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崔倩培

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崔倩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CIE,SG,DMA,FPGA,驱动程序

高速传输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崔倩培[1](2019)在《基于PCIE协议的高速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图像采集系统对图像帧率和分辨率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图像传输技术必不可少。高速图像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交通、医疗、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传统的并行传输总线由于抗电磁干扰能力弱、占用管脚多、布线复杂以及速率瓶颈等因素已经逐渐被高速传输总线取代。PCIE总线作为第叁代IO互连总线,具有传输带宽高、串行点对点互连架构、PCI总线兼容性好等优点,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PCIE总线的高速图像传输系统,选用Xilinx Artix-7系列FPGA作为平台芯片,设计了DMA控制器、PCIE接口电路和DDR3控制器,并开发相应的PCIE驱动程序和PC机上位机软件,实现图像信息稳定高速传输。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基于实验室承担的某项目需求,完成了 PCIE图像传输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实现对图像信息采集控制、缓存、传输、显示等功能。2.完成了基于Xilinx IP核的PCIE接口电路设计,并使用Verilog语言设计了DMA控制器,实现PCIE接口的DMA方式传输,有效降低了高速数据传输过程中CPU占用率。3.使用Verilog语言完成了DDR3控制器设计,实现图像信息的高效缓存,解决缓存容量小导致的图像数据失真和DMA效率低等问题。4.使用WinDriver开发了PCIE驱动程序,实现SG DMA链表结构大容量缓存,提高单次DMA传输数据量和PCIE总体传输速率。5.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下开发了基于MFC的上位机应用软件,设计了 PCIE测速和图像显示程序,实现图像传输系统性能测试。仿真和板级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及各模块的功能和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其中PCIE在DMA方式下最高达到1222MB/s速率无误码传输,图像数据清晰稳定显示。本文成果可在图像采集和二维重建等高速图像传输领域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7)

刘京,何怡刚,罗旗舞,史露强[2](2018)在《传感器高速采集传输系统中Aurora协议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感器高速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中多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互连的高吞吐量数据传输要求,设计了以Kintex—7 FPGA为硬件核心的测试系统,用于测试以FPGA内部集成的高速串行收发器为载体的Aurora 64 B/66 B协议。在板级调试环境中,通过在线调试模块,采样测试了Aurora 64 B/66 B协议不同帧格式下的通道数据传输率,分析了协议帧格式与通道数据传输率的关系并对分析结果可靠性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在不同的帧间隙下合适的帧长值既可以在Aurora 64 B/66 B协议通道吞吐量范围内满足通道数据传输率需求又避免盲目增加帧长值带来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8年10期)

邢璐,严明,吴承荣[3](2018)在《高速网络环境中适合大数据传输的改进UDT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快速增长,数据集合规模已经从TB级增长到PB级。而现有的网络传输带宽低,严重阻碍各地区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UDT在广域网传输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千兆网的环境中UDT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稳定等优势。然而随着网络带宽的升级,10 Gbps乃至40 Gbps带宽的出现,UDT在这些环境中存在传输性能低、带宽占用率低、持续丢包等问题。通过分析10 Gbps带宽下UDT的传输瓶颈,提出了优化系统参数、增强UDT可靠性和减少系统调用代价的解决方案,提升了大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强了UDT在高速广域网的可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8年06期)

