先,对TOD理论、紧凑城市理论、绿色都市主义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研究;然后追溯了绿色TOD概念的缘起,分析了绿色TOD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行,结合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绿色TOD在不同维度、不同城市背景的实践特征,并解读了绿色TOD的基本内涵,最后借鉴绿色生态社区评估体系中与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相关的评价指标,将TOD的5D建成环境要素与绿色社区指标进行了关联性分析,这些指标与其蕴含的理念丰富和细化了绿色TOD的内涵。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首先选取新加坡和香港两个亚洲公交都市进行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在TOD规划实践上的各自特点,选取了两个城市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归纳了亚洲公交都市的TOD建成环境特征,以及发展绿色TOD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采集一手数据,利用GIS对新加坡的典型TOD站点区域展开实证研究,从中观街区层面和微观建筑层面对比典型站点500m站域范围内的用地特征与空间形态,提出了构建亚洲高密度城市中绿色TOD模式的有效手段。第叁部分为建立评价体系,在TOD 5D建成环境模型的基础上,整合了绿色都市主义理论思想,构建了绿色TOD建成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对新加坡24个站点500m站域范围内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借助SPSS相关分析,明确了建成环境中与公共交通出行率显着相关的指标,并利用SPSS因子分析,确立了5个综合因子作为绿色TOD建成环境的关键要素,并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第四部分为策略研究,共分为3个尺度进行阐述。首先是基于城市尺度的沿TOD走廊的珠链式发展,包括围绕轨交站点建构层级化的城市功能中心,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的协同整合;其次是基于街区尺度的构建绿色TOD空间单元,包括TOD核心区的合理布局、打造步行骑行友好型街区、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营造;再次是基于建筑尺度,打造与街区融合的交通综合体,包括空间触媒与城市更新策略,空间整合与连接。最后,本章还结合中国大陆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推行绿色TOD的相关建议举措。(本文来源于《建筑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轨道交通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站间距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站间距能缩短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增强线路的客流吸引能力,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阐述地铁站间距研究现状,分析乘客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时间组成,建立乘客总出行时间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关系式,并基于微积分思想提出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选取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最优站间距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站间距规划及站点选址,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轨道交通站论文参考文献

[1].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城市轨道交通站厅泄漏电流原因探究分析[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2].李婷,靳文舟,朱子轩.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9

[3].夏海山,张丹阳.规划思维转型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发展[J].华中建筑.2019

[4].夏海山.“思维转型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化”专栏[J].华中建筑.2019

[5].何相聚.轨道交通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浅析——以厦门地铁湖滨东路站为例[J].中外建筑.2019

[6].穆连进.紧靠轨道交通站站台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9

[7].王笑予,汤寿旎.基于大数据对轨道交通站内公共设施优化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J].城市建筑.2019

[8].张灵珠,庄宇,叶宇.面向轨道交通站域协同发展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关系评价——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J].新建筑.2019

[9].张峻恺,赵乐.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培训现状及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19

[10].牛韶斐.基于绿色TOD理念的轨道交通站域建成环境研究[J].建筑实践.2019

标签:;  ;  ;  

轨道交通站论文-郭莉,洪着财,徐振毅,廉迎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