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张颖

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张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色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方向距离函数,空间计量模型

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16)在《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总量保证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投入的充足性,但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又制约了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而且随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这种以资源和环境换发展的方式必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考虑到环境容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极强的负外部性,市场机制已然失灵,政府行为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过程中必不可少。为实现经济与生态兼顾的发展目标,构建同时反映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绩效指标并分析环境规制对其内部影响机理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显得尤为重要。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以水资源作为代表,着重分析了工业领域水资源的利用及污染情况,发现该指标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高。接下来比较分析多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效率测算方法并最终选定基于松弛的方向距离函数来对中国大陆30个(除西藏)省份的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进行综合测算,该方法将方向向量的范数约束为相应方向上的观测值范数,这种方向向量能够反映经济体的规模,减少了方向向量选择上的主观性。本文选用工业用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从业人员作为投入变量,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和工业源氨氮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总体偏低,但纵向来看大多数省份的绿色技术效率均有所改善;各省效率有很大差异,且东部地区省份的水资源绿色技术效率普遍高于地处西部地区的省份,其原因是相比西部,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要优于西部,配套水利设施完善,污染治理投入大,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较高的绿色技术效率。通过计算中国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的全局自相关指数和局部自相关指数发现,该指标呈现正相关和集聚的空间特征。随后,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中的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作为因变量,以环境规制强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丰裕程度、教育投入、企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和污水处理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另外为验证波特假说在中国工业用水方面的存在性,本文还将环境规制强度的二次项引入模型,在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选取上,从环境规制的法律体系、方法体系、监督体系和支撑体系四个角度采用熵值赋权法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刻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弱对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呈"U"型,即绿色技术效率随规制强度的增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当规制强度为0.7左右时到达"U"性曲线的拐点,而目前中国除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广西、重庆和宁夏之外的大部分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未能突破该临界值。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和污水处理能力都会对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水资源丰裕程度和企业规模的影响显着性水平不高。最后,在分区域进行空间计量回归之后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先上升或下降的"U"型趋势,西部地区并为表现出该特征。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发现,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提出政府应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争取早日突破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效率曲线的拐点。各级政府应树立绿色GDP锦标赛机制,充分利用各省份之间正向的空间交互作用,发挥先进省份的带动性,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注重技术革新,设计合理激励机制,促进民间资本更多的进入技术创新中去,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兼顾的发展方式。(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6-12-01)

孙爱军[2](2007)在《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资源保障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环境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是提高用水的技术效率。借鉴技术效率定义,针对工业用水系统,提出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的概念,总结运用随机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随机成本函数等叁种不同形式计算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的方法。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技术效率,分析并预测耗水量,为工业用水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53—2004年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和TFP,建立预测工业耗水量的误差修正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变化平稳,总体来看,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引入技术效率变量,用误差修正模型预测工业耗水量,对未来工业耗水量预测的精确度明显提高,如2005年的耗水量预测误差仅为4.96%,而没有引入技术效率时的误差超过80%。_工业化导致的废水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考虑到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量化研究中国工业产值增长、工业用水技术效率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增长、用水技术效率分别与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废水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技术效率对废水排放量的贡献逐渐平稳。工业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密切相关,从成本角度出发,建立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计算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引入技术效率变量,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预测未来的工业用水量,对确定适当的工业供水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缓解用水危机十分重要。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与水环境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其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计算城市经济的用水技术效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改进协调度测算方法,计算典型城市的城市经济和用水技术效率的协调度,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原因与对策。(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4-01)

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水资源保障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环境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是提高用水的技术效率。借鉴技术效率定义,针对工业用水系统,提出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的概念,总结运用随机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随机成本函数等叁种不同形式计算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的方法。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技术效率,分析并预测耗水量,为工业用水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53—2004年间的工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和TFP,建立预测工业耗水量的误差修正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变化平稳,总体来看,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引入技术效率变量,用误差修正模型预测工业耗水量,对未来工业耗水量预测的精确度明显提高,如2005年的耗水量预测误差仅为4.96%,而没有引入技术效率时的误差超过80%。_工业化导致的废水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考虑到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量化研究中国工业产值增长、工业用水技术效率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增长、用水技术效率分别与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废水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技术效率对废水排放量的贡献逐渐平稳。工业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密切相关,从成本角度出发,建立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计算工业用水技术效率。引入技术效率变量,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预测未来的工业用水量,对确定适当的工业供水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缓解用水危机十分重要。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与水环境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其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计算城市经济的用水技术效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改进协调度测算方法,计算典型城市的城市经济和用水技术效率的协调度,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原因与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绿色技术效率[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孙爱军.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研究[D].河海大学.2007

标签:;  ;  ;  ;  

工业用水技术效率论文-张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