张勇[4](2018)在《高速预警信息传输下的VANET路由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高速公路信息预警的需求及传统信息传输路由协议存在的传输时延大、网络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丢包率估计与最短时延优先的车联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路由协议。提出实时丢包率估计算法,从而提高网络传输的准确率;在方向性广播转发路由技术的基础上,从后方行驶的车辆中选择传输时延为最小的节点作为网络信息传输的转播节点,从而协议在保证危险区域内都能够接收到预警信息的前提下减少节点转播的数量。通过NS-3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降低传输时延,并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许孟[5](2017)在《应用于SoC的PCIE与FC协议高速信息传输模块实现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PCI Express(PCIe)总线是新一代的I/O局部总线标准,是取代PCI总线的革命性总线架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涌现出一些外部设备对传输速度和带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千兆和万兆以太网、4Gb/8Gb的Fiber Channel和高速显示设备等。PCIe总线正是因其具有高传输带宽、全新的点点互联架构和对PCI总线的高度兼容等特点,在计算机平台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研究项目,项目组基于SoC设计实现了一款应用于FC节点的FC-AE-ASM协议处理芯片。该芯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PCIe链路通道实现,大量数据的传输采用DMA传输方式。本文将在对项目需求和PCIe协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实现该协议芯片的PCIe接口模块。论文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对PCIe数据传输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和模块划分,根据PCIE-IP接口完成PCIe数据传输系统应用层的RTL设计和仿真验证。PCIe体系结构采用分层设计,共分叁层:事务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在具体实现与验证过程中发现,从模块级验证到最后的后仿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叁层协议中物理层。所以本文将对PCIe物理层进行深一步的学习分析,对其逻辑子层中链路训练,LTSSM状态机以及电气子层中串并/并串转换,差分信号生成等进行详细设计分析。论文主要完成PCIe传输接口设计,并通过总线DMA传输方式完成数据的高速准确传输。验证工作首先在linux环境下搭建RTL验证平台,完成模块级验证工作。然后与其他模块互连,搭建系统级验证平台,同时也利用FPGA测试板进行FPGA验证,这样软硬件验证同时进行,相互协作,更好的完成验证工作。最终,通过门级验证和后仿真,确保时序正确后流片。本次设计实现的高速信息传输模块通过DMA传输方式传输速率达800MB/s。(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赵鹏[6](2016)在《基于高速移动环境下多链路传输层协议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高速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多链路无线技术,可以通过融合多种无线资源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解决无线链路低带宽、高延迟以及切换时间长的问题,成为了未来高速移动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如何在高速移动环境下优化多链路传输层协议成为目前的研究难点。本文分析和研究了TCP和多路径传输层协议(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MPTCP)两种协议,并针对两种协议的拥塞控制算法和策略提出了改进。首先针对TCP协议,分析研究了目前无线TCP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改进策略,介绍了无线传输控制协议(Wireless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WTCP)方案,并针对于WTCP协议在应用于移动无线网络过程中,对于频繁切换造成了数据丢包时表现的不足之处,结合TCP-Freeze中的链路冻结思想,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NWTCP,旨在提高移动无线网络的传输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移动终端传回的ACK中携带状态信息,使发送方减少或者延迟数据发送,以减少移动终端的反应次数,节省能量; (2)针对移动无线网络频繁越区切换,当出现断路时,不是启动慢启动,而是进入冻结状态,等链路状态恢复,即以当前窗口发送数据,提高网络吞吐量;(3)在NS仿真工具中设计了NWTCP,并将NWTCP与TCP及WTCP进行比较,证明所提出的在提高吞吐量方面有所改进。其次本文分析和对比了现有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评估和机会链接增长的拥塞控制算法(Bandwidth Estimation based Opportunistic Linked Increases,BE-OLIA)。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一种基于带宽评估和机会链接增长的拥塞控制模型,该模型利用多条路径的丢包率和数据包往返时间,动态的选择网络拥塞状况较好的路径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模型中还通过估计路径的带宽,来对路径上的拥塞窗口的增长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路径上拥塞的发生,提供网络的吞吐量。最后,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拥塞控制算法BE-OLIA;(2)参考网络吞吐量评估模型,给出MPTCP中路径上的吞吐量变化趋势。根据该趋势预测路径上的拥塞状况,并且结合路径上的带宽条件,对拥塞窗口的增长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拥塞的发生。最后,使用该方法对BE-OLIA算法进行了改进,得到新的拥塞控制算法IBE-OLIA(Improved Bandwidth Estimation based Opportunistic Linked Increases,IBE-OLIA)。(3)在NS-3网络仿真平台中实现了文中提出的BE-OLIA算法和IBE-OLIA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文中的拥塞控制算法相比现有的算法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对网络吞吐量带来一定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乐,武杰[7](2015)在《基于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高速数据交换节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太网物理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利用专用硬件接口结合低功耗MCU实现可靠数据传输协议,可在不同物理链路之间进行可靠、可控、高速数据交换的数据节点。与传统TCP的实现机制不同,传输协议由专用硬件接口实现,与一般的纯软件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方案相比,在CPU主频和功耗相当的情况下该设计具有更高的数据率,本节点同时具备对采集系统进行分布式管理的能力。经测试,本节点可以达到97%以上信道利用率,具有数据传输可靠、功耗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5年17期)

