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参与论文-王喆,韩广富

公民网络参与论文-王喆,韩广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网络参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公民,网络参与,引导

公民网络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王喆,韩广富[1](2019)在《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参与的引导理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为公民网络参与开辟了新渠道,激活了公民网络参与热情,提升了公民网络媒介素养及文化水平。然而,公民的网络参与及其引导依然存在多种问题,即公民媒介素养不足导致网络参与低效化,主流媒体回应机制不健全削减了公民的参与热度,复杂的舆论环境干扰了公民的理性网络参与,公民网络参与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等。解决上述问题,应提升认知,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夯实法制保障;搭建信息平台,激活公民网络互动;构建"叁位一体"的舆情引导模式,激发公民网络参与热情。(本文来源于《行政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施锋矫[2](2019)在《自媒体情境下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的产生,不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态度和习惯。尤其是在公民网络政策参与领域,自媒体扩大了参与主体的范围,使参与动机更加个人化,参与方式更加多元,参与成果也更富有成效。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给公民政策参与所带来的机遇,当然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挑战,只有正确认识自媒体对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影响,我国的公民网络政策参与才会充满活力,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李明[3](2019)在《基于公民参与视角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与网络舆情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已成为地方政府一种新型现代政府治理方式。课题基于公民参与理论,结合有关地方政务社交平台使用的社会调查结果 ,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在网络问政与网络舆情处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曾昕[4](2019)在《积极公民与娱乐性参与——网络亚文化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推动了青年文化的多样性,给青少年参与社会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青少年亚文化也成为了网络平台上颇具活力的文化景观。本文将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与媒介素养理论相结合,选取青少年以亚文化方式参与社会议题的相关案例,论述突出风格化、个性化的表达推动公共议题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参与能力进行重新思考,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应具有与亚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从青少年的媒体权利出发,协助青少年通过自己熟悉的文化形态参与公共议题,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大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9年08期)

陈思[5](2019)在《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政策的评估过程中,互联网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评估成为当前政策评估的主要方式,但目前关于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评估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文以当前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政府应如何完善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评估的途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姚小燕[6](2019)在《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规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网络参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愈发彰显。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的网络参与既可能是“安全阀”缓和冲突,也有可能是“高压锅”激化矛盾,如何有效规范引导公民网络参与行为,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公民网络参与行为,发挥好政府引导监管的职能,使公民网络参与健康有序发展,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当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对H市园博园征地拆迁案例进行分析,梳理出当地政府在规制引导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时存在:政府规制出现失位、封堵、对立的问题,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疏导”措施单一化,地方政府规制体系运行僵化、协调不畅,地方政府规制协同力量发挥不到位,地方政府网上网下协同治理不同步等问题;以政府规制理论和善治理论作为指导,提出转变政府规制理念和公民网络参与认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优化政府规制和互联网自我规制的引导环境等叁方面对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公民网络参与的价值,从而实现政府“善治”。(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于天格[7](2019)在《公民网络参与推进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趋向和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公民网络参与政治的新形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出现后,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实现即时沟通和资源共享,甚至互联网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将世界变为一个连接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互联网技术涵盖了在人们生活、工作、交往方式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思维控制的行动也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正在和一系列新的领域发生着耦合,各行各业依靠着互联网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人民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公民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网络来参与国家的管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形势,拓宽渠道了解人民的真实情感,是加强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有效途径。政治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新形式,人民依靠网络可以更加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政府也可以以网络为工具收集民情民意,打造网上政府与公民的交流平台,公民网络参与这一形式的出现对于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迫使我们认清在大数据时代下,公民网络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趋向,并为此作出相应的策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鉴于上述因素和现状,本文选取公民网络参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之间的关系为视角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而对国内外与此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围绕“网络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府治理”等几方面进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对公民网络参与和政府治理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剖析。在第二部分中,笔者着重对公民网络参与和政府治理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正负两个方面和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对公民网络参与的正负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二者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了着重探讨。本文的第叁部分,笔者主要对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变趋向进行了尝试性解释,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探寻今后我国政府在治理模式上政府需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有效型转变,由权力控制型向法治型转变,公民网络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由单一型向合作型转变,公民网络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由碎片化向“一站式”转变。讨论如何保证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保证公民的政治权力得以实现。本文的第四部分,结合上面叁个部分的研究成果,分析指出公民网络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可行性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侯晗倩[8](2019)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政治参与是伴随新媒体发展出现的政治参与新形式,作为应用主体,受众分布在各个阶层,网络政治能够满足公民对政治参与的多样化需求,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空间涵盖各个领域,但是伴随技术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阻碍,公民作为单个的独立个体,对于网络参与而言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控力,对于政府的治理如何约束和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是本篇主要探讨的问题,并对此作出对策研究。(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叁十一期)》期刊2019-05-16)

王志莹[9](2019)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影子。它在为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变革。一种新的参与方式——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这种参与方式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这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以及政府管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以山东省X市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为指导,对山东省X市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对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中提出的直接的、平等的、广泛的参与,政治效能感,参与的教育功能以及构建参与性社会进行详细论述,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山东省X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城乡网络政治参与不均衡、参与率低、参与行为不理性和参与的无序化。再次,以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为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城乡结构差距、公民政治效能感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低以及参与性社会构建不完善。最后,从振兴乡村助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完善参与性社会的构建四个方面来改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红[10](2019)在《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相结合的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潮应运而生,参与式民主也随之发展起来,民主和法治的建设得到各方关注。全文由导论和正文部分构成。导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中外研究现状和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础概念梳理。主要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理论概述。对政治参与以及网络政治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以传统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第二部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总结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渠道及规范,阐述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与特征。第叁部分,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效应、发展困境及成因分析。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分析了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效应。其次,分析了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困境,提出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影响政治稳定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科学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影响民主化进程。最后,探讨了中国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成因,包括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网络缺乏有效控制以及民粹主义思想等。第四部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完善路径。分别从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构建回应型政府以及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国家权力对接叁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要健全网络法律体系、推动网络行业自律、强化公民参与制度保障,其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并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管,最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转变政府模式,探索与技术公司的合作,最终实现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高效进行。第五部分,结语。结语简述了论文的未尽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2019-05-01)

公民网络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媒体的产生,不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态度和习惯。尤其是在公民网络政策参与领域,自媒体扩大了参与主体的范围,使参与动机更加个人化,参与方式更加多元,参与成果也更富有成效。我们应该看到自媒体给公民政策参与所带来的机遇,当然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挑战,只有正确认识自媒体对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影响,我国的公民网络政策参与才会充满活力,更加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网络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1].王喆,韩广富.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参与的引导理路分析[J].行政论坛.2019

[2].施锋矫.自媒体情境下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行政管理.2019

[3].李明.基于公民参与视角的地方政府网络问政与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

[4].曾昕.积极公民与娱乐性参与——网络亚文化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视听.2019

[5].陈思.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应对[J].现代经济信息.2019

[6].姚小燕.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规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9

[7].于天格.公民网络参与推进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趋向和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侯晗倩.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叁十一期).2019

[9].王志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9

[10].陈红.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9

标签:;  ;  ;  ;  

公民网络参与论文-王喆,韩广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