叶利丽[8](2015)在《高速长距离光网络传输协议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的IP技术与光融合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领域逐渐出现高速长距离光网络传输协议。但当前的光传输协议弊端逐渐显现,无法满足当前大数据网络传输的基本要求。此次研究基于TCP协议展开研究,分析该机制对传输性能方面的影响原因。同时,基于高速长距离光网络传输协议状态下,对TCP协议提供优化途径。(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黄林达[9](2015)在《PCI Express-FC协议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系统带宽的迅速提高,系统需要分析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对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现代高速高位宽的A/D、D/A模块等。面对各种应用领域高速高精度采样数据流,现有的系统很难将高速数据流完整地传输到外部设备。针对目前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基于PCI Express总线本文设计了一种2Gbps速率的高速数据光纤传输模块。论文首先根据实际需求分析设计了硬件和逻辑的整体实现方案,并选择了PCI Express协议做为数据传输模块和上位机的通信协议,用光纤做为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源的通信介质,并基于FC协议设计了一种通信方式。接着按照功能的划分,详细讨论了硬件的设计,包括器件选型、电路设计、迭层阻抗设计、信号完整性设计、电源设计几个部分。随后从PCI Express数据通路到光纤数据通路两方面介绍了数据传输模块的逻辑设计:在PCI Express数据通路部分,首先分析了PCI Express的体系和分层数据包结构,接着配置了PCI Express Hard IP,利用Hard IP实现了PCI Express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完成了PCI Express底层的设计。之后,基于PCI Express协议分别设计了可编程输入输出方式的低速数据传输逻辑和DMA方式的高速数据传输逻辑。在光纤数据通路部分,基于FC协议的FC-1、FC-2层,设计了一种光纤数据传输的方案。详细介绍了光纤数据的交互方式以及帧结构,之后介绍了光纤数据通路的数据收发逻辑设计、控制逻辑设计以及高速收发器的配置并利用AXI4-Stream总线设计了光纤数据通路与PCI Express数据通路的交互逻辑。从而实现了光纤高速数据的传输。论文最后给出了基于PCI Express的光纤数据传输模块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论文设计达到了预期要求和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5-12)

岳振,吕波,张涌,李范鸣[10](2014)在《基于Aurora协议的高速图像传输和通信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红外、雷达跟踪等领域中,一个跟踪成像系统往往需要多块信号处理板进行协同工作,因此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需要进行高速图像传输和通信。在基于AURORA IP核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图像高速传输和通信平台,使得两块处理板之间的图像传输和通信可以通过一根光纤实现,不仅提高了图像传输和通信的速率,还大大简化了外围线路的复杂性。通过实验验证,所设计的图像高速传输和通信平台工作性能稳定,目前已应用于红外成像跟踪系统和雷达跟踪成像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4年08期)

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感器高速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中多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互连的高吞吐量数据传输要求,设计了以Kintex—7 FPGA为硬件核心的测试系统,用于测试以FPGA内部集成的高速串行收发器为载体的Aurora 64 B/66 B协议。在板级调试环境中,通过在线调试模块,采样测试了Aurora 64 B/66 B协议不同帧格式下的通道数据传输率,分析了协议帧格式与通道数据传输率的关系并对分析结果可靠性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在不同的帧间隙下合适的帧长值既可以在Aurora 64 B/66 B协议通道吞吐量范围内满足通道数据传输率需求又避免盲目增加帧长值带来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崔倩培.基于PCIE协议的高速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刘京,何怡刚,罗旗舞,史露强.传感器高速采集传输系统中Aurora协议测试分析[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8

[3].邢璐,严明,吴承荣.高速网络环境中适合大数据传输的改进UDT协议[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

[4].张勇.高速预警信息传输下的VANET路由协议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8

[5].许孟.应用于SoC的PCIE与FC协议高速信息传输模块实现与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6].赵鹏.基于高速移动环境下多链路传输层协议的研究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

[7].张乐,武杰.基于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高速数据交换节点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5

[8].叶利丽.高速长距离光网络传输协议性能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

[9].黄林达.PCIExpress-FC协议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岳振,吕波,张涌,李范鸣.基于Aurora协议的高速图像传输和通信平台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4

标签:;  ;  ;  ;  ;  

高速传输协议论文-崔倩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